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乡愁。西晋末,永嘉之乱,大批中原人南迁,到达泉州时,将南部的河命名为晋江,纪念已经支离破碎的故国,将北部的河起名洛阳江,怀念落入匈奴之手的故都,祈求用洛阳江、洛阳镇、洛阳桥等地名,一解心中的无限眷恋。
来自中原的先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艺和经验,垦殖、开拓泉州。与夷民、越族人等原居民一道,创造了许多奇迹,洛阳桥就是其中之一。《泉州府志》记载,北宋庆历初,泉州郡人李宠兴建万安渡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
石桥于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动工,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竣工,耗时六年零八个月,花费银钱一万四千多两。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身、雕像等都取自惠安的花岗石,桥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世事沧桑,洛阳桥经历17次修葺、加高及改建。现实测桥长731米,宽4.5米,船形墩45座,是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之一。
在料峭的春寒中,再到洛阳桥头,眺望洛阳江及泉州湾。与相邻的现代化大桥相比,洛阳桥显得古朴、低矮和简陋。可以业内眼光看,当时建桥所用的技术路线及思路,实在奇妙。桥址选择巧妙,桥身长度短,省钱。而且巧用洛阳江的串珠状江面缓冲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海潮及海水对桥梁的冲击地形的,桥梁历久弥坚。桥基建筑巧妙,沿着桥梁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在水底形成矮石坝,并以其作基础建墩架桥,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称的“筏型基础”。施工架桥智慧,巧用涨潮落潮高差,运输和架设石梁,就是今天所言的“浮运架梁”技术。保护大桥方法超群,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填补石块间的空隙及胶结固化桥基和桥墩,使原本松散石块,变成整体,坚如磐石,这种“牡蛎固基”的办法,为后建的跨海桥梁效仿。洛阳桥建成提高了泉州港的货物聚散能力,方便内外贸易。因其示范辐射作用,随后在闽南,甚至福建全境建设了许多类似型式的桥梁,便利交通,造福乡民,发展了经济。“北有赵州,南有洛阳”,洛阳桥的设计思路、施工方法及保护措施,今天仍不过时,中国现代桥梁建设前辈茅以升教授曾经由衷地称赞道:“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到桥南蔡襄祠参观、祭奠人很多,人们几乎将蔡襄当神供奉。蔡襄祠,与桥北的蔡襄石像遥相呼应。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供奉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该碑为蔡襄自撰自书,为后人称之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建桥的时间、桥的尺寸、建桥花费以及参与人物等,书法遒美,镌刻精致。
史载,蔡襄字君漠,福建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在泉州人的心里,是文曲星下凡,“仙人救母”“蜂蜜求官”“菩萨点化”“观音筹钱”“仙人救助”等,都是与蔡襄有关的故事及建桥的经历,充满感激、敬佩之情。其实蔡襄只是为洛阳桥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之一。许多人虽未立祠纪念,但铭记在人们心中。泉州晋江池店富商李五则筹资为洛阳桥增高三尺,让来往的百姓免遭海潮的打扰,从此洛阳桥变成全天候的南北通途。至今,在泉州说到富人,都说“富不过李五”,而不是人所共知的某某“大王”,某某“老总”,泉州人永远记得为民造福的人。
洛阳桥之于旧日“海丝”商贸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了。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桥还是洛阳江两岸的交通运输要道,并有重兵把守。如今,洛阳桥已禁行车辆,为人行石桥。可来往洛阳江两岸的民众,常常舍车徒步,习惯步行过洛阳桥。过洛阳桥既有感官享受,还有心中的祈祷。“石头墩石头桥,石头像石头字”,洛阳桥到处都是泉州(惠安)人石雕工艺的绝作,这些精美的石头会说话,讲述着泉州人的憧憬和寄托。当初,为了降服恶龙,征服海潮,将洛阳桥做成剑的形状,期待成洛阳桥成“豆海长虹”,世代造福于泉州人。中亭有块岩石,叫“上帝化身”,上面有浑然天成的龟蛇形状的图案,是人们心目中海神化身。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汇集于洛阳桥上祭海神。后来,尽管沿海地区主祭者为妈祖,但洛阳桥祭海神习俗一直未变,延续至今。南桥的“西川甘雨”是古代遗留下来天旱求雨的痕迹,镶嵌有泉州人智慧的故事。沿桥的碑林及摩崖石刻中“万世安澜”等字样,表达了历代泉州人祈求平安的诉求。洛阳桥上,刻有经文的经幢式石塔,桥南端引桥桥头两侧刻有梵文的石塔,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印记。
洛阳桥,同样也是侨乡人思念游子的地方。历史上,洛阳桥是许多人出门的起点和回家的终点,演绎了许多夫妻、父子离别及重逢的故事,在许多人的心里,洛阳桥就是航行及归家的方向。在洛阳桥中段,“月光菩萨”宝相庄严,雕像旁镌刻着造桥年代(公元1053年),其实,它不仅是一尊纪年的神像,而是泉州人心里的灯塔。雕像上方菩萨额中的小孔中曾经镶嵌着夜明珠,每当夜幕降临,夜明珠便会放射出耀眼光柱,投射在波心,犹如永不西沉的明月,照亮离家及归家的航程。当年,有对恋人为生计而分开,小伙子收下姑娘的鸳鸯戏水荷包,发誓人在荷包在,并相约三年后中秋夜,到洛阳桥边相聚。小伙子流落到台湾,转眼到了约定的时间,无钱返乡。当他伤心地坐在日月潭边时,手中的荷包又掉进潭里。同时,守候在洛阳桥边的姑娘,期盼着心上人来桥相会。可是盼来的是江水漂来的荷包。姑娘忆及临别誓言,悲痛欲绝,跳入水中。可是,当她醒来时,发现已在日月潭边,身旁躺着因打捞荷包而昏迷的心上人。从此,二人在日月潭边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代代都记得海峡的西岸,那个叫洛阳桥的地方。
洛阳桥更是许多游子消解乡愁的地方,精美的石头是游子心中的方向和航标。余光中生前就踱步洛阳桥,丈量“乡愁”的长度。在游子心里,洛阳桥是等候游子归来的父母、妻子及儿女,是望眼欲穿的亲人。当地人说,洛阳桥中亭以北的第二桥洞上,曾并列排着七条断面平整的大石板,每逢朔望之夜,潮水击桥,七条大石板便会在水波激荡下奏出七色音符,有“七音石”的美誉,被称为“潮声琴韵”。据说,潮音以中秋团圆之夜最为动听,如动人的渔歌,似呼唤游子归家的哨音,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艘航船进出泉州湾?洛阳桥曾与蔡襄、李五等泉州名人结缘,也在传说中与泉州清源山、台湾日月潭连通,看尽人间春色,阅遍世道沧桑。泉州人说:“站如东西塔,躺如洛阳桥”,洛阳桥,从一座沟通洛阳江南北的古石桥,化身为闽南人沟通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想的桥梁,俨然是泉州人的“精神图腾”。如今,这位岁近千年的老者,正和世人一道,观看不曾有过的繁华,记录新时代的故事,见证现代海上丝路的光芒!
改定于二0一九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