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20
分享

高粱印花粑

高粱粑,又叫红粑,因常用粑印子塑型印花,多称高粱印花粑。是高粱面或其与糯米粉的混合物,加水糅合并塑造各种形状后,蒸熟而成。

130350404_1_2018041610243666.jpg

在家乡,高粱粑原料高粱是小众的、普通庄稼,乡亲都称高粱为“liúshū”,可汉字注解就五花八门:“蓅黍”“浏黍”“鎏黍”,到底哪个权威,至今无定论。应该说,称高粱为“黍”没有问题,高粱形似“黍”,本就有“蜀黍”“秫黍”的别称。可不同人对“liú”的解释就迥然不同。说“蓅”者认定高粱为草本属性,称“浏”者取高粱从巴蜀流入之意,取“鎏”者喜欢高粱及其制品的红色。

以己见,乡亲之所以种高粱,源自对红色的偏爱,高粱的火红、高粱米的血丝红、高粱粑的紫红,是上天在白色、黄色的“黍米”上“鎏”红的结果。

也许就是这“鎏”红的颜色,契合了“红红火火”的日子、氛围、心情,唤起乡亲心中的期盼、祈祷、憧憬,代代延续种高粱、做高粱粑的习俗。

每年,农户常种高粱,可面积不大。叔叔解释说,家乡田肥水美,适宜种植稻谷小麦等高产、价高的作物,种植低产、价值低的粗粮,划不来。可没有不好,一定要种点“有用”。

啥用?众多高粱地,块小难成片、不成景,顶多是秋景里的小点缀。高粱秸秆做笤帚、扫把?替代品多得很。喂养牲畜家禽?家乡草肥水美,没有必要种低产高粱?做高粱酒?家乡习惯稻谷做绵柔的米酒,不习惯高粱做的烈酒。

都不是,唯一用途就是做“红得发紫”的高粱粑,就为餐桌上、生活中、憧憬里,那一抹紫红。

一位自称“贤达”的乡友说,这颜色有如乡亲日晒雨淋后的肤色,是劳作的颜色,是百磨千舂才得来,人人喜爱。的确,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里,吃高粱粑不容易。首先,将地里收割、晒干的高粱脱粒就是麻烦事。高粱颗粒紧紧地固着在穗上,普通连枷和脱粒机脱粒,效率低且要不停返工,最终留下的碎穗,都得用手逐穗搓、逐粒摘,经常弄到手掌发痒、起泡。

未经加工的高粱颖果,外面包裹厚厚的外壳和刺手的小芒,只能做鸡鸭饲料。要得到高粱米,就得去皮。少时,家乡或用碓臼舂,或用砻磨“搓”。碓臼轻松易踏,可出米成碎。砻磨沉重难推,可出米完整。高粱米壳坚硬且韧性好,不易脱落,用哪种方法都要几个来回才能弄干净,费时费力。

高粱米碎成粉的活儿也不轻松,历来有“粑儿好吃磨难熬”的说法。石磨轻松,出粉快,可磨的粉黏性不足,松散难揉成粑坯。碓臼时长,成粉慢,可舂的粉黏性大,易揉成粑坯,还可增加高粱粑的糍糯口感。

乡亲们最注重制粑环节,尤其是塑型印花,经常以家族为纽带,相互帮忙、相互分享。之所以要将高粱粑坯铸模印花,有本身性质使然。高粱面松散不易揉搓成形,粑印子充当铸模,便于脱坯成型。也有乡亲感情寄托,蒸熟的高粱粑,随着含有的高粱面增多,而呈现出浅红、紫红、深紫红,且颜色鲜艳不脱色,印什么花样都如意,塑哪样造型都吉祥。

为了这份吉祥,家乡出现雕刻粑印子的匠人。父亲本是木匠,善雕刻,家乡新人用的雕花床、雕花嫁妆、房梁吉祥图案、木柱人物故事,都出自他的手艺。刻制粑印子正好发挥其长,因此也是主业之一,而且是远近闻名的师傅。

