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福州,必到三坊七巷。这里曾是往日福州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是外人了解福州的窗口。旧日里,往来鸿儒,出入侠客,名流荟萃,许多历史名流、官宦要员、名门望族、学者诗人,都在这里留下脚印。他们或隐于坊巷著书立说,或出入殿堂兼济天下,或策马驾舰击匪抗倭,或抛颅洒血赴死革命,留给后人,既有炽烈的文风,又有壮烈的悲歌。在百余有记载的名人中,近代走出的陈意映、冰心、林徽因、庐隐等数位才女,是后人心中的女神。
杨桥巷17号为辛亥先烈林觉民故居,同时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林觉民壮烈、伟岸自不必说,其妻陈意映的伟大,同样可歌可泣。陈意映(1891年—1913年),出身名门,少年入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为该校首届毕业生。她与林觉民的婚姻为父母之命,可二人恩爱甚于两小无猜的伉俪。如今院中小楼,就是当时二人命名的“双栖楼”,陈意映寄给林觉民信笺落款,自诩“双栖楼主”,期待幸福永远。楼前的芭蕉与梅花也为陈意映亲手栽种,象征“粗犷潇洒”与“无所畏惧”,恰似林觉民性格,成了她心中寄托。
陈意映深明大义,支持反清革命事业,做了那个时代一般女人不可及的事。组织女眷们开办“家庭女子学校”,学习新思想、新学问;与几位同盟会员家眷共同绣制了福州首面“铁血十八星旗”;为义士们望风站岗;1911年春天,林觉民回到福州筹划参与黄花岗起义时,拟以身躯运炸弹,后因怀孕而放弃。黄花岗起义失败、林觉民被捕消息传回福州,陈意映匆忙搬到光禄坊早题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租住。收到革命党人辗转送来林觉民起义前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与妻书》和《与父书》)后,肝肠寸断,哀伤无限,以死示爱,被家人拉住。后不足月,生下遗腹子林仲新。爱未尽,人先去,是世间无法抚慰的痛。两年后,陈意映终因忍受不了失去丈夫的悲痛,郁郁而终,追随林觉民去了。
林觉民牺牲后,冰心(谢婉莹)祖父谢子修(銮恩)购买此居。辛亥革命前后,冰心第一次回到故乡,居此处两年。冰心在《我的故乡》中描述故宅道:“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的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六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就钻进去翻书看。”院内紫藤书屋曾经是冰心求学的地方。屋楣上方正中悬挂“紫藤书屋”的匾额,两侧柱子上挂冰心的祖父“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的楹联,外厅堂的两侧柱子上悬挂楹联“学如上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流溢出浓浓的书香气息。
1955年冬天,已是冰心全国人大代表到福建视察,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停留一月时间。冰心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看到了家乡巨变,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于1956年6月,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长篇散文《还乡杂记》:“我在故乡所见所闻的一切,都使我惊奇,使我骄傲,使我兴奋,使我快乐,使我想大声歌唱,使我想抓住每一个人,激动而又轻悄地对他说:……”文中没有提到她是否到过儿时居住的杨桥巷老屋,但当时她就住在福州市西湖边,离三坊七巷咫尺之遥,回故居省亲当是情理之中。
冰心故居也就是林觉民故居。如今,院子里一块巨石上,刻有一段文字:“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者而长寿,享年一百岁”,应该是对林觉民、陈意映夫妇及世纪老人冰心最贴切的评价了。
林徽因(1904年—1955年)是林觉民的堂侄女。最早,林家七房族人聚住衣锦坊,后来林徽因祖上迁往塔巷,如今两处故居都没有留下痕迹。林徽因祖父林孝恂考中进士后,举家到浙江做官,因此林徽因生于杭州。她游学欧美,避难西南,定居北京,考察古建,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建者,是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与其夫梁思成同为中国现代建筑学创始人。她文理兼通,造诣颇高,在其著作中,将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熔于一炉。她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引用建筑形象及科学道理作比喻和说明,充满科学和哲理,阅读她的著作是美的享受。当年读书时,看到已是科学大家的导师毫不掩饰崇拜林徽因的神态,就心中臆想,林徽因不是常人,她的灵魂可以一分为二,分别沿着科学和艺术的路径,同时到达山巅,并放射出光华。
可惜,林徽因虽为福州人,有三坊七巷的血脉,但终其一生,仅有一次回到故乡福州。林徽因去东北大学任职之前的1928年8、9月间,准备接住居塔巷祖宅的母亲前往沈阳同住。出于应酬需要,林徽因没有住在塔巷祖宅,而是选择了仓山区康山里5号可园洋房别墅居住一月余。当时,私立福州法政专门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同仁们,热情欢迎并宴请了林徽因。期间,与家人团聚,游历鼓岭,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今址为福州聚春园大酒店),是当时福州的著名景点。
也许天妒英才,刚过半百,林徽因就驾鹤仙逝,留给后人的是墓前洁白的汉白玉花环。而同为民国时期福州三大才女之一的庐隐,则更是早逝,留下许多遗憾和悲戚。庐隐(1898年—1934年),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作家。庐隐生于闽侯县南屿镇岭东村,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前清举人黄宝瑛后人,其在三坊七巷老宅早就不知何踪。她一生坎坷,父母、亲人早逝,两次差点夭折,三段“苦恋”,35岁死于难产。曲折人生经历,造就庐隐脆弱、敏感、执拗和仗义的个性。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军阀杀害当天,她不顾危险,与李夫人同到北京东交民巷京师看守所料理后事,并先后发表了《壮志长埋》《吊英雄》以纪念恩师,在那个充满恐怖的日子里,有几人能做到?
