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30
分享

水晶晶的南浔

曾经在浙江省湖州市工作,多次造访其治下的南浔镇。春末,借故绕道,又到故地。寻旧梦也好,看新颜也罢,心中充满期待。

虽然来过多次,还是在镇外下车徒步进镇。四望南浔,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水域众多。据说,河道千余条,总长过一千五百余千米,总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千米,河网率为12%。苏南运河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境内河道虽然狭窄、弯曲,可终年可通机动船舶。

进镇大道旁,静静流淌的市河依旧,还在呢喃叙说南浔悠久的历史。南宋初,本地仅为一村落,沿河而建,称“浔溪村”,后称“南林村”。南宋中叶,有人记载南浔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明万历年间至清中叶,南浔镇快速发展,因丝闻名,“浔溪溪畔尽桑麻”。鸦片战争后,因有丝源充足、质量上乘,并有水运的便利,成为江南名镇。近代,因战争原因,其它运输手段出现,南浔镇逐渐衰落。解放后,南浔镇有了较大发展,南浔镇由镇变为较大规模的市区,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即使飞机、火车、汽车等陆上交通发达,但水运还是不可替代,镇内建有集装箱内河运输码头,700吨以下船舶可直航上海等各大港,水上运输年吞吐量8000多万吨。頔塘河(长湖申航线)贯穿全镇,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杭州、绍兴等大城市相联结。

老城区,风貌依然,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热闹嘈杂。商铺、建筑顺河而建,街道沿河而就,纵向蜿蜒数里,形成一河两岸街、一(街)坊向两河的布局。街道夹于河流和商铺之间,狭小局促,一般就五米宽,难得见宽过十米的街道,每到早晚市,街道仅仅留有一条容得两三人通过的人缝。

临街房屋首层,多建有宽敞的屋檐,既是行人的遮阳挡雨的廊棚,也是住家生活休息场所,更是店家生意铺子。河边设有木质靠背椅“美人靠”,供来往客商、旅者及居民,驻足歇息。街巷进深不大,横向不超过一个街区,东大街、宝善街等处,铺面都临水,便于商业、船运及消防需要。

顺着河岸漫走,到河流交叉处(东西走向的大运河与南北走向的市河交贯处)十字港,就到了南浔中心区。十字港位于通津桥西,清风桥南,明月桥北,是南浔镇闹市中心及水陆码头。董载昌《浔溪竹枝词》描述了十字港地区的繁华景象:“市楼灯火映波红,十字中分处处通,一水盈盈不得雨,郎家明月妾清风。”此外,南栅便民桥北,东西两交界坝之间,城壕之水西来,司前港之水东出,与市河交午相贯之处,构成南十字港。北栅桩桥以北,莲界桥以西,西木行港水西来,百间楼港之水东出,与市河的交午贯通处就是北十字港。三个十字港,构成南浔古镇旧日的水市。

南浔的十字港形态奇特,而在十字港交叉的市河、运河里流动的水则更神奇,能将财富及人流汇集到南浔。原来,太湖补给区位于浙江省,排泄区则在江苏省、上海市地界,南浔位于苕溪将进太湖之咽喉要道上。旧时,从浙西来的船顺着水流轻松就可到南浔。实在迷路了,就由着船走,定能到南浔。而从太湖进浙江地界的大船,皆要在南浔停留,或卸货或换小船,以便西进浙北山区或南进杭州、绍兴。因此,有人说浙江虽未分到一寸太湖水面,看起来吃亏了,实则得到了天成的南浔镇,囊括了苕溪和太湖的财富,值得!

