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家乡的添丁酒会上难得遇到了五笔师爷。新春佳节赣南农村有一个“添丁酒”风俗习惯,每年大年初一,头一年村里添了男丁的家庭把酒菜扛到村里祠堂招待同村的男女老少喝添丁酒,感谢族人的帮助和关照,当地叫“扛盘子”。
长辈和有文化的人坐在祠堂上桌,长辈是按辈分兼顾年龄,即有辈分高但年纪轻的年轻人甚至孩童,或者辈分低但年纪大的长者,文化自然是读书多少,当年标志是左面上衣口袋别几支钢笔,小时候初中毕业的文化人村里都凤毛麟角,口袋里三支笔的几乎都没有,而五笔师爷是老师,上衣口袋常年别着五支钢笔,自然添丁酒的祝词顺理成章就落在五笔师爷身上,每年五笔师爷的祝词,也几乎千篇一律,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簸箕筛空壳。”开头,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要像簸箕筛空壳那样,扎扎实实地把陈腐浮华虚幻的东西筛去,最后簸箕里剩下的是最饱满的果实,农村人不怎么懂大道理,但簸箕筛空壳,却是家家农活都需要,簸箕筛空壳剩下的是喜悦的丰收果实,自然也是农村对初生儿最朴实的美好祝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簸箕筛空壳,很富哲理。五笔师爷,当时在村里是最有文化的,当时,生产队(村里)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初小,四年级以上的高小要到大队(乡里)走读,能够在村里读完初小毕业,算有文化了,左面上衣口袋常年别着一支钢笔,能够在乡里读完高小的,常年在左面上衣口袋别二支钢笔,以此类推,能够初中毕业的三支钢笔,高中毕业四支钢笔,在那时候,初中毕业就比较稀罕了,高中毕业则是凤毛麟角,大学就不用提及,几乎难见到左面上衣口袋常年别着四支钢笔的人,而无论口袋能够常年别着几支钢笔,都是老师教育出来的,尊师重道,尊重老师,老师级别最高,所以,老师上衣口袋常年别着五支钢笔,又因为上衣口袋本来不大,而在当时,钢笔价格也不菲,常年别着五支钢笔就比较不现实,于是就有别钢笔多几支的人改用鸡羽毛或者鸭羽毛代替钢笔插在上衣口袋里,一支笔的插一根羽毛,二支笔的二根羽毛,老师自然也就插五根羽毛,于是,村里人们也诙谐地戏称五笔老师为五毛先生。
当时人们比较淳朴,插羽毛不是摆架子,更多的是一种义务,标明自己识字,可以帮人家写字看信,当然,圩市时候,人们看到插羽毛的文化人来买东西,价钱也比较公道实在,尤其是看到插五根羽毛的五毛老师,很多时候,农产品都几乎相送给五毛老师,一半是五毛老师的人格魅力,一半是当时的尊师风气师道。
当时的五笔先生跟现在口袋五支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几支笔,实实在在地有相应水平,这么些年,村里哗啦啦的出来十几个大学生,按照当时的标准,高中生是四支笔,大学生就是口袋五支笔,也就可以算是五毛先生了,这次家乡扛盘子,按乡规民俗,包括本人在内的五笔大学生足足围了二上桌,但水平却也真的鱼龙混杂,想当年的五笔师爷,看问题、对事物的见解总是很独到精辟,记得当时流行的某获奖电影主题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一般人都只是作为走红电影的插曲跟着人云亦云,五毛师爷当时却提出了深邃的见解,启发思考问道,“妹妹是谁?”,“大胆地往前走去哪里?”,“怎么走?”,囿于阅历,当时觉得五笔师爷的问题是多此一举,杞人忧天,现在回想,似乎略懂,似乎又不明白。
事易时移,故乡依文化高低别钢笔的习俗,现在也几乎被自动淡忘,渐行渐远了,电脑时代,虽然文化普及,大学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但用笔写字却越来越少,甚至我十多年都没有收到过手写的书信,快捷生活是很便利,过分快捷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浮华。生活是簸箕,浮华是空壳,簸去空壳,收获饱满的丰硕果实,簸箕筛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