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江平的头像

潘江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0
分享

说说我的故乡-80后印象里的黄飘苗寨

故乡是人一生的起点,是人看到的最初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故乡给游子的心中涂上了一层永远抹不掉、盖不住的底色。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草,层层梯田,袅袅炊烟……是梦里故乡最美好的记忆.......

今天我们来说说,我的故乡!我出生在贵州苗疆大山里的一个深山苗寨里。那里除了山还是山,但却祥和而宁静,大山里一群为了生计、为了繁衍生息的父老乡亲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天动地,但大山却养育了我们一代代自强不息苗家儿女……记忆中,黄飘高坡半山腰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黄飘苗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一生的梦绕魂牵。

每每在“乡思”“乡愁”的牵绊下,在百忙中我时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如今的故乡已经没有了炊烟,少了犬吠虫鸣,原来的苗家吊脚楼阁也寥寥无几,只剩下一幢幢用钢筋水泥新建的高楼大厦,只见留守的老幼,破败的老屋,真的是“物是人非”。不是“乡愁”,而是“愁乡”。你问我何为“乡愁”,我只能说:他已经飘散,唯有梦里能忆起那一丝一缕。我儿时的“故乡”已经消失,记忆中的影子也在慢慢淡去,徒留一声叹息……

小时候,记得苗寨一个村比一个村人多,孩子们也多,且每个村里都有一所村级小学,老师们既要兼顾地里的庄稼,还要想着教好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但都力争为人师表,备受家长们尊崇;每个学期开始,老师们都会领着一帮学生,在荒草丛生的操场开展大扫除,风风火火;虽是破旧的学校,打扫干净后也是焕然一新,看着惬意。

人们喜欢聚居,苗寨里一栋栋苗家吊脚楼瓦砖房挨着住,一排排看起来鳞次栉比,谁家要是住着两层的房子,不论新旧,都必然是村里的富户人家;但下雨的时候,却不论穷富,各家都要找来不够用的盆钵儿接下屋里的漏雨,如何也不能打湿了睡眠用的木床;剔透清莹的雨露顺着瓦缝屋檐淌下,一滴一滴,如老天爷悯人的眼泪,感受了岁月的磨难,叹息着人们的疾苦。

那时候大家都很穷,但却极为亲切。一家人一顿吃一盘酸菜度日,照样吃得很满足。这家的衣服旧了,送给那家的穿,哥哥姐姐的衣服小了,留给弟弟妹妹们穿,完好整洁,从没有嫌弃一说,有的都是真诚感谢。勤俭作风俗,捡旧是习惯,人们的消费观念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

乡亲们喜欢串门,去串门无非家长里短地打发闲散时间,比如我在哪里碰见谁谁干嘛去了,或者谁谁赶场回来买了什么新的物什。大家伙了解寨里寨外的消息全靠乡亲们那些个能说会道的嘴。

平时人们的日常赶集出行大多靠的还是两条腿徒行,路上三五结群,也不会寂寞,边聊边赶路,两不耽误。有条件的就推出各自旧得不一样的二八大杠,哪怕它破得就剩两个铁轱辘,只要还有个铁架子在,就能让人修理包装了骑上路,一路叮铃叮铃声,清脆得如稻田沟渠里流淌的小溪水,使人陶醉。所谓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路,晴天颠簸不平,漫天扬灰;雨天泥泞打滑,水渍四溅。

如果村里突然出现一辆汽车,那绝对是村里的大新闻,小孩子们见了稀罕,跟跑在后面围观,大人们也一路行注目礼,而后留下大家四散讨论:这车从哪里来又到谁家去了。毕竟通常整个苗寨甚至好几个苗寨也难得见到一辆,光听那轰隆轰隆地尾气声都冒着威风劲儿,令人艳羡。

记得曾经大家都很苦,却很知足。平时苗寨里做农活,大家集体出动,你扛着锄头我扛着锹,一声吆喝,田野的风貌说变就变。那时候,乡亲们劳作积极性高涨,田地都愿意多耕一些。村民们热情团结,今天你帮我下田割稻,明天我帮你打谷。劳作起来不分昼夜,白天乘着天明.......。到了晚上就着凉快,一梨一耙忙着打田,一抱一捆急着收谷。农忙的时候,大人们都日程满当,忙活得辛苦,却都不轻易叫苦,生活里人人都作铁打的汉子,遇到事情,不分男女个个有毅志,敢担当。