南浔范围内诸多的河湖塘漾,皆源自浙西地区天目山、莫干山的苕溪水。南浔境内,地形平坦,河水落差较小,流速低,其中的糟粕在上游湖州之前就沉淀了,加之沿途污染少,到达南浔的水,晶莹透亮,清澈见底,微甜可口,是极佳的生活、生产用水。而在水晶晶的水面中央,就是历经千万年缓慢沉积的那些号称“埠”“塘”“堤”“坝”“墩”的陆地。千万年的积淀,造出不一样的土地:薄层状的泥土,呈现出黝黑、黑灰、绿灰、深灰等颜色,层层叠叠,交替出现,极像肥廋搭配的“五花肉”。

“五花肉”上产出的物产自然不平凡。南浔的糯米,色白如象牙,粒短像珍珠,煮成的米饭好吃。而裹出来的粽子更好吃,据说湖州特产“褚老大”粽子定要南浔的糯米才正宗。“锦花绣菜”,南浔独有,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看“锦花绣菜”,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可炒熟以后,依旧碧绿,菜汁清香,菜肉糯软,味道奇特,无语概之。辑里村,有着“水重丝韧”之说,这里所缫的一根丝,挂两枚铜钿都不会断,“辑里丝”是“湖丝”的代表,也是中国丝的上品。南浔人经常自豪说,神奇的南浔水,淤积出“五花肉”般的土地,土地上长着嫩绿的桑叶,桑叶喂胖春蚕,春蚕吸进水汽而吐出根根晶莹透亮的丝线,织成幅幅靓如云彩的绸缎。

如此神奇的水网,不但产出“辑里丝”等精品物质,还氤氲出水晶晶的靓丽景致。古镇中心的“百间楼”,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嘉庆年间张镇赞美说:“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白天,市河两岸,琵琶墙、马头墙鳞次栉比,一栋栋民居沿河流蜿蜒,水中的倒影与岸上的房屋地基相连,看不出虚实。夜晚,民居里透出微光,伴着黄色的路灯,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树影、灯影、屋影,水里岸上共一色。曾有人说,南浔的百间楼有最江南的水乡风韵。

不止百间楼,踯躅南浔街头,可以遇见丝业会馆、求恕里、张石铭旧宅、小莲庄等厚重的旧迹。可以参观颖园、适园、宜园、东园等江南传统山水园林文化精品。可以到藏书楼,寻找书香。明清时期,南浔藏书楼就有三座,其中嘉业堂最大,占地20亩,藏书60万卷,共16万册。当年,南浔的藏书楼依托运河,藏海内外书籍,育经世报国人才,涌现出张静江、刘承干、徐一冰、徐舜寿、顾乾麟、徐迟等名人大家。明代,南浔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说,今日,南浔藉著名的专家学者达8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9人。

而到通津桥,则可以见到自然、人居及商业文化的大融合。通津桥位于市中心頔塘故道上,原名浔溪桥,是“頔塘故道双桥”之一,位于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始建于宋代,为单孔石拱型。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咸丰五年(1855年)、七年(1857年)整修,同治五年(1866年)又修。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劵上的大石块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看似平常的通津桥,其实是古镇中心的中心。桥北堍的东大街,为古镇的第一商业街,街道两侧鳞次栉比地排列着老店商铺客栈。桥南堍为下塘东街的丝行垛,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桥西侧为頔塘古道、垂虹公园,新时尚与老记忆相映衬。桥北为古戏台、休闲广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通津桥南侧,古官衙、亲水民居沿市河两岸而建,古色古香。桥东侧为市河、塘东街、洪济桥、廊桥,水乡味浓。

看似简易的通津桥,其实是一道彩虹,一粒纽襻,连接桥的两岸四方,是不可或缺的风景。古镇人每天都眺望石桥,看古桥、行人、流水构成的风景。晨雾缭绕的石桥,宛如海市蜃楼,仿佛自己的身心就在其中,沿着运河水到达南北西东。洒满朝阳的石桥,宛如一道彩虹,连接市河两岸,南浔人心目里,是石桥化作的彩虹而不是太阳,照亮了石桥的两岸四地。河水反射午后的阳光到石桥上,石桥投影在河水里,石桥渡人,倒影渡心,“双桥”将人带入朦胧缥缈的意境。暮阳钻进石桥的影子里,桥影落在河水里,夕阳不落西山而潜入河水里,将南浔、南浔人带入梦境里。

