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淠河》的头像

《淠河》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3/09
分享

杨兆宏:接触、碰撞、回归(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征文参赛作品)

接触、碰撞、回归(《淠河》2022.3)

杨兆宏

历史是在不断融合中前进的。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的融合:民族融合,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在当代中国,城乡文化的融合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代中国城乡文化的融合,总体来看,分为两个时期,两种形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上山下乡和起源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民工进城。

上山下乡:激情后的阵痛,阵痛后的反思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兴起大规模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全国有1700多万名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带着激情,离开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走向广阔的农村,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种植理想,开辟新天地。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无论怎样看待那段历史,不可否认的是,知青上山下乡客观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其中,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作用的重要方面。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生活方式亟待改进。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给偏僻、落后的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城市相对文明的生活方式。许多来到农村的知青,由于他们识文断字、能歌善舞,又掌握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医疗知识等,逐渐成了教师、医生、文艺骨干,为当地人们提供文化、卫生服务,这不仅直接提升了当地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也改变了一些农村长期以来的陋习和病患。一些农村青年开始接受、学习、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如早晨起床刷牙,洗脸后抹雪花膏,裤子里面穿内裤,厕所封闭并分男女,崇拜文化人并让后辈进入学校,说话尽量不再粗鲁,等等。一些如疥疮、红眼病的发病率也因为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明显降低。

更主要的是,与城市知青交往,让原本孤陋寡闻的广大农村青少年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在他们心中逐渐滋生了理想的种子,很多人不再安于现状,他们渴望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并为此而奋斗。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也确实走出了农村,来到城市,在更大的舞台展示他们的才华。

还有一些城市知青嫁到了农村,或者娶了农村姑娘,他们很多一辈子留在了农村。知识、教养、习惯等因素,使他们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从而使他们的家庭与其他的农村家庭有了很大不同。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及沟通方式,日常生活习惯,教育孩子的方法,与邻里相处的方式等,都显得更加文明、和谐。这种更加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成为周围人们模仿的对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农村。

可以说,城市知青上山下乡,深层次地改变了广大农村的教育状况、医疗卫生条件、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在城市和亲人的召唤下,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纷纷回到城市,回归城市生活。从动员时的壮怀激烈,到初到农村的充满好奇,再经历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练,无数知识青年抛弃了空想,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脚踏实地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同一时代的人相比,他们比农村人更有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头脑;和城市人相比,他们更加头脑清醒,更加实事求是,更加懂得珍惜,也更经得起苦难的磨练和挫折的考验。他们以城市人的眼界去发现和开拓,用农村人的实干去创业和打拼。他们许多人逐渐成为行业的领跑者甚至是政府部门的掌舵者。

现代城市坚韧的品质和开拓精神的形成有他们的功劳。

从城市到农村,再回归城市,许多知青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回到城市以后,他们把对农村土地的热爱,对深藏在心灵深处身影的思念,对那段难忘岁月及第二故乡的怀念,对农村发展前景的思考等等,付诸笔端。他们用文学的、音乐的、舞蹈的、戏剧的等各种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去回忆、怀念、讴歌、鞭挞、反思……他们描写庞大的知青部落,从而让无数人深刻了解知青部落的群体特征、精神状态和思想演变。他们的创作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知青文学”这一文学现象。这些作家们理所当然地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把农村的淳朴带回城市。一代知青架起了中国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了当代中国城乡文化融合的促进者,见证者,参与者。

激情,阵痛,反思。这是对他们自身的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写照。

民工进城:贫困中的奋进,奋进后的反哺

与城市知青上山下乡截然不同的是民工进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沿海一些城市率先发展起来,进入工业化。一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蓬勃兴起。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亟需寻找出路;环境的破坏和基础建设的加快,又使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了土地;城乡差距的扩大、返城知青的影响等等,客观上促成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涌向沿海发达地区。

这是一场适应时代需要,由劳动力市场自行发起的人口迁移运动。这场运动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地域广阔、影响深远。人们把大量民工进城这一现象称之为“民工潮”。“民工潮”实质上是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异地转移的形象表述。“民工潮”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场“民工潮”中,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从青年到老年,从男人到女人,无数农民离开故土,他们抛弃了传统观念,打破了地域界限,突破了城乡壁垒。他们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他们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增加了收入,富裕了家庭,又将城市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回农村。

