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16
分享

梦呓龙开(河)

龙开河从九江人视线中消失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她蜿蜒、美丽的身影在古城人心中留下不灭的记忆。

(一)

九江(古称江州,柴桑等)地理坐标明确而简洁,依(庐)山傍水(长江)襟(鄱阳)湖。却不知,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古城并不建在大江大湖旁侧,或高山之上,而是建在长江支流龙开河(湓水)两岸。也就是说,龙开河是古城薪火的起燃点,是古城血脉传承地。龙开河入长江处称湓浦口,因而古城最早称湓口城。秦始皇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因江河交错、水网纵横而定名为九江郡;位于浔水之南,称浔阳,位于湓水与长江之间称江州。汉朝大将灌婴在“湓浦口”东筑城戍守, 湓水、甘棠湖(含今日的南门湖)、老鹳塘与长江共同组成了江州城护城河(湖),护卫江州百姓安宁。

古时,龙开河西岸建有历代文人凭吊的琵琶亭,东岸建有宋江题诗的浔阳楼,甘棠湖上矗立着烟水亭,西园古巷中有灌婴古井,龙开河是古城经济、文化的中心。千年之前的古城,庐山峻岭在湖中重影,涧水纷纷汇聚湓水北流,甘棠湖如翡翠明珠,“老鹳塘(河湖名)”像银色玉带,美丽可比杭城,无出其右。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江州期间,最爱湓水,写湓水的诗词就有五首之多,字里行间之中写出了湓水的美丽,长诗《泛湓水》赞之美丽,取景之地就是湓水的龙开河段:“四月未全热,麦凉江气秋。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湓水从东来,一派入江流”及“烟浪始渺渺,风襟亦悠悠。初疑上河汉,中若寻瀛洲。汀树绿拂地,沙草芳未休。青萝与紫葛,枝蔓垂相樛”,写的是春景。《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写的是秋景;《湓浦早冬》中,“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写的是冬景。

湓(浦)口是旧日江州最繁华的地方,汲长江之灵气,吐江州之精华,是聚财的溪,淌蜜的河,墨香的口。往来于长江的船舶,到湓浦口码头避风卸货,来往客商,在这里迎来送往,热闹非凡。这里三教九流齐聚,文人歌女相遇,演绎着人世间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白居易偶遇歌女,留下千古的泪点,无尽的忧伤,后人在此地建琵琶亭以凭吊;李白五到江州,留下豪迈,失意,彷徨,忧伤及无奈,虽并无准确记载李白自湓浦口登陆乘舟,但如此热闹之地,岂有诗仙不光顾的道理?明万历四十六年(1648年),徐霞客溯湓水而上,到达庐山,“知石门之奇,路险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石门涧,并写下脍炙人口的《游庐山日记》,称赞石门涧瀑布:“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今日,位于昔日龙开河旁的八里湖九派诗廊,可以见到历代文人直接点明咏龙开河及湓浦口的诗词达10首之多,由此可见龙开河及湓浦口厚重的文化积淀。

龙开河及湓浦口热闹繁华数千年,逐步成了城市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江北大堤决口,灾民逃荒至龙开河以西的长江岸线定居,人气很旺,逐渐形成了古城西郊繁华的商品集散地,是中国著名的“鱼苗之仓”。清朝政府建立牌楼,派遣税务官员,甚至传说“慈禧太后的脂粉钱就是这里出的”,遂称官牌夹。随之而来的戏班子日夜轮番演出各种剧目,服务往来客商。后来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演变成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成为灯火通明的不夜城。

龙开河以东地区(龙开河中心点至江州老西门距离约800米左右)为长江狭长岸线,江港在北,龙开河港及湓浦港在南,既避风躲浪,又方便货物及人员进出古城。两港桅帆林立,热闹非凡,明清时期,二港口助力古城成为 “三大茶市”及“四大米市”之一。可以说,龙开河是古城当年的“秦淮河”,湓浦口的美丽过于夫子庙,热闹不输乌衣巷。

(二)

外地人不熟悉,把从莲花峰下来的濂溪(山前平原段,南北长约7公里)及十里河市区段(东西长3公里),也统称龙开河,囊括了湓水市区流域水系,宏观上形成了自南向北,穿城而过,蜿蜒十里河流的总称,是古城往日繁华之地的代名词。

