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曾有一条古河,是远古时期的繁水河,如今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若提起造字圣人仓颉,那知道的人肯定不少。说到繁水河,仓颉许多美丽的传说,也就发生在这里。然而这么一条古河,当世却难以追寻到痕迹。繁水河,让人有点突发奇想,甚至感到神秘莫测。
1
我的家乡在“仓颉故里”的南乐。可以说,我就是听着仓颉传说、繁水故事长大的。繁水河似乎早就刻在了记忆里。
相传上古时期的繁水河,流经现在的河南省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在这里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的首领仓颉,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
仓颉为颛顼部族人,“生于斯,葬于斯”,其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现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有仓颉陵,在漳河故道之北,仓颉庙之东。仓颉陵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约2700平方米。从历史遗存和历史记载考察,仓颉曾经生活在这一带,后世说其是史官村人。
百度百科上曾作介绍:仓颉,复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曰史皇氏、苍王、仓圣。现代史学家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到启发,分类别异,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有这么一个历史传说。话说北宋时期,现在的南乐县属大名府管辖。宋朝名相寇准曾在大名做官,“澶渊之盟”签订和约后,辽兵退却,寇准又自濮阳北上,过清丰到南乐,看到辽兵所到之处,一片破败,十分荒凉,不胜愤慨。
是年9月的一天,寇准在侍从的护卫下,来到仓颉庙。他拜谒了字圣仓颉夫子,又仔细观看了如林的碑碣,随即祭祀仓颉陵墓。陪同的南乐知县告诉寇准,说字圣仓颉是南乐县人,正月二十四日生于庙前河南岸的史官村,后来死在陕西白水,归葬桑梓,而在白水只设了衣冠冢。
寇准说:“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随后,寇准等人迈步转回仓颉庙大殿,望着仓夫子全金塑像,怀着对造字圣人仓颉的崇敬之情,寇准挥毫题下了“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十个大字。接着,又在上联顶端书了一个“日”字,下联顶端书了一个“月”字,表达矢志报国的决心日月可鉴。
传说终归是传说,历史还是历史。如今的仓颉陵,乃居漳河故道之北,让人弄不大明白的是,仓颉时期的繁水河又去了哪里?
2
繁水河最早源于仓颉的传说,若想知道繁水河究竟存在了多长时间,可以从现有古籍里进一步追寻。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自立为帝,号仓帝,以甲辰年(前4637)为仓帝元年。据此推算6600多年前,那时的繁水河,应是一条浩瀚的大河,大河沿岸,水泽万物,是古代先民乐于生活的聚居地。这是追寻到最早时期的繁水河。
若查阅历史记载,清康熙十年《南乐县志》地理志上有:繁水,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王村堤西,流入内黄界。古繁阳县、繁水县皆由此得名。而确切地提到繁水河,应是古代的隋朝。
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割昌乐县(治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北史官村)西境置繁水县。以境内有繁水河经流故名。隶属武阳郡(治贵乡城,今河北省大名县城东北)。大业初,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撤销建制,自此繁水县不复存。繁水河从此以后,好像流出了岁月里。
繁水县历史上存在了58年,当时繁水河是什么样子,繁水县又是何种景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世人看到了一幕奇特的“繁水城影”。
那是1943年旧历正月初一黎明,疏星闪闪,爆竹声声,南乐县梁村乡西吴村(现史官村)史春贵、史俊才等人,按照当地风俗出来拜年。行至村北,看到西北方向地平线上,矗立一座偌大的古城。初见以为眼色迷离,细看古城十分清晰。众人感到惊奇,相邀聚集观赏,却又不敢近前。
但见古城南北走向,约两华里。城墙是蓝砖白灰,且城垛完整均匀。南北城楼高耸城墙之上,东城楼被树影护掩,城外两通石碑尤其醒目。城北门外,树木稀疏,隐隐约约,像是人马车辆来往。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随着太阳升起,古城渐次变矮,景象越来越淡,全部匿迹地下。一时间,街头巷尾争相传扬,白发老者释为古繁水城影,众人无不信服。
以上不是历史传说,1996年《南乐县志》录为奇闻。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时隔1000余年,繁水古城竟如海市蜃楼,又再现于故地,令人叹为奇观。
由此看来,在隋朝繁水河一定是存在的。只是没有了宽阔的水域,渐渐变得狭窄,渐渐变得弱小,也许正在迈上消逝之路。
3
追寻繁水河千年踪迹,感受人世间沧桑巨变。现在,仓颉陵建筑在一处古文化遗址上,遗址上建有庙宇和碑刻,仓颉陵已开发成旅游景区。
当人们来到这里,游仓颉庙,悼仓颉陵,必然会听到南乐县古时候的“八大景”。八大景享有盛名,而“繁水荷花”高居名首。
在明朝弘治年间,兵部尚书王越立一圆首石碑,上有仓颉画像,碑首阴刻“上古遗像”四个篆书大字。此仓颉画像早于明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的历代帝王画像,非常珍贵。碑阴记着仓颉陵庙四至:“东至莲花池,西至繁水县,南至五龙口,北至黑龙潭”。
