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在天灾人祸下,人民苦不聊生,明太祖朱元璋等人顺应天时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暴元的统治,同时建立了新的王朝——明。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元王朝自忽必烈起入主中原,但似乎都逃不过历史的车轮。王朝末年,天灾人祸,饥民遍地,民众揭竿而起,而统治者尚在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继续加大对民众的剥削压榨,而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便是这万千大众之一。
众所周知,朱元璋家境并不富裕,往上数数代,那都是穷苦人出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少年时受生活所迫为地主家放牛但仍是吃不饱穿不暖。在大灾大难面前,受苦受难的永远是百姓,元政府非但没有抚恤赈灾,却还增派赋税,照时催征,致使朱元璋的父母亲相继饿死。年幼的他甚至找不到一块地埋葬父母,普天之下,土地辽阔众多,却无一寸葬身之地。朱元璋受尽他人冷眼,此时他的内心极为不平静,为什么自己努力耕作,却依然受苦受累,而地主却能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陈胜说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世间还是有好人的,最后朱元璋的父母亲得到了埋葬。为了活命,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当和尚的日子也并不好受,干最累的活,吃最差的饭,受人排挤。不过这也让朱元璋过了几年安静的日子,但好景不长,黄河发大水,庙里入不敷出,已经养不起这众多僧众,只得遣散僧众外出化缘。但这化缘之地也十分讲究,富庶的地方给有关系的人,而那些贫瘠受灾之地,则给那些不受待见之人,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他所去的地方便是江淮地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但这并未打击到他,相反为他以后打下万里江山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伟人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黄河泛滥成灾,本该拨款赈灾修河,但却迟迟不见效果,元政府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所拨款项中央官员留一层,地方大员留一层,地方小官小吏在中饱私囊,真正到百姓手里的十不存一,民众为生存计无奈揭竿而起,群起而攻之。朱元璋在江淮游历,也结识了许多草莽英雄,更见证了百姓的疾苦,他对元朝有着国仇家恨,此时他知道时机到了。
时势造英雄,元末大乱,涌现出了众多草莽英雄,功臣名将。如陈友谅、张士城、徐达、常遇春等。他们在各自的位置都发挥了自己的光茫,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朱元璋起于微末,先依附于郭子兴,而后逐渐剪除各路义军,将元军赶出中原,数度派军远征漠北,击退残元势力,最终建立了他的朱家王朝。
新王朝的建立总是伴随着血雨腥风,尔虞我诈,阴谋诡计,为了大明朝的建立他沉舟害死了自己的故主韩林儿,囚禁了自己侄子一生;为子孙后代,他大杀功臣宿将;为王朝稳定,加强统治,他将自己的儿子分往各地就藩,将枪杆子握在自己手中。但这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朱家子孙相残埋下祸根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诛连甚广,其中许多大臣将领被无辜牵连。像冯胜等人,已到暮年,却因朱元璋的猜忌,而不得善终。
太子朱标却先他一步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令朱元璋一度受到打击,但他为了朱家将山着想,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事必躬亲,立孙子朱允炆为太子,稳定朝局,但这也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役,叔侄阎墙。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有功亦有过他从微末之间崛起历经艰难险阻,创立明帝国。就拿他在惩治贪腐来说,朱元璋痛恨贪污,如果没有元政府的贪得无厌,他的父母不会死,他也不会造反,当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明王朝。但贪官杀了一批又一批,却屡禁不止。为何?官员薪奉低,举措不当,杀戮过多,难以根灭。但这也是他不得不做的,他做为帝王,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所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说得便是此。但我对朱元璋为子孙后代铺路,却不为苟同,时代不同,所用制度便不一定合用,子孙也未必遵守。就如分封藩王,朱家子孙后代不得工作,由朝庭供养,结果人数越来越多,朝庭也养不起了,出现饿死人的现像;宦官不得干政,但却出现了魏忠贤等宦官干政。所以在我看来,儿孙自有儿孙福,过度的干涉恐会限制子孙的发展,会适得其反。
观此书让我明白人之一生有太多的生不由已,或形势所逼,或生活所迫……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但大体让我明白了自己唯有活着才能实现理想创造价值,改变历史命运。在朱元璋的身上让我学到了在逆境中虽艰难,但能让我成长,在困境中生存,要深谋远虑,勇猛果断,要有识人之明,学习他人长处。
但我对朱元璋为子孙后代铺路,却不为苟同,时代不同,所用制度便不一定合用,子孙也未必遵守。就如分封藩王,朱家子孙后代不得工作,由朝庭供养,结果人数越来越多,朝庭也养不起了,出现饿死人的现像;宦官不得干政,但却出现了魏忠贤等宦官干政。所以在我看来,儿孙自有儿孙福,过度的干涉恐会限制子孙的发展,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