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虞结平的头像

虞结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5
分享

难忘的回乡知青岁月

难忘的回乡知青岁月

(回忆性散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激情奔放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积极响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和"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的号召,积极投身到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去。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的称为下乡知青,家在农村的毕业后回到家乡被称为回乡知青。一九七二年底我高中毕业后,便带着青春的热情和梦想回到了家乡,成了回乡知青中的一员。如今,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回乡后在农村度过的那些日子和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依然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成为我心中永恒的回忆。

当农活成为生活中一部分的时候,我深切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农民的辛勤与艰苦,勤劳和付出。那些日子虽然辛苦劳累,但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让我懂得了感恩与珍惜。我虽然在农村土生土长,但因为读了十多年书,干农活并不内行。那时农村的壮劳力干一天活也只记十分工,但善良的乡亲们为了鼓励我,也给我每天记八分工。生产队长在派工时也尽量照顾我,给我派比较轻松的农活。春耕插秧时,乡亲们每个人都非常熟练,插的非常快。而我却常常被甩在后面,他们插完后就立即来给我帮忙,让我赶上。这些难忘的乡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农村有文化的人不多,我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我便在劳动之余发挥自已有点文化的特长,因我在上高中时就是县广播站的通讯员,我便经常向县广播站和公社广播站投点新闻稿件,表扬乡亲们中的好人好事,歌颂他们勤劳朴实和助人为乐的崇高品德。那时农村没有电视,但家家都有有线广播,每当夜幕降临,乡亲们收工后吃完晚饭就聚集在我家,一边喝茶,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广播新闻。当广播里传来播音员悦耳动听的声音:现在播送虞结平的来稿时,乡亲们都为我高兴,并且赞不口。那时每篇稿件还能收到县广播站寄来的五角或一元钱稿费,五角钱在当时能买十个鸡蛋。这让我们村同龄的伙伴们羡慕不已。不久,我参加了县革委会政工组举办的新闻学习班。后来县广播站的李站长和倪编辑又让我在站里实习,让我当了三个月的实习编辑,每月薪金二十八元,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因为那时公社书记的月薪也才三十来元。在县广播站的三个月里,李站长和倪编辑对我非常关心,倪编辑不仅不厌其烦地教我怎样改稿、编稿,还经常让我到他家里去吃饭,这让我这个农村孩子真是感激不尽。

