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江平的头像

潘江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6
分享

古城隆里

时光悠悠,岁月静好。前些年游走在他乡,在历史的古城隆里漂泊, 在沧桑的城墙上放歌,在深深三街六巷里穿越梦回,在散落于古城中的文 化遗迹里感怀曾经的故事。一砖一瓦、一檐一壁,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岁月 沧桑,记载着昔日文明和繁华的过往,这就是我对古城隆里的大概印象, 一个可以让我们思绪神游的地方。

与隆里结缘从 2016 年 8 月开始,此后“进城”对我来说便成了家常便 饭,基本上每天都要进出那么一两回。每当“进城”,从东面的清阳门穿 梭而入,步入古城仿佛一下子时光穿越,一脚便踏进了历史的最深处。

清晨顺着来龙街漫步其中,街上的鹅卵石,仍然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模 样,岁月的车轮、过往马蹄把它们打磨的圆润又光滑;鹅卵石铺成的街巷 丽顽强的野草,从缝隙里偶尔冒出了头,与街道旁斑斑驳驳的苔痕,好像 在向世人们述说古城巷陌曾经的沧桑故事。 右边连接东城门的是一段残存的古城垣,那一块块灰黑的石块,宛如 一册册沧桑的史书,城墙上依稀可见的跑马道、垛口,记载和演绎着隆里 曾经的金戈铁马。城外依稀可见的护城河,已经没有水波鳞鳞的壮观,早 已经成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荷花池,沧海变桑 田。

街道“三街六巷”的格局依然清晰可见,巷陌对称,清洁、整齐。但 注意观察发现城中“三街六巷”布局皆为丁字形,少了如今常见车水马龙 的十字路口。据说是洪武年间远征屯军建城的军队忌讳“十”是“失”、 “死”的谐音,却唯独爱上“丁”字“人丁兴旺”的内涵。 今天隆里古城共有四个城门,但唯独北门却是个假门,闭而不开,装 饰有城门却无通道,据说忌讳“败北”之意。 时光穿越,六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派兵远征镇压苗民起义后,屯兵于 此的历史铸就了这边陲小镇的辉煌过往,这里曾经“城内住户军民三千七, 城外小寨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凡食货之需求无不便”反应 了当时隆里古城的繁华景象。同时这些来自江西、安徽、山西、陕西等地 的戍边军人,带来了江南的文化,江南的风俗习惯,也带来了江南的房屋 建筑风格。小城中徽式建筑风格居多,三进两层,三进两天井,青砖、黛 瓦、马头墙。其中讲究的房子布满木雕、砖雕、石雕,代表的是身份,是荣耀。 高高的马头墙是为了防火。天井则是在下雨时起蓄水的作用,屋檐水 落在天井里,取“四水归堂”之意,也应了句老话:“肥水不流外人田”。 大门上嵌刻着主人家族荣耀的匾额。如“五柳堂”(表示主人姓陶,为五 柳先生陶渊明之后)、“开科第”(表示其先祖是黎平府开科举考取第一 人)等。房屋大门两侧,或者临街窗户的两侧,多有劝人从善,读书、报 国的对联。如“关西第”临街窗户对联是: “欲高门第须从善;要好儿孙 必读书”等。 游走在这古街古巷前,禁不住让人思绪飘然。那些雕刻着花鸟鱼虫的 木格花窗后面,曾经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长满青苔的天井,曾经 洗晒过多少远征将士血染的征衣、小姐的云头绣花鞋,一眼眼井栏被时光 打磨地光滑如镜的古井,曾经饮过多少战马,灌溉过多少农田,那精雕细 刻着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图案的明代风格家具,多少先贤欣赏,多少先祖 抚摸,多少佳人喜欢…… 然而,岁月如梭,沧桑桑田,物是人非,时光悠悠,却留下这些精美 遗物在凄美、寂寞的时空中游弋,供我们后人瞻仰,静思…… 隆里古城,我们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俯瞰古城的全景,眼睛仿佛可以穿 破时空,看到历史就在眼前重演。

历史不会随风而去,一切的一切早已烙 印在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等待着你的目光和思想与它交汇。留 存下的一切足以让世人震撼,但古城隆里却并不因此受宠若惊,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她的底蕴足以抵挡现代文明的喧哗与骚动。

在如今快节奏的城市化发展下,现代城市发展已变得愈发趋同,熙攘的生 活掩盖了本质的纯真。深宅大院,曾是这个城市最真实的过去,凝聚着大 宅世家的富豪的恋家情怀。在城市逐渐洋化的今天,隆里古城,还依然恪 守着曾经的回忆,乃是名至实归的世外桃源! 隆里、隆里.....印象隆里,一时覆水难收,时光难留。清晨一次次光 临古城,游客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古城在一日日衰老,我们在怀念沧桑古 城的辉煌。而手中的笔墨却永远只能描摹出古城一半的美丽,还有一半美 却在我们心底永久的珍藏。(潘江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