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童跃强的头像

童跃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3/20
分享

《峨眉山月歌》诗中清溪、三峡今何处?

《峨眉山月歌》诗中清溪、三峡今何处?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首诗历经千年,视为经典,日久弥新。思乡是每个游子久久挥之不去的情愫。围绕这首诗歌的出处,引发多年多地的地名之争。现代人对诗中地名的曲解,让诗人所表达的古诗意景诗不达意。因此,诗中“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处地名地理位置的确定就显得犹为重要。笔者曾在平羌三峡工作十余年,在工作之余多次往返醉心于岷江河畔板桥(唐时为清溪驿)和平羌三峡。

要准确确定诗中“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处地名的位置,首先应把诗人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所处社会历史时代相结合,发掘诗人因何出川?其次,要对诗中所提及的地名、路线,以及现存的人文历史与古遗址能否予以佐证。再次,要在诗人诗文意景中,寻找地理位置。最后,从诗中展现“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立体画卷上确定地名的地理位置。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结合自己走、访、看、查一一解析五处地名的出处。

一、家风治学严谨,李白自幼聪颖好学。李白(公元701年-7062年),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又号谪仙,祖籍陇西成纪,是凉武昭王李高的后代,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城,5岁时,其父千里迢迢回到内地,在绵州昌隆县(四川绵阳江油青莲乡)定居下来。李白的父亲对李白非常严谨,10岁时李白就饱读诗书,20岁前后,李白游历了蜀中名胜古迹,遍访文人学士。深受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风的影响。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少年即展露才华,应举及第。唐高宗(669),王勃20岁,因为一篇斗鸡檄文惹怒高宗,被驱逐入蜀。王勃于唐.乾封三年曾经剑阁入川,尝游绵州、益州、嘉州,在嘉州泥溪河与麻平河两地作《泥溪》与《麻平晚行》两首诗。据清.康熙《嘉定州志》第五卷记载:李白读书于平羌开峡,有太白亭(后废),子瞻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李白曾在嘉州登锦冈山题诗,黄庭坚为其建太白亭。李白曾在平羌三峡游学读书,结交朋友,期间作了《登锦城散花楼》、《登峨眉山》等名诗。

      登锦城散花楼

作者:李白(唐)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而对于本诗的很多解析都认为此诗中的“三峡”特指长江三峡。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此时期李白未曾沿长江出川,本诗中的地名“锦城、散花楼、春江、双流”都在成都至嘉州120公里的岷江航道沿线,因而本诗中“三峡”应该是指“平羌三峡”的犁头峨、背峨峡、平羌峡。

据清.康熙《嘉定州志》第二卷记载:平羌驿北四十里三溪之下荔枝滩之上李白所谓影入平羌江水流也(书中注解:平羌后周郡名隋改为县唐因之宋废。)。据清.康熙《嘉定州志》第一卷记载:三溪在平羌峡口板桥鳝鱼卷洞也,李白诗夜发三溪向三峡即此(三溪即清溪)。而在今天清溪驿两侧共有三条溪沟流入岷江。锦冈山一名锦江山北三十里经其下故名,山岩高乃李白题诗处,黄庭坚亭其上曰太白今废。三峡山上峡名犁头中峡背峨下峡平羌,在锦冈北即杜甫所谓外江三峡且相接者是也。李白是公元725年秋首次沿岷江经嘉州出川,杜甫追寻好友李白的足迹于765年5月至嘉州写下《宿清溪驿奉怀张员外十兄之绪》一诗,而在唐代嘉州仅今板桥溪(今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乡板桥)设置为清溪驿。故李白诗中所指“清溪”与杜甫所指“清溪”为一个地方即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乡境内岷江河段板桥清溪。

二、应国家百废待兴之机,立志报效国家。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8月登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崇尚节简,总结历史经验,寻求治国之道。玄宗喜爱阅读史书,公元725年4月,玄宗在东都集仙殿宴请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他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能治理国家,朕与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仙”与“贤”虽然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玄宗重视人才的内心世界。正是应国家之召唤,李白于公元725年秋,立志出川报效国家。乘船沿岷江而下,夜泊清溪驿。古清溪驿今乐山市市中区板桥清溪是汉代通西夷的著名五尺道必经之地,也是从锦城乘船出川的必经水路,因此清溪驿既是水驿也是陆驿。自唐以来,无数商贾墨客留恋于平羌三峡的旖旎自然风光,而留下诸多诗文于世。此地,李白曾在河对面上游锦冈山读书题诗,接识朋友。在即将离蜀报国之机,因此专门乘舟过江逆流而上看望老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因此,诗人感慨万千,无奈报国心切,连夜坐船向渝洲进发。在杜甫诗作《寄岑嘉州》中“外江三峡且相接”中的“三峡”应为“平羌三峡”而非“长江三峡”。据清.康熙《嘉定州志》第一卷记载:三峡山上峡名犁头中峡背峨下峡平羌在锦冈北即杜甫所谓外江三峡且相接者是也。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外江发挥水上航运作用,成为成都经嘉州平羌三峡水路出川的黄金水道,最后进入长江。内江灌溉成都平原,两千多年来内江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李白与杜甫是同时代好友,先后来嘉州游平羌三峡,因此,诗中“三峡”也应一致即“平羌三峡”而非“长江三峡”。因此“夜发清溪向三峡”中的“三峡”应为“平羌三峡”而非“长江三峡”。

