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长龙的头像

苏长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4
分享

诗人自远方来

“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渡喧。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一千多年前,一个叫岑参的诗人,就是从这里踏上渡船。他再次用双手掬起甜甜的巴江水,畅饮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叹,顷刻间,诗人精神抖擞,气宇轩昂,诗性盎然。在古巴州日子里,他和乡贤们喝酒划拳,吹拉弹唱,吟诗泼墨……这个被大巴山包围的古镇,人们热情好客,纯朴的民风,让他舍不得离开。怎奈他要远赴边塞,采风写诗,成了他终身职业。身后灯火辉煌,繁华富庶的巴州镇渐行渐远……数日前,他激情高涨,写下了这首诗,已悄然广为传诵。

华灯初上,窗外人影绰绰,巴河揽住了天上所有的星星,流淌千年的巴江水,像银河里的夜市,静谧地呈现出繁华盛世。我端起酒杯,有着岑参临行前与诗友道别一样的表情。作为东道主,向远道而来的北方诗友尽地主之谊。诗友说;前天在十八月潭,我听到的泉水声,就像十八首清美的音乐。昨天在南龛坡我看到了的摩岩石窟造像艺术,大巴山处处暗藏瑰宝,让人赞叹不已。诗人来巴中参加一次文学活动,每每晚上我都会和他一起逛逛巴城的大街小巷,在南池艺术广场,他和网友互动,粉丝问他,这是哪儿?诗友说,这是浪漫之都,川北巴州。

恍惚间,三十年过去了,我来巴中的时候还是一座小小的县城,北门菜市场,南池批发部、新市街夜市、草坝街零售区是小城的全部。用餐后散步,一不小心就走到了郊外。街面上,不时遇见脑门缠白布的农民。丝厂,酒厂,农具厂,是一个县的家底。细肠子式的公路一头连着达县,一头连着广元,每逢赶场日,狭窄的街道上,挤满了背着荚背的人。农民们用农副产品换回了工业日常用品,巍峨的大巴山围住了一方贫穷而又静谧的世界。

我此刻饮酒的地方,十多年前还是荒芜的小山丘。诗人要走了,他来四川的第二个打卡之地是成都。诗人说,他喜欢这里的一切,一座古朴的城市,一座浪漫的城市,一座具有厚重情怀的城市。

清晨,一缕阳光冉冉升起,从巴河折射出的光线迷惑了我的双眼。我使劲地揉了几下,再睁开眼时,1.2丈高的城墙赫然出现。我怀疑回到了东汉时期的汉昌县城。沿河拾级而上,雄伟壮观的县衙举目可视,城墙上数名卫士来回走动。今天是赶场日,北门城下吊桥上,肩挑背扛的山民正熙熙攮攮地往城里赶,他们带来了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九井五巷十八街把古镇划成无数个小方格,小方格内,茶坊酒肆飞阁流丹,九庙十八宫香火缭绕,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古老的巴州是方圆百里重要的集市。

仿佛是一瞬间,曾经的繁华和萧条,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脚下的1.2丈城壕早已夷为平地。每天上班这里是必经之地,看着那一排用硕大的石块码成的墙基,我常常误为这就是古城墙遗址。沿着古城墙,我来到了新城街,在古代这儿叫铁匠街。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排土坯墙,铁匠的后人改成打饼子了,香喷喷的饼子,边走边啃,是小城一道特色美食。每每路过,耳边情不自禁地响起“叮叮当当”的清脆金属声,如今这声很难听到了。

小街的产业彼多,有电器修理、盲人按摩、弹棉絮、理发店、补胎刻章、废品收购、诊所、小吃店、饼子店、麻将馆、美容院、副食店、香肠腊肉加工、彩票店等等。有几名长者把门市当着家,老人说;不习惯住楼上,接地气的人才长寿。

这条不起眼的小街,偏居一隅,很少有人知道这儿有着悠久的历史,眼前这些手工业者,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用一技之长为一座城提供了方便,没有他们,城市缺少了多少烟火气息。

再往前走几步就到了川剧团,记得刚来巴中的时候,川剧团还是木架房子,里面有个古尸展,我看到了华丽的服装,想象在唐朝时代,古巴州城富贵人家的钟鼓馔玉。

成立地区后,这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拆迁改造,修建的居民区环境优美,户型方正,是老城适宜的居住地。而川剧院成了典雅气派,富丽堂皇的演出场所,歌剧《望红台》正是从这里起步,风靡全国各大剧场,斩获全国性大奖。后来《周永开》《晏阳初》,还有各种传统剧目,让川剧票友们大饱眼福。还吸引了一批金碧蓝眼的外国友人前来观看。

