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超的头像

刘超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2/13
分享

年味

年味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年味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

年味是一件新衣服。小时候兄妹多,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缝缝补补再正常不过。难得的是要过新年,一到交了腊月,父母赶集的时候会扯一块腈纶或者涤卡的布料,到集市上找裁缝做成衣服。衣服做成需要一个集空的时间,到下一次逢集才能拿到。五天的时间就像一年那样难熬,天天盼着下次逢集。好不容易盼到逢集拿回来,父母只是让试一下是不是做的合身,然后再脱下来叠整齐,到过年的时候才可以穿。闻着新衣服染料的清香,恨不能明天就是过年。

年味是炸丸子。春节以前三两天是家家户户炸丸子的时间。在那个食用油年头吃不到年尾的年代,炸丸子也是奢侈的事情。炸丸子一是过了年招待客人用,二是用来祭祀的时候供奉用。萝卜丸子里面一定要放豌豆面,那样炸出来的丸子才香。炸咸鱼一定要用发面,和面的时候一定要放鸡蛋,那样炸出来又油又亮,特别好看。炸鸡肉和松肉(肥猪肉)的时候,和面一定要紧实,要不容易炸不熟。土鸡丸子炸出来,咬一口鸡肉的香味香到骨头里。可是除了萝卜丸子,其他的小孩是不能吃的,只有过了年来亲戚才能炖上香喷喷的鸡肉丸子。炸完以后父母会把丸子放到提篮里面,然后高高的挂在梁上。一是防老鼠,更重要的是防孩子偷吃。小时候因为偷吃丸子,把裤子口袋油了是常事。

年味是年画和春联。从腊月开始,集市上就多了卖年画的。每一家都会选一张年画,有的是胖娃娃骑着金鱼,特别喜庆,有的是当红的电影明星特别漂亮,买回家以后到了春节,就贴在堂屋里面最显眼的位置,整个屋内都感觉变得新鲜了。过年那天早早起床,换上新衣服,吃过早饭就开始贴春联了。现在的春联到处都有人卖,以前是自己购买大红纸,然后用毛笔书写。每年春节,村里的老师、退休干部就成了写春联的主力军。因为父亲读过高中,所以小时候晚上要给父亲帮忙写春联,染得手上又红又黑,一手的墨香。到了春节大红的春联一贴,满满的年味就出来了。特别是每家的大门口要贴木版印刷的门神,煞是威武。花花绿绿的萝卜钱随风飘摇,有手巧的还在门口挂上两串挑钱,很是漂亮。

年味是阖家团圆。不管离家多远的游子,过年是必须回家的。每年春运车站熙熙攘攘的人流,更多的是一种相聚和别离。归途的舟车劳顿挡不住游子回家的脚步。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囊,更多的背负的是一家人一年的期盼和责任。到了过年的这天,忙碌了一年的家人终于可以静静的坐下来。围坐在饭桌前相互诉说一年的收成、一年来的所思和过往。喝一杯自己酿的米酒,吃着母亲做的饭菜,每个人脸上都泛着红光。一年的烦恼和忧愁再也不在,哪怕一年的苦累都在这一天的笑声里就此别过。

年味是爆竹声声。作为男孩子过年最盼望的就是燃放鞭炮了,那时候鞭炮管理不像现在这样严格,到了年集早早就会来到卖鞭炮的地方。因为卖鞭炮的很多,为了展示自己的产品质量好,每家都会把自己的产品燃放几挂。这样的鞭炮叫“点头”,会比正常卖的鞭炮质量好一些,让想买的比一比,看一看,老远就可以听到卖家吆喝的声音:“又点上了”,声音因为过多的叫卖带着一丝沙哑,却是孩童时代最愿意听到的声音。年集也是采购过年物资的最佳之地。鞭炮买回来,父母会给小孩额外准备一磐鞭炮,孩子们会把它拆开,一手拿香,一首拿着鞭,走几步点一个,那种感觉那叫一个高兴。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现在燃放烟花的多,虽然漂亮,却没有以前的爆竹有味道。以前每家都会早早准备挂鞭的竹竿,杆子挑的高低可以控制鞭炮燃放的速度。在鞭炮声中,配以二踢脚的爆竹,那声音简直是震耳欲聋。鞭炮声声辞旧岁,在持续的鞭炮声中又长了一岁。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硫磺的味道,让人深切的感觉这才是过年。

年味是拜年和压岁钱。大年初一早上,晚辈是需要给长辈拜年的,给长辈磕过头,长辈会准备压岁钱。以前日子困苦,可不像现在动辄几百上千起步。小时候的压岁钱是几毛,有两毛的、五毛的,偶有家境殷实的才能给一元或者两元的压岁钱。要是能收到一份两元的压岁钱是要兴奋好多天的。

年味是走亲访友。正月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之间开始互相走动。劳碌了一年的人们,趁着春节的农忙闲暇,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戚。最开始的时候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带着盛干粮的包袱或者柳条编织的箢子,里面放上雪白的馒头。现在馒头是家常便饭,可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来亲戚才可以吃一顿白面馒头。如果是重要的礼节箢子上面还要放上几斤猪肉。亲戚朋友来了,自己舍不得吃的丸子就派上了用场,把炸好的丸子一炖,特别是鸡肉丸子,要多香有多香。吃着热乎的丸子,喝着烫的热热的白酒,几杯下肚,话也多了起来。互相嘘寒问暖,问一问家里的收成,问一问家里孩子的情况,哪个要上学,哪个要结婚。吃完饭到太阳要落山的时候才踏上回家的脚步。这几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又换成了轿车,交通方便了,出门带的不再是馒头,取而代之的是一箱箱的白酒和点心,但是背着馒头走亲戚的日子却那样让人怀念。

年味是欢度元宵。春节后半个月是元宵节,过了十五才算过完了年。元宵节家家会蒸年糕,会做十二生肖的面灯。用面捏成各种动物的样子,用颜色点缀动物的眼睛和鼻子等五官,简直是惟妙惟肖。到了晚上,长辈们会用高粱杆做一个小灯笼。把高粱的外皮剥下,用小刀把高粱秸的外皮分成细条,弯曲以后插在剥了皮的高粱秸上,做成灯笼的形状。把胡萝卜切成圆段,用勺子挖去胡萝卜的肉,插上缠了棉花的黄草杆,倒上花生油,然后把油灯放在做好的灯笼外壳里,用酸枣的刺固定,外面用红纸糊上用来防风,有手巧的会在红纸外面贴上剪纸,一般是当年的属相,一个可爱的小灯笼就做成了。到了晚上,孩子们会提着各自的小灯笼到处跑,比一比谁家做的灯笼好看。

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越来越好,穿的越来越漂亮,思想观念的变化下,年味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无论怎么变化,过年都是团圆和喜庆的代名词,年味中最核心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团圆和幸福的期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