以上所记提到的莲花池,就在庙东约两华里处,原为繁水河湾,因水涸而成池。当年,池中碧莲丛丛,翠鸟翩翩,白鹅沉浮,红鲤隐现。人们于池周建一道百栏,栏外杨柳依依,栏内曲桥弯弯,游人频频乐往。古代南乐县的“繁水荷花”美景,即指此处。不过,莲花池于清光绪年间,已被漳河冲决湮没。现在,史官村人仍称其处为河湾地,河湾地早已成了庄稼生长的良田沃土。
在明朝还有一位著名学者董云,可能游历来过这里,现在留有一首《繁水荷花》的诗,观赏美景可窥一斑。诗云:
繁溪何汪洋,四时湛以碧。
中有鞭蕖花,凌波浑净植。
烈日炫奇姿,薰风度清苾。
抚兹佳品殊,允媲君子德。
安得周濂溪,幽赏心同适。
沧海桑田,历史巨变。在500多年前的明朝,这里供人们观赏的,不过是一个莲花池。所谓的繁水河,也不过是一条浅浅的河湾。古代的繁水河,可能早已被漳河侵占。盛传的“繁水荷花”美景,续写了繁水河的传说。
4
繁水河其实不会消逝。我和我的故土乡亲,无论身居何地,从未忘却过繁水河,总是以为,某个河的故道就是繁水河。有时还会假想,繁水河可能就是现在的某条河。
最引人注意的是流经这一带的卫河。卫河从仓颉陵东边向北流去,其流域与传说的繁水河有些相近,而且卫河长期为水路运输要道,历史上水流丰盈,盛产鱼虾,深得当地百姓喜爱。人们难怪浮想联翩,误把卫河等同于繁水河。
事实并非如此。卫河亦称御河,俗称运粮河。魏晋以来称白沟,隋朝称南运河。唐宋时谓之永济渠。曾是海河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以源出古时卫国地得名,发源于河南省辉县苏门山百泉湖和博爱县皂南,东北流经辉县、卫辉、浚县、汤阴、内黄、清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始入南乐县境,流经本县涨汪、百尺西,过元村镇北、宋庄、梁村东,又北流经张浮丘西、邵庄东,经小翟由西崇疃出境入河北省大名县,由山东省临清市注入大运河。这么看来卫河就是卫河,与传说的繁水河并无干系。
抛开卫河再就是这里的漳河故道。现仓颉陵就在漳河故道之北,其河势尚有形迹可辨。漳河淤垫多系粘土,经流地区土壤肥美,最为丰产小麦,被老百姓称为“粮仓”,所以也会给人以遐想。
漳河古称衡漳,上游有清漳、浊漳两源,源出山西省乐平县,二水出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南部合流。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始由河北省大名县王家井(今属河北省魏县边马乡)入河南省南乐县西的梁村乡,经现史官村东流,过仓颉陵前,折流东北,经张村北至邵庄入卫河。漳河河势曲折,泥沙较大,且易淤垫,有“小黄河”之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境内河段淤塞,改由河北省大名县境内入卫河,流经这里仅49年。漳河情况明了,与繁水河也没有干系。
那么是否另有一条更古老的河流,可以发现繁水河的踪影。据此再往前追寻,发现在南乐县城西北部,还有一条西汉以前黄河故道,史称“大河故渎”,亦名“王莽河”。对这条故道我不陌生,小时候在家乡,还去黄河故道挖过沙子。
经查阅历史资料,那是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决宿胥口,由浚县、滑县间流至濮阳西北,自内黄县东部入南乐县境,又经河北省大名县东至山东省冠县、馆陶县东流,于博平、高堂间北上至天津东流入渤海。考史籍与地下出土文物,汉代以前的黄河,自今河北界入南乐县西北部梁村乡,过现史官村与宋庄村,下与清光绪二十九年《南乐县志》所载“西汉以前之黄河故道”同流。
远古时期的繁水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像是与古黄河合流了。
5
千年追寻繁水河,万古悠悠华夏情。翻出《水经注》细看发现,繁水河果然与黄河有关。原来书中将繁水称为“浮水”。“浮水上承大河于顿丘县北,下流至东武阳东入河。”顿丘县,即今天的河南省清丰县,清丰县以北就是南乐县。
上古的地名比后代简单,黄河就称“河”,长江就称“江”。河流的通名早期称“水”,黄河称为“河水”,长江称为“江水”,直到《水经注》时代还是这样。到后来,“河”与“江”两个专名,成为一切河流的通名。黄河又被称为大河,上河。浮水的源头来自黄河,那不就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吗?
再看《春秋经》上说的吧。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左会浮水故渎,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径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焉。
另有《地理风俗记》载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又东北过浮阳县西,清河东北流,浮水故渎出焉。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渎,河之旧道,浮水故迹,又自斯别,是县有浮阳之名也。
繁水河终于露出真容。古代繁水即“浮水”,繁水河不过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古代河南、河北两省的繁阳县、浮阳县,只是或称繁水之北,或称浮水之北,实为同一条繁水河而已。这时期大河未曾改道,繁水上承大河,日夜奔流不息,先民生活安然。到了隋朝此地再设繁水县时,繁水河或许已经失去昔日的雄威,变成了一条不起眼的溪流,而黄河像一只雄狮又奔向新的远方。
话又回到历史,繁水县仅存在58年,也许是繁水河消逝之故。河之不在,县名焉存。而明朝时期南乐“八大景”,所言“繁水荷花”的繁水就是一条河湾,早没有了大河之洪流。一湾碧水,清风拂莲,也称得上一处美景。
繁水河至于后来的流传,也不过是一些流传罢了。于是,繁水河便流传为繁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