龙开河(湓水)不止为入江口带来繁华,更多包含源远流长的内涵,连河的名称都显示古城深厚文化积淀。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五 江西》记载:“府城西一里有龙开河,长百五十里,源发瑞昌县清湓乡,东流入大江。水涨则由大江逆入,溢为鹤问湖(今赛城湖与八里湖古称),舟楫停泊,以避江涛之险。俗传龙开此河也。鹤问湖,在府西十五里,世以陶侃葬母,异人化鹤事而名。”

湓水全长47.2公里,发源于瑞昌市清湓山,过瑞昌城,经湓浦口注入长江。湓水发源地瑞昌青山,古称清湓山,相传秦始皇平六国,南巡时登此山,封“皇姓”而称为“秦山”。苏轼到黄州时,途经青山,写下了“吴楚插高峰、羊肠曲经通。风光收半壁,无水不潜龙”的诗句。青山是幕阜山余脉,最高峰宇峰尖,海拔921.3米,是庐山的姊妹山,站在山顶,可瞭望长江及庐山。而三国时期,道士康道成骑鹿、费文炜乘鹤来此结庐修炼、养鹿自娱,宋代驾前护都景崇厌世弃官,隐居秦山修道,始建玉清宫,普度有缘人,传说林中2400级古台阶即为当年道徒修炼登仙必经的云梯。历来青山多美丽,环境甲江州,源头的树枝上滴滴水珠都是绿色,来自万佛洞的清泉甘甜,涓涓溪流声如罄鸣。自南而北,湓水汇瀼溪之水,过赤乌古城,携带着大山情怀,在下游汇成巨大的赛湖及赛城湖,近湓浦口时,不忘再系珠帘,进八里湖,入七里湖,涵养千亩藕塘,润泽万亩良田,产出丰富的物产,最后过湓口汇入长江。

龙开河段纳入濂溪、石门涧和虎溪等庐山的溪流,汇集了人文圣水。濂溪源于莲花峰下,理学开山鼻祖宋朝周敦颐在濂溪旁兴办书院,设坛讲学,首次将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培养了许多学术巨匠;定慧寺僧人医术精湛,惠及众生;铁佛寺僧众苦守坚持,创铁骨精神。濂溪虽不长,但白龙泉常年不枯,溪水洁清绀寒,隐隐的书声,淡淡的药香,给湓水和古城带来了清冽和力量。

虎溪水长二十里,跌水过千尺,源自剪刀峡(东林大峡谷),高僧慧远在溪旁龙泉精舍会高贤名士,种莲结社,创立“净土宗”,首创净土法门;苏东坡题西林壁,白居易筑草堂,道释儒同尊;民族英雄岳飞,缱绻东林,写下不朽词作《怒发冲冠》,流传千古。

天池山与铁船锋,对峙如门,其中涧水跌落而成石门涧,明末王思任说:“高峰急雨下鸣泉,雪斗雷轰漠半天。盘到天池天更半,不知儿踏白云穿”,石门涧与虎溪向北汇集成十里河进湓水。随水而来的鸟语花香,晨钟暮鼓,给湓水和古城增添了智慧和迷人的色彩。

(三)

龙开河(湓水)不但造就了古城的繁华,也记录了古城的沧桑。三国周瑜兵船从湓浦口进入龙开河,再到甘棠湖点兵排阵;岳飞定居在石门涧下赛阳镇,在古城修城池,练水军,屯兵抗金;《湘军志 79》记载太平天国时期,湖口大捷、九江之战始于龙开河西胡林翼、罗泽南对罗大纲的“官牌夹大战”。九江之战结束后,太平军全军覆灭,全城军民生还者仅36人,九江历史上四次劫难,都与湓浦口有关联。

鸦片战争后,老城门外至龙开河的河东地区被外国列强辟为英租界。英国人强行填埋湓浦港,赶走租界内中国居民,强拆房屋,大兴土木,建有领事馆、工部局、巡捕房、税收机关、洋行、天主堂、医院、球场及学校等,于是有了“外洋街”、“中洋街”和“内洋街”,龙开河东地区也就成了繁华的地方,民国十六年(1927年)收回英租界,河东地区成为重要的港口及商业区。1915年2月3日,位于河西的南浔铁路通车,九江火车站就在琵琶亭遗址附近,龙开河成了陆路交通要道。围绕火车站,兴建了当时江西最大的“久兴纱厂”及其它实业。1938年九江沦陷,日本人在河西的湖滩上修建军用飞机场,拦洪坝,第一次改变了龙开河水系的原始面貌。