唐朝诗人岑参,天宝二年出任嘉州刺史,人称“岑嘉州”作诗《初至犍为作》云:“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当时犍为府治在嘉州。显然在本诗中的“三峡”是嘉州的“平羌三峡”而非“长江三峡”。

三、山水人文之平羌三峡,古风犹存。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走完成都平原即到青神县与乐山市中区平羌三峡相接,平羌江两岸苍山滴翠,崖壁高耸。平羌三峡由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全长12公里,峡区河道迂回,风光绮丽。经过几十年的发掘、考证、调查,平羌三峡景区内有四十余处历史文物、古遗迹等景点。平羌三峡中的第一个峡是犁头峡。进入犁头峡第一河湾,两岸山峦叠嶂,连绵起伏,江边滩涂崖壁遍布石洞小如拳头,大如脸盆。据当地人介绍,此地盛产鱼中珍品——“江团”,故又称“鱼窝”。而在犁头峡右岸的观音岩上,塑有观音菩萨像,保佑上下航船平安,岩壁石龛上刻有“芙蓉关江,嘉阳风水”八字楹联。下行三、四公里,船驶入背峨峡,此时江面渐宽,水平如镜,蓝天白天,两岸青山倒映水中,花红柳绿,水鸟在江面翻飞,农户房顶炊烟袅袅,好一幅水乡山水画。在江面右侧十八块突兀的大石包围崖对峙,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峡中有一块突出的巨石,顶部平整,据传是李白的钓鱼台,李白游学乘船至此,被美景吸引,在此停留数日,天天在此巨石上钓鱼,后人称“李白钓鱼台”。清未名士赵熙为之作诗云:“平羌风草媚于兰,绿净无人守钓竿。”离开背峨下行两三公里后即进入平羌峡,江的右岸一座石峰突兀,接近山顶的一处断崖,此处一尊尚未凿完的佛像,头部和胸部已开凿成雏形,所谓“平羌大佛”。据了解,平羌大佛,宽五丈,高六丈,眉目未刻到位。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当初在此处刻凿大佛,是为凌云修建大佛进行技术准备和经验积累,因此平羌大佛可以说是乐山大佛的样本。平羌峡口外便是清溪驿即今天乐山市市中区板桥清溪,著名的“熊耳峡古道”就是从青神新路口穿越三峡东岸山岭后到清溪结束,清溪驿从汉武帝时期作为水陆交汇之地。民国前期,都是乐山到成都的陆行干道,直到到解放前,古驿道上仍有新路铺、关子门铺、板桥铺等沿路商铺。而清溪渡口现在仍有船舶往返于两岸。在清溪驿即今天的板桥溪仍可看到临江虚脚楼、沿街古楼以及青石板路面、古桥等古遗迹,这些都是清溪驿历史变迁的见证。

四、从诗人的作诗风格中,考证地名地理位置。在李白所作的古诗中,都能体现具体的地理位置,而展现示人的是一幅美丽立体画卷。峨眉山、月为画卷的垂直上方景物,影入平羌江水流体现画卷的平面风景,夜发清溪向三峡展现诗人为了看望老朋友连夜乘舟过河上平羌峡,因看望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无奈时间紧迫只好连夜乘船下渝州。如果把“三峡”解析为“长江三峡”,而渝州又与长江三峡在同一方向,出现方向重复,导致本诗的立体画卷就缺失了画卷的河流上方景物,从而形成一幅不完美的画卷。而诗人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完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因此假设不能成立。再有,在诗人来之前,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已到过此地,并留下了《泥溪》和《麻平晚行》,已让平羌三峡为世人所熟知。李白此时身在曾经游学读书题诗的平羌三峡,题诗时却描写不曾到过的“长江三峡”显然不合逻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峨眉山月歌》中的清溪、三峡即今天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岷江河段关庙境内的板桥清溪驿和平羌三峡。                                         

                                          作者:童跃强 联系电话:13990628199

                                    通讯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青平镇政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