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垣城踏雪的头像

垣城踏雪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3/14
分享

学诗日记

学诗日记

引文:我原先从未学写过诗,只是读了些书,无目的,喜欢看什么就看些什么,以武侠小说为主。从2017下半年开始,一个偶然的原因,才尝试着学写诗。在学写诗的过程中,有了想法就记下来。零零散散地成了这篇《学诗日记》。

(一)

原先以为写诗很容易。我也曾尝试过选一段优美的散文,把长句裁成短句,想裁多短就截多短,再排列成诗的模样,并为此沾沾自喜了好几天,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我2017年下半年以前写的“诗”,大抵如此。

但真正学写诗了,才发觉远不是那么一回事。诗是触动你心弦的语言,诗又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活泼泼的生命,从文中截出的句子,排列成诗行,就好像从桃树上截取一些枝节,插在室内的水瓶当中,她虽也看似热烈地绽放,但不久,就会枯萎调落了,因为她不是具有自主生命特征的生命体。但诗却是可以独立存活的,诗写完了以后,具有了生命的特质,她能与你交流,能与你对语,那她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支离破碎的,是一种拼凑,或是一种拼接,她虽看起来也很华丽,但没有灵魂。

学诗需要先静下心来,伏下身去,读她们,体察她们,研究她们,这需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好的诗是轻灵的,轻得像纱一样,要做到轻灵,太实的语言就不行,太实的叙事更不行,诗不是小说。诗还要舍得裁剪,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个空间又不能无限大,那样诗会变得晦涩。诗还须需深刻,如刀劈斧削,这样诗会显出厚重。

(二)

一开始,我读徐志摩的诗,我觉得徐志摩的诗美如春花,轻如春风,对一个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最合适不过。可是,不久我又发现了海子,我一度认为海子的诗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可能更符合我的特质,于是我又读海子的诗。我期望经历孤独与折磨之后,然后她能够出现,这个“她”指得是灵感和技能。但渐渐地我又情不能自已,自己感情就好像不能控制了,那种忧从中来,已失去了闲看风景的惬意,也失去了诗意。但我很快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摆脱了出来。由此我懂得,诗能抒发情感,你可以把如潮般的情感寄寓其中,让她在诗中奔流。但你需能控制她们,收发自如。或能与她们同在,一起激荡。但不能被她们控制。人能役诗,也能役情,或与诗、情同在,但不能被诗、情所控制,否则,你可能会被诗所囚,滑向深渊。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法即你需有极强的控制能力,一觉不妙,需暂停下你写诗的步伐,沉静一段时期,调整自己,你可能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或请一位功力深厚的大师为你护法。或遍种善因,对这个社会善良一些,那时也会有人救你。

 当这个阶段过后,我不觉有些后怕,有那么多天才的诗人,最后都走上了不归路,难道就是因为为诗所囚,为情所囚的原因,若是为此,在天才和平庸之间,我宁可选择平庸,用浅显的笔抒发自己浅显的快乐。所以有段时间我喜欢读童诗,由此认识了金子美铃,那种童真能让你更接近自己的初心。

而更多的我是读一些译诗,我觉得译诗既透露了原作者的情感和思维层次,又掺杂上了译者的东方古典文学的美感,比如北岛译的《秋日》,那不庸置疑的祈使语气,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一切回旋转换曾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醉如痴。我常想,如果我在写诗时也那么回旋如意就好了。

(三)

我读了一段时间的诗后,又觉得学写诗,功夫应在诗外。我多年前喜欢余秋雨,读了他几本书,家里还有一本还未读完。翻出来看时,竟是《霜冷长河》,读完自序,才发现是写中年的,契合了我此时的境遇。翻开第一篇《壮士》,竟是写沙漠的,与我写的诗竟是如此一致,是多年前我读过的文章在我心中留下的烙记,还是世上真有惊人的巧合?这本书比较深刻,难怪少年时的我并未读完。我觉得正适合我此时的心境。但读了几篇,我发现这本书诗意的语言已赶不上他的几部前期作品,起码没有我想象中的优美,难道此公已江郎才尽?

