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9
分享

江淮胜景天柱山

大别山东南麓,安徽潜山西南部,天柱山四十二座花岗岩山峰, 重峦叠嶂,逶迤巍峨,宛然兀立,雄视长江,江淮胜景。

(一)

天柱山是纵贯中国东部的郯(山东郯城)庐(安徽庐江)断裂活动的产物,来历神奇。而且,伴随天柱山成长,大地产生巨大震颤:1668年8.5级郯城地震,1969年7.4级渤海地震,1974年7.4级海城地震,以及史前及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地震,惊天动地,给人民、国家及历史留下深刻记忆。

神奇来历,自然藏有奥秘。天柱山裸露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出露峰林与峰丛相间的“天柱山型”花岗岩地貌,蕴含丰富的古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被公认为“亚洲哺乳动物发源地之一,古脊动物化石宝库”,是江淮的分水岭,一座神奇的山脉。

神奇山脉里,藏有许多奇观。自西门登山,在西关线(高奔台、百步云梯、总关寨一线),可以一睹崩塌堆垒洞穴奇妙。通天谷为花岗岩巨石崩塌下来之后、无序堆积而成的洞穴,全长330米。洞内堆砌错综复杂,洞室相连,洞中有洞,洞里有天然石门、石厅,曲径幽深。谷内陡峭、曲折且盘旋而上,上接神秘谷,直通天柱峰,故名通天谷。

出通天谷,东望玉镜山,优美的山脊线勾绘出体态匀称的仰天人像轮廓,人称“天柱卧佛”,因此有人说,天柱山山就是佛,佛就是天柱山。也许是天成,也许是后人暗示,回望洞口巨石,竟然依稀可见岩石纹理及色斑,勾画一幅威严又慈祥的“皖伯大夫”影像。皖伯大夫是春秋时期皖国的治理者,因治皖有方,清明德政,后人将天柱山称为皖山、皖公山,后因皖公、皖山在江淮大地的份量,皖成了安徽省的简称。

神秘谷,又称“司元洞”,由大小不等的百处花岗岩石洞串联而成,是“中国花岗岩洞第一秘府”。全长450多米,垂直高差150米,海拔1200多米。由四周拔地而起的山峰的巨石滚落山谷间叠垒而成。处处大石不生根,块块巨岩不相连,相互之间或叠或垒,或比肩交错。岩缝间则为形状各异、高低不同的洞穴,且洞上有洞,洞内有洞,洞洞相连。常在空中留下“一线天”的绝景,又在巨石之间留下巨大硐室,成为逍遥宫、迷宫、龙宫和天宫。硐室之间的小道并无定型,或框或窄,或封或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明忽暗,人行其间,神秘之感油然而生。

(二)

出神秘谷,攀小道到达山脊后,即可见山脉主峰天柱峰的尊容。天柱峰,海拔1488.4米,《史记》《汉书》均有记载。顶锐中丰,腰围1.5公里左右,全身石骨。迄今,没有文字确切记载有人攀上此峰。

天柱峰拔地而起,与周围岗峦断隔,只在峰顶下500米左右才与其它山体连接。不同的方向观察天柱峰,有不同的形象。如钢锥,如石柱,如青莲花,如玉芙蓉,如刺天宝剑,如擎天巨臂。而萦绕天柱峰的云雾,像绕峰的纱巾,像飞渡的彩云,像轻纱幕布,或在峰顶留下阴影,或沿山沟呼啸而过,或完全遮住山峰。天柱峰因与云雾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动感:拉近、推远、倾斜、弯曲、残缺、变形、隐身,常常让人错以为眼前不是一座静止的山峰,而是一支不断变幻的魔剑,妙不可言。

天柱峰坐北朝南,一览众山小,众多山峰从南、西和东三个方向护卫它,如众星捧月,霸气傲然。毗邻的山峰高可以与其比肩,容可以与其媲美,但就是与其有距离。天池峰,头顶一池美酒,肩绕艳丽彩虹,与天柱峰相距极近,晴朗天气,可历数主峰树石,是饱览天柱雄姿的最佳处。然而,峰北悬崖绝壑与天柱峰隔开,人不敢俯视。要观天柱峰景,也只能在试心崖上眺望,只能试心而不能连心。花峰,与天柱峰近在咫尺,海拔1380米,可称天柱峰峰姊妹峰,顶怪石重叠开裂如菊花花瓣,美丽异常,凝视久之,花瓣可在微风中翕张欲动。蓬莱峰,西、南、北三面崖陡壁削,巨壑万仞,峰顶狭长险绝,纵百余米,宽仅二三米,往来其上,无人不胆颤心惊,峰腰时有烟云缭绕,峰顶时隐时现,宛若蓬莱仙境。其如与天柱峰紧挨,相隔百米左右,但也只能并肩而不相连,无法接近天柱峰。

天柱峰奇妙,震撼心灵。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和珍贵的人文景观。白居易44岁时,因屡犯颜直谏,被贬江州司马,结精舍于庐山。因天柱山距庐山不远,加之尊崇道教和左慈,故在被贬的四五年中,白居易曾多次游历天柱山,写下了“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的诗句。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李白渡江到皖西,远眺天柱峰,挥笔写下“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绝句,又二年,李白游天柱山,还其“欲往心莫遂”的心愿。宋朱熹望天柱峰,大发感慨:“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

