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0
分享

品读拙政园

到苏州拙政园多次,但止不住又进园参观。潜意识里,拙政园就是一本精美的画册,一本好看的书,值得多次翻阅、赏读和品味。

拙政园是一本厚重的线装古书。史料记载,拙政园园址最早是三国吴郡太守府所在地,汉朝著名音乐家戴颙在此建住宅,后因躲避做官而携妻女隐居到镇江,从而有《柑酒听黄鹂》的故事。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此建有别墅,亲植五柳。北宋山阴薄胡稷言,依柳而筑“五柳堂”,胡稷言的儿子更名为“如村”。元大德年间,如村旁边空地兴建“大弘寺”,元末张士诚到苏州,占大弘寺为临时住地,张士诚兵败后,大弘寺与张士诚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官场失意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肯定知道当时还是荒芜湿地的园址是块宝地,在此地筑梦,耗时16年,拓建拙政园,成就一颗艺术之珠。

时光在拙政园留下道道苦难的划痕、曲曲沧桑之歌。王献臣死后,其子不屑,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少泉。从此,拙政园开始了凄苦之旅。徐氏虽居拙政园长达百余年之久,但子孙衰落,园渐荒废。顺治五年(1648年),清兵入苏州。徐氏第五代后人,将园廉价售于大学士海宁籍的陈之遴。可怜陈之遴,购园十年后因获罪被贬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入住园中后,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可好景不长,因吴三桂举兵反清,王永宁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运至京师。

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裁缺,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任总戎之职的严公伟亦居于此。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分,原来浑然一体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清后期,拙政园的全部或部分先后成为太平军忠王府、江苏巡抚府、江苏省参议会或私人购得,张之万,李秀成、李鸿章等像走马灯一样出入拙政园。近代,拙政园继续着凄苦沧桑,鬼子、汉奸、军阀轮番登场,抢占园址,做着富贵大梦。至解放前,拙政园有名无实,或为社会组织占有,或为野草茂盛的荒地。

如此看来,拙政园的岁月之歌,充满心酸和落寞。拙政园历任主人非富即贵,可都无福消受。千年名园如戏台,荣华富贵几多人家。百家悲欢又离合,无情击碎场场黄粱。兴衰起落话凄凉,于是有了“谁住谁倒霉”的谶语!

不过,建园之初,王献臣想表达失意的情怀,可没有预料到拙政园日后的沧桑。他建亭以怡养身心,蓄水以寄托情怀,筑山以怀念过去,种莲以表心迹,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起名为“拙政园”,自嘲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

有人说,这一切,缘于王献臣建园时的低调。如同唱歌,起音低了,音调拔不高了,只能徘徊在低音。设身处地,当年王献臣退隐故里,怎么可能高调?只能低调为主题,祈求朝廷与己两相忘。官场不顺的他,与怀才不遇的文征明在思想上碰出火花,形成共识,从而筑起心中的田园。拙政园外形小巧参差,没有规模宏大的场面,似乎是不经意穿插于江南的青山绿水之间。入门见山,一座错落而自然的黄石假山挡住视线和去路,给人以曲曲折折的躲闪,遮遮掩掩的含蓄。不入园者,以为空无。能入园者,渐入佳境,细细咀嚼,慢慢欣赏,感到妙趣无穷。也许是受到陆龟蒙的“心散、意散、形散、神散”理念影响,园内仅仅修筑两条小路,而且曲折蜿蜒,完全没有轴线的感觉。就连跨越水池的曲桥,既曲又斜,也不居中,而是向西偏离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初识者以为小器,细品才知道奥妙,有如丝线穿珍珠,货真而不显眼,既达到避祸的目的,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拙政园躲闪世人目光,欲说还遮、欲言又止的含蓄,将低调主题发挥到极致。“柳荫路曲”的曲廊里,一片绿柳,柔条千缕,疏密之间,变化着无数大小空间,变换附近景物。微风吹起,柔条珠帘,“杨柳堆眼”,无法窥其后景全貌,朦胧之中,顿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触。土石假山巧妙地起着分景的作用,不用移步,只需变换方位及视角,就能获得帧帧优美画面,展示出言之不尽的朦胧意境:山掩曲径,岭映亭阁,石藏幽谷,峰隔重楼。座座低矮贴水的曲桥分隔水面,改变了水面一平如镜的单调乏味,桥与湖岸,构成多姿的形态,桥与水面,映衬多种画面。“小飞虹”桥廊,横跨小溪,些微弧曲的屋面,檐下精致的挂落,屈指可数的几根廊柱,均架于水上,构成空灵而优美的遮隔物,将其后面景色遮得若显若藏、若明若暗,硬是将迷茫做出凄冷的美意、寂寞变成无声的热闹,这也许是一种内心的无奈?

