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海会寺二门“真面目”匾额,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少人至今还慕名而来,深究其中,琢磨和思索其中的内涵。
“真面目”镌刻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是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失败、会试不第后,登庐山,排遣内心的愤懑和忧思。首到海会寺,70岁高龄的至善大师待之若上宾,彻夜深谈,相见恨晚。康有为观赏寺中珍藏元代书法名家赵孟頫所书《华严经》真迹与心月和尚手镌五百罗汉像拓本后,极为感动,连声道谢,赞曰:“至善禅师,高行耆年,与吾契合”。
康有为身居山寺,心又所感,写《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抒怀:“开山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初地雨花驯白牯,阴崖石气郁苍龙。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同时,交友观物,心有所悟,题字“真面目”条幅赠予山寺。
至善和尚见状,很是感动,将诗装裱挂在方丈寮壁上,将字阳刻在二门门楣之上墙体石条上,周遭雕有凸起边沿,似挂在墙壁上的匾额,又称石匾。
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再来海会寺,时年61岁,至善和尚已归西。见原题诗、字完好,睹物思人,赋诗怀念:“五老排云待我回,似曾相识客重来。莲社远公圆塔出,只园须达化城开。山色湖光尚清净,竹林松径再徘徊。追思三十年前事,旧黑笼纱只自哀。”
又八年,即民国十五年(1926),康有为再到海会寺访旧。因时局动荡、连年战乱,山寺受损,僧众生活困难。见此窘况情况,康有为叹息不已,望“真面目”匾额,抚寮壁《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诗作,感慨万千,赠款山寺,嘱寺僧在温泉村购置十余亩地,以为寺产,延续香火。
康有为所题“真面目”,至今清晰可见。“真面目”三字为隶书,字序自右向左,均为反镌。“真”字下方撇、捺方向错位;“面”字横下一撇反之,“目”字转弯笔画在右。
当年,康有为没有公开明示“真面目”何意。当然,至善大师深谙其涵。百年过去,如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说法都有。工匠说,当年匠人不识字,将字装反了。商人说,是寺僧吸引香客的办法。诗人说,与苏轼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香客则说,说的是彼岸真面目!
曾多次向寺中僧人讨教,究其“真面目”。寺僧说,民间演绎多有偏颇,自不可取。题字“真面目”,有康有为为庐山美景所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更多则是从秀丽美景中看到希望、从简陋山寺中看到传承、从芸芸众生中看到坚韧。不然,何必回到京城后,与梁启超一班人,冒着生命危险,推行旨在强国的“戊戌变法”呢?
至于要求反镌,则是结合他自己处境,认为要向下(民众)看而不是向上(皇亲国戚)看。站在高处看,上物为正像,下物则倒像,门头上文字倒置不符合规制,所以用反置代替。此外,还有拨开当时积弱积贫面貌,反看人间希望之意。在当时,这些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还敢明示?
是的,在山寺,康有为看到了民族经久不息的传承。海会寺首建年份不详,有说自周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开始有寺立于此。文字明确记载则是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释西来奠基始建。更多人则认为,在上述两个时间点之间,因朝代更迭、兵匪侵扰、自然灾害,山寺历经磨难、屡建屡毁、数毁数建。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释旦云主持重修,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遭兵燹,房舍成砾。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释至善(海印和尚)来此,募化重修海会寺,自此至民国香火极盛。后至善和尚名声鹊起,到寺学法的人前后多达五千余人,剃度为僧者36人。
康有为再访海会寺,至善西去,其弟子普超传承光大。普超是与海会寺一湖之隔的江西省都昌县人。科考屡试不中,对世俗不满,约在1890年前后,他愤然斩断尘缘,弃妻儿入空门。普超来海会寺后,掩关闭户,独居禅房,劙掌血书八十卷本《华严经》,历十五年寒暑而不怠。之后,又刺血书写《梵纲经》三十卷和《行愿品》三十卷。这些血经字迹殷红,书法端秀,小楷书写,字径半寸有余,用白果树盒贮存藏经阁中。刺血书经之事并不少见,但像普超历时长久,独力完成《华严经》等三部长篇的书写工作,中国佛教史上仅此一人。
当康有为看到普超禅师历十五年之久、以鲜血所抄写的一部八十卷《华严经》后,再睹真面目,为寺众舍身、坚毅的精神所动,连口称赞:“了不起,了不起。”随即在原来所书《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诗后补题一段跋文,要寺僧:“以善继之血书华严同尊之,敬之,护之,保之。”
也是,民族如此坚毅之人,有什么做不到?中国如此坚韧之民众,文脉国运定能得到传承。
当然,海会寺及僧众之闪光点远不止如此,随后的经历更是感天动人,更知、更见藏于山水之间、众生中间的“真面目”。
1933年间,国民政府择交通方便的海会寺及相邻山地,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训练上校以下、少尉以上的中下级军官,后因日寇侵略,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逐步训练校级以上的高级军官以及党政人员(专员、县长等)。西安事变之后,周恩来两登庐山,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因而有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检阅训练团官兵后,登山至“庐山美庐”发表著名抗战宣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同年八月,庐山军官训练团停办,最后一批学员毕业后上战场,与日寇厮杀。办学数年间,海会寺及僧众作为地主及邻居,自是尽力协助,参与其中。由此,成了日寇眼中钉肉中刺。日寇破长江马垱要塞后,炮舰溯长江、进鄱阳湖后,在日步兵还来不及占领湖岸村镇时,日海军就急不可待地炮轰海会寺。
寺毁后,僧众只得散居山寺附近。僧人虽为界外之人,可当民族危亡之时,当仁不让,舍身杀寇。于是,有人登庐山,拿起武器,参加庐山抗战,以孤军敌后坚持达两年之久。有人以绵薄之力,护院保寺,保护文物国宝,坚决不让其落入日寇之手。日寇自鄱阳湖登陆,占领海会寺后,驻军此地。坚守山寺的住持会通,旋即冒着危险,揣血经避难湘桂。会通曾自题诗,描述护经的经历:“头眩足辟眼朦花,霹雳弹声震迩遐。静默徘徊云窟路,忙中检点布袈裟。手接藤萝飞岭外。肩担贝叶走天涯。吩咐猫儿随我去,莫将落入敌人家。”1946年,血经奉还回寺,重见天日。时至今日,仍存三十三册,珍藏在庐山博物馆。
如今山寺,是近年修缮、扩建后的面貌:一座山寺静卧庐山五老峰下,几栋殿堂立于丛林之中。大门赵朴初先生题字“海会寺”寓意位居“庐山五大丛林”之首的山寺“海会”盛况,二门康有为所题“真面目”石匾则提示人们,宁静海会寺仍然不懈地代代传承,灰色僧衣包裹的依然是家国情怀!
二〇二三年九月三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