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玲的头像

李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3
分享

一段温情的过往


      

                     

1974年底,我们家结束了“五七大军”返城两年还到处租房子的历史,终于得到父亲单位分配的一间半福利房,就是那种红砖墙弧形沥青烫顶的平房,面积不到28平米,一进门就是厨房,说是厨房其实就是一个锅台一口锅一架手摇吹风机,屋子里南面是一铺炕,东面有一个五六平米的套间是厨房的另一半隔断而成。那时的盘山城里楼房不多,各单位盖的福利房几乎都是这样,有的三五栋组成,有的十几栋组成,每栋房有十几户,一片片一排排,像是浓缩了的小村庄,相当于现在的小区。我们家一共6口人,父母、我和两个妹妹一个小弟,用现在的标准看住那样小的房很拥挤甚至不可思议,但在那个年代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在那里我整整住了15年。

由于房子小,家家户户都想方设法利用房前的小院拓展居住空间,有的在前面盖起了门房,与正房之间留有三五米的距离,有的干脆围起了“四合院”。1975年2月4日,辽宁营口海城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到盘锦,人们不得不在院子里盖起了简易房,俗称“地震房”,从那时起人们把在院子里盖的门房也叫“地震房”,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地震房”结婚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家的门房是两年以后才盖上的,很小只占院子的一角,盖房子用的砖石料都是父亲闲暇之余带领我们兄妹拾荒捡来的,当然房子的建设也是由大家亲手完成。尤为自豪的是那房子盖完后除了放一些杂物还给我留有一块天地,放学后时常有伙伴前来玩耍,那时能够自己独霸一个单间也是很牛的。

不过,好日子很快就过去了。父亲将房子借给了两个阿姨朋友临时住,说是阿姨其实也没比我大几岁都还没有结婚,我和妹妹都叫她们姐姐,她们同在一个工厂上班,一个姓王家在农村,一个姓李是沈阳下乡青年,据说因有一段不幸的婚姻留在盘锦工作。那一年,我的母亲因为医疗事故不幸去世,家里乱的很,两位姐姐几乎包揽了我们家所有的家务活,不过我在心里还是不能认可她们,因为她们侵占了我快乐的地盘。

那时,各家各户的生活都很贫困,孩子们的世界自然也很单调,打架斗殴的事儿经常发生。记得一次年幼的弟弟被一群孩子围在中间,王及时赶到后奋力拉开,嘴里翻来覆去地说求求你们不要打他了,他妈妈去世了多可怜呀。看到她像妈妈一样呵护着弟弟,我的眼睛湿润了。

两位姐姐在我们家住了有一年就搬到单位独身宿舍去了,不过与我们家的关系并没有断,一旦她们买到当时很难搞到的鱼呀肉呀就与我们一起改善生活。

后来,她们工作的工厂倒闭了,王又回到了农村,李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回到沈阳。有一次父亲带我去沈阳还专门到住在皇姑区的李家看望她,我惊讶地看到李和父母住在那幢仿佛历经了几百年沧桑的旧楼,是比我们家还小得多的一室房。

19858月,盘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政府决定分批转移灾民,据说当时盘锦共有15万人分别被转移到沈阳、锦州、辽阳、鞍山等地。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作为一名“基干民兵”,日夜奋斗在抗洪前线,参与了惊心动魄的“盘锦保卫战”。而病休已经搬到新生农场的父亲恰巧住在分洪区,父亲不得不带着妹妹弟弟离开自己的家园。

让父亲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刚一到沈阳,就被早早在车站等候的李接走了,原来李姐非常关注盘锦的洪灾,费尽周折地得到父亲要来沈阳的消息后就动员弟弟,将准备结婚的房子腾出来先给父亲他们住,李姐一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使父亲和妹妹弟弟们没有了那种流离失所的懊丧感……一个月后,父亲他们重新回到家时,已经看不到一点“家”的样子:所有的玻璃都碎了,屋里的淤泥有半米多厚,来不急转移的家具都损坏了,东倒西歪面目皆非,但是大家都没有伤心流泪,因为年轻的盘锦终于保住了……

再后来,我和弟弟妹妹们相继成家立业,各自忙于事业、奔波于生活。父亲去世后,我们渐渐地和两位姐姐失去了联系。                

也许,人生有许多过往,沉淀于心灵深处,不是已经忘记,而是在等待一个释放的机会,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每每触动它那醇酣的香气便会飘然而至——那两个在艰难的岁月里情同手足的姐妹,她们应该早就有了自己的家,她们现在的生活一定很幸福,她们的孩子应该也到了当年我的年龄,她们……多少次在梦中,我又回到从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