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06
分享

浅读庾(亮)楼

九江(古称江州)滨江路,不到两公里的江岸地段,自东而西,矗立三座古楼。东为锁江楼,旧时用作驾船者祈求顺风顺水的航标。浔阳楼居中,因苏东坡题楼名及《水浒传》宋江题诗而成为江南十大名楼之一。庾(亮)楼在西,与浪井为邻,默默无闻,现为文化单位办公场所,未完全开放,常有人走过、路过而错过。

其实,九江庾亮楼,旧时与湖北鄂州庾楼并称的同期建筑,均为纪念东晋名臣庾亮而建。庾亮(公元289-340年),字子规,东晋颍川人(今河北鄢陵西北),为北方南迁士族子弟。晋元帝聘其妹为皇太妃,明帝即位后,立其妹为皇后。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辅立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为元、明、成三朝重臣。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时苏峻、祖约作乱,庾亮督都军征讨,战败于建阳门外。京都沦陷后,庾亮乘小船逃到寻(浔)阳湓口城,会同江州刺史温峤,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共同平息叛乱,稳定东晋王朝,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才干。晋咸和四年(329年)12月,江州湓口守将郭默叛乱,斩杀江州刺史刘胤,庾亮率军平叛。陶侃去世后,庾亮升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兼任江、荆、豫三州刺史,号征西将军。

史载,庾亮治理江州期间,“莅政以宽,使民以义,使民以义,田野辟,讼谍简,军民婿安,远近悦服。”东晋咸和年间(326年2月-334年),江州建庾亮楼(又称庾楼、复庾楼)以纪念,距今近1700年。

已经无从考证何人主持首建庾亮楼,但确切知道庾亮楼首建地址在湓口城(今九江市开发区)东侧湓水(长江支流)西岸。此地为湓水(龙开河)入长江处,风大浪急,洪水肆虐,至隋朝文帝开皇年间,庾亮楼毁于特大洪水,自此之后,开始了沧桑的历程。

时九江郡治和浔阳县治,也即寻(浔)阳古城,设在距湓口城数里外的鹤问湖畔鹤问塞(今九江市八里湖新区)。洪水过后,方迁至湓口城,并在原址二建庾亮楼。此楼存续数百年,至宋开宝八年(975年)11月,被攻入江州的宋军夷为平地。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三建庾亮楼,并迁新址,与灌婴所建的“浪井”(江州城楼下西园)为邻。

此时,楼址与今日相同,但没有终止庾亮楼的厄运,反而启动了庾亮楼的流浪生涯。宋末,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攻战江州城,庾亮楼三毁于战火。朱元璋夺取政权后,四建庾亮楼。不过,此次新楼既不在湓口,也不在城楼边,而是建在长江岸边石矶上,后毁于洪水。

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江兵备道何棐五建迁庾亮楼,并迁址至兵备道衙署左侧(今九江市小校场北)。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末左良玉部,在九江四处纵火、大肆抢掠,可怜“江州数百年居积尽归煨烬;万众赤子半化青燐”,庾亮楼五毁于兵燹。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江太守王孙章在西园旧址六建庾亮楼。乾隆二十二年、嘉庆七年、嘉庆二十一年,庾亮楼均进行修缮。咸丰三年(1853年),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队鏖战九江,全城生灵涂炭,庾亮楼未能幸免,又坍圮殆尽。直至2007年第六次重建,间断约150余年。

庾亮楼命运多舛,屡遭兵燹灾难,可江州人孜孜不倦地重建。究其原因,先有敬仰庾亮的为人、树立道德标杆的本意,后庾亮楼融入古城,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风景和寄托,也是九江沧桑历史的见证。

