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阮长兴的头像

阮长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5
分享

中港三记

   中港三记

中港回来已一月有余,其间总想为其写点什么,只因肚里无货,胸中无才,就算闭门用功数日,总觉难以成篇。回想在中港的匆匆半日,唯独对那里的竹海、十八潭、周家大屋印象颇深,故记之,以应允诺。

   竹海

早有耳闻九宫山下的中港村拥有竹林近万亩,享有“九宫竹海”美誉。一入山门,但见山高林密,竹海涌翠。公路两旁,村落四周,山谷幽避地,悬崖峭壁处,无处不是青波翠浪。我们不由发出感慨,果真是海,竹子的海!那千棵万棵的竹子紧紧依偎在一起,青绿的躯干,青嫩的叶,或齐刷刷地指向蓝天,拥绿、伟岸;或侧伏成一线,作掩鬓托腮状。风平叶静,绿竹呢喃无语,苍翠欲滴。风过处,修篁攒动,满山叶声哗然,犹如惊涛拍岸。

走进竹海,满目呈现枝叶婆娑,婀娜多姿的美景,苍翠挺拔的老竹,弯弯绿嫩的新竹,形态各异的父子竹、夫妻竹、姐妹竹,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幽香,如丝如线,沁人心脾。近看竹子,三竿两竿,诚见其虚空正直、宁折不弯之本性。俯瞰,绿涛阵阵,渌洄涟漪;仰头,枝叶遮天蔽日,翠色满眼荡波……而雨后春笋般的新竹,许多还初箨黄壳,于清风阵阵中,有苍雪簌簌,有竹林风情,有竹林幽思,有竹林甘畅。而且,当身在竹海,无论你近观还是远眺,都有得你品,有得你思,有得你悟,这就是竹所形成的绿色植被在连山万壑之势中带给人们的情思飞扬和真切感受。

听当地老人讲,中港以前也有耕种农作物,后因收成不佳,村民纷纷退耕还林,改种竹子和树木。竹子天生就具备很强的再生能力和“繁衍”能力,并且根系非常发达,几年下来,楠竹种植面积达上万亩。如今,中港每年光产楠竹就有18万多枝,砍伐楠竹并出售就成为了当地村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之一。除此之外,每年春节前后挖冬笋,清明前后挖春笋、抽水竹笋等出售,也为村民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竹海思往,绿色漫眶。而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生活的主打色彩。营造、保护,使之延绵不绝,是何等的重要,是何等的势在必行!我在想,自然之力,鬼斧神工。芸芸之众,熙熙攘攘。而两两看似不相干的表里,却暗含并关联着那么多的息息相关、息息相通。诸如:环境,气候,衣食,住行……怎的仅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或许就是我对中港难以忘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八潭

十八潭位于九宫山中港村内,是一个以多个池潭为主的新景区,里程有4千余米,上通无量寿禅寺,下达中港民俗村。 整个十八潭景观宛如多幅泼墨国画,素净脱俗,不染凡尘,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天地精华的清新典雅;又如佳丽展裙,翩翩起舞,姿态优美,若隐若现地透露着风花雪月的缠绵悱恻。

步入十八潭,古树荫弊,凉气袭人,顿感清爽无比。移步易景,一景一潭,潭潭相接,一潭高过一潭,潭成瀑的诗眼,瀑成潭的信使。置身潭中,俯仰皆是绝色自然风光:古树、深潭、瀑布、山谷、奇石、竹桥……远离喧嚣的唯美灵气境界,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每一次的深情眺望,都拓展了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

沿着石阶小道,一路跋涉。山峰耸立,满目苍翠;池潭碧绿,溪水潺潺。山根下的泉流一条连一条,有的浩荡成河,有的涓涓而流,遍地可见的水石景观,柔顺的是水,坚硬的是石。石的形状随其天然,有的躺卧如同床椅,有的矗立高耸入云,有的实在是太奇特了。还有那壁挂的瀑布从一片莽原般的山腰奔腾而来,一泻如注,气势磅礴,贯穿长空,水声悦耳,如天籁之音,幽美而奇妙,追根溯源,让人横生趣味。

走累了,驻足在某个潭边洗把脸、洗去一路的尘埃。你会发现溪流无论是清还是浊,都有其特定的功用和价值:溪流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溪流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不洗水,反观自我;尘不染尘,审视内心。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潭边坐久了,就能感觉到那轰鸣声渐渐弱化,四周的山风吹拂着竹梢、树梢摇晃的身影。一不留神,你还以为那水声已成了风声呢?当然,有一些声音、味道或风景,仅靠五官是不行的,非得用心灵去聆听,去细品,一如我游这中港十八潭的感受!

