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庞锋的头像

庞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9/24
分享

著名书法家陈锦和,以金文为徒的世界

著名书法家陈锦和,以金文为徒的世界

文/庞锋


陈锦和简介:

陈锦和,字啓林,别署禾粟、和斋主人。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首批名家工作室主持人,竹溪书社名誉社长,东莞市厚街镇人民政府特聘文化名家。数十年来笔耕不辍,潜心翰墨,书法功底深厚,作品独具匠心。近年来专攻大篆金文书法,获誉赞多。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集大成的艺术,其独特性是民族性的,其幻化性是世界性的。在以语言的基石之中,也是文明链接、沟通宇宙万物的表述脉络。在这些脉络之中,我们提起书法艺术具象,并在此中感受张力、质感、创新。比如,陈锦和先生和他的字。

其实,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知道陈锦和先生的,但一直没有谋面。直到十八年后,在书法家张爱九先生的工作室“归一堂艺术馆”开张之际,才第一次看见他。其时,一大批莞邑书画艺术家包括李伟根、刘后章、鲁家武、黄品功、万里、曾令飞、李东、张作宏、伍志明、戴佳斌等豪聚于斯,或写或画、或书或提……当众人正在静静欣赏楚人书法家鲁家武先生在案前挥毫泼墨时,门口一时想起阵阵掌声,“和叔来了!和叔来了!”只见一位身着白色对襟唐装、年届花甲但精气神俱健的老者正对着现场观众一一抱拳致敬。旁人告诉我,此人就是“和叔”——陈锦和先生。那次相见,因来宾太多,求字人众,我并没有和他有过多言语交往,但第一印象认定他是个很实在的人。

2018年,陈锦和先生和我同时被厚街镇人民政府特聘为文化名家,故来往就密切了一些,对他的为人学养才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此次受厚街文联安排采访本土文化人士,陈锦和先生便是我的受访者之一。

我一直没到过他的工作室,这次刚好有机会,便有心要去好好拜访他。庚子初夏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厚街新塘他的“咸田廊”工作室如约见到了他,细细聆听了他的故事,并慢慢踱进了他的笔墨春秋……



通过攀谈,得知陈锦和先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进入军营,戍边新疆十余年,闲时翰墨,直到1978年才开始正式临习书法,初学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勤礼碑》,后涉各家。1986年他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河南郑州函授院)书法专业班,199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函授大专班,2001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2002年入中国书协研修班学习两年后结业。近几年则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史学家、暨南大学教授陈初生先生从事金文书法的创作与研究,玉汝于成,终为大家,并获多方赞誉。

“以前我一直练写小楷,写金文是近二十来年的事。”陈锦和娓娓道来,“商周时期的甲金文字是中国书法的渊薮,金文书法是在古代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古代铜称为金),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重要门类。其文字历来被学者所重视。西周时期的金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3000多年前……”

谈起对金文的理解,陈锦和认为,金文是中华文字的奠基和肇始,称得上是“中华文根”,它是记录、承载西周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今书法界仅从书法取法的角度理解金文,称之为金文书法。金文乃大篆范畴,诘屈象形,不易认读,学习其书法当然很不容易,不仅要过认字关,重要的还要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陈锦和眼里,金文是一种最具象形意义的文字,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有些字,如同他调皮的学生一样可爱;有些字,如同他的战友在唠叨;有些字,则如同芸芸众生在普渡。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可贵,全在与金文书法争奇斗艳中,生活有多炫彩,金文就有多艳丽!

“虽然练习金文二十余年,但总觉得还没有写好,现在大家称我为‘金文书法大家’,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陈锦和先生与我交流时,显得真诚且朴实。他谦言,自己是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人。

