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1/13
分享

又访古寺

以“能仁”命名的寺院很多,但总认为(江西九江)能仁(禅)寺是一处有故事、有内涵的人文胜地。这不,本是路过,硬被寺中腊梅幽香,留住了脚步,牵入山门,又访能仁寺。

梅香来自中轴线步道东侧禅房前一字排开的五株腊梅。时值隆冬,黄花绽放,香气萦绕,沁人心脾,醉心入脑。也许绕着梅树的怪异步伐、醉心香气的痴迷神态,吸引“佛物店”婆婆注意,她嘟囔说,菩萨知道,今年天气反常,半年干旱,“小雪”响雷,桂花迟开十多天,腊梅迟开半个月!

“菩萨知道”是婆婆口头禅,但想想也有道理,“菩萨”肯定知道,因为能仁寺建寺、菩萨驻赐此地近1500年,历经风雨,阅尽沧桑。史料记载,寺院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间(公元502—549年),后被毁。唐朝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重建,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白云端禅师担纲寺院,边扩建殿宇,边开堂示讲,一时声名鹊起。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寺庙因战火被毁。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再次重建,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更名为“能仁寺”。清咸丰年间(公元185l—1861年),能仁寺再次遭灾,毁坏殆尽。同治年间复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后所建。

“菩萨知道”,可又不言明,许多奥秘只有人来揣测。能仁寺建在城市中心,是考验修佛者定力?还是就近服务来往客商?如今,寺院东侧与第一人民医院及老九江市政府仅一墙之隔,西侧隔街与妇幼保健院,北与状元堂等老城区相接,南与同文中学对望,山门前的庾亮路是城市古老繁华道路,往西不过里许便是三国时期周瑜点将台(甘棠湖),几乎被嘈杂包围,被喧嚣湮灭。不过,看到寺院单薄的围墙、与民房共山墙后,猛然醒悟,俗界与佛界之间间隔并不大,只不过一块砖的距离,或者本就无绝缘的界线,寺院建在哪里都可,只要心中有佛就行。

“佛”在心中,“心”在“心”上。是人们呵护能仁寺,屡毁屡建,才发展到今日模样。寺院坐北朝南,沿纵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双阳桥、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等殿堂。建筑依坡就势,布局规整,宽敞幽深,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83年国家确定能仁寺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不但如此,人们还将情感倾注到寺院中。在家乡人眼里,这里不仅仅是佛家修行之地,更有人们感情的寄托。改名“能仁(梵语释迦牟尼的意译)”,祈盼佛法无边,希望“佛”给古城人带来美好未来。借自然之力,陆续在寺院里刻画、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能仁寺八景”:铁佛、石船、双阳桥、诲尔泉、雨穿石、大胜塔、冰山、雪洞。其中,冰山、雪洞原为两座小山,传说一座能喷冻雨,一座能冒雪花。可惜,1931年法国传教士强占寺院东侧土地建修道院时被破坏。无奈之下,寺僧搬来两块残石,沿用原来名称,置于铁佛殿院内纪念之。余下者,如今被称为“能仁(寺)五绝”。

“五绝”是给人带来想象和教诲的五处实景。石船和铁佛,位于天王殿东侧树林中,是入山门后首见的第一绝。石船,槽状,长一丈五,宽两尺余,深约两尺。侧面有铭记,凿于北宋庆历六年。相传宋元祜年间,寺僧梦见一位面目奇古的铁佛托梦于他,将乘石船浮江至浔阳(九江)。次日寺僧至江边迎接,果见石船载铁佛泊岸,遂搬入寺内供奉。宋代志书有“铁佛驾石船自江上而来”的记载,且不能在水中航行,故又名“飞来石船”。于是,“铁佛渡江”便成为有趣的佛教故事,口口相传至今。现飞来石船置放水池中,中坐一赤膊跣足、面貌奇古的铁佛。铁佛,原为生铁铸成,十年浩劫中被毁,现置于石船中的铁佛,是水泥塑形染铁色而成。从古至今,“飞来石船”不缺香火,多有人拜谒,人们回味生动的佛家故事同时,祈祷实现故事中那种“心想事成”的愿景。