播种很艰辛,但丰收最快乐,每个秋天都是金色,每个人脸上尽是喜悦。人们连夜磨好镰刀,天不亮,那些饱满的稻穗统统就地卧倒,人们灿烂的笑容里,沾满了豆大的汗珠,不知不觉打湿了衣襟,也妆点了丰收的美景。随后男人们肩挑背扛地往家的稻场上搬移,路程远的就赶来水牛拉上木板车分几趟次拖运,各家的孩子们当然也会被使唤去稻田里,寻觅被遗落下的一根一根稻穗,最后剩下一田的枯黄只有稻桩。大人们在稻场上把收回的稻子一层层铺开,再赶着水牛拖着石碾一遍遍碾压,滚动的石碾犹如一张老旧的唱片,吱呀吱呀地轻吟低唱,诉说着人们的辛劳与朴实。

眼看差不多了,隔壁的乡邻定会赶过来帮忙,箍上草帽,围起湿毛巾,挥舞着杨叉,一同把碾过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除去表层落了谷子的稻草,底下就是一层黄灿灿的颗粒,就可以装进麻袋扎口了,一年的收成终于忙到手。

农忙过后,闲下来的日子,勤劳惯了的乡亲们,仍然会找些其他农活做,到了晚上,也都早睡不着,就去门外转悠,不管走到谁家门口,遇上人就互相打招呼,争相递上自作的卷叶烟,擦亮了火柴,点着了对方的烟头,余火再点着自己的,边吞吐着烟雾边聊着天南海北,周围要有其他人见了都会不自觉聚拢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打发着无聊,也促升了邻里关系,然后丢下一地的烟头后,各自散去回家休息;四周忽地安静了下来,夜已经深了,独剩一轮明月当空,隐约散发着寒气,冻得草丛里的虫儿“啾啾”直叫。

偶尔苗寨里也会组织一场露天电影,找一处宽敞的地方,撑起一幅白幕,天擦黑,打开陈旧的放映机,白幕上就蹦出了鲜活的人物,虽然是黑白的,但看起来也真,音箱一响,万人空巷。半大的孩子们稀奇,激动地在条凳上打旋儿;大人们也不时为电影里剧情的跌宕惊叹不已。曾经好长一段时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消遣。

再后来,忘了谁家第一个买的黑白电视机,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苗寨村落,乡亲们陆续前来观赏,一饱眼福。不停电的时候,主人也会大方的把电视机从卧室搬出大门外播放,门前稻场上摆满了残旧的木头椅子,欢迎附近的村邻同来观看,不大一会儿,稻场上就坐着站着挤满了人,都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个小小的发光荧屏,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片段。

最记忆深刻的电视剧是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那欢腾的音乐前奏至今仿佛还在脑海里回响,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成了我们孩子们竞相崇拜和模仿的对象;还有的《霍元甲》和《陈真》,看着他们拳打洋人,脚踢小鬼子,大家拍手称快,尤其是那“东亚病夫”四个大字的牌匾,看得每个人都想冲进电视里砸烂它,将那些嚣张的日本鬼子打得满地找牙。

平常若遇到谁家过红白喜事,村里不论男女老幼集体前往,能帮忙的帮忙,帮不了忙的捧人场,霎时屋里屋外全是人,一村的人围着这户人家散开又聚合,俨然成了整个村子的盛会,又仿佛围着食物的蚁群。像这样的日子,当事人家一般要持续两天甚至更长,来客们也都愿意留下陪场,有吃有玩能凑热闹,要是当事人家有求,大家也都踊跃出力,即使熬上几宿也不会觉得疲惫。

到了吃饭的时候,屋里摆的是那种高大方桌,再配上四条高板凳,一桌坐八个人;要是小孩子凑数,一般都够不着板凳,坐上了板凳也够不着桌子,必须是经大人抱上板凳,还得跪在板凳上才能上得了桌面。等到帮厨师傅端着长方形的木托盘上菜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蠢蠢欲动,眼里闪着金光,直勾勾的盯着那菜盘落桌,其实桌上的人们都已经眼馋肚饿了,纷纷客气地动起筷子,孩子们着急,顾不了礼数,总想抢先夹菜,却又总是被一旁监护的大人喝止,好让整桌宴席吃起来文明有序。

要是一群孩子坐成一桌,那上菜的时候绝对是场景壮观,一盘菜可能还没落桌,就已经被哄抢而光,孩子们慌忙地把各自碗里抢得满满的,生怕自己落了后抢不着吃,那饿死鬼的狼狈样子,让上菜的师傅看了不禁哈哈大笑。旁桌的大人们当然也不会管,看着他们争抢的稚拙与无畏,只作一旁大笑.....