首建时,选址九江郡寻阳县的军事关口湓口城。地方虽小,可地势较高,是当时南部及西部地区的庐山、瑞昌、柴桑等地入长江要道,也是长江入赣的要津,商贸物资集散地。庾亮楼建成后,自然成为文人墨客登楼眺望长江、景星湖(今天的甘棠、南门湖)、鹤问湖的观景台,也是客商渔人会见谈交易的生意场。特别是重建的庾亮楼,“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粉墙青瓦,雕花木窗,楼高十丈,气势雄浑,首屈一指。加之郡守和县台迁入湓口城,人员物资交流增多,自然引众人登楼眺望,饮酒吟诗,一时间成为江州名胜。

此后至宋初的几百年间,并历经数朝发展,寻(浔)阳城中心继续东移,逐渐形成西门口以东、甘棠湖以北、老鹳塘以西,周长约6公里的九江府(道)德化县(今九江县、柴桑区)城。如今,通常将九江(江州)古城称为浔阳城。庾亮楼则落在湓口城与新寻(浔)阳城之间,繁华热闹自不待言。

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原景地就在庾亮楼东侧的湓水(龙开河)中。当时光鲜亮丽的庾亮楼,与“秋风瑟瑟”的背景不搭,自然不会出现在悲情为主题的“琵琶行”诗中,但白居易贬任江州司马三年,数登庾亮楼,倾诉乡情、怨情、苦情,写出了诸如“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初到江州》),“独凭朱槛亦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竹雾晓笼衔岭月,蘋风暖送过江春。”“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庾楼晓望》),“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庾楼新岁》)等名诗,后人据诗人所言,将庾楼之景雅称为“庾楼明月”,推为“江州十景”之一。

此时的庾亮楼,为江州名胜,也为文人学者寄托心情的地方。唐朝诗人崔峒,写“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一诗,“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抒发自己一生在仕、隐之间徘徊的矛盾心情。自此后,登庾亮楼赏月,又称为“对月”。而唐朝命理学者、诗人李虚中(《庾楼》)说:“郡楼名甚远,几换见楼人。庾亮魂应在,清风到白蘋。晴轩分楚汉,夜酒揖星辰。何必匡山上,独言无世尘。”将庾楼与庐山比肩,将现实与过去相联系,无形中将庾亮楼涂抹一层虚无与缥缈的色彩。稍晚的南唐诗人徐铉,在《送王员外宰德安》一诗中,用“柳影连彭泽,湖光接庾楼。承明须再入,官满莫淹留”的诗句,借湖光楼色,表惜别之情,庾亮楼似乎成为旧时江州专司惜别的地方。

宋开宝八年(975年)11月,宋军克金陵,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各郡县多附会,惟江州指挥使胡则誓不降宋,致宋军连续攻江州城五月而不得。可惜,后因胡则病重,粮草不济被宋军攻陷而屠城:“死者数万人,取其尸投井坎,皆填溢,余悉弃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翰下江州,尽取城中金、白、宝货连百余舟,私盗以归”(周密《癸辛杂记》),庾亮楼亦被毁。至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不知何人主事,择址三建庾亮楼。《庐山记》记载:“今井(浪井)在衙城内西圃。城上有北楼,下临湓江(长江),凭高眺远,为一郡之胜”,庾亮楼建在浪井旁的江州城墙下。

建成后的庾亮楼,门向长江,背依城墙,被文人称作为绝景。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辙谪官筠州(今江西高安)途经江州,仰庾亮楼之高峻而写诗:“元规情不薄,上客有殷生。夜半酒将罢,公来坐不惊;舞翔江月迥,谈落尘毛轻。尘世风流尽,高楼空此名”,借庾亮与殷浩歌咏同乐之事,叹韶光易逝,世道无情,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

南宋诗人陆游,自镇江溯江西上到四川夔州赴任,过江州,赞赏庾亮楼(《入蜀记》)说:“楼正对庐山双剑峰,北临大江,气象雄丽。自京口(镇江)以西,登览之地多矣,无出庾楼右者,楼不甚高,而觉江山云烟皆在几席间,真绝景也。”数年后,诗人范成大自成都顺江东下到江州,也对庾亮楼赞不绝口(吴船录》):“登庾楼,前临大江,后对康庐,背面皆登临奇绝,又名山大川悉萃此楼,他处不能兼有,此独擅之”。