就又去读他的《中国文脉》。我终于感觉到余秋雨语言的诗意了。余秋雨的语言,就像他评论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他的语言,富有诗意而深刻,我每读一段,都要回过头来再读好几遍,只想把它们都背下来。我明白,学写诗,这种语言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四)

余秋雨说,由宣讲到提问,由解答到无解。这是一个学者和诗人的区别,也是教师和诗人的区别。用到写诗当中去,诗由宣讲到提问,由解答到无解,或有无数个解,可能你的诗就提高了。你就成为一个诗人了。

(五)

余秋雨说,一切准备,如果没有展现,那就等于没有准备;一切贮存,如果没有启用,那就等于没有贮存;一切内涵,如果没有表达,那就等于没有内涵;一切灿烂,如果没有迸发,那就没有灿烂;一切壮丽,如果没有会聚,那就没有壮丽。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展现、迸发、会聚,都因群体效应产生了新质,与各自原先的形态已经完全不同。

写诗也是一样,不管你写的诗是优是劣,或者还只是诗的雏形,诗的初级形态,只要你去写,展现会生发出更多的展现,启用会引出更多的启用,表达会升华成更深刻的表达,迸发会引发出更大的迸发,会聚会凝聚成更大的会聚。你想说话,但当你说出口时,已与你所想不同,话在你心中时,在你口中时,说出来时,说完时,可能已产生出新质,与你原来想表达的完全不同。把这些写出来,可能会是好诗。

(六)

从此,我拥有了一颗诗心,我怀着一颗诗心再去读诗,读书,读世界,感觉和以往不同。读朱自清的《春》,一幅幅画面在眼前铺排,竟有一种读不下去的感觉,心里萌动得不得了。 读《借一朵桃花煮酒》,刚看见题目,竟醉了。

(七)

 有一个阶段,我又很急燥。看到老师夸奖别人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很着急,渴望自己也能尽快写出那样的好诗,也极想得到那样的夸奖。但越急,越得不到。经过反复的琢磨,终于在一次做早餐时想明白了,写诗像烙鸡蛋饼一样,你没有用面糊把缝隙都填满。留下很多缝隙,增大了鸡蛋饼的表面积,就会有更多的热气散发出去,水分少了,鸡蛋饼就会又脆又香。写诗也一样,写诗的过程也一样,人生也如此。不能太满,有一些留白,可能会更精彩。于是,我满世界喊,写诗没有压力了,好便好,不好便不好,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八)

做个诗人,就要学会忘记,把别人对你说的赞誉之辞统统忘记,这些是束缚你前行的绳索。有些诗人在写过一些好诗后便沉寂了,因为他们迷失在了赞誉中了。在每写完一首诗后,便尝试将自己归零,因为这首诗,不是你下首诗的起点。

(九)

我曾说过,每写完一首诗,便将自己归零。看来我还是高估了自己,写完一首诗后,心里竟空虚成山谷一样,得鼓起极大的勇气,再去读她们,修改她们。有时勇气不足,就任由她们凌乱在那里,以至于我写的诗,都粗糙得简直要不的。也不想去读别人的诗,读可以,别超过两首。也不想说话,说也可以,别超过两句。

就让我安静在那里。

(十)

 这是进入写诗的倦怠期了,那就转换一下思路,去评论一下老师们的诗,评诗也是学写诗的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一首诗,一万个人读,就有一万种理解。但即使是一万零一种理解,也未必是作者的意图。但是,只要您尝试着去理解,并把她写出来,就是一种进步,可以对诗有更深的理解。但在评论之前,需得征得老师们的同意。不要觉得自己会诌几句诗了,就肆意妄为。须知我们的评论,只是求得了诗的千万解中的一解,或一知半解,我们可以欣喜若狂,但不能沾沾自喜。

读哈艳老师的诗《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并尝试评析。

北方的春天

被寒冷遮住半张脸

欲言又止

初夏,是一位急着出嫁的新娘

在轿子里就掀开了盖头

回眸一笑

整个春天就结束了

我要把隔年的积雪融化

抢在东风的前面,把燕子的旧巢修好

抢在麦苗的前面返青

我要把我的春天拉长

长到一伸手就可以够到

哈老师这首诗简单朴素,但轻灵得像翩飞的蝴蝶,又如萦绕在心头的春梦一样,似可触摸,而又轻柔无痕。哈老师又是怎样将这些了无生趣的枯燥的文字,排列组合,让她们变得有血有肉,从而焕发生命的活力,并且向其灌注了灵魂呢?这些文字不但拥有了生命,还有了灵魂,有了思想,还有了灵动曼妙的躯体,甚至还给她穿上了美丽的羽衣,让她在我们面前翩翩起舞。

在北方,春天是短暂的,俗语说:“春脖子短,”说的就是北方的春天,但如何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人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天比拟成一个被遮住半边脸的人,寒冷一半,温暖一半。用“欲言又止”来表现春天那张善变的脸。至此,北方春的特点就被哈老师用那种只可意会却不可言传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由此我们也懂得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能触摸,却永远达不到”,“欲言又止”正是诗的语言,我们达到了,我们的诗也就好了。

