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乡,姐夫给我看了他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那枚纪念章被他用红布仔细包裹着,打开盒子,金色的纪念章闪耀着耀眼的光泽。我羡慕地把那枚纪念章捧在手里,纪念章分量厚重,沉甸甸地。
姐夫是1953年生人,1970年,也就是17岁那年,他光荣地加入共青团组织。同年,大队成立青年突击队,他被大队党支部任命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带领突击队开展工作。突击队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比如修水利、防汛抗旱、灾害抢救、春耕秋收等艰巨任务。担任突击队长期间,因执行命令坚决,完成任务出色,1971年5月组织任命他担任大队团总支书记。1971年9月12日,刚满18岁的姐夫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因年龄小,个头不高,人勤嘴甜,处事机灵,又是团支书,大家就叫他小书记。
我小的时候,就听群众叫姐夫小书记。而今,步入古稀之年的姐夫,依然会有群众叫他小书记。姐夫说,真正把小书记这个称呼叫响开来,是有一次县长带队到基层调研,姐夫负责现场解说,解说过程中,他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顺畅,回答问题思路敏捷,口齿伶俐。县长非常满意,亲切叫他小书记。自此,小书记这个称谓就成了姐夫的另一张身份名片。
1976年初,县委成立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姐夫被选为工作队队员,工作队的队长是县水利局局长肖本仁同志,副队长是县武装部副部长王祖训同志。肖本仁、王祖训这两个同志在曲靖赫赫有名。肖老后来担任过曲靖地区政协工委主任,正厅级。王老担任过军事科学院院长,上将军衔。
工作队入驻东山开展工作期间,肖老和王老喜欢上了机灵、勤快、好学的姐夫,他们利用工余时间,悉心地教姐夫识字、学文化,在肖老和王老的教导下,从没进过学校的姐夫能够读书看报,记日记写书信。后来,因工作需要,工作队被调整为几个小组,姐夫被分配到王祖训王老为组长的那一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是到东山撒马依开展工作。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王老带队到撒马依开展工作,是因为撒马依的形势非常复杂,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当时撒马依不通公路,出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王老带队到达撒马依后,深入了解情况,悉心听取干群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给撒马依修建一条简易公路。军人出身的王老作风硬朗,敢于担当,经过反复酝酿和思想发动,他带领工作组和群众开始兴修公路。这条公路从撒马依到石头寨的清色,一旦打通,撒马依就与外界有了公路联结,对当地群众的出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利。可以说,这条路不仅是便民路,还是群众致富的希望路。公路里程不长,但任务艰巨。沿线都是石头山,山上长满细密的竹子,竹子在石山深深扎根,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修路的第一任务就是按规划路线砍竹子,挖石头,再修路。为了早日修好公路,工作队和群众每天要砍竹子5—6亩,单在一个叫小锅西的地方就砍了近6亩左右的竹子。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凝聚的力量是无限的,尤其是为改变贫穷面貌而激发出来的集体力量。经过三个多月连天黑夜的艰苦奋战,公路终于顺利峻工,圆了群众多年的心愿。
在王老的带领下,撒马依的工作开展富有成效,县委工作队决定在撒马依召开现场会,研判下一步工作。没想到会议期间发生了群体性事件,事件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工作队的可控范围,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面对危急形势,工作队需要把发生的情况及时向县委汇报。夜幕笼罩,人生地疏,工作队这支由来自各单位人员组成的队伍竟无一人主动请求完成任务,肖老和王老点将之后也被婉拒。关键时刻,姐夫毛遂自荐,勇敢地向肖老、王老表决心、领任务。最后,肖老和王老一致同意由姐夫前往县委汇报。姐夫带着肖老和王老共同形成的手谕,连夜向县委赶去。走到高家村时,他以县委工作队员的身份搭上一辆曲靖总站的货车回城。天明时分,又累又饿,疲惫不堪的姐夫终于来到县委,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完成任务后,姐夫又跑去肖老、王老家报平安,把肖老、王老家人安排的衣物和叮嘱带回工作队。这次送信,让姐夫在肖老和王老那里留下深刻印象。在工作队一年多的工作时间里,在肖老、王老的谆谆教导下,姐夫的思想得到淬炼,视野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人生得到了新历练,更重要的是,他和肖老、王老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工作队撤回后不久,肖老就出任曲靖县县长,后又担任沾益县委书记,曲靖市市长,至曲靖地区政协工委主任。