在改稿、编稿和写稿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我认真用文字记录下农村生活的点滴,用文字歌颂乡亲们的真善美。那些朴实的文字,带着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从笔尖流淌出来,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县广播站和公社广播站经常播送我的新闻稿件,引起了我们公社金书记的注意。他在担任公社书记之前是区委秘书、文字功底非常好,因此对能写文字材料的人也非常重视。一九七三年当双抢(那时我们农村种两季稻子、春季稻子成熟后就一边抢割春季稻子,一边抢种秋季稻子,称为双抢)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点名让我到公社写双抢总结。他先给我讲他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让我按照他的要求去写。第一次接受这样的写作任务,也真算是赶鸭子上架。当我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把写好的总结送给他审稿时,他觉得不满意,让我重写。我又不顾疲劳,不辞辛苦,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写出了第二稿。两个晚上没睡觉,真累得我精疲力尽,好在那时候年轻,稍打个盹就恢复了精神。当我把第二稿送给金书记审稿时,这回他感到很满意,立即派人送到县里。第二天清晨,当太阳才露出半边脸的时候,县广播站播音员悦耳动听的声音打破了广阔农村的宁静,那是全县第一份双抢总结,金书记听完广播新闻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那以后,他对我的印象特别深,每当公社有重大的活动,他就要把我抽去帮忙。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把我抽去给全公社的大队和生产队干部挂图讲解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虽然我当时对军事地形学一窍不通,、对战略战术也根本不懂。但为了完成任务也只有硬着头皮干。我把军事地形图标上红蓝箭头,讲解时主要讲清林彪如何不听毛主席的指示,自作主张,指东打西就行。就这样的讲解水平还赢得了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的好评。现在回忆起当时讲解的情景,常常觉得自己幼稚可笑。后来公社要组织基本路线教育工作组、金书记又抽调我去担任工作组成员,同公社党委张委员和供销社曹经理组成三人工作组,到公社最边远的先锋大队蹲点。先锋大队地处与太湖县交界的山区,耕地面积少,生产生活与公社其它大队相比要差一些。当我们翻山越岭,步行二十几里山路到达这个大队时,乡亲们用他们固有的质朴热情欢迎了我们。我们居住的王家大湾是全大队最大的村子,大队部只有几间空房,没有食堂。大队干部就让我们吃转转饭,轮流到每个社员家里搭伙吃一天。虽然乡亲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我们无论转到哪家,热情的乡亲们都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们。我们按照上级的规定每天付给三角钱和一斤粮票的伙食费。乡亲们还推推搡搡硬是不肯收,直到我们反复解释不能违反规定后这才勉强收下。山乡的生活虽然清贫艰苦,但穷有穷欢乐,乡亲们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实在感人至深。每当我们同他们一起劳动时,山坳里就会响起激情奔放的红歌声和悦耳动听的山歌声,这歌声久久在丛山峻岭中回荡,令我们干劲倍增,令我们心情欢畅。晚上我们就到各家各户走访,了解乡亲们对发展生产的想法,向他们宣传当时的政策和政治动态。当时的政治任务就是批林批孔。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向乡亲们讲清林彪是如何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对毛主席的。在宣传讲解的过程中,有的乡亲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有一个老大爷问我"小虞啊,广播里经常说皮面皮箍是什么意思啊?"当我向他解释不是什么皮面皮箍,而是批林批孔时,老大爷顿时自嘲地哈哈大笑。还有一位老大娘问我"小虞啊,林雕(林彪)是一只鸟吧,它是不是喜欢吃黄鳝和泥鳅(黄、吴,、叶、李、邱)啊?"当我向她解释林彪和黄吴叶李邱都是人时,在一块的几位老大娘都笑得前仰后合,大家都十分开心。我利用劳动间隙组织了大队文艺宣传队,利用晚上时间给乡亲们表演文艺节目,我自己也经常为乡亲们表演打鼓书,打鼓书在我们农村称之为说书,就是象京韵大鼓那样的说唱形式。虽然表演水平不高,但乡亲们还是听的很高兴,经常报以热烈的掌声。工作组完成蹲点任务时已经是年底了。记得那年家乡的天气特别冷。在工作组离开先锋大队那天,我按照金书记的要求,带着文艺宣传队的伙伴们到公社为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会议演出。那天大雪纷飞,十分寒冷。吃过晚饭我带着二十多个男女青年向公社进发。我们不畏严寒,翻山越岭,步行二十多里山路赶到公社礼堂。不顾途中劳累,立即进行演出。受到了全公社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的好评,得到了公社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这年年底我作为适龄青年报名应征入伍,并且体检过关、政审合格。那时我们农村上学读书的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丟掉泥饭碗,捧上铁饭碗,由农村粮改成吃商品粮就心满意足了。但当兵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一直是我的最高梦想。因为那时全社会都是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高中毕业那年我也参加了入伍体检,但因一些原因没能如愿。我想参军的想法我也跟金书记说过。本想这次应该是天时地利,十拿九稳,但没想到公社公布入伍名单时却没有我。事后我才知道是金书记让我留下来了。我心里很难受,当金书记让我写基本路线教育工作组总结时,我就闹思想情绪不写。金书记语重心长地做我的思想工作。他说:"小虞啊,你想当兵是件好事,但是你如果提不了干,不还是要回来吗?再说就是提了干,当前的政策只有营职干部转业才安排工作。你不能只看到当兵一条路啊,你在农村干好了、满两年可以推荐上大学。再说全公社那么多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为什么只抽你作为基本路线教育工作组队员,就是看你能写点材料,能吃苦耐劳。