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读过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是唐朝的一大标志,那个时代的诗人如天上群星,浩瀚无垠。那是一个文人墨客的时代,更是诗的海洋。
昨日观书,不知不觉便看了一本关于介绍唐朝的书籍。唐朝在世人的眼中是如此的雍容华贵,所谓盛唐,便是他国力昌盛,万邦来朝。经济空前繁荣,百姓生活富足,这是大多数所认为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昨夜我观了那书之后,看法便改变了,那是一个才子佳人辈出的年代,是诗人的时代。
他们有的名噪一时,有的流传千古,有的默默无闻,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诗人,有着文人的气节,内心或多或少的有着一点济世救民的情怀。他们有的豪放洒脱,如李白;有的忧国忧民,如杜甫;有的隐于山林,如孟浩然和王维;当然也有品行不端的,如宋之问。
大唐的诗人很多,就犹如天上繁星,地下名川大山。那其中最亮的那颗星星当属李白,他才气逼人,豪放不羁,一生仗剑游历江湖,自由自在的,犹如大鹏一般扶摇直上九万里他无愧“诗仙”之名。而我最钦佩的则当属杜甫,他的诗揭露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称,他一生忧国忧民,为了国家不辞辛劳的奔走,最终死在孤舟之上,他像圣人一般悲天悯人,心系苍生,他可为“诗圣”;而我最觉得可惜的是王勃,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是一篇惊世之作,我最喜其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是何等的辽阔,又是那么孤寂。恰如他一人孤寂的落水而死,一代诗人就此殒命;而我最喜欢的当属王昌龄,他出身低微,但却才华横溢,他是四大边塞诗人之一,他是真正经历过边塞战争的文人,他的那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刻画了一个女子的悔恨,悔恨叫自己的心上人上战场建功立业,最后战死沙场,让自己苦等一生。其最可惜的是遭人所妒,最终死于非命。
文人大多有着出将入相,经世济民之怀,但我观大唐的诗人,他们的仕途大多坎坷,少有一番风顺的,总是遭受同僚挤压打击,皇帝贬谪。有的甚至是好几个相熟的诗人一起被贬,就像韩愈、刘禹锡几人等。这或许跟文人的风骨有关吧!文人大多高风亮节,与那些久经官场的人总是格格不入。我觉得他们不适合当官,更适合做学问,至少要有明君时才能踏入仕途,要是在太宗时代,他们定会才尽所用。
这或许就是他们文人的性格所致,他们不惧权贵,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虽然在仕途上没有取得成就,但却在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当得起文人这一称号,他们的才华与气节,是我辈读书人所该效仿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