忆往昔,回忆满满,看今朝,游子乡愁。但无论身处何地?苗寨永远是心灵疲惫的港湾,让身心疲惫的游子有个远方的期盼。如今80后的我们,真想回到那年少的苗寨,回到那个当年一心想走出的苗疆大山,陪着父母听鸟叫虫鸣,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的确,游子乡愁,故乡记忆,谁又能述说得清楚大山里的苗寨又藏着多少“诗”和“远方”。

说完这些我们来细细说一下,故乡的节日:故乡的节日很多,从农历正月起,除四、六、八月农忙大季和冬季十、十一月外,其它各月都有节日。从农历十二月底过大年(Nangx nieex hlob),正月初一拜年(Dangf nieex),初二抬新水(Ghait eb hvib),丑日启活路(Qangd gheb),十四过小年(Nangx nieex yet),正月十五姑娘摘蚕菜(Nees vaob),农历二月初二祭桥(Tob jux),农历三月扫墓(Pad dud bax langx),农历五月吃粽子 (Nangx jod hlat jab),农历七月过卯节(bal mol),农历九月吃糍粑(Nangx jod hlat jox)。这些节日既兼顾农闲与农忙,又考虑松弛有度。

过大年(nangx nieex hliob)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讲究的是杀鸡,鸡必须是公鸡,且羽毛要鲜艳,鸡冠要丰满,宰杀前要先烧香烧纸,之后给鸡洗脚洗嘴净身,干干净净才能祭祖,表示尊重。鸡不能捆扎绳索。杀年鸡大都在堂屋香火牌前,主刀的一般是家庭中的主要男性,鸡血流得越多表示来年越富有。鸡杀毕,采鸡毛沾血粘在香火牌上,仪式才算结束。

正月初一拜年(dangf nieex)。拜年是黄飘新贺岁喜、祝福人丁康宁发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传统习俗。苗族认为鸡叫头遍是一天的开始,男主人早早起来,祭祀祖宗后,在堂屋放鞭炮,向寨上这一天老早就起来了到处串门唱新喜众男童,发出可以来家拜年贺岁吃糖果、抽香烟、品尝除夕晚大餐留下来的年夜饭肴、要炮火的信号了。正月初一清早拜年主要是村里男孩的活动。大清早,众男童相约逐家逐户去拜年,带去的是吉利的语言,回敬的是红红的鞭炮,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有赠送糖果、香烟、压岁钱等。女孩一般不参加。小孩拜年后,吃过早饭,大人们就开始拜年了,先族内再族外,先近邻后远亲,一家一家吃拜年饭,整个春节期间都在互动。苗族尊老爱幼的礼仪从娃娃培养起,从新年的第一天培养起,铸就了黄飘人文明礼貌的好风俗。

挑新水(gjait eb hib)。正月初二清晨从鸡叫开始,家家户户男主人早早起床,拿香纸,挑水桶赶早到水井边挑新水。到了井边,放下水桶,向井神烧香烧纸之后才能舀水,按传统规矩只能舀单瓢,用瓢舀一头两瓢一头三瓢水,舀多少以两半桶多点路上行走不浪出新水为吉利。风俗认为,新年的第一挑水是金水银水要珍惜。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吻合了现代文明的节约用水倡议。

启活路(qiangd gheb)是黄飘传统中一年活路的开头。正月间头个丑日(hnaib liaod)举行动土仪式,早晨(其目的是避开妇女)各家各户男主人起来,扛锄头,拿香纸和已经准备好的芭茅草,任走自家某块田土,面向东方挖三锄泥,顺将三棵草成束从锄口插进土中,芭茅穗倾向日出方向,以表示来年庄稼长得象日出样旺盛,烧香烧纸祭土地。启活路仪式之后,全家老少谁都可以根据需要下田土动锄与栽种。此俗在选草上有些讲究,选杆粗叶茂花开得好的草,希冀与期盼一年庄稼长势旺盛,果实饱满丰硕。仪式结束后,小男孩相约逐家逐户去贺起活路(Dangf gheb),所到人家,都赠送些如鞭炮、糖果、花生、零钞等礼品。

十四过小年(nangx nieex yet)。小年是春节期间活动的总结,内容和过大年一样,烟肉和鸡是不能少的。但侧重在于接姑妈、姐妹回家团聚,形式开放,族间互相宴请客人,热闹非凡。