如果说大器晚成者凭的是天赋和运气,那么大器晚成者必定还得依靠他真正的功力和实力,毕竟这是一个开放的年代,大众的修为与评判已不是人云亦云的境地了。



在交谈的两个多小时里,我和太太深深感觉到他为人和蔼可亲、才华横溢、博古通今、技艺精湛。面对我的采访,他侃侃而谈,带我们一次次穿越到远古,又一次次回归到现代。

陈锦和说,敬字如敬文,金文铸就了三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金文的演变过程,是从活泼到工整,从粗放到严谨,从厚重到瑰丽,从率性到理性,从随意到装饰,在发展中表现了相当的成熟性,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在借鉴历来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要对每个汉字都力求搞清楚来龙去脉,譬如造字原理、演变过程等等。他给我分析,你看西周金文字体初期承商代遗风,多波磔,利簋、作册令方彝,就是典型的代表,其风格伟岸,笔画粗重,西周中期以后,金文笔画粗细若一,排列整齐,布局合理,字之大小随意,风格渐趋多元,如史墙盤之秀美,曶鼎之凝重,簋之恣肆,散氏盤之浑厚,毛公鼎之庄重,皆各领风骚,这些都是优美的书法作品,成为近,当代人临摹的范本。大篆的书写技法容易得,写出金文气息的古意尤难。要写好金文,不仅需要艺术天赋的具备,也需要文字学知识的滋补,更需要“苦行僧”似的全面修行。他认为,书法强调技术修为的同时,更强调情感的地位和心性修为的价值。这是书法艺术感染人,追求高境界的必经之路。

“从事书法艺术,要静养清修,能耐得住寂寞。我现在每天都要过来工作室这边看书,练字,一天不读不写都过不得。”他给我们续茶,我很认真地看了他一眼。老人一脸腼腆地说:“书法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尤其是研究金文,你读书不够,闻见不达,见狭识偏,难免笑话纷迭。但是书城簇拥,过眼不读,或者读而不思,合卷即忘,亦不可取。欲求事遂功至,须智慧通之,志力达之。这是古今中外成艺之大道。艺无止境嘛,现在我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搞艺术,并乐在其中。”

在他的工作室有整整一面墙,都被嵌入了书柜,各种书籍琳琅满目。我很好奇,走过去随手拿起几本书翻看着。

“和叔——您平时都看了这么多书啊?”我问他。

“基本上都看了”陈锦和说,“对一个书法家而言,笔墨功夫不能少,储学功夫更不可慢怠。在创造性思维的层面上,文学艺术之间不存在绝然的门墙划界,文学的造诣会有助于其它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也是我三十多岁了为什么还要去报考中山大学中文系!”

他自言从未停止过对书法艺术、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也的确如此,他一生的挚爱就是书法,几十年如一日,沧海桑田不改其衷,灯红酒绿不乱其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几十年过来了,就这么执着,就这么坚守。尤其是在金文的世界里,他上至《利簋铭》《大盂鼎铭》《墙盘铭》《曶鼎铭》;下至《散氏盘》《史颂簋铭》《虢季子白盘铭》《毛公鼎铭》《圅皇父簋铭》《中山王鼎铭》等商周铭文可谓无所不习。他对书艺的“敬畏之心”,其实是道出了一个书者的责任和道德品质。作为书者,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创作负责。

近年来,陈锦和先生以金文的研究作为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岭南古文字界的老学究。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史学家陈初生先生曾这样评价,“书法并不是‘无水栽培’,陈锦和‘我写我心’将书法和古文字研究结合起来,这一点非常难得。”;当代著名书法家、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何慧敏先生也对他的金文书法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鉴,并为他题写了《铸魂》二字,以作纪念。

作为当代著名的艺术家,陈锦和现在的书法艺术已臻于化境。在广府、荆楚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时,书法界人士形成的共识就是笔墨当随时代,陈锦和的书法与时俱进,既掌握了金文组字的技巧,又书写了时代主题,唱响了主旋律,创造出法则温雅、欹险大方、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近几年,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书法大展赛中入选、入展、获奖30余次,被粤、楚、皖、陕等十几个省市政府、文联、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收藏,也曾被广州南沙天后宫、东莞三宝古寺、厚街螯台书院、以及厚街文化公园、凤山公园、福神岗公园、神仙水公园等多处名园、旅游景点勒石刻匾,其个人事迹先后被东莞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他还三次应邀参加中韩书法交流展,许多外国政要及知名人士也慕名收藏了他的墨宝。



我们参观陈锦和先生的工作室,就像立身书法艺术的殿堂。置身于这溢出墨香的境界里,为他的书艺所陶醉、所叹服。尤其是对他近期的一些作品,譬如《兰生幽谷》《江亭》《放眼》《华夏》《菜根谭格言》《菊山遥望》,石鼓文《车工篇》《田车篇》,临《散氏盘》铭文,临《大孟鼎》铭文,临《毛公鼎》铭文,诸葛亮《戒子书》、老子《道德经》等,甚感喟叹。一些作品在落款钤印,章法布局,独具匠心,颇有“明借日月暗还虚空”之妙。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首大篆七律:“钟鼎铭文铸字魂,先秦石鼓巧镌存。殷墟甲骨留占卜,汇总成为大篆根。临古还需通理解,画沙走笔显乾坤。藏锋含蓄强其骨,收笔如同屋漏痕。”

