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常跃的头像

胡常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0
分享

走进黑井

对黑井,我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牵挂和情感。

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一家省属企业工作,谈了一个女朋友,她的家就在黑井。那时我就到过一次黑井,好象是呆了二天,距现在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了,但黑井小镇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历史的长河带走了黑井曾经显赫四方的业绩,虽然杜工部笔下“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的烟霭早已随风飘散,商人和马帮摩肩接踵的喧闹和繁荣不再,但经千百年岁月历练的古朴内涵,却依然留在了黑井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留在了他们闲适淡定的神色里……

两天的时间,这么一种感觉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那时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再去一次黑井,而且多呆几天,好好地再感受一下黑井特有的韵味。

2002年9月,我参加楚雄州第五次文代会,禄丰县代表中就有一位黑井文化中心主任叫李明华,我们认识后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文友关系,他是一个黑井通,谈起黑井,如数家珍。他的父亲,是当年黑井有名的文化人,曾在旧时的盐兴县政府做过文书,在史华将军家昆明的乾昌商号当过经理,耳濡目染,再加上他自己就在黑井镇文化中心工作,工作性质使然,肚子里装满了故事。他可以说是最了解黑井的人了,黑井的山、黑井的水、黑井的事,他给我讲起来都头头是道,引人入胜。他曾给黄晓萍老师提供了许多黑井的史料和照片,黄老师因此写出了反映黑井的集子《失落的盐都》,黄老师送书给我的时候还一再说:“能写出这本书,还多亏了李明华的帮助和支持”。李明华还和一位朋友写了一本章回小说《盐都春梦》,读来很有味道。每次李明华到县城出差,总要到我的秋韵书屋来坐一坐,每次都盛情地邀我再到黑井走一走。

这几年我培训考取国家公务员的年青人,也有不少就分配在黑井镇政府工作,也都说:“胡老师,抽空到黑井来玩一玩,为我们黑井写点东西。”

今年的4月15日上午,我终于实现了再次走进黑井的心愿。禄丰县文联组织我们作家到黑井采风,我们一行10人,由文联主席周润带队,分乘两辆车开始了两天的实践科学发展观黑井采风活动。

十一点左右我们到了黑井,将车停在黑井政府院内后,我们就开始进入盐都老街。

黑井的街巷仍然保存了历史上的称呼——坊。明代时有十三坊,今合为六坊,龙泉坊、锦绣坊、利润坊、中凤坊、安东坊、德政坊,又叫“一街,”是黑井保留较为完整的古街坊,最具古韵。街道由碎石和条石铺成,狭窄而干净,路边也是前店后宅的两层建筑。沿街两层多为四扇可开合的实窗板或雕花木板。上下层之间用木板拼封,底层一边为木板门,一边为低且宽大的窗台铺面。

我感觉黑井的古朴不像丽江的妩媚明艳,更不是和顺的大气婉约,而是一种简单至极的蜿蜒曲折,就如同深藏闺中的小家碧玉,亲切宜人。黑井很小,古镇分为依山枕的上下两部分,隔江斜对,由五马桥相连。曲径通幽,石阶连系着各处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通向各户人家和公共建筑。沿街巷拾级上下,步移景异,空间生动活泼,尺度亲切宜人有着韵律的变化,处处洋溢着山中小镇的独特韵味。

迎着初夏的阳光,我们走在一街的石板路上,一街的尽头就是黑井的标志性建筑“节孝总坊”和“五马桥。”曾经在黑井工作过的陈玉莲,对黑井有更多的了解,站在桥头上,她为我们简单地讲述了五马桥的来历:五马桥是运盐的必经之路,所以又叫盐城桥,始建于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清时从顺治十一年到嘉庆年间的1600年里,先后被冲塌13次,重修13次,五马桥也有不少的传说……过五马桥便是黑井深处的利润坊,又叫“二街。”这是黑井的主街,它的景象与德政坊相反,临街都是商铺,饭馆和旅店,卖的多是黑井的特产,有绣花鞋、梨醋、小灶酒、盐和工艺品等。

