杜鹃红遍大别山(《淠河》2022.1)
王太贵
1
“以前就住那边山里……”
顺着村民杨秀梅手指的方向望去
山峦叠嶂却难掩荒芜,人迹罕至处
炊烟时常迷路,贫困户金作青一家住在
梅山水库上游,蓬蒿掩映下的狭窄山路
让出行异常艰难,去趟镇里来回要一天时间
光芒难以抵达的地方,终于被曙光照亮
从山顶搬到安置点楼房,公路修到家门口
曾经的宅子蛛网密布,如新房连上无线网
饮水思源,金作青当上村级水管员
保护水源地,他还义务担起库区河道管理员
2
返乡的路径如此便捷,大别山上
那一弯月亮,还是我离家出走时的模样
这一刻,我确定,不仅在金寨,在安徽省
还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连时间都能真切感受
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摩挲着扶贫手册
贫困户王宏喜的手有些颤抖,大病报销,签约医生
两不愁三保障,让他的后半生不再悲苦
红土地因回忆而苏醒,天空倒映着史河涟漪
红军烈士墓园石碑上,字迹深刻而苍劲
雪水在悄悄融化,96岁的徐其香老人
早已忘记了父母的模样,作为烈士后代
她隐姓埋名,不愿给政府添麻烦
对着冰凉的碑体,我深深鞠下三个躬
3
阳光普照万物之前,马鬃岭深处的大湾村
还没有异想天开,甚至还不会梦想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
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
207户阴暗潮湿的危房,18户老屋
有上百年历史,腐朽的椽子苦苦支撑着
大湾村最后的希望,缺少翻版,也没有机缘
几块贫瘠的土地,耗尽了村民的血汗
他细小的脉搏,是中国贫困乡村的缩影
天就要亮了,远处山岚已露出光洁的印堂
4
2016年4月24日,陈泽平在光线昏暗的老宅
迎来习近平总书记,这是他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身体还好吗?”“家里种几亩地?”
“养了几头猪?”“种的茶叶几年能收获?”
总书记的嘘寒问暖,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而在汪能保家,总书记认真翻阅了《扶贫手册》
详细了解致贫原因、扶贫措施、脱贫进展
一方小桌,一筛花生,一圈椅子
贫困户陈泽申家的小院这一天热闹极了
总书记和大家一起,商扶贫大计,算脱贫时间账
5
承诺无需太多,每一句都斩钉截铁
“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这不是一个人的宣言,更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大病保险,移民直补,公益林补贴,计生奖励……
搬迁新楼房,看病不再愁,发展有门路
大湾村在偏僻的坐标上,亮出耀眼的光环
如果只有一次机会与太阳握手
大湾村无疑是最佳人选,他们懂得奋斗
知道感恩,正在党的光芒普照下
向世界,交出大湾村最出色的成绩单
6
载着游客的大巴,缓缓驶进大湾村
游客中心的停车场,兰草香了,杜鹃红了
但不是所有的色泽,都适合用语言表达
人脱贫,村出列,大湾村村民正精神饱满的
投入到创建4A景区的热潮中,青山亘古未变
但时间已悄悄抬头,在一株古青檀树下
那个拍照的游客,或许就是不远万里
返乡归来的游子,而众生慕名而来
游山、玩水、绘画、摄影,漂流……
村史陈列室,在一幅由数十张村民笑脸
组成的心形图案前,我久久逗留
灿烂的笑容,让幸福置顶在新时代的起点上
7
敲过锣鼓的手,又如何推开故乡的门扉
很多人都写过杜鹃花,意犹未尽啊
难忘峥嵘岁月,当我们身处遗忘的时辰
一抹抹红色,再一次引领我们回到故乡
时间在乡村凝固,精准,是一剂对症良药
我梦中的故乡,正创造第三个“10万+”
与贫困发生率直线下降相反,人民的幸福指数
却在不断攀升,贯穿全县域的旅游快速通道
再一次加速了奔赴小康的步伐
因地制宜的老区人,在现实和未来之间挥毫泼墨
8
悔不当初,写给故乡的诗句不够情深意浓
春和景明之日,我愿意为这大地上的一切
腾出雪白的稿纸,让幸福的心跳与诗意合拍
像蝙蝠洞的瓜片茶,从舌尖到心田,穿透肺腑的茶香
精准是个形容词,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调查表上
数字最有发言权;精准是个动词,扶贫手册上
摁下的红手印,是百姓最真实的心声;精准是个感叹词
让挂着锈锁的贫困户,由衷赞叹:党对俺真好啊!
经历过贫穷的人,定不会忘却时间的伤疤
双手握紧方向盘,从合武高速丁埠出口驶出
我的第一站是立夏节起义旧址,如果再往西
我会去天堂寨,观瀑布云海,赏盛大的天贶节
9
灵芝大棚上的光伏电板,让现代主义乡愁
有了更加明亮的方向,村民用栽花插秧的手
在明媚的合同上签下姓名,而一群五彩蝴蝶
翩飞于合同的期限里,以网为媒直播带货
让山里的“土疙瘩”变成了“香饽饽”
产业与扶贫联袂,资源和土地共生
茶谷、药库、果岭和淠淮生态经济带四大平台
让老区人民的小康路又多出几条超车道
鸟鸣声被风吹散,茶园里汹涌起春天的气息
阳光在背后发力,一枚枚光鲜的芽卉
敞开身心,吐出体内馥郁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