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曾留下“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被后人尊称为“造字圣人”。全国纪念仓颉的遗迹现有多处,有关“仓颉故里”的说法不一。可在我的家乡南乐,仓颉的流传更多更广。至今说起,或惊叹于古迹遗存,或惊叹于传说故事,仓颉千古,代代流传。
1
先说仓颉后代今世传人。
话说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叫繁水河。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靠耕种和渔业繁衍生息。当时部族首领,本姓侯冈,为复姓,名侯冈颉。农历正月二十四日生。说他二目重瞳,四目灵光。侯冈颉天资聪悟,喜欢观察鸟兽山川方物,尤其善长摹仿比画。
《万姓统谱》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现史官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侯冈颉本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活动,繁水河会与其有什么关系。翻阅《水经注》发现,原书中将繁水称为“浮水”,“浮水上承大河于顿丘县北,下流至东武阳东入河。”顿丘县,即今天的河南省清丰县,清丰县以北就是南乐县。上古时黄河称大河,繁水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而今,南乐县城西北部仍有一条西汉以前的黄河故道,史称“大河故渎”,亦名“王莽河”。考史籍与地下出土文物,汉代以前的黄河,自今河北界入南乐县西北部,曾流经现在的梁村乡史官村。
繁水河在隋朝有记载。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割昌乐县(治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北史官村)西境置繁水县。以境内有繁水河经流故名。隶属武阳郡(治贵乡城,今河北省大名县城东北)。大业初,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撤销建制,繁水县不复存。繁水河从此消逝在了岁月里。
接下来再说如今的史官村。2014年,史官村由吴村更名,在此之前叫吴楼村,古代称史官村,实为恢复了古名。史官村现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已作为史官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有关史料载,在仓颉之前,各氏族、部落已经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图画。黄帝统一古华夏各部落以后,仓颉把各地互不统一的符号、图画进行了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通行全国。
侯冈颉为了观察造字,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曾到过河南开封、虞城一带,留下了造字遗迹。又长途跋涉,到了今陕西白水一带,不幸大病一场;侯冈颉感念当地人救护之情,乃以衣冠相赠;后人将其衣冠埋藏,并在白水修建仓颉陵。侯冈颉告别了白水,又顺黄河至东海,途经山东寿光筑台造字,故今寿光也有仓颉造字传闻。
经过多年奔波,侯冈颉造字成功。黄帝念其造字功高,任命为史官,专司记载部族大事,同时赐予“仓”字为姓。从此,侯冈颉去复姓改名仓颉。仓颉晚年归故,继续研究文字,病葬于南乐境内。
相传,仓颉之后有三支,形成三个姓氏。一支用原姓,为复姓侯冈,后简化为侯姓;一支以黄帝赐姓为氏,形成仓姓;一支以仓颉官职为氏,即现在的史姓。
现在史官村的人家,都说是仓颉的后人。
2
仓颉陵庙史上名联美景。