1993年的秋天,对于巴中人来说,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出发。地区成立的那天,小城沸腾了,把仅有一条狭窄的主干道,围得水泄不通。通南巴平的艺术家把舞台搭到了街上,雄浑的舞蹈,嘹亮的歌声,比过年还热闹。

接下来的路极其艰难,仿佛老天爷有意考验巴中人的意志一样。成立地区的第二年就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旱灾,龟裂的田间地头,枯萎的庄稼,老百姓束手无策。第一届的地区领导人,不畏高温酷暑,吃住在农户家,找水源,打井,科学施策,改种抗旱作物,把灾难损失到最小程度。在困难之际,大巴山儿女拧成了一股绳,显示出人定胜天的决心。

为了拉近成都的距离,巴中人民在财政紧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用铁锤钢钎撬开了挡路的磐石,唐巴路是巴中人纯手工筑成的高等级公路,以后去省城办事,夕发朝至,办完后,当晚又从成都赶回,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唐巴路修成后,外商冒名而来,投资兴业,短时间内,小城铺面租金成倍增长。

初来巴中,为了生计,我以摆摊为生。巴中地区成立后,非赶场日,街上的人也拥挤不堪。我看到了商机,开了一家服装店,来消费的都是有品位的客户。原来一座城的提升,先是从消费品的提档升级开始的。那一年三号桥(巴州大桥)通行,拉近江北新城的距离,六十余米宽江北大道,高楼林立,巴人广场,五星级酒店,高档居民小区,如雨后春笋般耸立,成了巴中的标志性建筑。记得那时打烊后,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去巴人广场逛一逛,看看喷泉,听听音乐,是每天晚上的必修课,给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诗人在巴中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要陪伴他逛逛巴人广场,看看巴中的夜景,边走边聊巴中人勤奋的故事。在寓意巴中腾飞的雕塑前,诗人说,巴中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把一块石头磨成镜子的过程。

( 四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我常常坐在巴河边,掬一捧巴河水,情不自禁地吟出苏东坡的诗句。清风徐徐,波光粼粼,疏散了我心中累积的烦恼。一座城因河而灵动,因河而延伸,因河而繁盛。巴河水源自米仓山深处,滴水成泉,无数滴水相聚成一条河。一场暴雨之后,巴河一改妩媚的姿态,雄狮猛虎般怒吼起来,给沿河的居民带来了灾难。成立地区三十年来,巴河经历数次改造,如今可防百年未遇洪灾。

不远处,巴河大桥的雄姿跃入眼帘,它是巴中人在巴河上架起的第一座桥梁。听老一辈们讲,建桥的每一块巨石头都是从几十公里开外牛拉人推地运过来的。当时成了川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巴中县通往外部的大动脉。地区成立后,桥的负荷越来越重,后数次升级改造,人行道加宽,路面整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流量的增加,桥越显不堪重负。

从高空俯瞰,巴河途经市区,呈S形,十几座造型别致的大桥横跨两岸。当我和诗人漫步回风大桥时,桥下正在进行沿巴河景观施工。从大佛寺到李家坝,一共设计了十三个景点,每个景点都富于不同的意蕴,可观琵琶古城墙,可赏流光溢彩的灯光,可品葡萄美酒冰啤,可听悦耳音乐。我对诗人说,下回来巴中的时候,我们可以坐游船饮酒作诗了。

与诗人相识,缘于二十多年前的博客交流。我在作品里,叙写了巴中的人文地貌,引起了诗人对巴中的好奇和关注。谋划一座城和打磨一首诗,是如此异曲同工,诗人走访了天南海北,他在感叹一个工业欠发达的川北小城,在短时间内城市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三市两地一枢纽”已初具规模。这次相邀巴城,完成了他夙愿。几天的时间,诗人走马观花地游逛了巴城,我成了免费的导游。

(五)

江北车站离柳津桥不远,送诗友上车前,我请他吃油茶。记得第一次来巴中,我在鼓楼街吃了人生第一碗油茶。巴中的饮食文化异常丰富,清江饼子演绎着一段红色的故事,红糖提麻花是传统的美食,十大碗来自民间烹饪高手,粉蒸肉是经久不息的家常菜,还有享誉天下的枣林鱼……

有些遗憾,诗人说;光想着吃火锅,还有这么多饮食没来得及品尝,下会来一定要尝个遍。我说,高铁就要开通了,来巴中只需半晌的时间。

回来的路上,我想着诗人乘坐的大巴车正奔驰在成巴高速路上,我等着他用好的作品来抒写巴中情怀。放眼望去,滨河路上那只鸟的造型,就是巴中腾飞的形象。它从大巴山腹地振翅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朝着新的目标勇猛飞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