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2/25
分享

耳褶

1.

去年六月初,张轶参加年度例行体检。

结果显示胆固醇偏高,体重偏重,与大多数中年人一样,有点油腻。

没有专门医师开处方医嘱,可见没有好大事儿。但想想,张轶还是按照体检报告上例行的文字建议,开始运动锻炼、注意饮食、规律起居,看能不能改善血脂指标、恢复胖瘦适度的健康状态。

三个月之后的九月初复查。张轶体重明显下降,血脂恢复到正常水平,肝功能指标接近正常值,各项指标竟然到达近十年最好水平。

体重轻了,膝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症状明显好转。血脂降了,小腿抽筋的毛病不见了。定时起居,积累多年的胃溃疡干呕的症状消失了。张轶自我感觉良好,也变得自信,时常照镜子。

九月中旬,也就是拿到复查报告后的第二周周一。

清早出门前,偶然想起照镜子,看头发长否,近几天有会,如果头发长、乱糟糟,给大家留下不好印象。

起初,张轶没有戴近视眼镜照镜子,凑近镜子看,觉得视线模糊。顺手戴上眼镜,查看头顶及侧面头发长短。

突然,张轶发现双耳垂上,每处多了三道褶皱。

咦!奇怪,以前耳垂不是这样的,没有耳褶。儿时,家里人都说长得好,饱满,将来有福。

多年的近视眼,弄得张轶对自己的视力不自信。晚上,背着妻子边照镜子,边用手仔细摩挲,确认耳垂长褶皱无疑。

啥时候开始?张轶心里还真没有个谱。平日里,虽然不邋遢,但也不讲究,不喜欢照镜子。

再说,好好的,没有任何不适,咋会注意耳垂那么小的地方!

按理说,耳垂上小小几道褶皱,不影响吃喝、睡觉、活动,不用理会。

可是,以前经历告诉说,耳褶可能是某些病的症状,特别是冠心病一类的心脏病的外在反映。

当年,张轶在外省工作时,房东大嫂常年卧床不起。经常上门服务的卫生院王医生为人和蔼、开朗健谈,而且做梦都想学习探宝知识,以便找到祖上埋在老屋、找了多少次都未见的数坛子金银珠宝。

于是,应他请求,张轶经常教他探宝的常识。作为回报,王医生告诉一些辨别疾病的知识和治疗小窍门。

其中,王医生以房东大嫂为例,说明冠心病的外在判别方法。房东大嫂患冠心病,明显特征就是耳垂有褶皱。他还开玩笑说,看你的耳垂饱满、红润,估计心脏就像自来水厂的抽水机,不但没有病,而且有力有劲。

经他指点,张轶明白啥叫耳褶,也知道耳褶意味着心脏病。偶然想起,坐电梯、地铁、火车等近距离时,注意观察,并未发现长有耳褶的人!也对,患心脏病的人毕竟少数。

切!轮到自己有耳褶,有心脏病?

没有反应,没有症状。不可能!睡觉!

一夜无事,本来也不会有事。

2.

开完会后第一天,上午。

久未见的同学,定要与张轶视频通话,说“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视频电话过程中,张轶清楚看到耳垂上的耳褶。

放下电话,坐在靠背椅上看书,耳褶的样子老是在眼前晃动,有点刺眼。不,有点刺心!

旧事又上心头。当年(离开房东第二年),房东大哥到工作单位聊天,顺便告知大嫂因心脏病去世。

看来王医生并没有误诊,耳褶真是心脏病的外在表象。

不过,张轶不确定,患心脏病的人常常有耳褶,可有耳褶的人一定会有心脏病吗?二者之间不是互为先决条件的吧?

第二天,张轶参加病故的原单位医院退休龙院长告别仪式。去年,龙院长查出冠心病,但不严重,前一周刚做支架手术。

移灵时,他老婆哭诉说:“自己走进手术室,咋就出手术室后,没有醒来?”

“看别人的病认真,却不注意自己,耽误了。”

张轶与龙院长年龄相差巨大,可平日关系好,算得上忘年交。他突然去世,张轶有点兔死狐悲的伤感。再说又是心脏病去世,给本来疑心的张轶,留下阴影。

于是乎,耳褶的事又在张轶心头浮现。

张轶盘算半天,觉得有必要弄清楚耳褶是不是心脏病的征兆。

自己不干这行,肯定不行。问老婆,一不专业,二来她正处在更年期,敏感急躁,没有事会弄出事来。

请教王医生,联系方式倒是有,也时有联系,可他人在千里之外,说不清楚。

咨询职工医院戴院长或其它人?不能问,上次偶有不适,被他们近乎绑架到市里大医院检查,结果啥病没有,差点闹笑话。

张轶想来想去,觉得对付这种没有影子的事,上网不露痕迹查询较为合适。

再说,网路上有名医专家,这点事弄不明白?

