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阮长兴的头像

阮长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2
分享

村里有位老人叫“愚公”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由列御寇创作的千古不朽名篇,这则寓言故事借愚公形象,充分表现和塑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不懈努力,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这个故事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炎黄子孙,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至今仍鼓舞着中华儿女在建设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事业中屡建功勋。

当今,在我村有一位老人,名叫朱美生,今年90岁了,是一名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两年前,他为了让村里的山间荒地重焕生机,不顾年事已高,独自一人扛起锄镐、挑起运篼,挖土凿石,历经100多天的风雨,开辟出了一条800余米的“农业”道路。

通山县大畈镇长滩村,面朝富水湖,背靠大山,属移民后靠村,大多数村民以耕种山地为生。因山地处于山林之间,无大道通行,每逢种植、丰收时节,村民只能顺着崎岖的山路,肩挑担扛来回运送农资和粮食,十分辛苦。2000年后,村民看到务农如此不便,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久而久之,村里的百余亩山地就荒废了。对于曾担任16年生产队队长的朱美生而言,看到昔日历尽艰辛开垦出来的土地被村民抛荒,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为此,在有生之年在山间修挖一条农耕路,便成了他的一个心结。

2019年10月底,眼看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上山修路的愿望,在朱美生老人心中由然而生。不为余心留遗憾,他决定独自一人走向山里,开始修路。

对于朱美生老人修路,村民很是不理解,有的说他没事找事做,有的说他是老年痴呆,就连他的孩子也不是很理解,可老人依然坚定。没有水泥等材料,他挥锄挖山为泥,举镐凿石作基,以最原始的方法辟山开路,凭着一股坚定的初心信念,独自一人披星戴月,天未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一瓢山泉水,以最坚韧的信念奋力拼搏,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不言放弃。

有一回是雨天,朱美生老人和往常一样起个大早,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就直奔山里。临近中午了,雨越下越大,朱美生老人在山上还没回来,他孩子便心存担忧,欲去接他。谁知,刚出家门口便远远看见朱美生老人一瘸一拐的走在雨中,蓑衣和斗笠都粘满了泥土。原来,淋过雨水的山路特别湿滑,朱美生老人在回家的途中不慎滑倒,腿部受伤,加之山间无人可求助,只好坐在雨中等伤痛稍微缓解后,再拖着疲惫的双脚,忍着伤痛,一步步往家里走。

经过那次受伤后,大家都一一上门劝说他放弃,但始终拗不过他。休息数日后,朱美生老人又“重整旗鼓”步入山间。

其实,朱美生老人的“固执”远不止这一次。还有一回,晚上七点半了,他还在山间修路,眼见天色越来越暗,他的孩子急忙打着手电筒赶到修路点,晃了几圈才发现朱美生老人蹲在土坡上,借着微弱的月光砌路堤。

经历100多天的风雨,88岁的朱美生老人凭借着不懈的坚持与辛勤的汗水,把山石一块块凿碎堆砌、山土一锄锄挖运填基,硬是让800米长的土坡变成了可以通小型货车的农耕公路。

如今,朱美生老人修挖的这条路,不但是村民们上山耕种的丰收之路,还成为了村里打造旅游业的“生财路”。现在许多人慕名前来看望朱美生老人和他修的路的同时,更是来我村向这位当代“愚公”致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