与一般寺院规制不同,能仁寺放生池建在中轴线新、旧天王殿之间。放生池四周青石护栏,长18米,宽12米,深3米,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放生池中间,一座用巨型条石砌筑的三孔拱桥,将池分东西两半。相传每当夕阳西沉时,立于池东,可见池中有双日倒影,故名。其实,池现“双阳”,并不奇怪,是合适角度太阳光线折射结果。如今,只要有意调整视角,也可以看到双日倒影。可在人们心目中,双阳有重阳之意,更有大放光明的暗示,似乎依桥见“双阳”,灰暗的前程立马会现出光明,曲折的人生会变成似锦坦途。

“诲尔泉”位于大雄宝殿正中观音座下,全国独有,堪称“绝有”。海岛观音神台下面,为一口泉水井。从井口丢一枚铜钱下去,可听到的却是两枚铜钱相互击打响声,甚是神奇。“诲尔泉”早于寺院,泉水甘甜,四季不竭,冬暖夏凉,取之烹茗,清香异常。建寺后,寺僧常来此礼佛忏悔,饮水受诲,故曰“诲尔泉”。相传,常人饮用“诲尔泉”,终生受益,即使不能饮泉水,绕泉水井走数圈,也能生慧根,提神凝气。

雨穿石,位于大雄宝殿石廓檐下,是一块长、宽二尺余、高三尺的矩形形花岗石。正面雕有云头花饰,底部有铭文,为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2年)所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损,1988年修复。石上有一个漏斗形洞穴,传为久置檐下为雨水滴成,故名“雨穿石”。雨滴石穿看似平淡,其实为奇物,特别是与近处两株腊梅相映籿,明白地告诉世人:“滴水穿石终有果”“梅花香自苦寒来”。少时,每近雨穿石,总要暗自发誓,要好好读书,不能懈怠。如今,每看雨穿石,心中总有羞惭,叹息浪费太多的光阴和美好!以至于经常臆想,并排有尊“悔过石”就好!可以抹掉人生许多“尴尬”,一切可以重来!

大胜塔偏离中轴线,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始建于东晋,后毁。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白云端禅师重建,殿、塔并起。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虽经兵祸,殿堂遭毁,但塔完好。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8年)重建。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遭兵火破坏,塔毁3级。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九江关督白景福劝募修复,下4层为明代旧底,上3层为清代修复物。

塔为砖石结构,通体呈六角锥状,共7层,高42.26米,底层对角直径长8.9米,门朝西南。从第二层起,每层六面均有门,三实三虚。塔内有砖砌梯阶,如此可盘旋而上。此种塔梯结构在我国众多的古塔中,仅为一例,可惜现已封闭。塔外形似楼阁,古朴庄重,塔顶为六角攒尖式,上立铜刹。塔左侧底层镶嵌石碑一块,刻有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胜宝塔碑记》。

大胜塔是九江市地标建筑,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更是承载古城人梦想的地方。信众说,“大胜”是“大乘”的谐音,有“大胜”俗界的“自我”而到达“彼岸”之意。而俗界人则赋予别样的想象。清代文康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大闹能仁寺”的故事就取材于此塔,以其烘托作者“尽义尽孝、尽忠报国”的主线。1912年10月,辞去大总统后的孙中山先生,以“全国铁路督办”的身份考察铁路,途径九江,在大胜塔旁留下“国事”石碑,有祈求“国运顺昌、人民大胜”之意。而对于常人来说,登塔眺望则为幸事。如今,封塔保护,不能登塔。但绕塔行走,过去登塔之情景历历在目:身在高处,浔城风光尽收眼底,匡庐雄姿美不胜收。望滔滔长江东去,看渺渺鄱湖北展,大有展翅飞翔的心思、愿望和体验!

仔细想来,能仁寺香火持续千年而不灭、损毁多次又重建,至今魅力不减,固然与历代僧人修佛成就有关,也与以“五绝”为代表的本土文化涵养分不开。“五绝”对信徒来说,蕴含佛家所指。对外人来说,则是数处神奇的景致。而对于古城人而言,则是文化的载体,杂糅了古城人丰富的情感和祈盼!

二〇二〇年元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