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梅雨季节,又有别样的心情。
家乡梅雨很强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高调出现。梅雨季节,梅雨控制太阳,雨下累了,才会空出一块天空,让太阳露个脸。经常等不及太阳消失,就后悔了,洒下太阳雨。能否让明月照大地,也要看梅雨心情,夜雨敲窗,是这个季节的寻常。梅雨的脾气捉摸不定,明明太阳高悬,突然落下铜钱大的雨滴,让路人狼狈不堪,让店家猝不及防。梅雨的性情琢磨不透,太阳与阵雨轮流坐庄,大雨、细雨轮番上场,一付不紧不慢的模样,早晨到晚上,再到第二天,甚至半个月,天天一个模样。
家乡梅雨最自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需不需要、喜不喜欢,自顾尽情地倾泄。周一,周三,周末,似乎没有哪天不下雨,早晨,中午,晚上,似乎没有哪个时辰不下雨。晴天、多云、阴天并不清净,经常穿插零星阵雨,“阴有雨”“多云有雨”成了预报常用语,就差预报“晴有雨”了。堰塘满了,鱼虾跑了,可雨还在下,似乎与鱼虾串通,不下到塘坝崩溃,绝不放手。路冲跨了,交通断了,可雨还在连绵,似乎与雷公同伙,不吓阻住梅雨季节乱窜的人,绝不收兵。
梅雨绵绵长,心有千千结。与秋雨的轻愁,春雨的缠绵相较,梅雨给人带来的感受五味杂陈。梅雨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几乎没有人言说喜欢梅雨。梅雨期短则半月有余,长则一个月或更长。雨期长、范围广、雨量大,与夏忙季节重叠,影响家乡农事活动。而高温、高湿、风小的气候,湿、闷、热、易生霉菌的特点,让人不适,不少人甚至有诸如过敏、肠胃不适、关节炎等梅雨症候。于是,有人将梅雨奚落称为“霉雨”,暗指百物霉变及易触霉头。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说:“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从古至今,感受莫不相同。
几乎没有人会忘记梅雨夹杂的痛苦记忆。梅雨并不都是“雨”,“干梅”时,惜雨如金,家乡有如非洲旱季一般,气温节节攀升,泉干了,湖涸了,河枯了,任凭人们如何祈求、田野如何渴盼,天空湛蓝,空气干燥,旱灾来了,干旱考验着生命。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当年干梅,从入梅那天开始,几个月未见雨滴,田地里皲裂缝可以放进拳头,哪里还有什么收成?
梅雨不是普通的“雨”,隔三差五地会出现“双梅”:雨水集中两段时间,中间夹杂着数天晴热雷雨天,当人们以为“出梅”时,连绵的雨卷土重来,一年经历两次梅雨。持续时间特别长,家乡有如进入亚马逊雨林的雨季,泉喷了,江溢了,家淹了,任凭人们如何诅咒,庄稼如何难以承受,天空总是阴沉,空中弥漫湿气,水灾来了,吞噬生命。至今,还记得双梅叠加川水形成“九八洪水”的情形,雨不停地下,江水“噌噌”地涨,泪水、汗水、雨水湿透乡亲的心。
可是,梅雨涵养了富庶的家乡,不可或缺。梅雨是生活的希望,几乎没有人拒绝梅雨。正是梅雨季这种阴晴不定天气,将大地与天空建成高温、高湿、强光的温室,促进万物生长和成熟。梅雨迟早、降水量多少,关系农业丰歉。古人说:“雨不梅,无米炊”,梅雨不可没有。梅雨来临时正值农忙,春蚕结茧,小麦黄熟,秧苗疯长,忙完麦场忙秧田,杜甫《初夏怀故山》说:“梅雨晴时插秧鼓,萍风生处采菱歌”,描述的就是梅雨时节,农人紧张欢快的劳动场景。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说:“锄花要趁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趁梅雨赶季节。梅雨多少,影响当年收成,“以梅雨多寡而占岁之丰俭”(刘焓《云庄集》)。