1978年底,昆明军区把王老调到野战部队工作。自此,王老就一直在部队工作,直至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1984年秋,在乡里任副乡长的姐夫到昆明出差,之前听人说王祖训王老在省军区工作,他就抽空去拜访王老。拜访前,他并不知道王老是军区司令员。在军区大门,姐夫向警卫表明来意,警卫看着衣着朴素的姐夫,惊讶地说,同志你是不是搞错了?你要找的人可是我们的司令员啊。听说王老是军区司令员,姐夫一下子也懵了,但既来之则安之,姐夫想到与王老多年不见,况且自己来一趟昆明也不容易,这次如果不见,更不知道什么时间能见到王老。于是就坚定了拜见王老的决心,他向警卫表达了自己和王老的交往和感情,见姐夫态度诚实,警卫不敢懈怠,马上报告值班干部,值班干部了解情况后,立即向机关汇报。在等待机关复电的过程中,值班干部一直审慎地打量着姐夫。没多久,机关的电话回了过来,值班干部接起电话,叫了一声首长好,立即立正站好,接电话的过程中,那位干部始终身姿笔直,不断地回答,是,明白。值班干部放下电话后,客气地招呼姐夫坐下,并给姐夫倒茶。没多久,一位干部来到值班室接姐夫,那位干部热情地握着姐夫的手说他是司令员的秘书,司令员正在开会,让他来接姐夫去见首长。首长今天的日程已排满,只能挤出一小时的见面时间,很抱歉不能安排吃饭。司令员交待他安排姐夫先在军区招待所住下,在昆明玩几天,这期间有什么事就直接找他。王老的细心安排深深地感动了姐夫,他急忙向王老的秘书说明情况,说自己就是来看看王老,其他的不必麻烦王老和部队。
王老身为省军区司令员,日理万机,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一个小时接见姐夫,已属难得。在军区宽敞明亮,铺着地毯的会客厅,姐夫到了王老。王老一身戎装,精神矍铄,他亲切地握着姐夫的手寒暄。会晤期间,王老仔细问询家乡的情况,了解姐夫的现状,并问他个人有没有困难。当时正值农村承包到户,改革开放时期,正是知识分子大显身手的时候,像姐夫这类文化基础薄弱的干部,随时面临着淘汰的风险。姐夫深知自己的窘境,但姐夫没有给王老提出关于自己的任何要求,想到家乡农业生产缺少化肥的困难,于是斗胆向王老提出希望王老想办法支援家乡一点化肥的想法。其实,在简短的交流中,洞察世事的王老早已看出姐夫的困难,他不仅爽快地表态支持家乡的农业生产,而且主动提出拟安排姐夫去军区干休所做后勤工作。王老的答复和安排让姐夫非常感动,但他实在不想就自己的事给王老添麻烦,于是婉拒了王老对自己工作的安排。见姐夫态度坚决,王老就鼓励姐夫在本职岗位上要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安心本职工作,积极服务群众和家乡。
会晤结束,王老依依不舍地拉着姐夫的手送到办公楼下,那是姐夫人生中最后一次见到王老,也是姐夫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不久,四辆军车满载化肥来到家乡,王老用炽热的情怀有力地支援了家乡农业生产,用实际行动向老朋友传递了朴素的情感。多年以来,只要姐夫说到这件事,言语里都是对王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谢。
姐夫的一生吃尽了没有文化的亏,尽管他不懈奋斗,努力拼搏,但命运却始终对他不公。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姐夫是乐观和坚强的,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他依然热爱生活,努力奋斗。他乐观的一面感染了我们,也鼓舞着我们。姐夫是善于学习的,他没有忘记肖老和王老要他坚持学习的要求,有空就阅读报刊,哪怕那些报刊是陈旧的,他也会津津有味地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他就查阅字典,理解不了的,他就虚心向身边的文化人请教。有时我们在外工作的亲人回乡探亲,他也会和我们交流一些对党的政策的理解。正是他这种孜孜不倦地学习态度,让他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他把学习和掌握的党的方针政策运用到工作中,忠实勤勉地在本职岗位上服务群众,服务人民。
最让我惊讶的是,姐夫能够把《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这首诗词倒背如流。亲友聚会期间,姐夫都会声情并茂地背诵这首诗词助兴。姐夫背诵这首诗词时情感投入,非常有感染力。其实,我知道,姐夫背诵这首诗词的用意是鼓励后辈和激励后辈要不断努力,不懈进取。
1990年,姐夫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没有松懈,他利用自身优势,紧跟市场节奏发展经济。期间,他贷款办了炼锌厂、承包了几十亩稻田养鱼,积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同时,他发展烤烟种植和家庭养殖产业,努力振兴家庭经济。在他的努力下,姐夫家是我们那里第一个买了日立彩色电视机的家庭,是第一个用上索尼三洋双卡收录音机、蝴蝶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的家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让人羡慕不已。殊不知,因市场变化,姐夫的创业遭遇滑铁卢。创业失败把盈实的家底几近败光。面对家庭困境和巨大的债务,他没有向人生妥协,依然顽强拼搏。面对讨债的人,他给对方立下字据,规定还期。他信誓旦旦地说,人死债不死,不管债务有多大,他都一定想办法还清,绝不把债务遗留下去。为了偿还家庭债务,姐夫不顾一切远赴贵州兴义务工。
