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常跃的头像

胡常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0
分享

红河行一建水 (散文)

车到建水是一点钟左右,我们用汝建波发来的建水酒店的地址导航入住了酒店,建水酒店在老城区,离朱家花园很近,也方便我们逛逛建水的老街道。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

于坚曾在《建水记》中写道:“如今,建水城已经年华老去,与它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焕然一新。而它却在20世纪的城市化、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以致今天在中国,人们要证实曾经存在过一个‘雕栏玉砌’的诗意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生活方式……只有去建水。”

而建水古城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的建水县,始建于唐代,古称步头,亦名巴甸,距今约有1200多年历史。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

建水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仍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还被列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果你想感受不一样的古城记忆,那建水古城一定是不错的选择。

建水洒店我们住的房间虽然是不大,但装修非常精致,我们决定休息一会儿就出去吃点东西,然后去逛逛建水的陶艺市场。

去建水的陶艺市场路并不远,从导航上显示大约有三公里左右,我们决定逛逛街走着去。建水的街道是古朴而厚重的,让人想起这座城市久远的历史。

在街上的一个建水特色小吃店,里面的小吃很丰富,有饺子、稀饭、米线、面条,进门口还有一个店里的老人在烧烤架上烤着烧豆腐,我和少华吃米线,小马吃面条,崇祯吃稀饭,又点了40块烧豆腐,一边吃一边和小吃店的老板们聊着天,吃完后就向陶艺市场走去。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建水紫陶,因其“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的鲜明特点,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的陶,从明代粗陶所制成的腌菜罐子、花器,再到清代细陶所制成的茶壶、茶杯等。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制作历史。建水县地处滇池流域,这里的陶瓷制作技艺受到汉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紫陶制作传统。在建水,卧虎藏龙着许多民间制陶高手,他们日复一日刻苦伏案,只为手中那团冰冷泥巴,变成一把有灵魂的陶壶。

建水,由紫陶制成的茶器居多。建水紫陶采用当地特有的紫色陶土作为原料。这种陶土质地细腻,含有丰富的铁、锰等矿物质,使得烧制后的陶器呈现出独特的紫色。制作过程包括挑选陶土、捏制形状、干燥、修整、施釉和烧制等工艺步骤。其中,施釉是关键步骤,采用特殊的釉料配方和烧制技术,使陶器表面形成光滑而亮丽的紫色釉面。建水人爱喝茶,也为茶制壶,紫陶壶的出现与茶相得益彰,影响着茶文化与品茗的审美境界。茶壶因茶而生,茶、壶与之相伴,在壶与茶方面,可谓不留余力做到了极致。陶器的形状多样,包括花瓶、壶、杯、碗等装饰方面,常常运用雕刻、刻花、绘画等技法,以植物、动物、人物等图案为主题,展现出精致而富有艺术感的装饰效果。每一个手艺人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与文化中,他们对每一件作品都抱有最高的敬意,和最初的本心。

制陶最具代表性的工序,要数刻填技艺与无釉磨光。其中的阴刻阳填,就是制陶师借助一种名为“竹刀”的工具沿着书画的边缘进行镂刻,将书画覆盖部分墨迹的坯土挖去,这一步极需耐心,不得马虎。当壶身呈现凹下去的槽面,再用不同色的泥土经多道工序,再填平。制陶师可根据想要呈现的不同效果,创造性的使用不同色的陶泥,有时候一个大胆的尝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看到的成品紫陶大多是光亮如镜的,可刚烧完的紫陶一般呈现灰色,紫陶本色却不见踪影。若想见它真容,就需用专业喷砂机将陶器表面形成的一层氧化物,俗称“火皮”去除,再借助纤维轮打磨光滑。如若磨亮光,就要用上拉坯机,再用湿毛巾粘上金刚砂,慢慢接触紫陶表面,不断打磨至光亮的效果,甚至如镜面一般。

一把陶壶,并不止是一个容器,当它还是一捧陶士时,就承载了人们的希望。人们加水和泥,制成器,将它送入窑洞里经过高温的煅烧时,又在外为它揪心,担心破裂,担心残缺,但更多的是希望它像凤凰涅槃般身插羽翅,生出耀眼光芒。

今天建水的天气还是有些热,走着走着就出了一身汗,好在不一会就到了陶艺市场。看着琳琅满目的陶艺产品,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一个店一个店的细细的去看,我买了一个陶瓷茶杯,讲价后130块钱就买到这个精致的陶艺茶杯,我心里很是高兴。记得那年文秘班在建水聚会,我也来逛了陶艺市场,买了一个200多块钱的非常精致的茶壶,一直在家里用它泡红茶喝,喝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这里的陶瓷工艺品店装修得非常精致,店里的院子里有很多花草,门面也非常的漂亮。逛到四点半,我们就打车回到了建水酒店,休息一会儿就到了五点半,考虑到下午与苏本国三位同学用餐,肯定要喝酒,我就决定不开车去了,打个车去洪记饭庄,我们拿了送给同学的礼品,打了一个车去往洪记饭庄,却原来离酒店不远,大约就是两公里左右就到了。

