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乡土厚,
板城烧锅诗酒香。
龙行御道热河美,
玺印山庄紫塞昌。
父亲生于1935年,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祖父母中年早逝,14岁的父亲带着7岁的弟弟流浪为生,后来分得母亲家一间厢房才有了安身之处。没有读过书的父亲,做事稳妥,安分守己,对弟弟照顾有如长辈,外婆相中他会过日子,遂和母亲结缘。
为了养家糊口,在承德下板城3544军工厂当工人。3544军工厂1989年整体搬迁到秦皇岛,父亲回家务农。 记忆中,老爸总是穿着干净的白半袖,带着村里孩子没见过的糖果,饼干,头绳回家,那是我和姐姐最盼望的时刻,我常常拿着那些好东西就跑出去和伙伴们炫耀,然后头绳丢了,饼干被抢了,又哭着跑回家,于是老爸又会像变戏法一样,再拿出点好吃的,才能把我哄好。 第一次听说板城烧锅酒,就是在父亲回家的那个冬天。那个年代,农村人自己养猪,过年时候请人杀掉,腌制好了,炼了油,准备下一年的吃用。谁家杀猪都会大宴宾客,请全村人吃杀猪宴,大致是猪头,内脏,血肠之类和酸菜炖一大锅,请村里每一家的家长来做客,这就是冬天农闲里,新年之前最热闹的时候。
大姐那时候从承德师专上学,放寒假回来,给老爸带回来一瓶酒,那时候我只是知道是下板城的酒,还以为是老爸那个军工厂生产的。老爸把他拿上桌,他的那些老哥们这一顿赞美,"戚秀玉,兰娃子出息了,这可是皇上喝的酒,咱们今天可有口福了,……
大家纷纷发言,赞不绝口,这个说是康熙爷喝过的,那个说乾隆爷喝过的,那个说嘉庆爷喝过的,……"最后大姑父说,这酒啊,《本草纲目》里记载,元代就有了。
大姑父是他们当中最有学问的,每次聚会都是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呼家将》,《杨家将》,比单田芳还有吸引力……他是拿着那种旧的手抄本,给大家一章一章的读,当时以为他说的就是权威。
现在看看史书,1975年12月,青龙县(当时还隶属于承德地区)西山嘴村在“农业学大寨”开挖河道时,发现了一处金代遗址,出土一批了金世宗时期(1123——1189)的文物,其中有一个铜制的烧酒锅,实际上是一个制酒的蒸馏器,这个烧酒锅把承德烧锅酿酒的历史向前推到了金朝时期(南宋)。
以此印证承德这个地区,是中国烧锅酒的发源地。 从此以后,我家的杀猪菜就多了一种高档酒——板城烧,全村的聚会,一瓶当然不够大家喝,每人只是尝尝。风卷残云中,不知道啥时候,老妈就把在火盆上热好的白酒端上了桌。
于是酒桌上就换成了最普通的,几块钱一斤的,高度散白酒。大家推杯换盏,猜拳行令,好不热闹。
那时候的老爸,年轻帅气,在村民眼中,他喝的起皇帝喝的酒,我们一个个都读书,孩子们也最有出息。
现在想想,老爸之所以能坚持用烧锅酒招待乡亲,可能也是为了回忆他那承德军工厂的青葱岁月吧!
我不知道,父亲在承德县那个大山坳里有着怎样辛苦的经历, 但那时候 ,一家8口人的生活都是靠老爸那微薄的收入来支撑。
许是老爸幼年的日子太过凄苦 ,让他养成了坚韧,善良,朴实,负责的性格,务农的老爸也一样不辞辛苦,他忍让,宽容,用他的双肩扛起了一家人的重担。
1993年,我也迈入承德名族师专的大门,每次买板城酒的任务就由我来完成,到那时我才知道,这酒和老爸的3544军工厂是一点不沾边的,从那时开始,我每年能买两瓶,以后就一直关注着板城烧锅酒的发展变迁。
于是金山亭,乾隆醉,板城和顺 ,乾隆和纪晓岚的"金木水火土,板城烧锅酒"对联的由来, 杜雨露"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的广告,各种各样有关板城烧的信息都走进了我的世界。
兄弟姐妹都成家立业了,老爸每年收到的酒各种各样,层出不穷。可是慢慢的,高度的烈酒老爸已经喝不了了,于是老爸一直对板城烧情有独钟,他说喝了不上头,柔顺浓香,入口绵、甜、爽、净、香口感好。
有诗为证:
万丈红尘品板城,
千秋霸业忆乾隆。
龙印永传史书记, 窖香浓郁老五甑。
可以多喝甜爽净,
青飐掩映庆元亨 。
在老爸的影响下,我也能喝一点,全家也都能喝一点。至此,逢年过节,我家大事小事,亲友聚会,都离不开板城烧,他已经不是酒,而是一丝怀念,一个身影,一份亲情。
时至今日,父亲去世已20余年,每次扫墓我都带点板城烧,祭奠老父那青葱的岁月。板城烧已经成了我祭奠老爸,思念老爸的影子。
现在的龙印,老爸还没喝过,今年一定要带着它再回到那个寂寞的,山风呼啸的山坳,再陪陪我的老父亲!
附后记:
板城歌 滦河之滨水纯净,
中华文化酒晶莹。
康熙秋弥围场内,
热河始建行宫成。
随銮扈从愈数万,
烧锅酿酒应运生。
行宫肇建新换址,
段氏开创五甑蒸。
晓岚畅饮板城醉,
乾隆私访庆元亨。
烟波致爽龙颜悦,
嘉庆御宝印始成。
金木水火土齐备,
板城烧锅酒为羹。
踔厉奋发重品质,
传承美德明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