躲闪也好,含蓄也罢,都不是本意。藏而想露,藏而又露的窘态还是露出建园者初衷。拙政园初成后,王献臣邀请旧友,相玩于此园中,炫耀之意,尽在不言中,哪里有半点低调躲闪之意?拙政园设计者文征明,更是如此。他功名仕途不顺利,做梦都想为官致仕。可惜,科举考试中,考到五十三岁都未能考取秀才。园成之时,无不得意,制作“拙政园图”,到处显摆。嗣后,王献臣半是感激、半是骄傲,将文征明亲绘的“拙政园图”请当朝工部尚书李充嗣雅正,并力推文征明,以期曲线抒怀,填补自己官场失落的遗憾。

次年,已经五十四岁的文征明,经吏部考核,被授职俸薪极其微薄的翰林院九品小吏“文待诏”。致仕目标达到了,但闲散之人,无法适应官场,也无望实现远大抱负,于是五十七岁辞职离京,回苏州定居,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官了。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六十三岁的文征明绘绢册《拙政园图》,并撰《王氏拙政园记》,以期永存,青史留名。文中,不仅仅描绘了拙政园美景,还将自己心迹一倾如注,毫无半点掩饰:“古之名贤胜士,固有有志于是,而际会功名,不能解脱,又或升沉迁徙,不获遂志,如岳者何限哉!”“君子于此。必有所择矣。征明漫仕而归,虽踪迹不同于君,而潦倒末杀,略相曹耦,顾不得一亩之宫以寄其栖逸之志,而独有羡于君,既取其园中景物悉为赋之,而复为之记。”借用“拙政”一词来由,将王献臣与古代名宦潘岳相提并论,以盛赞王献臣不顾仕宦诱惑,而急流勇退、寄情林下的做法。其中之意,如其说是赞赏王献臣所谓隐士做派,倒不如说道出二人同病相怜后的无奈。倘若文征明知道拙政园日后沧桑潦倒,甩不掉“谁住谁倒霉”的魔咒,不知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奈何王献臣、文征明奔走呼吁,历代园主精心呵护,盘旋在拙政园上空的“谁住谁倒霉”的阴霾不散。其中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原因很简单。拙政园建成之日,就是一颗珍珠,显现出奇光异彩,只有功德无量者才能与其为伴。而历代主人,无论是王者还是名绅,都是凡夫俗人,是过眼烟云。他们不自量力、独拥珍珠之时,就是被珍珠光泽湮灭之日。

也许是看到拙政园太厚重,也许是自知不能步“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的后尘,在东园、中园人员撤离之际,西园最后的主人,张履谦之孙张钟俊,在1949年苏州解放时,将补园捐赠给国家。

涅槃重生,华丽转身,无疑是拙政园最好的选择。尔后,拙政园经多年整修,1960年9月完工,拙政园中、西、东三部分重又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统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园。1961年,拙政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拙政园与同在苏州的留园等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拙政园一改旧日躲闪、避世、低调的做派,与苏州博物馆、园林博物馆相映成辉,四季游人如织。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不同设计者的造园创意。兰雪堂内,一幅漆雕屏风概略展示了拙政园的一切。东部以田园风光,有高大的珍贵树种、假山和少量古典建筑。中部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蓝色妆点的西园,又称“补园”,为清代张履谦重修,带有明显的清代建筑特征。

名园佳苑回归人民,景致一定美好;新起点,岁月之歌一定美妙。拙政园如今是苏州、更是国家的瑰宝,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谁看谁心悦”。楼为心,水为局,眨眼幻影,处处虚画,置身此地,仿佛会随水中的倒影缥缈于空中;山为景,树为颜,移步换景,步步是景,人在花中,似乎也成了这美景中的枝叶。亭伴松鹤,桥携红莲,柳丝葳蕤,蔓缠小榭,水映山色,人行园中,无尽清幽。

回望拙政园,无限感慨,绿树掩盖了拙政园往日的沧桑,黛瓦白墙、亭台楼阁、山水花草也有了新的符号。大富大贵不过是过眼的烟云,黄粱美梦也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唯有这颗艺术珍珠将永远夺目璀璨。

改定于二0一九年五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