于是,心中对梅雨的轻怨与享受梅雨带来的惬意同在。少时,盼梅雨,因为梅雨将带来滴翠的瓜果、香甜的发粑(馒头)、喷香的米饭。也怨梅雨,为没完没了的车水抗旱、拦水防涝、修堤防洪而苦恼。如今,高大堤防保卫城市、排灌系统守护农田,防洪排涝、靠天吃饭成为历史,梅雨在心中的阴影逐渐消失,形象变得可爱,梅雨季节独特的出行方式,渐渐演变成古城的独特风景和古城人生活的花絮。经常的雨天,行人撑着五颜六色的雨伞或太阳伞,骑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的,则拖着长长的彩色雨衣、雨棚,如彩蝶穿梭在大街小巷。难得的晴天,全城出动,阳台、房顶、操场、草地,到处都是晾晒色彩各异的衣物、被褥,似彩旗飘扬在寻常巷陌。平日,游街小贩支撑颜色鲜艳太阳伞,既遮风雨,又做招贴。提篮小卖的菜农身着荧光雨衣,既保证了安全,又代替了吆喝。节假,门面张开宽敞的雨棚,打上联系方式,既美化店面,又做了广告。地摊撑开简易的凉棚,印上卡通,既美化了城市,又方便了顾客。于是,梅雨季中的古城,天晴也好,落雨也罢,到处都是缤纷的彩色,随地可见斑斓的风景,节庆一样。以至于有人调侃说,古城人会过日子,硬是把“霉雨”变成“美雨”,将“苦雨”化成“酷雨”。
心中对梅雨的厌烦情绪与平和面对梅雨态度同存。每到梅雨季节,农民、上班族埋、商人、旅者,没有不嘀咕的。在办公室来回踱步的老板,肯定为天气妨碍工程的进展而焦躁。坐在门店前抖腿的导购,肯定为梅雨影响销售业绩而不安。手搭凉棚不时望天的乡亲,肯定内心祈祷老天,雨是否可以停一会儿,抢收麦子?站在门前望眼欲穿的老妪,肯定内心祈祷是否天晴一会儿,否则放学回家的孙儿又要被淋湿。然而,说归说,心中已经习惯了,梅雨不但不是引发心中焦躁怨气的借口,反而是展现古城人厚道朴实的触点。大家原谅失约者的苦楚,人人同情劳动者的艰难。本应怨气四出,却相互理解,人和谐了,城市和谐了:“菜淋了水少算点斤两哈!”“稍等会儿,在冒雨修路!”“雨天担菜进城不容易,多给点!”“迟到了,久等了!”“一起共伞吧!”“到店躲雨吧!”斤斤计较的市民显得大度,锱铢必争的商贩忘记利益,连执纪严明的头头,也变得和蔼可亲!
曾经有人大发感慨,并言之古城人有梅雨心结和梅雨风俗。也有人不理解,连绵苦雨中,古城人大度包容的态度,恬静平和的心情从何而来?其实,并无奥秘,是古城人心之落点不在苦雨,而在梅雨之外。与人失约时,想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句,心里就坦然了,有约不来,不怨人,只怨雨,最后谁也不怨了。有闲时,想到“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的感慨,或专心看书,或就着夏果下酒,心就安静了,窗外哪有什么梅雨?做事不顺、满怀愁绪时,读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句,心就变宽了。不就是一点不快吗,即使到了“一川青草、飘飞柳絮及连绵梅雨”那样无边无际的地步,终究要来,终究要去,想它做甚?
当然,无论如何看待家乡梅雨,她都是客观存在,挥之肯定不去,期待不定会来,在内心留下印记。置身梅雨,心中常会泛起酸楚,可当抬头前望、静静听雨时,反而会感到平和。因为,梅雨消减了浮躁,淋湿了功利,冲洗了烦恼,滋生了孤独。静思梅雨,心中常会回味苦涩,可当回首往事、默默看雨时,反而内心觉得欣然。因为,梅雨模糊了起伏来路,放慢了匆匆岁月,淡化了爱恨情仇,映照着前世今生。当然,梅雨还是浸润了内心,要不然,为什么消不去内心的梅雨心结,为什么从苦雨里尝到甜蜜,为什么离不开被梅雨浸淫的家乡?梅雨还是侵蚀了思绪,要不然,为什么连贯的思绪经常断线,为什么满头的青丝失去光泽,为什么心底的欢乐开始渐行渐远?
二〇二〇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