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中石的头像

雪中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4
分享

赶集

这是一个乡下的集市,一个三面环山中间一块丘壑的集市,人口八千人左右,赶集时一条街,旁边稍搭了一些棚子却很热闹,它就是桐木漯瑶族乡上龙盘集市,俗称“上龙盘赶闹子”。这里的瑶族占了一半人口,赶集时自然少不了五彩艳丽的瑶装。山里人赶集大多数是从高山往外走,或者六七里路,或者十三四里路,或者二十几里路远近不同。他们的行程方式基本上是步行,所以赶集一般从早晨直到下午两点钟左右才结束。赶集人群最主要的来源分为北面双龙水库,西面蛟源河,东南两面主要的是生意人。

金秋农历十一的这一天,是上龙盘赶集的时间,山里人通常情况下赶集是要事先准备一番。在那八九十年代的岁月里,瑶山由于农田比较少,一年四季有三个季度要买粮食吃,自然赶集多数是卖树卖竹挣钱买粮食吃为最多。于是,他们在赶集的头一两天就开始准备好树子或竹器品。青年男女们赶集喜欢结伴而行,他们约好时间,只要到三更鸡叫第一次,便出发了。那时候,虽然大多数家庭条件不好,可赶集还是要着装得体一番。白色的鞋子不白了就买白粉塗沫,衣服洗了没晾晚上熬夜也烘干,买怎样的东西同父母商量。如果是上百斤的大米,则需要两个人一起去,回家走上坡路些许分担一点辛苦。

半夜到了,天却还未亮,赶集的人便三五成群的在路上匆匆忙忙地走着。有的背着杉树,杉树半干成金黄色;有的背着竹条,竹条摇晃着唱歌。他们路过每一个村庄,不是鸡鸣,便是狗叫。鸡鸣催天亮,狗叫凑热闹。鸡狗人树竹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若隐若现的晨曙秋趣图。这时有人会说,到渡口就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小孩忙问道:到了没有?到了。只见船夫拿着竹槁一撑说:小心上船,别急,早晨有露水,地很滑。赶集的人便不慌不忙地用脚一蹲,竹树人便一起飘上去,“晃”地一声放在船上,很是熟练。船夫这时柔了柔眼睛,看见上船的人数差不多了,便走到柴油机前,左手按住灵活杆,右手拿着摇杆支架用力一摇,船“轰隆隆”地一阵狂响,青色的烟气就像龙卷风一样直奔两岸飞去。船便行驶在水库的江面上,荡漾着一波波的浪花,惊起了远处朦朦胧胧的一群群白鹭。这时,只见一轮金黄色的月亮正依依不舍地被烟雾穿上一层薄薄的青纱,悄悄地往西山躲藏。船靠岸,七里路便到达了集市。

来到清晨的集市上,做生意的老板慢慢地多起来。有的摆农器具,有的摆日用杂品,有的挑着吱吱嘎嘎的鸡鸭鹅,声音断断续续。特别是那朦胧的清晨,灯光一闪一闪的早餐店里,熬着滚烫的酱油汤伴着烟雾,一阵阵地往街上飘来,香味四溢。弄得买卖人饥饿难受,手忙脚乱,恨不得立马交易成功,吃早餐去。天渐渐地露出耀眼的晨光,热闹的场景也越来越繁忙,买卖、交易的声音不时地回荡在这古铜色的小街上。在乡里读书的住宿小孩,听下课铃声响起,便迫不及待地一窝蜂奔流到狭窄的小街上寻找着父母。有的约好地点很快找到了,有的没有约好时间,只能睁着大大的眼睛遥望着高山云雾中的羊肠小道上,看家人是否来赶集没有。幸亏这个时候,街上卖录音机的或卖碟片的时尚青年把流行音乐放的很大,转移了小孩子们的注意力,否则寻找是一件多么难熬的事。

晌午时分,热闹的小街上人群慢慢地散去,满地的果皮纸屑又要折腾几回清洁工人。卖猪肉的屠夫还有几斤肉剩下,卖水果的贩商还有几箱苹果留存,可他们不急不躁,耐心守候。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左顾右盼,他们相信自己的以往经验,一般路途较远的山里人还没回家,还要买东西。果然,来了。问:肉多少元一斤?四块二。买三斤。屠夫便拿起菜刀一切三斤二,便说道:多一点没关系,把肉放好些,别让太阳晒后回家成腊肉哦!好的。就这样,闹子安静了,贩商回家了,几辆到镇上的三轮车颠颠簸簸地往南方驶去。北面高山上的羊肠小道又出现了返回的赶集人,只不过回时的速度比来时的速度更快、脚步更轻盈了一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