庐隐大学时代经历“五四”运动,开始聚焦女性,并且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理念贯穿于作品之中。《一个著作家》写被封建势力和金钱所摧残下的知识青年爱情悲剧;《一封信》写地主恶霸虐待农村姑娘致死的惨状;《灵魂可以卖吗》写女工如何被资本家的纱厂剥夺灵魂自由、成为机器附庸的经历;《余泪》写小学女教师,辛亥革命时上前线宣传基督博爱,呼吁免诛残敌,反被敌军子弹所中的悲剧。
庐隐自小离开故乡后,曾先后4次回福州。1925年11月,她怀抱幼女,扶夫君郭梦良灵柩返乡安葬。安葬丈夫后,与郭梦良母亲及前妻居住在三坊七巷南后街,时间长达半年多。期间,经友人介绍她去福州女子师范任教。独自抚养幼女的艰辛、福州难熬的气温以及与婆婆关系紧张等原因,导致她整天“被暗愁锁着”,处境尴尬。《灵海潮汐致梅姊》《寄天涯一孤鸿》《庐隐自传》等文,写出了这段时间内心悲痛。1926年夏天暑假期间,她在到福州近郊鼓岭避暑、写作,这是她暂时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日子。《寄梅窠旧主人》中写道:“两个月之中我得到比较清闲绝俗的生活,因为那时我离开充满了浊气的城市,而到绝高的山岭上,那里住着质朴的乡民和天真的牧童,不时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况且我住房的前后都满植苍松翠柏,微风穿林,涛声若歌……我往往想,如果我能终老于此,可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了。”也就是在鼓岭,庐隐白描鼓岭房东日常生活,写出《房东》一文,流露出热爱家乡、羡慕大自然之情意,“农家的乐趣,实在不下于神仙”。暑期过后,庐隐携幼女到上海漂泊,从此永远离开她的故乡。死后,葬于上海公墓,后因建设而平。好在闽侯县南屿镇岭东村乡亲还记得她,自发修缮故居,以资怀念。
细想起来,四个女人,四位女神,都是有“爱”的女人,毕生憧憬及追求“爱”,“爱”是她们生命之一切。爱丈夫、投身丈夫的事业,展示了陈意映爱家人、爱国家的崇高情怀。冰心毕生用笔来写“爱”,以“母爱、童真、自然”作为主旋律,写出大量爱心之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陪伴许多孩子长大,“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爱心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千万年轻人。林徽因,爱事业、爱国家,在战火纷飞、兵临城下时,不忘保护祖宗遗产。学贯中西,才貌双全,坊间有“天下男人都喜欢林徽因”的说法,一生被人所爱。庐隐,用细腻蕴藉、沉哀入骨的笔法诉说自己、憧憬未来,一生都在寻找新式爱情,“是一朵为爱永不低头的野蔷薇”。
回看三坊七巷,在嘈杂人群中,似乎还可以看到女神的“爱”的笑容;在华丽灯彩里,好像还可以见到女神的“爱”的身影。她们留下的淡淡清香和“爱”的记忆将永远留在三坊七巷间。
二0一九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