父亲雕刻的粑印有三类,有诸如“福”“禄”“寿”“喜”等汉字,有寓意好的动物“(年年有)鱼”“(寿)龟”“凤凰”,有表达期盼的花草“梅花”“青竹”“菊花”等,不管是花草图案,还是动植物、吉祥词语,都叫“花”,也是,雕的是心中的“花”、印的是希望的“花”、吃的是憧憬的“花”。

前些年,家中尚可找到父亲留下的粑印子。如今看来,这些粑印子,画面卡通,算不上艺术品。不过这也有原因。高粱面粗糙黏性小,刻纹线条不能精细、狭小、细腻,必须粗狂、宽大、卡通,不至于蒸熟之后,高粱粑上的图案细节部分脱落、塌陷、变形。不过,父亲读过几年私塾,通古文、晓风俗,能将粑印子的图案寓意说得通透,点破做粑人的心情和期盼,邻里自然常找他雕刻粑印,讨个好彩头。例如,庆贺外孙周岁时,推荐送诸如“老虎”“寿桃”“胖生肖”等造型的粑印子,表达外婆“望孙成人、望孙成材”的愿望。晚辈为长辈祝寿时,推荐印有“寿桃”“青松”“寿”“福”的粑印子,寓意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

四川人用高粱做酒,做出了世界级的名酒五粮液、剑南春等名牌,饮用高粱酒激发心中的热情。乡亲用高粱做粑,虽然没有名扬四海,可表达了乡亲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形成了一种美食、一种习俗、一道风景。

深红色的红糖或琥珀色的红薯糖煎高粱粑,红色与红色叠加,甜到发腻,寓意“红色的甜蜜”,是甜食控的最爱。腊肉炒高粱粑,时间的味道与传统的味道相遇,色润味香,意味“火红的日子”,是腊味迷的美食。给老年人祝寿,送红粑寓意吉祥。子女“洗三”“百日”“周岁”“升学”,做“红得发紫”的高粱印花粑,讨个吉利。建房、结婚、过节、过年等节点,红红的高粱印花粑自然成为助兴地首选。

如今时代变了,刻制粑印子的手艺人消失了,但可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网上定制塑料的、不锈钢的、木质的粑印子。有机器专司高粱脱粒、去壳、碎粉、揉面,出现了专制高粱粑的作坊和工厂,高粱粑由居家走向市场,变成大众化、市场化的食品。然而,光阴没有湮灭乡亲对高粱粑那紫红色的偏爱,机器更没有碾碎藏在高粱粑中的憧憬。相反,经过时间的磨炼、现代化的洗礼,高粱粑散发的传统味道更醇厚、浓烈,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心情里,以至于经常会遇到以高粱印花粑为媒介、点缀的“喜事”。

年前,遇到湖边小村农家上梁仪式,也就是撞“喜”了。

当时,木梁刚刚就位。一位腰挎斧头的年轻木匠、一位斜插瓦刀的中年砌(泥水)匠,身披红花绶带,分立大梁两端山墙上。口中唱着现编的上梁歌:“梁到头层撒红粑,主人儿孙早成家/梁到二层撒红枣,主人儿孙中状元/梁到三层定梁头,主人儿孙早高升。”“红粑撒到大门前,状元轿子落屋前/红枣落到厅堂里,皇封诰命送堂前/梁落山头稳稳起,子孙后代千百年。”

师傅们边唱上梁歌,边用手从箩筐里抓着红枣、红粑、花生、糖果撒向房前、房后、房中聚集的人群中。

抢到糖果、红枣不稀奇,被塑封的、印有“福”字的、热乎乎的红粑砸中的人,则手舞足蹈、高兴异常,状似中彩。原来,被红粑砸中,寓意“鸿(红)运当头”“紫气东(咚)来”,会沾主人的光,是“发财、聚福、荫子”的征兆。

我也被砸中了,与大家一样,心情异常高兴。明知道说法不可信,也不可能真的“撞喜”,但心里还是热乎乎、乐呵呵,脑海里还是不断闪过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二〇二〇年正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