在欣赏了他的多幅金文书法作品后,我深感他的金文作品沉稳厚重,端雅大方,浓墨涩笔,且行且留,行以出姿,缓以蓄力,以此笔力形成之线条,仿如浇铸,颇得金文刻铸之神髓。其笔锋杀纸深,沉着而流畅,墨线紧而松,凌空摇曳,果决沉实,细时犹如发丝,却不伤靡弱,无碍力劲;浓时仿如用漆,墨色黝黑端凝,神韵不凡。陈锦和先生将青铜器上的铸造文字,成功地演绎在宣纸上,并赋予它沉稳而又潇洒的生命律动。他对艺术追求的这份真,无不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所谓真,正是他的艺术作品中饱含了“真生命、真性情和真知灼见”。

我认为,陈锦和的金文有静气,书风纯正,尊古不泥,承传有新,这在整个书坛浮躁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其金文因为静,所以能古,因为古,所以能拙,因为能拙,所以能厚。我最近时常思忖,即便在艺术市场风生水起的当下,他的艺术成就都是相当有造诣的。这一点,陈锦和先生的多位学生也有同感,那么他或许以此为激励,欲以自己的艺术成就,从侧面来证明来先生的博大精深。

看我对工作室学员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便过来与我一起分析起来。他说,文字与篆法,汲古用今,焕若神明,你看到具体的字,就会给它定位。比如谁的作品厚重,谁的作品薄,技术在里面,什么是厚,什么是薄,你脑子里要有个参照系;这个地方快了,这个地方果断,你就知道什么是不果断。有人经常问,字要怎么欣赏,知识共同体没有建立起来,你很难跟他讲。你比如那一幅作品,线质厚重有气势,但行笔速度过于均衡,缺少自然灵动的书写感,而这一幅作品墨色变化亦少,缺乏应有的金石感。另外,题款用隶书也似有不妥,篆书、隶书都比较静态,如用动态的行书款,可增加对比,更加丰富变化。陈锦和说,临习金文,关键在一个“写”字,应摆脱“做”与“描”的束缚,自然挥运则是金文书法的精妙所在。

聚散一杯茶,江山万里心。聊完了书法,回忆起军营中的生活,陈锦和感慨万分,他说在部队里练就了吃苦耐劳、奋发向上、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个性,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不论担任什么职务,这种军人的品质和军魂始终还在,并伴随他一生。他还是个念旧的人,这么些年,还一直惦记着他的那些战友,逢年过节,要么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要么就邀约到一起品茗雅聚,说说战友情谊。

采访结束时,陈锦和先生送我和太太一幅四尺“桂馥兰馨”,寓意我们的爱情越来越深厚浓郁,就像桂花兰花的香味一样馥郁馨香。他在书写时,我和太太在旁边屏息观看,一缕阳光透过咸田廊的窗棂,探照进来映在他的脸上,其优雅的举止遮不住几十年春秋的风华,在工作室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无限的内涵,在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中,承载着满满的金文情怀。“桂馥兰馨”这幅即兴之作,笔势舒展苍劲,字体古朴蕴藉,既厚重又轻灵,行气贯通,墨韵悠长,具有古朴之风格,字的大小相差也不太多,显得疏朗齐整,淡泊明志,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先生的灵巧和智慧。我在想,桂花终年枝叶繁茂,而兰花更是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清雅高洁,香气浓郁,以其独有的花香受到人们的青睐,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古人评桂花为“浓、清、久、远”俱全,清可涤尘,浓能透远,推之为上品。默念着这四个字,我们好像身临其境,顷刻忘却外面嘈杂的世界。

南国有喜雨,知时知节,润物无声,婆娑于岭南;竹溪有贵竹,坚忍不拔,虚心向上,淡雅于咸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书法是寂寞之道,要沉下去,能坐冷板凳,积蓄力量,才能打出去。陈锦和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也是有大情怀的人。如今,已过耳顺之年的他用了20年去粗取精,20年兼收并蓄,在自己的金文世界里孜孜以求,有爱伴随的艺术人生,定会浓墨重彩,温馨幸福而又一路芳华。


庞锋

2020年6月8日

于鸿境山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