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23
分享

梵天净土

夏日,到达贵州铜仁梵净山东大门。山门正反面的“梵天净土,弥勒道场”“大慈佛國,养心天堂”朱红大字,似乎告知人们,即将踏入的不但是美丽山川,而且还是佛国世界。因而,坐在摆渡车和索道车上,心里嘀咕,“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高峰”是哪样的面貌?“梵天”是啥模样?哪样土地是净土呢?

拾级而上,尚未及顶,远远看到一柱奇石从山脊雄起,如同人们点赞时竖起的大拇指,似乎鼓舞尚未登顶的人们:“你是第一!”奇石就是梵净山标志性景观“蘑菇石”,清朝书法家严寅亮(书写颐和园匾额者)见石发灵感,为梵净山写下“黔山第一”的赞誉。走近“蘑菇石”,方知惊险神奇,上大下小,摇摇欲坠,颠覆力学常识。正看奇石如晃动的蘑菇,仰望奇石如颤动的花伞,侧看奇石如摇曳的花朵。山风吹来,恐其倾覆。脚步声重,恐其跌落。说话声大,忧其垮塌。人即使离开很远,还忍不住回望关注,默默祈祷“蘑菇石”伴梵净山,再“赞”十亿年(据考证,该处岩石年龄约十亿年)!

而贵州高原特有的、层叠状的薄层“梵净山群”岩石,平卧山头,山中显现“万卷书”的奇貌。山成册册书,书摞座座山。“书页”上网纹、凸凹、裂理就是久远的文字,记载着梵净山的前世今生。甚至有人说,书中可见几千年前黄帝与蚩尤争斗痕迹,书页浸润了代代先民开拓梵净山的血汗。明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588),朝廷镇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尔山苗族大起义”后,在该地区开始修建“南方长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贵州播州土司(今贵州遵义)杨应龙叛乱,祸及梵净山。清初,梵净山成为抗清志士避隐禅居之地。清嘉庆元年(1795),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湘西吴八月举行“乾嘉起义”,在梵净山据险周旋。咸丰五年(1855),铜仁“红号军”赵子在梵净山建立根据地,与思南荆竹园“白号军”联成一气,屡次攻破附近州县;光绪元年(1875),太平天国余部刘胜进山赶杀僧尼,四处劫掠。解放初期,残匪啸聚山林,最后被剿灭。每每社会变革,都给梵净山留下沧桑和泪痕。

“敕赐碑”位于老金顶脚,则展示了梵净山的厚重。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刻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碑上方阴镌“敕赐”两个大字,故俗名敕赐碑。字两侧为云龙图案,碑心镶有阴镌卷草纹,上刻《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敕赐碑是梵净山最为重要的文物,也是梵净山镇山之宝。碑文为当朝户部郎中李芝彦撰,碑文楷书,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文516字。

文虽然为久远所撰,但对梵净山的山形地貌,名胜风光及历史沿革作详尽描述,今观之仍然叹之不及。碑文说,梵净山“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奇峰古刹,凤翥鸾翔”“山间云海,倒泻银河”“虬螭结幡,林木郁苍”“崔巍以示其险,巉岩以恶其势”,梵净山的美丽及厚重跃然于文字中,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达官显贵、黎民百姓纷纷沓来。也是,梵净山山高水长,“全山发脉, 众水朝宗”, 武陵山脉的九十九条溪流皆发源于此, 并顺山势走向东西流转。向东的一路汇成锦江, 直奔湖南沅江汇入洞庭湖, 向西的一路汇成印江河, 取乌江进长江。恰如清代廖云鹏在《登绝顶有感而作》中所说“九十九条溪环屈曲, 双江不废古今流”。历史长河中,梵净山不仅是一座山,也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之一。

自古名山僧占多,梵净山自然不例外,“佛”占领了梵净山的制高点。老金顶又称“月镜山”,因而又名“月镜山金顶”,海拔2493米,从山脊上拔地而起。通往老金顶的路窄惊险,几十米见方的山顶建有燃灯殿。痴问知客,为何将燃灯殿建在陡峭的山顶?答曰,度己度人。也是,站在山顶,看山下滴血书卷,促静心修行,早日成佛。望峰下血光之灾,唤迷茫之人,早日到达彼岸。武陵山区的先民,在远古时代,从富饶平原来到崇山峻岭之中,最需要心灵寄托。每次山中动乱之后,亡灵需要超度,人需要超脱。后来,随着矿业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佛教寺院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佛教“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四十八大脚庵”的规模。