看似古旧的通津桥,其实是古镇的最高点。登古桥,可悦看古镇的水乡风韵。清晨,河面如镜,水汽氤氲,薄雾弥漫,一两声狗叫,一两圈涟漪,一两家门开,一两个路人,安静怡然。上午,人流如潮,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一个个匆匆上班的人流,一辆辆等候通行的汽车,一处处不停眨眼的街灯,生机无限。中午,铺面敞开,商场热闹,生意兴隆,一个个迎客的礼宾,一伙伙觅食的男女,一群群嬉闹的青年,一阵阵幸福的笑声,活力四射。薄暮,巨大的环形水濠影子,错落有致的民房灯带,高低不平的黛瓦暗斑,洒落蜿蜒街道的月光,宁静又深邃。

不是南浔人,但喜欢通津桥。每次到南浔,都要倚靠石桥,做通津桥上的“发呆人”。老友调侃说,“人桥同框”为南浔一景。因为,桥下赶集的人们、南来北往的船家以及四处张望的游客,或远眺品味石桥的沧桑,或用照片记录石桥的厚重,或用画笔摹画石桥的美丽,不经意间将桥上的人与桥取景到一幅张照片里,一段录像里,一幅画里,或写进文章里,成为靓丽风景和时代记忆。

成为古镇的风景当然心里很美,可“湖丝(博物)馆”展示南浔财富,更令人羡慕。明清时期,蚕桑经济让南浔镇迅速崛起,当时直属朝廷的苏杭织造专门到南浔收丝,沈树本《城南棹歌》说:“白丝缫就色鲜妍,卖与南浔贾客船。载去姑苏染朱碧,阿谁织作嫁衣裳。”“湖丝”织就的绫罗绸缎是丝绸的上品,只有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才能置办。“湖丝”有市无价,造就了南浔的富裕。光绪年间,民间及江浙一带,把南浔富商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曰之“狗”),富足可抵半个江南。

富足可以想象,可水化的南浔丝,亲和包容,畅销世界,则更令人侧目。宋朝,“湖丝”始销海外,刘锦藻《续文献统考》说:“吴兴(湖州旧称)辑里丝驰名欧美,输往外洋实为鼻祖,始于道光五年,盛时,岁销五六万包,每包丝一千二百两合八十斤,经一千五百两合一百斤”,“湖丝”为陆上、海上丝路贸易的佳品。鸦片战争后,通过浔沪丝路,经上海销往世界。近代,虽然受连年战乱影响及新型织造材料替代,“湖丝”产量减少,可丝路不断,持续至今。

丝路不会断,“湖丝”永流传。因为,水塑的南浔人,刚柔并济。“柔”到如细丝如云朵,缠住南来北往客商的心。“刚”到如洪流如巨浪,横扫前进路上的所有障碍。丝业鼎盛时,南浔是经济巨人。丝业式微后,南浔人化蛹成蝶,置死地而后生,保持丝业领先及创新的同时,建成新型纺织、木业、电磁线、电梯四大制造中心和电机、不锈钢、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汽摩配、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南浔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的优秀分子,走向世界。如今,传统的“湖丝”,质量性能更上一层楼,织品五彩缤纷,而且与棉、麻等自然材料织物混纺,制成更适合穿着、使用、收藏的高端用品。现在,南浔不但完整保留古镇的风貌,还赋予古镇的时代特色,将传统的生活方式注入时代理念,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栽种桑树,桑叶喂蚕,蚕粪养鱼,蚕蛹喂猪,家肥沤成池泥,池泥里种稻种桑,桑叶再养蚕,……,农业为工业提供高质量原材料,工业反哺农业,循环往复。与天目山、苕溪的青山绿水,构成太湖南岸的生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生态建设榜样。

盘桓数日,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在古桥河岸旁发呆,回忆旧日欢乐,品味古镇厚重,悦看今日辉煌,缱绻南浔不愿归,水晶晶的南浔,深深地刻在脑海中。

二〇二〇年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