于是,打开电脑,点开常用的搜素引擎,输入“耳褶”“心脏病”两个关键词搜索。

关键词还未输入完成,界面就出现几个推荐的关键词:“耳褶心征”“耳褶心征鉴别图”“耳褶心征原因”等十来个。

张轶习惯性选择第一个关键词“耳褶心征”,显示相关词条有1.2万个相关问答、消息、文章。

排在首位为号称“某某百科”词条,定义耳褶心征为:“从耳屏间切迹,即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向外伸展到耳垂边缘的斜线或皱痕。”

接下来,就是十余家咨询链接,有号称名医的、三甲医院专科的、心脏病专家等在线咨询。

逐一点开后,张轶觉得无所适从:要求建立联系,断定或推测耳褶心征就是心脏病的征兆,推荐到指定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推荐相关药品及医生。

总而言之,咨询结果明示或暗示:耳褶心征是心脏病的表现,有心脏病就必须检查、用药、住院。一切皆为有病推断。

其它搜素结果中,大部分为名家、名刊,或借其名,发表的消息、论文、推介,诸如“耳褶心征是心脏病的重要征兆”“耳褶心征观心脏”“出现耳褶心征一定要注意心脏病”等等,肯定有病。

个别文章“请问耳褶心征真的有心脏病吗?”为题,自问自答。其中,一篇文章说:“197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次被Frank报道,他观察到有耳垂皱褶的受试者20人中,19人存在一个或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耳垂褶皱和冠心病之前可能有一定联系,因此耳褶心征也称为Frank征。”没有肯定有病,可导向性说:“耳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衰老和肥胖”,不言而喻,心脏病的主要因素就是衰老和肥胖,对照自己,过了人生顶峰,衰老是肯定的,前段时间检查也表明超重肥胖。

知识问答、在线咨询以及网络文章,结论类似。

不过,张轶多了个心眼,又找了大约5家搜索引擎。不同的搜素引擎,搜索结果数量不同,链接的咨询单位不大相同,即使相同排序不同。写文章的专家学者不同,文章的排序不同。然而,结果基本一致:有病、要检查、要吃药住院。

张轶不死心,不说明原因,找国外同学搜索Frank征,结果与国内搜索结果基本一致,一句话,耳褶意味着耳褶心征,耳褶心征就是有病!

3.

张轶算是老江湖了,自然不会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

接着,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只搜索“耳褶”。不确定结果似乎多了点,但与结果基本一致:耳褶一般是“耳褶心征”,耳褶心征一般是心脏病的表现,有心脏病就必须检查、用药、住院!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例外。有篇题为“纠缠人心的耳褶征”说,耳褶作为临床确定“灵敏度与特异度不高”“目前真还没有证据可以说明耳褶和心脏病直接相关”。劝告人们“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好好锻炼,相信比去研究耳褶是否就是冠心病更有意义”,张轶心想,还不一样?只不过是要相关人员闭着眼睛不看耳褶、不想耳褶。

接下来,张轶有点被动了。

每次开机,只要打开综合网站,就会发现有关“耳褶”“心脏病”“心脏病相关药品”“心脏病手术”等广告,要么在显眼的部位出现,要么相关内容的浮窗从屏幕滑过。而且,医疗咨询机构、APP主动联系,或将链接发到手机(部分网站用手机号注册),或推送联系方式、心脏病专题会议信息,总而言之,有病要吃药、有病要治疗、有病要快治!

打开某B、某D、某T、某DD等购物网站时,首页必然出现与心脏病有关的医疗用品、药品广告,莫名其妙地多了许多类似的推送、消息,原来互联网真的“互联”“互通”。

各家推送有各家特色。购物网站主要为药品、医疗器械,服务平台则推介名医、护理、接送,地图APP介绍附近的、最好的、最便宜的医疗单位,等等。

推介和服务应该说精细、专业和敬业,例如,某购物平台推介不同病不同用药、同医药品不同厂家,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等等,周到服务之时,希望打款送货!

接踵而来,手机信息、微信推送、快递公司信函,接二连三送到手机上、办公桌上、住家的收发室里。

想想道理也简单,购物网站要付款,付款软件经过实名认证,尽管本人谨慎保护那点不值钱的隐私,可到了到处漏风、四处互联的网络里,已经没有半点隐秘了。张轶估计,有的网站知道的自然及社会属性参数,比自己还多。

整个十月,张轶几乎被这些网站提供的服务包围了,被“心脏病”。

张轶开始怀疑真的有病了!

4.