直到解放前,湓水水系及流向总体没有大的变化,但租界设立,湓浦港填埋,官牌夹兴起,飞机场建立等改变了湓浦口的面貌。社会发展,行走在江河湖海上的船舶吨位增加,运输量大,抗风浪能力强,促成长江沿线深水港口兴起,水深相对较小的龙开河逐步丧失航运功能,只有民间小船航行,其商业中心及物资交流中心地位逐步被陆路及深水江港替代。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也导致了龙开河和湓浦口作为水陆码头作用的式微。龙开河水不再清澈,流着的是古城人屈辱的眼泪和鲜血,回荡的是古城人的悲愤和怒吼。龙开河旁的甘棠湖里小舟上策划了“八一”南昌起义,西部源头的岷山的密林里拉起反抗的队伍,支流流域的庐山抗战杀寇。1945年9月5日,在距龙开河不远的柴桑路上接受日寇投降,1949年5月17日,解放大军从湓浦口附近登陆,解放九江。

(四)

近年的城市工业化进程彻底改变了龙开河外貌,古城进入大江大湖时代,龙开河注定从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淡出。1954年大洪水袭扰及后来人口急剧增加,湓水下游先后筑起赛湖、永安、城门、新合和七里湖等大堤,设立赛湖、茅山头两大国营农场,围湖造田,增加粮食生产。同时挖建赛城湖闸口,引湓水干流及大部分支流在湓浦口以西的斩缆嘴入长江,月兔山附近修建闸口限制湓水干流进市区,解决城市防洪问题。龙开河开始与湓水干流分离,水量急剧减少,十里河、濂溪水量小,难以维持龙开河正常的生态面貌,开始逐渐淤积。

1957年冬天,茅山头垦殖场成立,它北濒长江,南临庐山,东至龙开河,西至西堤与八里湖,几乎占据了官牌夹以外的河西地区,开办多家工厂,湖滩逐步变为市区。甘棠湖与龙开河与之间的通道被填埋,修筑沿湖的庐山路及与龙开河平行的十里大道,基本隔断了湖河间的水力联系。湓浦口建东风闸,间歇性隔断与长江水力联系。取直九瑞路口、上矾湾、老鹳塘堤段向南弯曲的江岸,建与龙开河垂直的长江九江城防大堤。龙开河东、西两岸先后筑起大坝防洪,河水被限制在狭小的河道里。1992年在河西地区设立开发区,龙开河成了河东河西交通障碍,成了九江人头上的悬河,加之东西两侧大堤内工厂和居民区产生污染,龙开河成了臭水河和苍蝇蚊子孽生的草滩,成了城市的毒瘤,成了古城的负担。

然而,当时治理龙开河的理念是堵而不是疏,是弃而不是保。湓浦口铁桥见证了龙开河千年的变迁。宋朝时,为了便于龙开河东西两岸交通建有浮桥,明清数次重建,屡建屡废,为的是要保持河道通航;民国四年,改浮桥为木桥,桥身中部有三米宽合式过船装置。民国二十年(1932年)修建高大的铁桥,可与上海的苏州河铁桥比肩,该桥由南浔铁路出资,张远东设计,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抗日战争时期,龙开河铁桥三毁三建。1947年6月桥身倾斜,禁止通行,解放后再度启动修复使用。1970年,拆除铁桥的梁桁,原桥墩上改建了混凝土四肋双曲拱桥,更名为东风桥。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填龙开河,桥梁失去使用价值,被彻底拆去,龙开河和湓浦口消失了。

人们于心不忍,修建一条不长的龙开河支流故道、河岸公园、雕塑园、若干小区等,期待从中看到九江的人文历史、现代气息和美好未来。可有什么用呢?如今,回首旧景,心有无限遗憾,特别是看到秦淮河今日美景和繁华,心中失落油然而生,很难回答孩子们的诘问,后人的不解,外地人的疑惑。是哦,长江、黄河是国人的符号,鄱(阳)湖、赣江是江西人的骄傲,而匡庐、湓水是九江人的名片。今日匡庐愈加挺拔秀丽,而湓水则是面貌全非。以至经常会产生臆想,古城还保留龙开河(湓水)风貌:湓水仍然向东流,青山依旧送绿水,桃花如故到龙开(河),濂溪潺潺听钟声,十里(河)两岸飘花香,河上架起座座桥梁,水中荡着艘艘小舟,沿河街道楼宇林立,来往客商川流不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相结合,古城再创辉煌。

真如梦中所想,是不是城市发展会更好,市容市貌会更俊俏?是不是会有更多文人和客商造访,会有更多流传后世的文章?

改定于二〇一九年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