在兴义一家民企务工期间,姐夫的管理才干被老板发现,了解姐夫的情况后,老板让他在管理岗位上开展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姐夫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运用得恰到好处,成为老板放心的工作人员。在兴义那个民企里,姐夫一干就是多年。姐夫在兴义务工,我姐在家发展家庭经济,他们夫妻同甘共苦,于困境中破局。凛冬散尽,多年的艰辛努力和辛勤付出,姐夫的家庭经济终于复苏,债务全部偿还清楚,女儿成家立业,儿子大学毕业,离乡多年的他想回乡和家人团聚。此时,正在创业时期的老板已不舍得姐夫离开,积极动员他留下来支持自己的企业建设,为了让姐夫安心,老板甚至邀请我姐去企业参观,动员我姐留在企业工作。见老板实诚,重感情,姐夫和我姐商量后决定留下。老板没有食言,给我姐在企业里安排了一份不算重的工作,安排了住房,让他们夫妻俩安心在企业工作。姐夫和我姐在兴义的那家民企一块儿呆了好几年,后因年事偏高,在亲人们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和我姐回到家乡。回乡的姐夫正遇上家乡新农村建设高潮,他拿出积蓄,在乡里统一规划的新区购置了三间地块,建造了崭新的临街门面房。家庭稳固,身体健康,这样的状态在农村就是最好的状态。
姐夫偶尔也会叹气,甚至孤独地想着他的心事。到目前为止,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儿子。儿子大学毕业后,没能考进体制内工作,年龄老大不小,个人问题拖而不决,这成了姐夫最大的心病。我们时常宽慰姐夫,子女自有子女福,不用强求,不用多想。但天下的父母谁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说不担心那都是假的。自己年事已高,儿子却未成家立业,他期盼抱孙的日子遥遥无期,这就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姐夫的胸口。度过困境,身体康健,享受幸福,正是安享晚年的美好日子,可姐夫却始终开心不起来。这就像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非常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久远的往事随着时间积淀,当记忆的大门打开,那些经年之事都别有情趣。姐夫感叹着人生往事时说,人生能经历多少个四季,过去的事情就像云烟一样。他说,时间过得很快,一生很短暂,就像草木一秋转瞬而逝。他看着我深情地说,你的岁月还有很长的路,一定要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是啊,人生并不漫长,人生路上,万千皆为流年,在滚滚红尘中,人有千千万,在千千万的人里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姐夫在跌跌撞撞,起起落落的人生路上,坦坦荡荡过生活,简简单单走人生,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完善了自己的人生路。
孔子有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然而,要做到心底坦荡却非易事。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心态就会不一样。人若什么时候都能活得坦坦荡荡,生活大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生活也就会过得很幸福。生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坦坦荡荡过生活,简简单单走一生,是一种包容万象,宠辱不惊的内在品质体现。由此可以看出,能做到内心坦荡是一个人内在的、深不见底的心态在起作用,姐夫能够拥有这么好的心态,与他长期的人生修为有关,而这种品质也正是造就了他和肖老、王老建立深厚情谊的传奇之所在。
姐夫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非常自豪,认识肖老和王老,并能成为我的引路人,是我一辈子的福气。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肖老和王老的教导,我永远记在心里。姐夫小心翼翼地把在党50年纪念章包装好,眼神通透地说,今后,我还是将一如既往坚定信仰,永远爱党,敬党,护党,永远跟党走。
岁月的风霜在姐夫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岁月带走了他的青春年华,却带不走永久难忘的回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姐夫17岁入团并担任团支书,18岁入党并走上领导岗位,这是组织对他莫大的信任。那么多年,他没有辜负组织和领导的厚爱,俯身躬行,担当作为,在各个岗位上历练,把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踏实,把每一步都走得问心无愧。回顾姐夫生平,我认为姐夫是切实做到了把信仰的“种子”植入灵魂,把忠诚的“根子”融入血脉。要不他在认识肖老、王老这样高级别的领导后,从不为自己的事去麻烦肖老和王老,甚至在王老主动提出解决他的个人问题时仍然拒绝,这也许是姐夫人性光辉的一面,也是他人性美好品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