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齐音的头像

齐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9
分享

漫步苏堤

7月22日,三个孩子心心念念要去走一走苏堤,看一看西湖美景,我只好冒着40°度的高温作陪。

苏堤,不少人听起来也许有点陌生,但说起大诗人苏轼就尽人皆知了。特别是他写西湖的诗,更为后人所喜爱并广为流传。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听听,我家三个6至9岁的孩子,张口就能背诵苏轼的诗句。看来,他们今天冒着高温,挥汗如雨走苏堤,还真是有备而来的。

据史料载,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公元(1071——1074年),三十几岁的他任杭州通判,即知州的助理官。他在任期的三年里,除了协助知州修治六井、组织捕蝗、赈济灾民以外,作为并不是很大,但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词。 第二次是公元1089年至1091年,他来到杭州任知州,之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

据说当时杭州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

《元史》记载,元佑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他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把西湖分成一大一小两个部分。堤上建起六座可通舟船的石拱桥,分别命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长堤因为有了这六座石拱桥,显得起伏有致,远看如碧缎一般在湖面舞动。杭州人民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便把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堤”。

苏堤长卧在西湖碧波之上,连接南北两山,给西湖增添了秀色。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苏堤为“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可见人们对苏堤的喜爱。

其实,当年苏轼带领民众疏浚西湖筑起的长堤只是一个雏形。900多年来,经过后人的不断改造和美化,苏堤才变得越发的秀美。今日苏堤,两边高柳成行,樟树、梧桐等树,枝叶茂密,为游人挡住了火辣辣的阳光。竹栅栏里是一个个小草坪,矮灌木造型优美,还有许许多多名花点缀期间。湖面上晨风阵阵,细长的柳枝便如姑娘的秀发一样飘舞。一波波浪涌过来,拍打着堤岸的青石,咕咚咕咚浅唱,溅起几朵白色的小水花。

三个孩子走累了,坐在堤岸的石头上休息,看到碧波拍岸,声声呼唤,忍不住脱下鞋袜,把自己的小脚丫也伸进湖水里,劈里啪啦打水,稚嫩的脸上漾满欢笑。

孩子们观鱼,尽情戏水,我也借机坐在堤岸的石头上小憩。放眼望去,远山苍翠,连绵起伏。南山路夕照山上的雷峰塔金光闪闪,与北面宝石山上的保俶塔遥相呼应。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像三块碧玉一样,鼎立于外西湖的中央。大大小小的游船来来往往,令人目不暇接。扭头里西湖,则是满目的荷花。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盛开,有的花谢了,举着一个个莲蓬。大片的荷花随着波浪涌动,在风中舞蹈。

快看,三座石塔!

孩子们眼尖,尽管是逆光,他们已经看到了湖水中三座葫芦形的石塔。这就是西湖著名的景点——“三潭印月”,人民币一元纸币背面就有此美景。

这三座石塔是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用于标识水深,也是西湖的标志性景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孤山三堤胜迹》中记载:“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西湖十景所谓三潭印月者是也。故建三塔以镇之。”

这三座葫芦形石塔,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有五个等距离的圆洞。月圆之夜,塔中点燃灯光,洞口糊上薄纸,洞形印入湖面,仿佛湖中有多个月影在波光中摇曳。

可在孩子们的眼里,“三潭印月”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西湖民间故事》中分明写着:古时候,山东巧匠鲁班和妹妹来杭州收徒传授手艺。一天,乌云密布,随着一阵怪风,一条黑鱼精来到人间作祟,一头钻进西湖中央,兴风作浪,淹没杭城,祸害百姓。鲁班兄妹和180个徒弟只能逃到宝石山上躲避风浪。老百姓也逃到山上,无家可归。这时,黑鱼精又从西湖里跳出来,变成一位又黑又丑的后生,强行要鲁班的妹妹嫁给他。鲁妹为了救杭州百姓,想出一个缓兵之计,要黑鱼精先退洪水,然后择日出嫁,并要哥哥给她凿一个石香炉作为嫁妆。鲁班和一百八十个徒弟,就用宝石山上的巨石凿了一个巨大的石香炉,借机用石香炉罩住黑鱼精,压在西湖底。杭州的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此,西湖里就有了三只葫芦形石香炉的脚。

我们一边走苏堤,一边讲西湖民间故事,欣赏沿途美景,忘记了大暑的那份酷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