接待我们这次黑井采风的是黑井镇国土管理所的李所长和黑井文化中心的李明华老师,安排我们住在黑井老街的一个叫“盐兴园客栈”的旅馆。

稍稍休息了一下,我们就在客栈的院子里坐下来,由李明华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黑井镇的基本情况。

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黑井镇位于楚雄州禄丰县城西北部,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75公里,成昆铁路、龙川江纵穿全境,辖9个村委会,127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人口18754人,其中镇区人口3000多人,财政总收入122.7万元,黑井镇1995年被批准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被批准为AA级旅游景区,2005年,获国家的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6年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听完这些介绍后,大家都为家乡黑井小镇所获得如此多的殊荣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午餐后,由李明华老师带着我们首先去爬“飞来寺”。

“飞来寺”建在金泉山的半山峭壁上,下面是滚滚龙川 江。站在五马桥向上望去,只见在劈斧削般的峭壁上,庙宇凌空,亭台楼阁,确有欲飞之势。飞来寺的建造和命名,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寺庙原来建在东边的玉壁山上,但大殿的最后一道梁屡上屡败,无奈工匠只有放弃。晚上,主持在睡梦中见到对面的西山上,隐隐约约有佛光环绕。醒来后发现身边空空如也,而对面金泉山的危石上,却突然出现一座禅院。因此此寺被称为飞来寺。也有人说这寺庙是从西边天竺飞来的,所以叫飞来寺。

上飞来寺的路很陡,是红沙石石板铺成的,中午爬飞来寺,天气是有些热了,何况黑井的气温比禄丰要高,广通作家邹兴无老师背了一个大包,摄像机、摄影机都是挺高档的,他看来是经常远足的,一点都不吃力,一面爬山,一面摄景摄像,让我们很是敬佩。

在飞来寺上,大家饮了山泉水,看了寺中的神像、对联,合了影,才从飞来寺后山沿途下山,又参观了观音寺、莲峰庵、香山寺,到了大龙祠下面的黑牛井时,已经是下午七点钟了,大家都在黑牛前让邹兴无老师照了相,才返回盐兴园客栈用晚餐。

全体采风的作家与陪我们的各站所领导围着两张大大的圆桌,吃着黑井古镇特有的盐焖鸡、盐焖肝、盐焖肠,用黑盐腌制的牛干巴、腊肉、臭豆腐、灰豆腐、卤豆腐、黑井稀豆粉……大家谈着参观的感慨,相互敬酒,我也酒兴大发,干了十几杯酒。散席的时候,我脸也红了,头也晕了,舌头也圆了,心里却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夜幕降临,黑井的街上却安静无比,一盏盏的红灯笼相继亮起,眼前的光影梦幻般地移动,那种蒙胧的色调更增添了怀旧的意味,让人迷失在无法确定的时空中。

我站起身,沿街的深处走去,我突然发觉在这天幕上,满街的红灯笼亮起的时候,我就可以从夜的深处,去轻轻地触摸黑井,我看到沿龙川江一侧的一些房屋的脚伸进了江中,成了吊脚楼,在灯光的掩映下,颇有沱江的风采。站在五马桥上,仰望星光、浮云、倾听龙川江的涛声,遥想当年“马蹄入树鸟梦坠,月夜满桥人影来”的繁华,不禁感慨人生之须臾。

我在想,黑井是沧桑而诗意的,这种沧桑来自一口口充溢着卤水的盐井,来自这一条条幽静、绵长的红砂石板路;来自一幢幢雕梁画栋的古老民宅;来自屋顶摇曳在风中的不知名的杂草,让人仿佛回到了远古、脚步久久盘桓不忍离去,目光久久凝神不忍收回……

