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江平的头像

潘江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2
分享

古城巷陌现沧桑

夕阳草树,碧草映阶;寻常巷陌,古风犹存。如今能每日的漫步于隆 里古城,还得益于与隆里古城结缘,与古城“相伴”其实源于工作的缘故, 2016年的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隆里古城举行,我被抽调来新 媒体执委会办公室工作,一来就成了“主人”呆了下来,成了这里的“常 驻居民”。

   漫步在古城隆里,说是“城”其实际上所谓的城只是一座十足的“弹 丸之城”,虽然小却精致,坚固,雅逸,它枕青山环抱而襟带龙溪河,地 势平缓,随势建成三街六巷九院子,“丁”字形的街巷随意织成路网,连 接着东西南北的商铺与院落。据说,很多游人迷恋古城就是从这些街巷中 开始的。现如今古城还聚居着数百人家,院落连苑,粉墙黛瓦,古色古, 偶尔古城深山里依稀传来的几声鸟叫声……一切都笼罩在令人陶醉的微醺 之中。作为他乡游子的我,如今漫步古城,一切都是舒缓的,慢节奏的, 远离了尘世喧嚣与浮躁,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也不见如潮般涌动的游客, 尽可以闲闲地坐下来,面对碧蓝的天空和远方的青山发发呆,捧一本好书 “消磨时光”,或逗一逗身边的狗,凝视橘黄光影里的城楼,穿梭在正阳 门、迎恩门,在鹅卵石铺成的小街上听自己的足音和心跳,感受在异乡的 天空下的别样乡愁…… 

       观古城巷陌沧桑,古城街道的路面就地取材,街道铺着一色的鹅卵石, 铺成龟背形花张,洁净,清爽,横纵自成章法的路面。这里街道记载着古 城的历史,雀跃欢呼的看客不知伴随着一年又一年的耍龙、迎汉戏的游行 队伍走过了多少个春秋。每年古城游行队伍除了好看外,还伴随这隆里古 城里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其实在古城规整的丁字街道无形中, 还充当了通行的交通标识,使相对狭窄的街道来往有序,大路朝天,一人 半边。岁月悠悠,古城却不曾老去,一次次穿行走在清爽锃亮的街道上, 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流群里中,鞋底传来的足音,宛若鹅卵石与自己的亲 密私语。

  这样的声响从进城的清阳门一路走来,带着汉文化孤岛的气息, 过了一春又一春,一年又一年,前延后续,熟悉而又陌生,前尘往事好像 就在昨天。 在深秋的细雨里,似雨非雨,不用张伞,青石板洇湿了却没有流水,一 眼看过去,白白亮亮的一片,映出两旁的店铺和人影。一抬头,远处是如画的屋宇与翘檐,参差错落,写意在天宇空灵的画布上,清丽幽眇。还是 雨天,街巷的上空漂浮着浓得化不开的云雨,门前的老瓦当上断断续续地 滴下一行行的水珠,悠悠地敲打着宁静而优雅的流光。东门古城楼、西门 的古巷子……,幽深,悠长,鹅卵石街道平平仄仄一直延伸到巷子的尽头, 几枝红艳的秋菊从矮矮的院墙偶尔伸出那么一枝两枝来,蓄着露,泛着香, 含着情,幽怨惆怅。 别有韵致的明清建筑是古城凝固的音乐,轻拢慢捻着多彩的乐章。

      房屋鳞次栉比,城府幽深。街坊院落比邻,随势起落。街道董家井上空的瓦 檐切割下一块规整的阳光,檐下置放着月形或者方形的青石水缸,雕龙刻 凤,清澈的水面上漂浮着几朵精美小巧的睡莲,白的或者红的,意态袅娜; 步入龙标书院,似乎听见朗朗书声,翰墨幽香,仿佛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不 曾远去……。再进入里院,庭中奇树,花叶滋荣,几枚奇特不知名的植物 掩映着古老的花窗,暗香浮动,累累硕果从初夏一直挂到深冬,自成景致。 一道门屏隔开了喧闹的尘世,把院落分出了里外,自成一统,居此既养身 也养心,是读书修身的好地方。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扫过鳞鳞坡瓦和城墙的垛口后,慢慢消弭,古城呈 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古城街上行人不多,灯笼透出混沌的光,暧昧的 绯红剪出屋脊、墙垛、飞檐和铺面的轮廓,一轮皓月挑在城楼的肩头。此 时,最好去逛几家别致的古董奇行,或者到东街的小吃摊里点一份米花麻 叶菜粑粑加一碗油茶细细品味;或往千户所街戏楼看一场汉戏表演,去平 水桥临溪就水,观古城水情;或再前往状元祠领略一番浓浓的状元文化, 或临状元桥观一回龙潭红影,天水一色,皎洁可爱;或再登上真武山上观 景台,古城全景尽收眼底。

      如今历尽沧桑的隆里古城,作为昔日军事驻防单位的威严已不复存在。 昔日边陲政治经济文化的小中心地位也在世事更叠中发生了根本变化,但 作为一座古代集图腾、宗教、历史、现实于一体的典型城堡,仍完整地保 存至今,这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是极为少见的。古城穿行,犹 如走进时空的隧道,仿佛间六百年前的生活触手可及。自然与人文,历史 与现实,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古城墙苍然屹立,明代石砌的古城墙, 虽连体但代际分明。风雕雪蚀,荆棘见缝插针乘隙而入,滋长成坚壁高墙 的丛丛毛发与冉冉胡须。荣枯咫尺,让人窥见了时光的深处。(潘江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