正月十五姑娘摘蚕菜(hnaib ghad nieex nieb niees vaob)。小年过完第一天(Hnaib ghad nieex nieb),族间互相宴请客人,姑娘们则上山摘菜来煮酸汤菜,原则上只摘异姓的,摘贤惠人家的,吃只能姑娘们吃。摘有偷的意思,被偷人家不能指责,其义是偷菜吃后来年养蚕顺利。这一天苗族姑娘们谁摘的菜越多,谁这一年养的蚕越好,收获的蚕丝越多,谁家的菜值得偷谁家也名声好。

正月十六捡金粪银粪(qiob ghad)。20世纪70年代前家中的男主人清晨要去寨边捡狗粪牛粪备春肥,或上山砍柴,因为这天拣的是金粪是银粪,进的是财(柴)是喜。这些行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为旧时没有化肥,积肥自然就成了种粮的基础;清晨更是“一天之计在于晨”的表现,也是养成早起勤干的习惯。

农历二月初二祭桥(tob jux)。这一天,以桥为单位,族老都召集各家各户聚拢来,蒸糯米、染红蛋、煮烟肉。中午时分,用几只竹篮装满糯米饭、红蛋、烟肉,用竹箩挑上香、纸,族内老小热热闹闹去祭桥。到了桥头,把祀品供在树脚的石桌上,男人修桥补路,小孩插香点烛,女人剥蛋敬桥,老人清扫石桌旁的枯枝落叶。这时候,不论谁过路遇上,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小孩一人一个糯米团,里面夹有肉或红蛋,大人喝酒吃肉,热闹非凡。

农历三月扫墓(pad dud)。三月清明扫墓,这是传统,清明节前后三天都可上坟扫墓,一般新坟都在清明节前,清明这一天,习俗上不招募。黄飘同姓居多,重视和谐,扫墓时,旁边不是自家的坟,也都插上几柱香纸。愿阴灵和衷共济,生灵和谐相处。

洗栽秧手(sad bil jiangs)。黄飘在栽种季节第一次下田栽秧时,传统习惯要办简单的首栽仪式,汉语叫开秧门,秧主把秧子与芭茅草混在一起,在要栽秧的田里某个角或田边先混栽五或七蔸,之后众人才能下田栽种。希望秧青将来象粗壮结实的芭茅草一样,生命力强,战胜旱、涝、雹灾,苍郁成长结出果实。在每年完成栽秧大忙最后一天,有意留下小丘块择吉日最后结束。结束栽秧当天,人们轻松愉快,欢歌笑语,杀鸡称肉做好下酒菜,美美的享用一番,喜庆完成栽秧季,这一习惯,黄飘称之为“洗栽秧手”,汉语称为关秧门。

农历五月吃粽子过端午节(nangx jiod hlas jiab)。春种夏栽完成后,包粽粑来犒劳家庭的劳动力,宣告一个劳动节庆的完成。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主要包粽子。端午的头一天,妇女们装扮简净整洁,把棕叶用热水洗净凉干,将糯米草打理得韧性十足,然后在簸箕上精选早已碾好的糯米。准备工作完毕,在堂屋里包棕子,棕子包好后,修剪好边叶放在木桶里泡。吃罢晚饭,泡在木桶里的棕子就可以煮了。黄飘习惯把棕子放在大铁锅里慢慢地焖煮,用一晚上的时间让棕叶的芳香浸透整个棕粑。端午节的清晨,男人到塘边或者田角把菖蒲扯来,选大的、直的挂在大门的两边,剩余的挂在其它门上。

七月过卯节(bal mol)。农历七月逢卯日过节,当月三卯过中间一卯,两卯过最后一卯。恰适田鱼肥美,主菜即是田鱼。蒸饭时把之前到田间摘两三棵谷穗包剥去叶皮同煮,以穗粒情状预测秋收年成。煮新禾、烧钱纸香烛祭祀祖先是吃卯尝新节核心内容。卯节后解除午日犁田禁忌。此节已淡出,现过的是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三。

九月吃糍粑(nangx jiod hlas jiox)。农历九月初九,秋收结束,稻谷已收进家,这是粮仓管理的节日。传说秋收后,粮食归仓,打糍粑堵耗子洞、封仓孔穴,防止老鼠偷谷物。这天的主食是是热糍粑粘炒香磨细的黄豆面。

九月吃糍粑(nangx jiod hlas jiox)。农历九月初九,秋收结束,稻谷已收进家,这是粮仓管理的节日。传说秋收后,粮食归仓,打糍粑堵耗子洞、封仓孔穴,防止老鼠偷谷物。这天的主食是是热糍粑粘炒香磨细的黄豆面。(潘江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