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12
分享

小城烟火味儿浓

如果以城市面积、常住人口计算,家乡的小商小贩的数量,在长江沿线城市中居前列,地摊小店、小商小贩成了城市的风景和名片。

究其原因,地域条件是主因,七省通衢、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商品经济发达,茶市、米市、瓷市,闻名全国。而市就是大、小商人的集市。文化因素影响大,被码头文化浸润的乡亲,乐于经商、善于经商,江淮有名。而规模大者雅称商人、老板,小者俗称小贩、货郎。据说,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小商小贩仍然存在,只不过更换了经营方式,以“游击”方式出没于大街小巷、街坊邻里之中,从未间断。

家乡的摊贩货郎,其实就是简版商人,多数是为从事贩买贩卖的小贩、身怀技艺的匠人。或行当固定,例如一辈子就做理发修面。或行当不固定,随行就市,随时起意,沿街叫卖。有老练的老把式,有熟练的中年人,有稚嫩的青年人。有独行侠,卖货、收钱、服务,一个人全揽。有一家子,男人站前台出头露面,女人蹲守店面收钱派货。

简版商人生命力旺盛、渗透力强。有人租买固定的门面、摊位,也有人席地而坐、即兴叫卖的。有来自千里之外的小贩,贩卖砀山梨、新疆核桃等特色商品。有郊区的农民,叫卖时蔬瓜果。也有城里的职业小贩,贩卖时髦的百货饰品。他们填补城市可以填补的地域和品种空间,方便了远郊或小巷等不方便的地方,售卖普通商场少见的商品。

简版商人虽然经营环境简陋,可服务优质。简陋是特色,即使有固定地方,一块大招牌,简单用具和工具,足量货物,就是全部资产。服务是重点,可以买到稀罕的古书,可以买到顶针、衣针等罕见的商品等等,不是他们自己有什么,而是顾客想什么,只要顾客想得到,几块、几毛钱的生意也乐此不疲。只要顾客需要,全天候、不打烊,价廉质优的服务绝非大店可比。

近期,也许是回归市场的本性,也许是更新发展的理念,地摊小店多了起来,大街小巷热闹了许多,市民生活便利了许多,生活气息浓郁了许多。李公堤的夜市,大中路的百货,电脑城的电子产品,柴桑路的餐饮,小巷里的摊位,流动的小贩,成了城市的风景。书联剪纸,定制衣服,磨刀配锁,买菜买米,理发修面,浸润了市民生活。煎萝卜饼,打冻米糖,唱采茶戏,制糯米酒,做青蒿粑,传承了本土文化。方便快捷的小店(地摊)、琳琅满目的商品、满口方言的小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都是家乡有别于他乡异地的辨识特征,不可或缺。

也许是码头文化使然,乡亲与小店地摊有亲近感。儿时,最希望鸡毛换灯草的货郎多来几次,货郎担子里的糖豆硬是比妈妈买来的冰糖粒儿甜,而且认为货郎最有见识的人了,张家娃儿考上大学,李家后生娶媳妇,街上流行的确良,上海流行小脚裤,没有货郎不知道的。工作后,经常出差,一碗地摊的阳春面,两个水煮茶叶蛋,几个香喷喷的粽子,对付一餐,那年节,哪里有什么工作餐和对口接待?成家后,到摊子上买商店里买不到的物件,到摊子上买时令蔬菜,到摊子上淘便宜的书籍,度过了成家立业的草创阶段。

也许是商业文化的熏陶,乡亲向来尊重商人,经常碰到古城数得上名次的官员、教授、名人到地摊过早、小店购物、流动货车上买便当,没有觉得什么不妥。而且,许多年轻人人生第一站就选择练摊,许多成功者出自摊贩。当年四码头街边摆摊卖烟的小贩,已经是拥有分布在本埠、省城及邻省几十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实际控制人。当年在老铁桥坐摊等候雇佣的泥工,是改变全国高考日期的第一提案人,如今把生意做到外省外市!连商界大佬王石都赞誉家乡人经商能力,不惜得罪如日中天的大码头、大商人。究其原因,源自其对家乡传统文化尊敬。家乡虽居要道,但不为数省、本省中心城市。虽处要津,但常遇天灾人祸。乡亲危机意识强,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不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造就了“来的都是客”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小商人“精打细算”的精明。正因为如此,经常受到本省人的讥笑:“不出干部”“闷头过日子”等等。

不过,本埠人常对之嗤之以鼻,还把讥笑当成赞誉,认为百姓日子就是平凡的日子,依旧尊重那些小商小贩,并乐意成为他们的一员。旧居东侧丁字路口的童哥夫妇,从地方国营牛奶厂买断工龄后,没有固定工作。家庭生活清苦,是街道认定的低保户,不但没有固定收入,还要缴纳社保,供独生女儿上学,赡养年迈父母。若干年前,女儿上大学,更是入不敷出。实在无奈,街道会同相关部门,协助老童夫妇申报一个流动摊位,卖本地特色小吃萝卜饼。