   周家大屋

初入中港,必将以为会被眼前的竹海所引诱;以为会被神奇的十八潭所征服。但其实,真正让我流连忘返的还是那幢古朴静谧的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位于中港的东南部,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由三栋三进五开间的屋舍联体而成,派五公三个儿子各一栋,加上余屋,共有房间136间,天井48个。派五公乾隆年间开基建庄,最后形成现在的规模是清道光二十二年,门前专用的墙壁上刻有纪年。周家大屋依山傍水,祖祠居中,坐东朝西;祖祠南边有二栋主体屋院,北边有一栋主体屋院。三栋屋院紧密相连,呈棋盘格状横向排列,大致对称。屋前檐后,林木成萌,仰可观青山,俯可听流泉,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远观大屋好似一座城堡,青砖青瓦,古朴古香,幽静而美丽。近看宛如一座迷宫,屋外门庭严谨,高墙耸立,青瓦盖顶;屋内方砖铺地,十字穿堂,户户相通,家家相连,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三栋屋院如同一家,充满了无比的神奇。

考究大屋的地理布局,只要是略懂古代风水形法理论之人,就不难看出周氏先祖对大屋的选址和构造是经过精心策划了的。大屋背后的崖壁称“玉龙吐珠”,崖形如巨斧劈凿,“九宫揽胜”四个大字镌刻其中熠熠生辉。大屋门前的溪水由九宫山上潺潺而下,蜿蜒而来,形成弯弯曲曲九道瀑布,一线穿珠,这恰恰是风水学中的“收风得水”之布局。大屋对面是笔架山,自然文脉畅达。整体看来,周家大屋就是“围城水局,玉带缠腰”的风水宝地。站在大屋门前,睁眼便能看到满山满岭的翠竹,这样的情景,正合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趣。周氏先祖正是选中了这个上接天、下接地的地方,上吸神仙之气息,下吮土地之膏脂,自然灵气洋溢,意相横生。

周氏先祖于乾隆三十三年“迁中港,辛苦成家”,距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历史。人道是富不过三代,可周家大屋偏偏顺风顺水,这其中的奥秘大概可在祖祠中窥视一二。

祖祠位于周家大屋的主轴中部,祖祠的中轴线与主轴重合,一进三重,二个天井,无阁楼,柱通高,主体空间高约7米,正门门楣题“赤壁遗风”四字,是大屋中规格最高的建筑空间。正门外的小广场以“八”字形向外辐射,起到凝聚视线,突出正门的作用,增加了祖祠的庄严和隆重之感。祠内两侧都有耳门与两边房间相通。大堂额顶或侧顶分别挂着皇上或达官赐予的匾额,相传有12块,现仅存2块,上堂则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最上方是大屋开山鼻祖派五公夫妇雕像,平日里香烟缭绕,香火不断。祠内有一根特别的柱子,名为“勤敬柱”。相传,中港周氏有句口头禅:“家法大于王法”。派下有好吃懒做、偷盗赌博、轻慢长者等不好的行为者,都是需要处以鞭挞、盖风斗和勤敬柱等家法家规。棒打出孝子,读书出圣贤,这是古代中国的育人理念,尽管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去批判这勤敬柱,可这其中也有值得品味的凄美。

在祖祠南侧有一间建筑,号称“农家第一厨”的厨房,占地70多平方米,派五祖孙三代一直在这个厨房里共灶生火,一堂聚餐。派五公去世后,周家添丁进口,人口越来多,后来分灶而食。尽管如此,周家大屋任何一家红白喜事,都是全族参与,大厨房便是为来客张备酒席的地方,这种亲如一家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绕过一个小院,在“想静静”民宿前的一颗石头上携刻着一个大大的“和”字。我想,周氏家训中“和兄弟、睦家族”在这里得以体现。“御外”、“和内”这可能就是周家大屋千古不变的内涵。

如今,周家大屋随着九宫山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不仅成为了九宫山风景名胜区的特色景点,还是国家重点古民居保护单位。穿村而过的溪流港,竹桥网栏横渡,已成为现代人网红打卡地;溪流附近的村居,有武汉人租民房经营的“想静静”民宿,一到炎夏,预定爆棚。游客在这里听晨鸟鸣唱,看竹浪翻滚,观池潭美景,感古屋厚重,世上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吗?中港匆匆半日,于我久久难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