这要从仓颉陵深厚的历史文化说起。史官村的仓颉陵,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约2700平方米。考古人员曾对陵区进行了试探性发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物,最下层为仰韶文化层,向上依次为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扰乱层,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堆积厚,延续时间长,遗物最为丰富。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与仓颉造字的传说年代相吻合。
史载,仓颉庙紧偎陵墓而建,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东汉时这里叫仓颉祠,唐朝时国家繁荣、百姓富足,这里又大兴土木、扩建庙宇,改名为仓颉庙,自此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仓颉的神圣场所。
仓颉庙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无与伦比。到底何朝何代何人所建,其实没有人说得清楚。有民谣:“仓颉庙,仙人建,万民之尊惊动天。”相传是刮了三天三夜黑风,又刮了三天三夜黄风,刮来了一座庙。此话不可当真,也没有人会相信。但北宋宰相寇准,曾题写仓颉庙日月联,如今确实有据可查。
那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20万骑兵南征,直逼澶渊(今河南濮阳县)城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寇准随军抗辽。辽军前锋萧挞览城下一战,被阵前宋军射死,遂有城下之盟。两国修好,永不相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盟罢,宋真宗班师,留寇准善后。
南乐县在北宋时期受大名府管辖。寇准曾在大名做官,对南乐情况非常熟悉。是年九月,寇准从濮阳北上,过清丰到南乐,拜谒仓颉庙,祭祀仓颉陵。寇准说:“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接着又说,此地人文荟萃,贤哲递兴,代不乏人。随即转身大殿,挥毫题下“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十个大字。接着,又在上联顶端书了一个“日”字,下联顶端书了一个“月”字,表达矢志报国的决心日月可鉴。
南乐县古时候有“八大景”,享有盛名的“繁水荷花”,便处在仓颉庙的旁边。明朝弘治年间,兵部尚书王越立一圆首石碑,上有仓颉画像,碑首阴刻“上古遗像”四个篆书大字。碑阴刻着仓颉陵庙:“东至莲花池,西至繁水县,南至五龙口,北至黑龙潭”。
以上提到的莲花池,就在庙东约两华里处,原是繁水河湾,因水涸成池。当年,池中碧莲丛丛,翠鸟翩翩,白鹅沉浮,红鲤隐现。人们于池周建一道百栏杆,栏外杨柳依依,栏内曲桥弯弯,游人频频乐往。
明朝学者董云游历到此,曾吟诗称赞美景。诗云:“繁溪何汪洋,四时湛以碧。中有鞭蕖花,凌波浑净植。烈日炫奇姿,薰风度清苾。抚兹佳品殊,允媲君子德。安得周濂溪,幽赏心同适。”
不过,莲花池于清光绪年间,已被漳河冲决湮没。现在史官村人,称其处为河湾地。而盛传的“繁水荷花”美景,早已化为良田沃土。
3
仓颉陵庙流传警世故事。
那就说个历史上的笑话。仓颉陵庙,从古至今,屡遭劫难,屡毁屡建。仓颉庙的二门前,曾立两座方碑,其形方正,巍然高耸,东西并峙。东碑书“三教之祖”,西碑书“万圣之宗”。东碑碑阴上部,刻有明朝府县官员为修陵庙所捐银两。不过,后人在上面没见到功德佳话。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南乐县回乡闲居的在朝官员,商议修整仓颉陵庙,并立碑记功。时任南乐县知县叶廷秀(今范县人)未敢慢待,随给大名知府向胤贤谏言:“南乐连年遭灾,百姓困苦,囊中羞涩。如大兴土木,请全府官员捐资,不可为难百姓。”
向胤贤知其有理,却不想自掏腰包。又碍于几家朝廷要员,不好推辞,便下令各级官员捐资。向胤贤首先倡导,报捐银拾两。各县无不响应,报捐银叁两、伍两数额不等,叶廷秀报捐银伍两。
待陵庙修葺一新,便立碑以纪其事。向胤贤觉得大功告成,有意赖账,所报捐银拾两分文未拿。大名府司刑孔化报捐银叁两,也效仿分文未交。所属各县知县碍于情面,将报捐银伍两交壹两了事,。