现在每年公社除了有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指标外,每年还有提干指标,目前公社团委书记虽然缺位,但你回乡不满两年,不够条件,只有等以后再说了"。金书记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我用两天时间抓紧写好基本路线教育工作组总结,交给他审稿、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年年底我还作为公社唯一的回乡知青代表,出席了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杨柳枝条上新绿,乡村岁月春来早。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因为大队民兵营长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上大学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是一名退伍军人,接替担任了民兵营长。当时因为我是大队党支部的党员发展对象,于是大队党支部就决定让我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记得那天晚上,大队部点亮了汽灯,因为当时我们农村没有电灯、家家户戶用的是煤油灯。只有大型活动才用一种打汽的灯来照明。汽灯把大队部照得灯火通明。全大队六十多个团员青年围坐在灯光下,他们不顾白天劳动的劳累,一个个兴高采烈,有说有笑。他们中有全大队三个知青点的十多个团员青年,都是从上海下放到我们大队的青春少女。因为其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就下放了,正值青春年少,豆蔻年华,无忧无虑。农村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没有改变她们天真活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当老团支部书记代表大队党支部宣布由我接任团支部书记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十多个上海知青带头唱起了电影《艳阳天》的插曲:"燕山高又高,清泉水长流,群雁高飞头雁领,书记带咱向前走,贫下中农的主心骨,敢斗风浪的好头…."这歌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在广褒的农村上空回荡。这歌声不仅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更主要的使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我要带领这支六十多人的队伍在广阔的农村发光发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担任团支部书记后,我带领团员青年组织了大队文艺宣传队,利用晚上时间到各生产队巡回演出,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我同大队会计一起创办了大队《双抢战报》和《青春战报》,宣传团员青年中的先进事迹,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热情和助人为乐的积极性。其实所谓战报,就是用钢板在蜡纸上刻出字,然后用油墨推印成宣传单分发到各生产队,由各生产队有文化的人读给大家听。我还利用我家的堂屋办起了农村文化室,用简易书架摆一些书刊杂志,方便识字的团员青年前来阅览。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让我感受到了团员青年们那种朝气和活力,那种青春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九七四年的冬天,应征入伍工作又开始了,我又体检合格,政审过关。这时,公社金书记因身体原因到上海治病去了,我找到公社主持工作的余副书记,他虽然也想把我留下,但经不住我软磨硬撑,终于放行。这样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军战士。记得离开家乡那天,乡亲们为我戴上大红花,排着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一直把我送到几里外的区里集中。在全区欢送大会上,区武装部汪部长又让我作为新兵代表发言,接兵部队的首长还让我担任了新兵班的临时班长。

第二天我和新兵战友们一起,离别了把我抚养成人的慈父慈母,告别了哺育我成长的故乡士地,走向我多年向往的火热军营。当我们在长江边的华阳码头豋上东方红大轮的时候,县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全体出动来给我们送行。人群中我看到县广播站李站长和倪编辑一边向我们挥手,一边喊着我的名字。虽然已经时隔几十年,但那令人感动的场面,仍然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如今,回首两年难忘的回乡知青岁月,仍然让我感慨万千。那些岁月的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让我更加理解了生活的不容易和努力的价值。我感激故乡那片土地给我带来的磨砺和收获,我更感激故乡那些陪我一起走过的可亲可敬的领导和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那时的领导关心你、爱护你、培养你没有任何的功利。乡亲们帮助你,不图任何的回报和索取。是他们让我懂得了真诚和善良,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勤劳和担当。

难忘的 回乡知青岁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风景线。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那段经历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韧,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成长。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或许很难再回到那个纯真朴实的岁月。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了什么,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永远不会改变。那段难忘的回乡知青岁月,已经成为我人生中美好的记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