直到元末,庾亮楼在长江沿线仍是鼎鼎有名。文人墨客,或赞其景:“宿鸟归天尽,浮云薄暮开。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元贺复孙《江州庾楼》),或借今怀古:“孤舟晚泊日当酉,缆系石桥杨柳矶。庾楼基废迷烟树,犹记楼船争战处”(元刘炳《宿浔阳》)。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南宋兵部尚书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吕师夔和江州知州钱真孙、南康军宁叶阊不战而降,元军统帅伯颜命吕师夔为江州知州,师夔感激涕零,在庾楼宴请伯颜:“宴之庾公楼”(《元史吕文焕传》)。可见,庾亮楼为江州当时最佳宴请之地,一如今日的迎宾馆。

到了元末明初,陈友谅称帝九江,与朱元璋决战九江以争夺天下,城楼边的庾亮楼,自然成为战争的殉葬品。朱元璋登基后,下令重建庾亮楼,并择址长江南岸石矶(山坡)上,以图更加显眼突出。然而,不足百年,江岸楼基垮塌,庾亮楼被大江吞噬。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江兵备道何棐有感于庾楼被毁,甚是痛心:“盖以庾亮都督江州,有楼今废,欲纪其名也”“乃即厅左高阜宾庐亭基创楼五楹,扁曰‘复庾’”。明嘉靖《九江府志》记载:“复庾楼在兵备按察分司内正厅左岗,嘉靖六年副使何棐创建。”“兵备按察分司在郡城玄妙坊,去府治一里许。”

新建的庾亮楼,走出灾害阴影后,又成江州名胜。文人大家,纷纷吟诵。“新楼极虚敞,竹树还阴森。何意尘嚣中,有景如山林”,陈洪谟作《登九江希庾楼》,说新楼建成。“青山杂树陶潜县,明月孤城庾亮楼。身寄片帆如过鸟,舟人指点屡回头”,王跂写《九江道中》,写思乡心情。梁绘作《庾楼》“一时佳兴与人同,千古高楼矗碧空”“玉麈埋尘名胜在,几回搔首晋西东”,怀古论今。而高明则在《中秋望月》盛赞庾亮楼:“真珠帘捲,庾楼无限佳兴。”

清时,庾亮楼的苦难,无法言之,几乎就是江州古城沧桑的缩影。清顺治二年(1645年)兵火毁掉明代何棐建造的复庾楼,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江太守王孙章又迁回浪井旧址建庾亮楼。咸丰三年,在清军与太平军的“九江之战”鏖战中,庾亮楼灰飞烟灭。“浔阳城北一江秋,高栋凌虚旧有楼。千里舳舻连白下,二分烟树是黄州。风流未必输前辈,月上还须共此游。回首匡庐开半壁,炉烟正在紫峰浮”(清朱浩《登庾楼》),“半壁江山, 六朝雄镇。 一楼风月, 几辈传人”(清洪亮吉题庾楼楹联),人们面对苦难的庾亮楼,写思乡、幽怨等小心情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以“大江东去浪淘沙”“静看烟云”的心情,笑看世事悲凉。

2007年,在毗邻浪井的旧址,七建庾亮楼,延续了历史文脉。新楼高约15米,东西长约50米,进深10米,明二暗三,墨柱红墙,朱门黛瓦,为一座仿宋式风格的楼阁。登二楼环廊可观长江东去的气势,坐一楼台阶可静听江水涛声,到楼东侧的庾亮路,可阅尽现代城市的繁华,是一处时间跨度大、底蕴厚重的人文景观。仔细想来,近1700年历史的庾亮楼,几经毁建,数度中断,从当初的纪念建筑,逐渐附加商旅驿站、江州绝景、抒情之地、苦难之地、怀旧之地的内涵,记录了九江从江边小镇,到七省通衢、米茶市场、通商口岸,再到今日现代化城市的历程,有如一本线装的古书,值得翻阅、品味和记忆。

二〇二〇年八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