天柱峰尊贵,引来历代帝王膜拜。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行南巡狩,自浔阳顺江而下,经盛唐(今安庆市盛唐湾)入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溯水而上。法驾谷口,登礼天柱,“号曰南岳”。拜岳台为当年汉武帝册封天柱山为南岳时的祭拜台,后为历代官宦帝王祭拜天柱峰之地。直到隋文帝诏改江南衡山为南岳前700年间,都称南岳,称号南改后,天柱山人称“古南岳”。由于天柱山风景奇特,并未因尊号旁落而被冷落,仍然为天下名山,为众人所追捧。

(三)

沿天池峰、拜岳台、莲花峰连线的山脊东行,到处可见奇石。奇石之奇,在于形状怪异、所处状态颠覆了常人的力学常识。花岗岩石蛋一大一小并列在一起,浑圆的岩块,憨态可掬,似是“祖孙乐”;天池峰顶,石如平台,是观赏日落和晚霞的最佳地方,人称“夕照台”。飞来峰北侧崖壁间,有石形圆如盘,中间伞状隆起,如香菇平放崖上,人称“仙菌石”。天池峰南,有石圆顶柱身,上浑圆下翕张,状如古刹梵钟,名“吊钟石”。山脊上,近似垂直的两条节理差异风化成一根石柱朝天而立,颇似大象的鼻子,巧然天成,俗称“象鼻石”。

奇石之奇,还在于来路不可想象,疑似鬼斧神工的域外之物。飞来峰巅有大石横眠,如帽、如盖、如牛眠、如虎卧。巨石长约3丈有余,围长30余丈,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称“飞来石”。花岗岩沿水平节理风化坍塌之后留下的残余岩块,悬立于母岩之上,看似风生石动,故名“风动石”。两组相交的节理差异风化形成像母亲乳房样的“双乳峰”。沿着一组垂直节理风化作用,掏空二者之间的破碎岩石,形成“一线天”。大致沿着山脊分布的较硬岩石凸出形成“龙脊背”,两则节理面组成陡壁,裂缝上盖着掉下大石块组成“潜龙窟”。翠华峰北的山崖顶部平坦,约10余平方米,是观日出好去处,站在其上大声呼喊就有 “一呼三回音”的声学奇象。

奇石之奇,还在于峭壁悬崖的衬托。龙吟虎啸崖是天柱山的标志性景致,西自飞来峰,东到五指峰,长约3华里,相对高差约为200米。崖势高耸,插入云端,崖畔终年吞云吐雾,松涛澎湃,劲风过崖隙声如虎啸,遇到青松音如龙吟,气势磅礴。崖壁怪石林立,沟缝参差,古松苍劲,如幅幅精美的壁画,而且随着观察角度不同,出现诸如“大象观日出”“ 二仙归来”“ 老鳖探海”“金龟觅珠”等画面,令人叫绝。一位写生的画家说,只要肯花时间,只要坚持,只要有想象力,在天柱山脊及悬崖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及家人的形象石,也即是“缘石”,如果有机缘的话,还能在崖壁上找到家人团聚的画面!

(四)

天柱山的独特地貌不但是自然胜景,而且还幻化为一种顶天立地、关注苍生的精神,引得英雄豪杰、佛道信徒纷至沓来、进驻山中,或为实现理想奋斗,或为到达彼岸而静修。南宋末年,潜山刘源在莲花峰南麓用花岗岩堆垒西关寨,聚集群众,抗元复宋,坚持战斗18年。石桌、石凳、石锅、火塘等都是当年义军遗物。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在天柱山区,与清兵相持多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三十四师,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及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天柱山区均有活动。天柱峰峰顶南壁,横镌清咸丰年间都统李云麟“孤立擎霄”,以及抗日战争时张淦“中天一柱”和张义纯“顶天立地”等摩崖石刻,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勇抗击的不屈精神。

西关寨山麓的炼丹湖,为人工湖,水域面积34亩,蓄水量8万立方米,坝高13米,海拔1162米。此地曾是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左慈(公元156-289年?)炼丹地。湖畔有左慈炼丹房、炼丹台。据说雨后初晴,常见袅袅上旋的烟雾起于山林之间,苍翠明灭,如丹炉中冒出的一股股青烟,古人把这一自然景致称之为“丹灶苍烟”,明代诗人卢桂曾吟诗赞称道:“苍苍一缕烟,袅袅出萝薜。仙风四散吹,俱带金丹气”。天柱山的缥缈自然意境吸引了左慈,左慈在天柱山的“仙境”中悟出真道。

佛教二祖、三祖、四祖,也将天柱山作为传授衣钵之地,鼎盛的唐宋时期曾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说。山脚的山谷寺(三祖寺)是三祖僧璨设坛传法、著书参悟之处。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人,游寺题诗。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任上,多次拜谒三祖,留《璨公信心铭》:“沔彼有流,载浮载沉。为可以济,一壶千金。法譬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按照佛家“佛是山,山是佛”的理念,王安石在此膜拜不止僧璨大师,还有其身后的天柱山!

朱熹叹天柱峰说:“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是的,天柱山,鬼斧神工,霸气奇妙,让人敬仰。旧时,帝王、佛道、才子,到天柱山顶礼膜拜、吟诗作画,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英雄豪杰啸聚山中,举事起义,依托天柱山天险,蓄势为民造福。如今,普通百姓到天柱山,既可以参观峰雄石奇的地质公园、领略洞幽水秀的江淮胜景,还可以找到亲朋好友的缘石,梦登天柱峰、触摸江淮祥云!

二〇二〇年六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