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记得那位哲人说过,人一开始回忆,就好像变老了。其实,年轻和老年本来就说不清楚,在有时候,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一
人生的路上,偶尔回回头,理一理,沥去沉渣,保住那一份纯真和纯朴,使自己更清醒,走的更踏实。童年的往事,乡下工作的岁月无时无刻不在心头环绕。
我天生不调皮,因为从自己有记忆的时候起,好像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偶尔有点撒娇),现在想来,也许是受老娘的影响,因为那个时候,我所记忆的,老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走路好好的走,干活好好的干,学习好好的学!(这些话在后来,我也告诉了我儿子,走路好好的走,做事好好的做,学习好好的学!)因为那个时候特殊的年代,家里贫穷,除了三间黄土垒起来的房子外,家里好像就没有什么,最多的是干农活的工具,什么犁了耙了,镰刀锄头之类,一排排的或挂在墙头,或藏在墙角,那是我老娘最喜欢的东西,偶尔有闲暇的时候,老娘总爱把所有的农具齐排排的放到院子里,这里修一下,那里敲一下,这个时候,我总是围着老娘转,和着老娘一起乐!
那个时候,老娘总是忙碌着,没有时间照顾我们,白天老老娘到地里干活去了,就把我们放到家里,我和院子里其他的孩子一道,就到离家不远小河边捉虾了、鱼了,天真欢乐的笑声顺着长长的小河飘散出去,又被那高高的大山返回回来,这个时候,我最爱做的就是事先找好一个大石头(最好是能趴在那里的),然后对着小河里的水大笑几声,就迅速的趴在石头上,使耳朵贴着石头,不一会,那哈哈的笑声就会在耳旁响起,很有成就感。做的最多的就是捉螃蟹,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光着脚,带着很早就藏在河边树林边上的钵了、盆了,顺着河边一个一个石头的翻,大多螃蟹就藏在石头下,把石头轻轻的翻开,力度还要掌握好,因为力度大了,水就会被搅浑,看不见螃蟹在那里,力度小了,石头翻起来不利索,惊动了螃蟹,也是前功尽弃,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牢牢的站稳了,把袖子轻轻的一捋,两只手慢慢的伸到水下,双手搬起石头,再轻轻的借着水势把石头搬起来,慢慢放到岸边,这个时候,螃蟹就会慢慢的挪动地方,你就可以抓起螃蟹了!把螃蟹的两个大爪子取下来,然后在吧螃蟹放到水里,听老年人说,过不了几天,新的爪子又长起来了!等到老娘一回家,就把那些大腿放在锅里炒至焦黄,闻到香味的时候,就可以吃了,那咯吱咯吱的脆,很解馋!
那时候,差不多都是大集体干活,在我的记忆很模糊。我在家,排行最小,老娘很是疼爱我。只记得那个时候,每天到中午的时候,姐姐都被安排去割草,要割完一挑草才能回来吃饭,而在去割草之前,老娘总会做几个小馍馍(很小,应该是三口就可以吃完那种),其中总有一个大的,那个大的就注定是我的了。有时候,姐姐很不服气,说我不干活,还要吃大的馍馍,这个时候,我就站在母亲身后,妈妈总是对姐姐说,你们已经长大了,弟弟小,多吃点长得快,当姐姐就应该照顾弟弟。姐姐也总是很听老娘的话,拿起镰刀就上坡了。在那个时候,也有列外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我姑妈家(远房亲戚)玩,那个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看到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没有给他们说就带到自己家里看了,妈妈发现后,很生气,随手从墙角处拿出一把扫帚(短把的那种),就往我身上屁股上打,那竹条的扫帚打在身上,火辣辣的疼,我一声也没有苦,咬着呀忍着,(现在想可能当时还不服气,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妈妈边打边说,人家的东西怎么能拿回家呢,人家的东西怎么能拿回家呢。这句话在我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后来,我成家了,有小孩了,我也经常给孩子讲这句话,人家的东西不能拿回家。现在想来,老娘虽然是一个庄家人,但那种是非曲直很鲜明,没有大道理,但说的很让人信服,老娘以这种率直和自信始终影响着我!使我在以后的道路上,前行的步伐始终是那么坚定!那么踏实!