与知青上山下乡相同的是,这场方兴未艾的“民工潮”,也架起了当代中国城市和乡村交流的桥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大量民工进城务工,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状况。吃苦耐劳是农民工普遍具有的特征之一。他们进入城市,在经过短暂的惶恐、迷茫之后,很快就找到工作,进入角色。机器轰鸣的工厂,喧嚣危险的工地,人声鼎沸的菜市场,南来北往的车站、码头,甚至于富人家的厨房等无不活跃着农民工的身影。他们用淳朴和善良赢得城市人的接纳和尊重,他们用勤劳和坚韧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他们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哪里有工作,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奋斗在城市的各行各业和每个角落。当夜晚来临,他们蜗居在城市一隅,家乡的山山水水,妻儿在路口期盼的眼神,会在他们的梦中出现,成为他们挥汗如雨的动力。低矮的出租房阻挡不了城市夜晚的喧嚣,也阻挡不了霓虹灯的诱惑,更阻挡不了农民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加入城市,成为城市一员的愿望。

他们渐渐融入城市生活。一部分人从众多农民工中脱颖而出。他们凭借高超娴熟的技术、勤劳善良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善于抓住机遇的头脑,开始走向各种各样的发达之路。他们以农民特有的品质在热闹的都市跌打滚爬,如鱼得水。

无论怎么样,数量众多的他们终于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了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人口结构。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无可避免地对城镇居民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产生影响和冲击。一些城镇居民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却缺乏上进之心,向往高人一等的富裕生活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状况不好却拈轻怕重、轻视穷人。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进入他们的视野,走进他们的日常,抢走他们的饭碗,超越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始直面不知道什么时候遍布他们周围的农民工。他们的态度从最初的漠视、抵触,到后来的认可、接受,再到最后的接近、学习。他们学习农民工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习他们谦逊低调的态度,学习他们永不言败的精神。可以说,大量进城的农民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人,让一些城市人脱掉了虚伪的外衣,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学会了谦恭,学会了吃苦。

每到年末,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从各个城市返回农村,从而形成“春运”这一奇景。他们从城市带回大量生活物资和资金。他们让乡下的年过得更加气派豪华。

农民工的回馈和反哺,让广大中国农村发生了几千年来最为深刻的变化。随着打工收入的增多,农民工开始有条件去改善他们的衣食住行。从城市返乡以后,许多农民工学着城市人的样子去安排生活,按照城市的标准去建造住房。一栋栋漂亮的房子兴建起来,这些房子不再是老式的设计,而是框架结构,楼上楼下,带有卫生间、阁楼和储藏室。墙壁雪白,瓷砖铺地,房间功能齐全,阳光通透。院子里种着花草,盖着车棚,水泥路伸向远方。鸡舍猪圈远离房舍,门前屋后宛如花园……农村的一切都在悄然变化。乡村城镇化正在以可见的速度实现。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摇身成为老板,成为企业领导。他们有了高远的眼界,有了足够的资金,他们又回过身来,把目光重新投向家乡。土地上长大的游子永远知道土地、山川、河流的厚重。于是,他们从城里带回资金,带回技术,带回先进的观念和管理经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承包林地,修筑道路,兴建厂房,以土地和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各种产业。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贫穷时,他们怀揣梦想都市放牛,成功后,他们不忘故土回报家乡。乡村学校高大的楼房留有他们的名字,学子漂亮的校服是他们的捐赠,福利院的老人经常收到他们的红包……这是远方的游子对家乡的感恩,这是发达的农民对故土的反哺。

一些农民工在艰苦地创业、劳动之余,不坠青云之志,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故土的人事和自身的经历。他们既有豪情满怀的凌云之志,又有俯身泥土的细腻柔情。乡村夜晚的宁静,故土亲人的召唤,城市霓虹灯的诱惑,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都在他们的笔下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巨大的“民工潮”如一股股洪流流动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流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民工潮”的一端系着农村,一端系着城市。城乡文化就在这生生不息的“民工潮”的流动里接触、碰撞、融合了。

无论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是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对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所做出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历史性的。而这两次融合具有共同的特征:在接触中开始,在碰撞中行进,在回归中完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