每天下午两点,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夫妻,推着柜子出摊,晚十点收拾卫生、打包器具收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别看萝卜饼小、不起眼,而且只有辣味萝卜丝、咸味韭菜和甜味腌菜三种馅料,但用心做,几乎成了爱好者口中的珍馐美味。路人旅人常常被香味吸引,顺手买几个,香香嘴巴。读书的孩子,几乎天天买,边吃边赶路,没有厌烦腻味的时候。上班族路过时,买几个饭前充饥,或多买几个萝卜饼,回家喝点牛奶、做一份汤将就将就一餐。经常有路过的孩子,在摊位找雨伞救急,不耽误上学时间。经常有喝高的街坊,坐在摊位缓缓酒劲,要么老童送回家,要么老婆到摊子领人。无形中,大家都认为巷子口必须有老童家的摊子,萝卜饼不可或缺。大学罗教授,自视清高、走路望天,可对老童的摊位钟爱有加,经常人前人后说,本街坊可以少了路牌,可以少了“(诸如他那样的)社会贤达”,但不能少了老童家摊子、老童家的萝卜饼。于是,老童夫妻成了邻里教育孩子的榜样、许多人心中敬佩的模范。

当然,也有彷徨的时候。曾经有段时间,地摊小店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似乎只要是地摊小店,就充斥“地沟油”“走私货”,就存在“脏乱差”“市井无赖”,如今想来,当年少数地摊小贩的不法违规行为,不是行业痼疾,而是当时的风气问题,根子在管理失控。如今,疫情之后,采取“有序开放经营地点,随机抽取摆摊位置,工商卫生摊前服务”等措施,让地摊焕发了新貌,“烟火”味道更浓烈。

这浓郁的人间烟火味,与装修亮丽、场面宏大的卖场散发的气息不同,与售卖典雅高贵、豪华摩登的商场弥漫的韵味不同,与金碧辉煌、推杯换盏的大酒店营造的氛围不同,简单、实惠、随性、传统的场景,不但熏蒸人的思想,还撩拨人的情怀,最抚凡人心。

逛市场,可以解压舒心。这里没有拘束,甚至可以身穿睡衣、脚穿拖鞋,“衣衫不整者可入”。这里没有压力,不会遇到买不起的尴尬,不会遇到店大欺客的情形,可以放心地翻看着、挑选着,“瘪瘪的口袋也可买一条街”。这里没有高贵与卑贱,大家平等,买卖公平,你情我愿,不需要地位、身份,环境嘈杂,可内心怡然。

到早市,品尝点心,喝喝花茶,聊聊家常,实惠方便。到夜市,喝喝啤酒,吃吃烤串,叙谈友情,简单随性。逛庙会,看杂技表演,为花灯喝彩,其乐融融。这里交友,没有结盟需要的庄重,但就是在简陋的小店,臭味相投,结成牢不可破的友谊。这里说义,没有立誓需要的环境,但就是在嘈杂的声音中,心心相映,悟出生活的真谛。这里没有高雅高贵,少有虚伪欺诈,在简陋的场地内,大家怀揣平常心,常常做出不平常的大事儿。

踱步市场,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路边烤红薯的味道,大饭店里吃不到。小摊阳春面的味道,与妈妈的味道可以比肩。轻巧的头花,色泽比大商场的还要靓。金色塑线编制的骏马、憨猪、泼猴,件件可称作艺术品。热热闹闹、忙忙碌碌、烟火缭绕,沉浸其中,所有烦恼随烟火消散,所有的忧虑随叫卖声飞逝。烦恼,请等会儿。明天,等等再说吧!

行走地摊,可以感受“优质服务”的美妙。一件廉价的衣服穿在变形的身子上,本没有什么美感。然而,硬是让小贩的巧舌,捋出自己可怜的优势和仅存的风韵。最后,不但买了衣服,还带回了自信。民间艺人,字正腔圆表演着地方戏曲,水准赛过专业剧团。观众认真观看,虔诚品味,享受艺术美感的同时,学会了采茶戏的调子、黄梅戏的唱腔,文化传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传承。

置身市场,能尝人生百味。看吆喝的爷爷奶奶、忙碌的小夫妻、淡定的守店人、拍手的导购,大家都在为生活、为家庭忙碌,自己还有什么道理虚度光阴、自甘堕落!看到老者的脸上的沟壑,小姑娘脸上的笑容,小伙脸上的自信,大家都阳光向上,自己内心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结?

社会进步,小店地摊必将转身作为现代化城市运转、人们多彩生活的补充,但因其灵活多变经营方式、接地气抚人心的社会特性,将会长期存在。普通人到小店地摊溜达,肯定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可以使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穿梭在小商小贩之间,肯定不能提高自身“雅韵”,但可以让自己变得自信坚毅。常食“人间烟火”,肯定不能成为仙人,但可以将自己变成实实在在的凡人。

二〇二〇年八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