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0
分享

也忆韦江州

韦应物(公元737—792年),字义博,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应物春夏闲居滁州西涧,秋加朝散大夫,迁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正四品下。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赐封扶风县男,食邑300户。夏离江州,到京城及苏州任职。因任江州刺史,后世人又称韦江州,并将其在江州任职期间的诗作(与江州关联)二十余首,收录编辑成十卷本《韦江州集》。

应该说,韦应物到江州,是官宦场中的偶然。然而,他对江州人陶渊明崇拜则自始至终。其诗作《效陶彭泽》可见其心迹:“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虽然“和陶”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韦应物独辟蹊径,以菊拟人。赞叹风霜白露、百草枯萎凋零时,惟有菊花独自绽放美丽的芳华。以菊花浸酒,与人分享坚贞本性。韦应物流露出对清高人格的向往、对节操的坚守,以求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韦应物的人格修养和诗歌创作,受陶渊明诗歌影响最大,江州诗亦是如此。同期诗人白居易曾说(题浔阳楼):“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史上有人将“陶韦”并称。

同陶渊明一样,韦应物无疑是儒学门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恪尽职守”是本分。初到江州,韦应物写《始至郡》一诗说:“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针砭时政,毫不留情。白居易《与元九书》称赞其作风说:“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不过,韦应物与他人不同,诗中没有塑造出“酷吏”“昏官”“恶霸”形象,而是平叙灾情击积弊。面对“灾害”“旧逋”,给出解决办法:“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已云疲。昔贤播高风,得守愧无施。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惸嫠。”到江州月余,勤勉工作,要对得起先贤,不能再起干戈,再现孤苦无依之人。理政思路、敬畏先贤的态度及积极预防的行事作风值得称赞。

江州时期的韦应物已经成熟,丝毫没有早年纨绔子弟习气。任江州刺史不足两年,每年都到属县巡行,督促农事,观省风俗,赈灾救贫。贞元二年春,首次巡行,途中憩息庐山东林寺,作有《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说:“因时省风俗,布惠迨高年。建隼出浔阳,整驾游山川。……今我蒙朝寄,教化敷里鄽。”此次巡行南到蒲塘驿(今江西省德安县),返程时作《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年》:“青山导骑绕,春风行旆舒。均徭视属城,问疾躬里闾。”说自己所做之事。而在《山行积雨归途始霁》诗中这样描写道:“揽辔穷登降,阴雨遘二旬。但见白云合,不睹岩中春。急涧岂易揭,峻途良难遵。深林猿声冷,沮洳虎迹新。始霁升阳景,山水阅清晨。杂花积如雾,百卉萋已陈。鸣驺屡骧首,归路自忻忻。”以阴雨、二旬、峻途、猿啼、虎迹,道出旅途艰辛,而用阳景、清晨、杂花、百卉、鸣驺、忻忻,写出欣喜的心情。贞元三年春,韦应物二次南下巡行属县,经过庐山时,作有《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山人归来问是谁,还是去年行春客。”道出身处大自然、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同时,为人处事也秉承儒家理念和节操,内心被儒家伦理道德等行为规范所浸润。第一次巡行时,拜访名仕郑弘宪法,写诗《题郑弘宪侍御遗爱草堂》赞其高洁:“居士近依僧,青山结茅屋。疏松映岚晚,春池含苔绿。繁华冒阳岭,新禽响幽谷。长啸攀乔林,慕兹高世躅。”二次巡行时,郑侍御仙逝。韦应物写诗《东林精舍见故殿中郑侍御题诗追旧书情涕泗横集…冯少府》以兹怀念:“精思长悬世,音容已归寂。墨泽传洒馀,磨灭亲翰迹”“新知虽满堂,故情谁能觌。唯当同时友,缄寄空凄戚”。二人赞高洁,谈“鸿鹄”,惺惺相惜,展示了韦应物传统的儒生交友理念和为人。

然而,韦应物个性也很鲜明。按理说,任江州刺史来并非可庆可贺之事。他曾说(登郡楼寄京师诸季淮南弟子):“……悬槛飘寒雨,危堞侵江流。迨兹闻雁夜,重忆别离秋。徒有盈樽酒,镇此百端忧。”浔阳,即江州,与中原、江淮相比,当时于贫穷之地。然而,韦应物不但没有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言行,反而勤于理政、任劳任怨、心系黎民。多年后,吴兴丘丹(守尚书祠部员外郎骑都尉)撰韦应物墓志铭说:“(韦)寻迁江州刺史,如滁上之政。时廉使有从权之敛,君以调非明诏,悉无所供。” 虽然无法考证墓志铭上的“廉使”具体指谁,但从(韦应物)江州诗作中观其行,韦应物是一名值得尊敬的官员。也因为此,墓志铭续说:“因有是非之讼,有司详按,圣上以州疏端切,优诏赐封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足可见韦应物的江州刺史之绩为人认同。

韦应物在江州为吏时,是尽职尽责的地方官员。作为诗人,有其精神追求,并且与其江州任期前的理念基本吻合。概括起来,就是寻找“隐士”的精神乐趣,结合其身份,也即是追求如何做到既能“吏”又能“隐”的“吏隐”生活。“吏隐”思维及诗作在当今社会已经式微,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则是被官吏文人反复探讨的热门话题。唐朝诗作中,吏隐主题盛行。初盛唐吏隐诗作表现为对吏隐两兼的颂美之辞和中下层士人感于位卑职微的归隐之心。中唐吏隐文章中,淡化了恪守吏职的责任感,注重世俗享乐,功利又物质。晚唐的吏隐思维则沦为避乱存身的经略,情怀凄恻幽独,境界狭隘局促。韦应物身处盛唐与中唐过渡阶段,难以逃脱时代窠臼,不放弃为官的责任又心态安然恬淡,既安然地生活在尘嚣之中又追求尘外之趣,但其趋“隐”的人生境界和诗作,个性鲜明。