叶廷秀见方碑已经刻好,府县官员捐银都刻得一清二楚,现在所欠银两又不想拿了,还得自己作难,就告诫说:“如各位大人言而无信,我在碑上就如实记载。”众官员知道叶耿直无私,可都觉得不会得罪这么多人,也就不予理睬。
叶廷秀见状,就横了心:“你叫我难看一时,我就叫你丢人千年。”便令石匠在“大名知府向胤贤捐银拾两”后加上“未给”两字,“大名府司刑孔化捐银叁两”后也加了“未给”两字。其他知县名字排列整齐,在“捐银伍两”后加上“止给壹两”四字。
至今,这座方碑仍耸立高竖,游人看了无不耻笑。古代官员本想立碑名垂青史,没想到功德碑成了耻辱柱。笑话成了历史笑话。与此不同,另外的是一个传说。
相传,仓颉老家有一口古井,古井旁有一石碑,上刻“古宅井”三个篆字。井水清澈澄明,甘甜可口,四季泉涌。无论天旱多久,井中水位如初。而且,井中能出瓷盘瓷碗,十分灵验,
据说,谁家里过红白事,只需长绳系好柳筐入井,次日提出就会碗盘皆备,且光亮洁净。陵庙周围数村,皆受其便。可有一条务必遵循,即用毕立刻归还。不料,有一户人家起了贪念,借得碗盘,久用不还。
事后,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在村里的大街之上,便能听到人马声音,呼唤催还瓷盘瓷碗。这事持续了七七四十九天,仍未见还者。以后呼声渐绝,井里再也取不出瓷盘瓷碗。
现在去仓颉陵庙,仍能见到那口青砖古井,深约十余米。青砖为明代所制,可知明朝曾修复过古井。传说只是一个故事,有没有并不重要。关键是警示后人,都不要忘了诚信啊。
4
古代仓颉演义民间故事。
有一则和尚孝亲的故事流传甚广。说南乐县蔡庄村,有位孝子叫李保。李保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待到李保成家立业,母亲不幸双目失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李保日夜守护,百计求治,均未奏效。于是祈求仓颉许愿说,若得母病痊愈,情愿削发为僧,永伴青灯,不问俗事。李保回家不久,果见母亲病愈,耳聪目明,行动如初。
李保言之有信,便告别母亲妻儿,赴仓颉庙出家为僧。后来,李保成了仓颉庙主持,收了几个徒弟,活了九十来岁。死后,其徒把他安葬在仓颉庙西,并建石塔,名至孝禅师葬塔,俗称“李保塔”。现在石塔已寻不到踪迹,可在庙二门内西侧,还有手持“万善同归”圭牌的石刻僧人。大小如同真人,其态安详平和。人们说石僧就是和尚李保。
另一则故事传于民间口头。当地人称仓颉仓夫子,唤仓颉的夫人仓颉奶奶。传说的仓颉奶奶,是本地一户姓查的女子。说是做姑娘的时候,有一次与众姐妹田间拾麦,去了仓颉庙纳凉。姐妹们一块拿手中的小篮戏言,谁能抛挂在仓颉手中的圭牌,谁即为仓颉夫人。众空,唯查氏女子得中。查氏女子入夜病笃,乃以其事告之母亲。女子不久病逝,查家将其葬于陵内,传说做了仓颉的夫人。
仓颉庙大殿的月台,其高人许,周以石栏。据传,古时每逢农忙季节,农家都在田间耕种收获。村妇便将幼童送至大殿月台之上,无须有人看管,小孩不哭不闹,自顾嬉笑玩耍。人们都说不必担心孩子,仓颉奶奶照看着呢。
仓颉陵不算高大,陵上却青草葱郁,人们称为“儿女草”。当地有“薅个草儿,生个小儿;刨个根儿,生个妮儿”的传说。谁家想生男生女,到仓颉陵去取草,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并取一个名字,一路呼唤至家,把草或根押到床席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儿女。
上述习俗,灵验与否,没人考究。可每年农历正月的仓颉庙会,源于汉唐,盛于明清,已有千年历史,是豫鲁冀三省接合部最大的古庙会。据说,为了纪念仓颉的生日,后人每年这个时段,都要举办仓颉陵庙会祭拜。庙会文化纷繁多彩,内容波及远古,不少是传统文化孑遗。
当地村民介绍,现在庙会上人流如织、香火不断,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商业气息交织在一起。即将失传的工艺品成为群众争相购买的纪念品,数以千计的群众更是在仓颉陵前的树上拴红绳,祈求吉祥安康。传统的晋冀鲁豫地方名吃,引得众人纷纷品尝。
从2007年起,在仓颉陵庙文物景区开始举办“中国仓颉文化节”,南乐县被命名为“中国仓颉文化之乡”。而今仓颉故事传入了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