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江平的头像

潘江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5
分享

苗寨炊烟起乡愁

 文斗苗寨,这座古老而沉静的村落,沉淀着岁月的深思。那些远古的神话,如同山间的轻雾,飘渺而难以捉摸。在这片梦境般的天堂中,我仿佛可以触及到那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时光匆匆,带走了过往的曾经,却留下了一份岁月的痕迹。这份痕迹,如同山间的青石板路,见证了文斗村民的悲欢离合。在这片山水中,我曾度过三年时光,那时的记忆如同湖面的涟漪,荡漾开来,引发我深深的思念。在文斗的青石板街上,我曾与村民们热情交谈,分享彼此的故事。而如今,那些热闹的场面已经消失,村边的契约石碑见证了文斗的历史变迁。我怀念那些过往,那些不可追寻的时光,如同船在湖面留下的波纹,转瞬即逝。2015年的盛夏,我曾陪同黔东南州电视台的张记者来到文斗采风。那是个清晨,湖面上的风轻轻拂过,带走了我们的忧虑。船在青山绿水中穿行,两岸的苗寨楼阁错落有致,青山叠翠,茂密的树林掩映着清澈的湖水,袅袅炊烟在早晨的阳光下弥漫开来。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尽收眼底。

      我们抵达文斗苗寨时,远处的青山映入眼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码头上向我们招手。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是文斗村民的热情与好客。我们与老人寒暄了几句,得知他昨天和村民委副主任姜达榜联系过。在这里,乡愁如同湖面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荡漾开来。他告诉我今天由一位退休在家休养的姜高松老局长陪伴。我们一起去采风,我也没想就向他挥手致意。下了船,我们找到码头的一个制高点驻足而望,发现自己置身于文斗苗寨青翠的半山腰上,前临滔滔清水江,后为碧绿的乌斗溪环绕。随着姜高松老局长一路沿着青石板道缓缓前行,我边听他介绍边走,走着走着,在离寨不远的地方,看到一处高达90余米的飞瀑,寨内古树林立,青竹成片,纵横交错的小路串起一幢幢木楼,人、鸟、兽和谐相处,山、水、田、林、路、宅融为一体,如诗如画。紧接着,姜高松老局长带我们去看一棵千年空心古银杏树。远远的,就看见在寨子的青石道旁有一棵银杏树心早已经全空了,走进细看里面宽敞明亮,别有洞天,足足可以摆上一张四方桌,要是七八个人围上聊聊天,打打牌也不嫌紧。据老局长介绍那是一株千年银杏古树,当地人叫作“白发银杏”。树干内有一个大洞,透风透光,可摆放一张桌子,围坐一个人饮酒喝茶。当地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人造就了这个洞天福地。仔细一看,它完全是自然天成,丝毫没有经过人工雕琢。更奇怪的是,这株古树居然很茂盛地长着,春披绿装,秋结果实。苗寨中的人历年来都在这里以他们最高的礼节招待远方来的贵宾。从千年银杏树出来,我们来到文斗古寨门旁边的“六禁碑”,虽然碑文内容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模糊不清了,但在姜高松老局长的指点下我们大体摘录出如下碑文:

禁: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

禁:各甲之阶分落,日后颓坏者自己补修,不遵禁者罚银五两,与众补修,留传后世子孙遵照。

禁:四到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

禁:今后龙之阶,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银三两修补。

禁: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

禁:逐年放鸭,不许众妇女挖阶前后左右锄膳,如违罚银三两。

在“六禁碑”旁,在文斗村寨附近,有一块比“六禁碑”晚立12年的环保碑。据原姜高·松老局长介绍,碑文明确记载了保护山林的规定:“此本寨护寨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以存壮丽山川。” 300多年来,文斗苗家儿女恪守这些乡规民约,守护着村寨周围的600多株苍翠的古树,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的原始次生林红豆杉、银杏、楠木等。在这些古树旁,还有两块特殊的“婚姻契约石碑”。据姜高·松介绍,这两块石碑分别铭刻于清乾隆和嘉靖年间,碑名为“恩泽万古”和“千秋不朽”。碑文内容包括禁止近亲结婚、嫁娶从简、允许再婚等观念,这在经济和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很少见的。这些规定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出现,但当时的官府也是认可的,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可以说是一部“地方性婚姻法规”。这两块石碑不仅见证了文斗村寨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古代苗家儿女对婚姻和环保的重视。同时,它们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和教育,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潘江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