第二天一早,李明华老师带着我们首先去看了黑井的文庙。

弹丸之地的黑井,每天伴随着袅袅青烟还有那琅琅的读书声。如今,盐的咸腥味早已淡去,但小镇仍被浓烈的文化氛围所弥漫。这氛围发自一幢幢古老的建筑,发自一条条幽静曲折的石板路。在黑井,房屋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街上随意行走,抬头就可看到“祖武箕裘”、“画获芳徽”等匾额,黑井历史的厚重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感觉到了。就这样,千百年来,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在每一个黑井人的灵魂和血液里渗透着,并物化在古老的建筑中,从而散发开来,弥漫开来,让空气中都流动着文化的气息,黑井文庙就是这些古老建筑的集中体现。

黑井文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以后多次重修。现占地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布局,前有照壁,接着是大成门、石坊、泮池、明伦堂、奏衣所、祭品库、露台、天井、拜台、先师殿及东西两宅,一应中原旧制,保存较为完好。现在镇小学还在这里上课,马军生介绍说文庙正在重修,重修后镇小学就要搬出文庙,这里就专门作为参观浏览的地方。

从文庙出来,又去参观“武家大院”。

武家大院坐落在金泉山脚下的锦绣坊,建于清道光十六(1836年)年,咸丰七年(1857年)竣工,历时21年,整个建筑占地3200平方米,依山而建,属土木结构。共有三层高,有99间房,108道门,全院共有五个大天井,形如“王”字。气势辉宏的大门上方是光绪皇帝的手书“画获芳徽”,可见当年武家在黑井的地位是如何的显赫。据说当时武宅实在豪华,官府只得规定武家大门不得开于正街,以免衙门大煞风景。坐在长条椅上我一面喝茶一面听李明华老师给我介绍武家大院主人的情况。

他告诉我,武家大院的主人是恩科进士武继祖,“画获芳徽”的牌匾就是对其寡母多年辛苦拉扯其成人的嘉奖。武进士有三个儿子,做官的做官,做生意的做生意,各有其不平凡的事业。其中三儿子武维扬继承了家业以煎盐为生,渐渐成为了黑井的首富。据说武维扬个子不高,精干而有雄心,在煮盐灶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地凿井,兼并其它灶户而扩大再生产,另外,他还成立了自己的盐号,并且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周边城市、昆明有盐号,甚至将盐卖到了缅甸。说到武家的富裕,盐井、盐灶、大兴盐号、马帮、堂皇的大宅,还有昆明盐号里停着的华沙牌轿车就是最好的证据。据说盐兴县的县老爷进省政府办事还要找武维扬商量借车呢。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古盐作坊”。

可以说,只要到过黑井,如果要感受千年的盐文化,古法制盐作坊是一定要去的。

作坊在黑井镇的北部,大约有一公里的路程,专门有老乡的马车送游客去古盐作坊,大家都说不坐车去就坐马车去吧。我们坐在马车上,在抑扬顿挫的马蹄声中,仿佛又可以体会当年马帮初进黑井的心情。

一路上,左边是长满了桉树的高山,右边则是奔腾不息的龙川江,河边滩地上长着我成百上千的石榴树,峡谷风光尽收眼底,路两傍万木葱绿,迎春花在微风中摇曳,热烈的阳光照在石榴树浅绿的新叶上,而火红的石榴花如繁星一样点缀在碧绿的浓荫里,充满了浓浓的春意和夏的气息。

石榴园的尽头就是古盐作坊,我们参观了晒盐台、枝条架、巨大的木水车、灶房之后,又进出盐坊里看了制盐的过程,我还买了两袋黑井古盐坊里制出的盐。工作人员说这盐作沾水盐最香,我喜欢吃沾水,心想拿回去就试一试是不是比其它盐做沾水要更香一些。

从古盐作坊里出来,我们又参观了图片展览室,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旧照片,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黑井的历史和变迁。

两天的黑井采风结束了,坐上车将要驶离黑井的瞬间,我再一次回眸黑井:高低错落的民居袅袅炊烟,声声犬吠,还有那早出晚归的牛群、羊群……这一切,是宁静的,如世外桃园,却又是生机盎然的。

哦,三十年后的再次走进黑井,让我终于真正地触摸到了这个千年古镇的神韵……

此文曾发表于楚雄州《金沙江文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