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4/26
分享

“做(bēi)”出来的生活和性情

世居九江,标准“土老表”,能说地道的、土得掉渣的九江方言。可是,每当有人详问起九江方言中“做(bēi)”的意思时,也说不出其所以然。“做(bēi)”是让外人疑惑、本地人也茫然的俚语,也是看似词不达意实则内涵丰富的俗语。

实际使用中,常有人为了拽味儿,故意说成“mēi”,显得洋气(时髦)点,但都是同样的意思。曾决心弄清楚该字来由及意思,至少看是否有书写体。查方志,找古籍,请教训诂专家,答案都很牵强,没有说服力。也是,有音不一定有对应的字词,多是习惯成自然。流传于市井的俚语,不一定有对应的字词。方志、古籍是文化人写的,不屑俚语,不会记载。所谓的训诂学也是解释已有的书面语言因地域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读音及解释罢了,不会深入触及俚语。

在家乡,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字词来注记“bēi”,干脆就这样,反正你知我知,人人共知,不妨碍交流。今日将其注记为“做”,也是无奈之举,不然用什么样的符号注记“bēi”,而将其粘贴在纸上?当然,即使“做”字意思宽泛,也还是不能表达“bēi”的全意。因而,绝对不能读“做”的本音,或完全按“做”字的本意去理解,只能按“bēi”的思路去使用或诠释。

无从知晓“bēi”从何处来,“bēi”从何时起,只知道家乡人将它用在征询、提示、命令等语气中,表达高兴、厌恶、亲近、疏远等情感,是正反皆用、好坏通用的字。常用短语有“做(bēi)么事”“莫做(bēi)”等等。小时候调皮,乱翻东西,母亲提示道:“莫做(bēi)!”如果置之不理,母亲就会进一步警告:“做(bēi)么事?”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就会严厉斥责:“乱做(bēi)!”素不相识的路人,不小心磕碰,就会提示:“做(bēi)么事?”如果对方没礼貌,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就会责怪:“瞎做(bēi)!”如果对方挺狠,就会还以斥责:“做(bēi)死你!”不过放心,不会真的“做(bēi)死你”,只不过是表达嗔怪之意罢了。

日常生活中,家乡人几乎无所不“做(bēi)”,家乡人生活及情感似乎都是“做(bēi)”出来的。“做(bēi)”成了百搭的字词,可以替代“做”“打”“搞”“办”“弄”等字词,如“做(bēi)饭”“做(bēi)衣服”“做(bēi)鱼”(捕鱼或将鱼做成菜肴) “做(bēi)老婆”(娶老婆)“做(bēi)钱”(赚钱)“做(bēi)菜”等等,无法穷举。平日熟人对话中的“做(bēi)”,多半表示亲近及随意,“帮我做(bēi)一下”指请人代理或做某事,至于“喝酒时,差点被做(bēi)了”“把他做(bēi)倒在地”“做(bēi)痛了”等等,就不用解释了。连男女打情骂俏也会用到“做(bēi)”,如果听到男人对女人说“做(bēi)死你”时,赶快识相走开,个中妙意大家都懂。当然,男人不能对着女人乱说“做(bēi)”,弄不好会免费赢得几个耳光的。熟人间开玩笑,常没头没脑地问:“做(bēi)了没?”听话者不能急于答应是与否,一定要弄清对方所指,也就是“做(bēi)么事了”,不然就掉到坑里,说话的人就会将意思演绎传播,应答者会因此“声名远扬”,甚至以此获得恼人的绰号。

历史上,九江是文脉之地,交通要道,咋有如此宽泛的字词或俚语?一位老学究解释说,俚语用词准确性让位于通俗性,表达的是说话者日常想法和感情,是肢体表意语言的注释。也就是说,听懂或读懂俚语,关键是看懂说话人表情及肢体语言。想想也是,当家乡人看到朋友展出自己作品而叫好、看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赞赏、看到新修的马路干净平整而称赞时,都会说:“做(bēi)得好!”这时候,明显是对说话人心情的一种注释。同样,看到电视上坏人得势而泄气、看不惯不良习俗而叹息、听不得公共场所里嘈杂而烦躁,就会说“做(bēi)么事!”这时候,说话者无疑表达的是一种宣泄。当然,也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或生活态度揭示的是九江人圆滑厉害,问什么都会答以“做(bēi)了”“会做(bēi)”,到底是啥意思,自己理解吧,因之私下挖苦、称九江人为“九剥皮”并不鲜见。

儒家思想、(陶渊明)乌托邦理念及商业文化、西洋文化造就了九江的码头文化,受此熏陶,九江人热情好客、谦逊礼貌性情都写在脸上,口语则退位于提示用的语音符号,不难读懂。意思宽泛的俚语,少了咬文嚼字,显得易懂和亲近。宽泛的语言可以替换许多刺耳及激化矛盾的字词,能给说话双方以回旋余地,得以让双方用心用时回味和解读,与码头文化中“来的都是客,聚的都是财”的理念完全一致。不过,习惯说“做(bēi)”的地域并不大,也就是古江州城及其附近地区。按照常理想象,出了古江州范围就没有人听得懂。可事实并非如此,上下江人(居住在长江上游及下游沿岸的人)都听得懂,而且不少人会说。路过九江,“做(bēi)些特产” “做(bēi)点吃的”等等,得心应手,没有什么障碍。相反,同为一省、近在咫尺的洪(南昌)、饶(上饶)等地人,就不太明白“做(bēi)”的意思,这也许是九江码头文化与沿江码头文化的自然亲近,一省之中独独家乡方言属于官话(普通话)之列的原因吧。

当然,听得懂“做(bēi)”,但不一定能说好“做(bēi)”,更不一定能用好“做(bēi)”,其中内置了家乡文化密码,外人难以解码。朋友们经常调侃说,在九江“做(bēi)”过,九江人在外也被“做(bēi)”,“做(bēi)”来“做(bēi)”去,最后不知道“做(bēi)么事”。一位好友是安庆人,口音与九江方言类似,且小有语言天赋。偶然听说只要会说九江方言就可以免票登庐山(九江市民免票登庐山,当地居民没有带身份证或不方便展示时,时常说几句本地话作为注释自己身份的工具,工作人员听后大多会放行)时,想凭语言“天才”闯关。尽管对答如流,可还是被拦了下来。他不服气,买完门票后,讨教问:“哪句不对,哪里出了差错?”答案是腔调学得惟妙惟肖,可惜缺少九江人那种无法言之的韵味,也就是“不会做(bēi)”!也是,能吼几句川味“咋子嘛”人很多,但学不来上江人火爆的气势。学会“没事体”的海派腔调不难,但骨子里缺少下江人那种精明的“洋泾浜”味道。同样,也只有九江人自己才能“做(bēi)”出名堂和韵味来。

如今,人们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语言表达精准度显著提升,而且网络发达,书面交流增加,有音无字的“做(bēi)”逐步被弃用或“网杀”。加之年轻人嫌“做(bēi)”太土,不洋气,说“做(bēi)”的人少了,会“做(bēi)”的人不多了,“做(bēi)”被大量时髦、精准的字词或语句取代。即便如此,码头文化熏陶下的家乡人,热情好客、温文谦让的性情没有变,只不过是用更美好的语言来表达感情、展望憧憬以及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二0一八年十二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