追求所谓“隐”的人,大多热爱自然,个性率真,陶渊明就是标本,韦应物不在其下。初来乍到,在《始至郡》说:“湓城(九江旧称)古雄郡,横江千里驰。高树上迢递,峻堞绕欹危。井邑烟火晚,郊原草树滋。洪流荡北阯,崇岭郁南圻”,诗中描写的“江州郡”,分明是画图。《春思》说:“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描写的江州春景,至今还在。《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之“浔阳山水多,草木俱纷衍。崎岖缘碧涧,苍翠践苔藓。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野杏依寒拆,馀云冒岚浅”诗句,则展示了浔阳(江州)江南美丽山野。江州期间,“烟水依泉谷,川陆散樵渔”“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淙流绝壁散,虚烟翠涧深。丛际松风起,飘来洒尘襟。窥萝玩猿鸟,解组傲云林”“疏松映岚晚,春池含苔绿。繁华冒阳岭,新禽响幽谷”“冽泉前阶注,清池北窗照”等佳句,描写、渲染了庐山、江州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韦应物这类诗作,文风平淡自然,意象清幽超然,意境宁静淡远,语言古朴清丽。白居易赞其诗风说:“我无二人(指陶渊明和韦应物)才,孰为来其间”。

旧时代文人追“隐”普遍,一定时期还是时尚。但韦应物所处的特殊社会背景及本人的坎坷经历,促成了韦应物对“隐”的追求与他人有别。公务的烦劳,社会的流弊,远离朝廷的悲哀,都让诗人对官职意兴索然。再加之本性高洁,追求精神独立,因而向往隐逸。江州任上,韦应物多次登庐山,访道寻释,释放情怀。韦应物至少两次借巡行属县之机,访问位于庐山西北的东、西林寺。东林寺是江南名寺,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6年)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所建。慧远在此结莲社,开创净土法门,使庐山成为中国南方佛教中心。西林寺与东林寺同在虎溪旁,相距不足一里。初为沙门“竺昙现”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6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宋苏轼《题西林壁》指的就是此地。韦应物初到东、西林寺,写《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一诗,诗中“方臻释氏庐,时物屡华妍。昙远昔经始,于兹閟幽玄。东西竹林寺,灌注寒涧泉”,叙述的就是东、西林寺的典故。“佳士亦栖息,善身绝尘缘。今我蒙朝寄,教化敷里鄽。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心当同所尚,迹岂辞缠牵”则叙述说出到东林寺目的及追求。同期诗《郡内闲住》说:“栖息绝尘侣,孱钝得自怡。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流露出对庐山僧人出尘脱俗生活的仰慕之意。《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中说:“慕谢始精文,依僧欲观妙”“屡跻幽人境,每肆芳辰眺”,流露出对禅境的羡慕和寻求精神慰藉的意愿。

简寂观(原称太虚观)位于庐山东南山麓,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南朝(宋)陆修静所创。陆修静在此整理道经,潜心修行,收徒传道,创建南天师道。韦应物两次到此,作有《寻简寂观瀑布》《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两首诗,后者写道:“……。茶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旷岁怀兹赏,行春始重寻。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展示诗人在简寂观瀑布下,与道人一起饮酒为乐的洒脱心情。除此之外,《韦江州集》还收录《寄黄尊师》《寄刘尊师》《寄黄刘二尊师》《寄寄庐山棕衣居士》四首诗,黄、刘二尊师,棕衣居士为当时道教大师,隐居庐山,过着萧然尘外的隐逸生活。韦应物的“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诗句,道出心中无限仰慕之意。

从《韦江州集》中的诗词,可以看出韦应物丰富的精神世界。首先,他是儒家现实主义者,也是吃五谷杂粮的普通人。与道佛交往,但不会脱离尘世而进入道门或空门。其实,儒与释道两家在追“隐”理念方面,有重合之处。道家讲人与自然和谐,将天人合一视为人生最高境界。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心生,崇尚一种超然物外的心理状态。孔子希望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携手同往,追求人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人生境界。韦应物追求的儒释道融合的“乌托邦”情怀。“乌托邦”不存在,但心之所向,情之所在。因此,韦应物的江州诗中,可以看到道家及道家思想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就了他的恬淡性情和豁达胸怀,从而创作出许多高雅淡泊的优美诗篇。韦应物向佛,追求精神解脱,寻找人生答案,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千余年过去,江州人仍然记得曾经的过客。认为是韦应物“复卧浔阳楼”的诗句,固化了“浔阳楼”的称呼,加之后来白居易在此写诗、苏轼题字以及水浒故事,浔阳楼跻身成为江南名楼。因当初韦应物为地方小吃“九江茶饼(江西四大名糕点之一)” 命名,而被江州茶饼匠人奉为“九江茶饼始祖”。而《韦江州集》收录与江州有关的诗文,已然成为文化历史名城九江(江州)的一块墙砖,人文庐山的一块巨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至今仍然有人朗诵、品味和引用。

二〇一九年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