十月初的第二周,周四。

早锻炼途中,张轶遇到老友,吹牛耽误时间,没有及时更换湿透衣服而感冒,有点发烧咳嗽。

在新冠疫情到处散发时发烧,不是时候。药店买不到治疗感冒药物,只得去医院治疗。

还好,核酸检测、扫码核对行程、初核,确定张轶患普通感冒。

一楼挂号,十楼看病。想到电梯人多不安全,张轶就疾步从步行梯上内科诊室。

恰巧,无患者就诊,张轶喘着粗气办手续进入看病流程。

主治医师李医师,自我介绍并递上名片说,内科学博士毕业,主攻心内科,刚到医院。

李医师热情周到认真,问了症状,听了心音肺音,开了血常规、心电图检查。

检查完结,再次进入诊室。李医师在医院诊疗系统查看各类检查结果说,提示说窦性心律不齐。

张轶想到耳褶,又遇到心脏病专家,随口问自己有耳褶,会不会是有心脏病?

听说有耳褶,李医师认真了。盯着张轶的耳垂足足看了几分钟,在线查了图谱后,建议做一次全面检查。

随即点开一个软件,弹出一个表格式界面,边操作边自豪地说是他本人研究成果,与许多专家可以互联互通。

在线查到本人以前在这家医院的所有检查结果(包括历年体检结果),逐项提问赋值。

忙碌一阵后,李医师说:“虽然软件评分不高,但有心脏病症候。确定是否有,要做诸如心肌酶学检查、运动平板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超声波检查、多排CT、造影检查、动态心电图等七项检查。”

张轶脑袋顿时嗡嗡作响,人有点懵圈!

还真有事?

李医师接着说:“你在医院的检查结果都调出来了,原来有胆固醇偏高、肝功能异常,最近改善了,会不会是“一过性”呢?”

换句话说,怀疑有心脏病,只是不肯定罢了。

停顿好久,张轶觉得事出意外,应先捋一捋再说。

于是,张轶建议先将感冒治疗好后,再考虑检查心脏。不然,感冒的症状会掩盖心脏病的症候,干扰判断。

李博士觉得有道理,开出治疗感冒处方。

临走时再三叮嘱,大约七天感冒就会好的,半个月后做检查。并提醒说,遇到他不在班,一定要打电话。

十二月初,感冒好了,张轶把心脏病检查的事也忘记了。

可李博士记着,打电话约张轶检查时间。接电话时,觉得奇怪,李博士怎么知道联系方式?经侧面打听,方知医保卡是实名的,内植有联系方式。

当时,张轶正在开会,找借口说,等会儿去电话。

咦,张轶有点吃不住了。不信吧,网络、医院都说有。信吧,除了耳褶、爬楼引起的窦性心律不齐外,又没有什么不适。

全面检查肯定好,可以排除是否有。

咋办?七项检查很费钱,而且有的检查项目(例如造影检查)伤身体,是没有事找事,定不能贸然行事。

于是,张轶回电话说,自己外出出差,时间较长,回家后会找他的,婉拒了李医师的约请。

想到李医师年轻,想在定点医院里找专家检查。很快,张轶又否定自己。两年前,这家医院开始无纸化处方,所有结果及处方,在院内网络共享。可李医师先入为主,只要去这家医院,其它医生也会在医院内部网络的引导下,走完同样的套路。

张轶陷入窘境,进了罗生门。

5.

近段时间,每每想起耳褶,张轶心里就不舒服。心里千百次问,该死的耳褶,到底有没有心脏病呢?

今年元旦,张轶招待从广州回家省亲的程同学。程同学在大学附属医院当教授,不过研究牙科。

酒逢知己千杯少,张轶不知不觉喝高了。酒喝多了,嘴就没有把门的,半是请教半是诉说,将自己如何发现耳褶,如何上网,如何怀疑有心脏病的事,一股脑地告诉了程同学。

程同学听后,又气又好笑,嗔怪地说:

“那么相信网络?”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可有时候人会被如潮的信息弄得不知所措。而网络平台因某种目的、理念,采取“选择性录入、排序出镜”的算法规则,却给人带来麻烦和困扰。”

他不研究心脏病,但以医学常识判断:

“普通人耳褶者少,有耳褶者患心脏病者少之又少。”

“没有不适症状,可以不检查。实在要检查,做一次彩超就行,没有问题就打住。要防病,而不是预测有什么病。”

几天后,张轶到城东某三甲医院以“在城西医院体检时,选择项目遗漏”为理由,直接申请做心脏彩超。

结果正常。

之后,张轶不再打听、查询耳褶、心脏病的事。

手机、电脑里,针对性的推送、广告、邮件及信息慢慢也少了。

元月下旬至元宵节期间,天气冷活动量减少,加之节日摄入量增多,体重回弹,张轶发现脸颊皱纹明显减少。自拍几张照片,与去年九月照片对比,发现耳垂丰满了,原来左右耳垂各三条褶纹中,一条被皮下脂肪撑满而消失,另外两条也因同样的原因变得不甚清晰。

原来,原因竟然如此简单!

可回过头来想,实在不明白,号称先进、万能的互联网,不释疑解惑、贴心服务,反而漏风泄密、推波助澜,围观消费、误导算计进入互联网的普通人!

二〇二二年二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