“红云金顶(据说取鸿运金顶的谐音)”距老金顶500米左右,与老金顶分列普度广场两侧,卓尔不群。红云金顶山峰被一劈为二,中间以金刀峡相隔,有天桥连接二峰。左峰建释迦殿,右峰筑弥勒殿,殿后各有巨石,左为晒经台,右为说法台。史书记载,两殿始建于明代,建筑格局基本相同,面宽54米,进深55米。道光《铜仁府志》载:“释迦、弥勒殿两屋面因风峭,不可瓦,冶以铁”。金刀峡壁上有不少的摩崖石刻,其中一首乾隆年间(1782年)诗赞金顶的险要:“梵净嵯峨净□天,崇尊五岳共巍然,古今世相生成佛,来往谁来□此山。一凤山头开玉阙,九龙池畔拥金莲,楚南迢地肯相谒,也是前身有此缘”。目前红云金顶的建筑面貌是1982年政府维修后的结果。

此景只有天上有!攀登红云金顶不易,更何况在云端的顶峰上建殿修堂!不由自主地在释迦殿、弥勒殿间徘徊,惊叹之后在寻找缘由。一位师傅解释说,当初金顶完整顶托经书,并无峡谷。释迦、弥勒二祖,争相在此修行。玉皇大帝见之,一劈为二,分别建殿。释祖度人于苦难,劝人从善弃恶。弥勒笑对世间不平之事,宽心于众生。从此,二祖和平相处,共享烟火,金顶立于山中。

红云金顶视线极好,站在“天仙桥”上俯瞰,隐约可见老金顶和普度广场上的色彩与它山不一般。偶然浮云逝去,阳光斜照,形成各色光环,红墙黄瓦的庙宇,被金色光芒裹住,造成栩栩闪光的景象。老金顶上所有凸出的屋脊上似乎也裹着金色光芒。可惜错过清晨、落日时分看佛光、幻影的好时机。不过按照师傅的方法,静下心来,交替地闭上和睁开眼睛,发现光环逐步叠合,脑海里渐渐有了灿灿的“佛光”。翻开历史,千百年间,老金顶、红云金顶上的建筑屡毁屡建,为的是登高高金顶,忘记尘世的忧伤,看到希望和佛光,身心沉浸在美好想象,到达期待的彼岸。

棉絮岭是一处神奇的地方,与佛无关,但为到拜佛台观佛的“佛道”。棉絮岭是高山沼泽,其上竹林如絮,松软轻弹。同行者笑称,踩在松软竹草之上,有腾云驾雾之感,犹在走向“极乐世界”。进天堂肯定不易,倒是在拜佛台看到让人惊诧的景象。老金顶显弥勒坐态,红云金顶则成金猴朝拜弥勒之势。凤凰山(梵净山最高峰)、红云金顶、老金顶三者的山体连成一线,组成世界上最大的天然佛像—万米睡佛,状似弥勒卧姿。佛中有佛,有人解释三头像象征佛有三法像:法身,报身及应身。更有视力佳者,在百里之外的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群山整体呈弥勒巨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因而,梵净山成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并且是唯一的弥勒佛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娥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王道场和普陀山观音道场齐名天下。

踯躅山中,满眼都是“佛”的形象,让人尘心尽洗,似有所悟,心生“无处不佛”“佛法无边”的错觉。本地籍向导见状点化说,梵净山这块“净土”,并不为佛造,而是历代梵净山人的创造与传承。最早人们远眺金顶,云雾缭绕,似是农家蒸饭用的“饭甑”,因此管叫饭甑山。后来感叹大自然神奇,借用佛家“梵(天)”“净土”,改称“梵净山”,既文雅,又解释心中疑惑,说出心中向往。其实,佛家修行如同做学问,人数不多。普通百姓中,信佛之人也不多。是土家、苗、侗、汉、羌等民族的梵净山人,塑造、建设辉煌殿堂、摩崖石刻、碑林雕塑,赋予武陵第一高山有了故事传说、无边的林海、优美的环境,获得诸如“世界自然遗产”“地球和人类之宝”等众多荣誉,他们才是造就梵净山这块“净土”的梵天(创造)之神!

二〇一九年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