洪记饭庄在老街上,一看门面就知道这是一个老字号的饭庄。进门是一个巷子,经过巷子进到里面是一个宽大的四合院,苏本国和汝建波已经早已在那里等候我们了。又是几年没见,见了面感到非常的亲切,我将少华夫妇与他们相互介绍后,就一起上楼到他们订好的包厢里坐下了。

‘’陈灵娟马上就到,已经在路上了‘’,汝建波对我说。在建水我共有四位大学的同学:苏本国、汝建波、陈灵娟、黄克成。建波说黄克成今天去昆明出差去了,所以不能来陪我们用餐。

不一会儿,陈灵娟也到了。本国让服务员开始上菜。在上菜之间的空隙里,我们几个老同学又在包厢里照了几张相。菜上齐了,很丰盛,很多菜品我们都不认识,应该是建水的特产,我只知道其中那种草芽是建水的特产。本国为我们一一的介绍了这些菜品,汝建波用一个军用水壶背来了一壶好酒,我们开始一边聊一边用餐喝酒。两个小时的用餐,吃了不少菜,也喝了不少酒。交流中说到了同学们的近况,我告诉他们,前年我还去了丽江杨东、王春霞那里,也去了中甸的李艳梅那里。现在退休了,还能走动,大家同学还是需要多走动,免得走不动时想走也走不了了。

晚餐结束后,我们告别了三位同学,决定逛着街返回酒店。陈灵娟临走时约定明天由他请客在建水的东升饭店建水大道店请我们吃建水顶级的过桥米线,她让本国明天一早打电话去订好桌子,那里的桌子很紧,要事先预定。

华灯初上,逛着建水的老街回到酒店,我有些累了,就上楼去房间休息。少华他们三个意犹未尽,又去逛了建水老街上的朝阳楼。回来给我说,太热闹了,满街都是人呢。

朝阳楼位于建水古城临安路,处于古城中心地带。建筑雄伟壮观,堪称古代建筑之瑰宝,其建筑风格是元朝建筑和明朝建筑的结合体,是建水古城的旅游地标,是六个世纪以来滇南重镇留存的标志,是祖国边陲古老文化的象征。2006年5月,朝阳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天早上,我们沿着老街逛着去看朱家花园,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古城的翰林街中段,是清代建水人朱朝瑛弟兄所建的集家族祠堂、住宅和私家园林为一体的宅院,是一组规模宏大、具有滇南特点的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三十年,于宣统年间终告落成,是云南省首屈一指的私家园林。

整个朱家花园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色彩淡雅,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古雅的景观中蕴藏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建水珍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

朱家花园承载着整个朱氏家族的兴衰起伏,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朱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走进朱家花园一探究竟。

路上经过学政考棚,我们驻足看了好一会,学政考棚坐北朝南,面宽40余米,纵深150米,占地6000平方米,以甬道为中轴线严格对称,成四进院布置,一进院为鼓厅、号门,二进院为龙门,三进院设有东西文场,四进院为致公堂,五进院为戒慎堂,六进院为钦命提督学政公署,庄严肃穆,给人以层层奋进之感。游人多的时候,学政考棚里还会举办“临安赶考”一类的实景演出,值得一看。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考生雕塑,让人又想起了几百年前的科举考试,很有一番感慨。

到了朱家花园,购了票,进去逛了两个小时,我曾经两次到过朱家花园。我们几个人中只有崇祯是第一次来,走进这个花园,她还是感到非常壮观的。

从朱家花园回到酒店已经十一点半了,本国打电话来催我们退了房后赶去东升饭店,我们退了房,用导航开车来到了东升饭店建水大道店,本国他们已经在那里等候了,这是一个花园式的饭店,十几年前听说是一个木器厂,现在这个老板收购后就开了这个饭店,过桥米线是他的主打项目,十几年来生意一直非常红火。记得几年前,我们文秘班聚会也曾到这里来吃过过桥米线。

我们在餐厅参观了餐厅这个花园式的饭馆,环境非常优雅。然后在本国定好的桌子上坐下来,见桌子中间炖着一锅汤,是三个小时前就炖着的了,各种肉类蔬菜配料很丰富,味道非常鲜美,吃的我们浑身冒汗,爽快极了。

我在想,建水很老。这样的“老”是一种乡愁,而且是「活着的乡愁」。 它很容易勾起人们儿时的回忆,想起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家乡。那家乡或许都已经拆建改造,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建水还没有。

水井,天井,四合院,杂货铺,迷宫般的巷道,古老的石桥,百年香樟树,奶奶睡的躺椅,在你我的家乡,在记忆深处,都是那么亲切。

“经过太史巷、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进入朝阳楼,

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楼台亭阁、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落日、明月,而不是摩天大楼。”

挑水的、送水的、做豆腐的、做米线的、纳鞋底的、补衣裳的、做木工的、做紫陶的……明月依然在这个城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曾经一度,建水也面临着旧城拆迁的风险,但因为许多当地人的坚持,终究是保留了下来。就像于坚说的那样:“临安毕竟是文献名邦,文化在这里是有底气的,不像昆明,当年拆得翻天覆地。”

于是有人感慨道: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