二
那个时候的我,对大山和土地有一种格外的眷恋。
毕业后,从一个山村来到另一个山村,比较偏远的土台乡。说是到另一个山村,是在那里上班。单位坐落在一个山脚下,前面一条公路忽悠而过,后面不大的小山上,满眼的松树,青绿青绿的,如果多看一会,有那种刺眼的感觉。在小院子里的一角,种植有葡萄树,爬满了整个架子,架子下就是一个水泥兵乓球台,那是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地方,单位的房子是个小二层楼,在那个乡镇,条件算是比较好的了,那个乡镇,三面环水,丹江口大坝的建设,成就了一个沧浪水下的美丽乡镇。土台乡地处丹江口市库区腹地,沿河而建,东、北、西三面为丹江口水库环抱,一面靠山,是典型的库区乡。南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接壤,与凉水河、均县镇隔江相望,西临均州古城遗址,美丽的乡镇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远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走的时候许了个愿,如考上状元,垒土搭台唱三天戏,后考上了进士,回来唱了三天戏,由此得来土台。
那个时候,天天在库区乡镇跑,自己形容自己的工作是跑田埂和河边苦的工作,天天和移民打交道,也天天在河边和田边用脚步丈量。最惬意的时候是休息的时候,傍晚和移民朋友一起,坐上渔船去打鱼,渔船一路开渔民一路看,因为渔民知道那里有鱼,有什么鱼,有多少鱼,当渔民发现有鱼群经过的时候,就忽的一声,把船停下,迅速抛锚,把渔船稳定住。这个时候,渔民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网,一个人划一小木船,一个人在船头把网一层一层下到预计鱼群要经过的地方,所过之处,只见渔网的浮漂忽隐忽现,一上一下。等到渔网布置好了,打鱼的第一道工序算是结束了,渔民把船往岸上一靠,只等第二天上去去收网了。第二天天刚亮,渔民就赶往撒网的地方,(去晚了,收起来的鱼赶不上买鱼的人),还是划上那木船,一边划,一边收网,运气好的时候,那收起来的渔网白花花的一片,上面尽是各种各样的鱼,上面鳜鱼了,草鱼了,鲢鱼了,渔民小心的将鱼一条一条的摘下来,放到有谁的船舱里 ,这样鱼还在里面活蹦乱跳,很是新鲜。等一切都做好了,渔民就会留下一条活鲜鲜的鱼自己吃,经常在河边打鱼的老把式,大多都是做鱼菜的高手,他们知道什么鱼怎么吃,只见他们把拾掇干净的鱼放到铁锅里,吱吱的声音响起来,渔民迅速的把鱼上下翻动,直至鱼的的表面成焦黄色,然后把农村种的什么荷香叶抓一把往里一放,倒上一瓢从汉江河里盛来的水,用火烧上半个小时,香喷喷的一锅鱼就作好了,大家围着坐一起,喝上一杯二量烧,天南地北的说上一通,感觉累了,就呼呼的睡一觉,那 感觉爽的很!
三
工作的地方,有一处风景,就是闻名遐迩的均州八大景之一的“龙山烟雨”----龙山塔胜景。登塔远眺武当山天柱峰,耸入霄汉,云烟缭绕;再望九曲回环的滔滔汉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气势恢宏,令人心驰神往。龙山塔建在龙巢山主峰龙山嘴上,与原均州和沧浪亭隔水相望,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1900-----1907年),距今百余年。关于龙山塔的来历传说比较多,在土台乡龙山咀村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镇龙说:传说很久以前,汉江两岸生活着两条龙,盘踞北岸的是一条雌龙叫小白,游历南岸的是一条雄龙叫小灰。两条龙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互生爱慕之意,暗随山势往一起生长。眼看南北两岸就快合在一起了,正巧二郎神巡天到此,一看,那还了得。心想:如果两山连在一起,堵住了江水,岂不会要淹死无数黎民百姓?于是他飞身一脚把小白打踢得盘绕在北岸不敢动弹,又用三尖两刃枪一刺,把小灰口鼻削去一大截。小灰疼痛难忍,飞身上天,告到玉帝那儿去。玉皇大帝心想:两龙联姻是好事,并没违反天条,但两山连在一起阻水断江危害百姓,这可如何是好?后来太白金星提议在龙山顶上建一宝塔镇压,玉帝依言。塔建好后,两山果然也就没有再向一起生长了,汉江河水至今依旧奔腾不息。如今,汉江北岸山峦蜿蜒盘旋,南岸山峦前端刀削斧劈后端曲折奔腾,传说与此有关。
塔系六面砖木结构,四周的墙壁都是用青砖砌成,每块砖长二尺,宽一尺,厚半尺,塔内雕梁画柱,以龙图为主,塔顶有一颗圆形宝石,十分醒目,顶檐四角翘起,形成四龙戏珠之势,但只见龙尾不见龙头,实为一珠压四龙。塔高11.5米,直径6.5米,外三层,内五层,六角攒式尖顶,远看像一支拔地而起、屹立山顶的毛笔。塔内设有木梯,旋转而上,可直达塔顶。站在塔上,远眺武当山天柱峰,可一览“天柱晓晴”胜景;俯瞰九曲回环的汉水,一片碧波绿海,山水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现在,为了南水北调,土台乡己被淹没,新的集镇已经建成,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一条园林式集镇已经初具规模!勤劳的土台人民又将在那里创造文笔塔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