 但仅此就结束了吗?显然还远远不够。哈老师又把初夏比拟成“一位着急出嫁的新娘”,一个“着急”,表现出初夏的那种迫不及待,她的到来,已不由得春天再恋恋不舍了,这就不是春天主动离开了,那样还显得从容一点,这次是被动,春天被初夏的“回眸一笑”强行推下了季节的舞台,这还是表现春天的短暂。哈老师用两个人,一个阴晴无定的中年人,一个着急出嫁、灿烂如阳光的新妇,就完成了对春天的描述,意象精准,表达准确到位,显示了一位诗歌大家对文字理解运用的娴熟,对诗歌深刻的理解及不懈地追求。

 春光的短暂,自然引发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流恋和挽留之情,但春光是无法挽留的,正如人的生命,你无法把她延长,但你可以增加她的宽度和广度,增加她的精彩程度,也就变相地延长了她的长度。春天也一样,我们留恋于春光的美好,也想让她变长。在短暂的春天里,我们是可以做很多事的,“把隔年的积雪融化”,“把燕子的巢修好”,“返青”,都是增加我们生命精彩程度,使生命变得厚重,使我们的生命变长的活动。表现了诗人“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的惜春惜时之情,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尽自己所能地精彩,正像诗人说的“我要把我的春天拉长”,拉到多长?“长到一伸手就够到”。读第二节,同样是那种轻灵感觉,我们都感觉得到,似可触摸,引出我们心中的一种痒,却又触碰不到她,我们的心只得和诗人的呼吸相应和。

(十一)

读吴成学老师诗《静夜随笔》,并尝试理解。

安静的夜

安安静静的看书

绿萝在左

纸墨于右

新泡一杯青茶

氤氲袅袅

悬浮于三界之外

轮廓模糊

外延涣散

似空 浮设种种色象

如色 搬出缕缕顽空

万物同时静寂

感受灵魂的同频共振

远在多维以外

近在空灵之中

让重负沉淀见底

逆向行止

完成冰点图腾

我的感悟:

如夜般幽静的环境,如茶般宁静的心境,

我的身在五行之中,而神思已在三界之外

轮郭,外延,空,色

都已模糊,都已焕散

他们都只不过是万物自然的幻象。

只有心与自然同时寂静

与自然同频共振

以上为写诗的心境。

你悟了,她就离你很近。

你不悟,她就远在多维之外

或者说,你的心可以在空灵之中,

或者放飞于多维之外,与宇宙对语。

你的经历,你的磨难,你的积累,你的欢乐,抑或是你的泪水,都可以作为写诗的积淀,这种积淀越厚重,可能写出的诗就越轻灵。这是诗的积淀和内容。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此其为“逆向行止”之解乎?这是写诗的态度。

最后一句不能解,那就不解了,当一处留白。也可能不解,是最好的解释。对于最高层次的追求,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是学生。这也可作写诗的态度。

(十二)

 初学诗,我不停地问各位老师,我去读哪些诗?谁的诗?比如现代诗,古体诗,诗体散文,诗的评论。或是徐志摩,舒婷,海子。我就想,不管什么诗,都是一种形式,而她的本源,都是文字,文字,正是诗的生命基元,我们只有对她的本源多积累,多思考,多探索,破译文字的密码,才能进而破译诗的密码。反之,我们只探讨她形式的优美,而忽略对她本源的探究,必不长久。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读的每一本好书,每一篇好文,都是读诗,都可以从书中读出诗美丽的影子,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诗心,甚至不止是书,世间万物皆为诗,一瓢水,或是弱水三千,一朵花,或是花的森林,甚至泥土蚂蚁,有生命的没生命的,有灵魂的没灵魂的,都可作诗。中国有儒释道三家,还有那么多文学流派,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尽善尽美的,但其实他们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构成了一个整体,或为骨骼,或是灵魂,或为皮肉,或是鳞爪,或作羽毛。缺失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他们万流归一,汇入中华文化的洋流之中。

 反之,这些骨骼,皮肉,灵魂,甚至较低层面的羽毛,鳞爪,修炼到较高形态,都会接近于生命的本源,到达中国文化的高峰。由此得知,无论从哪个途径出发,只要探明其源,深究其理,都可站到诗的高峰。

(十三)

学写诗的好处

我发现了学写诗的另一个好处

那就是

能读进诗了,还觉出了她的妙处

而在以前

我总是把她推到一边

这是些什么东西

不管我写的诗好不好

门外还是门里

只这一个好处

足矣

(十四)

遥望诗林,郁郁青青,百花竞芳,不禁心向往之。我不知道前方的路是泥泞还是坎坷,是否有岔道。但我还是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向她奔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