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7
分享

平凡又铭心的记忆

总想写文章说高考,可久思没有动笔。原因是当年高考,既没有大家挑灯夜读、同学苦中励志的精彩故事,也没有父母精心呵护、老师押题中签的神话传奇,平淡且缺少靓点,写出来反而让人失望。不过,看到往日旧照,在岁月侵蚀下,模糊不清,不可辨认,还是改变了初衷。因为,无情的岁月,也许同样将风化脑海里的记忆?

高考在少时是新鲜事。父母当年送我们读书,就没有想到高考。而且,当时同龄人心中,高考如同科举,都是久远的故事。读高中时,才从语文老师言谈之中,知道以前高考的零星轶事。当时感到很新奇,因为在那个推荐制的年代里,提倡“又红又专”,但必须先红后专,只有出身好、表现好的少数人才可以上大学,至于成绩吗,只能作参考。后来,恢复高考第一年,竟然以前毕业的学长考上了!同学们都议论说,按照以往的推荐条件及程序,学长无论如何是没有份的。也正是当时选拔人才的方法做出重大调整,给出身贫寒的学生及家长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当年高考是母校组织的第一次高考,无疑是新鲜事。高考的重要标志就是文理分班,有趣的是理科班人数只有文科班的一半,若干年后,发现理工匠人都在文哲专业出身的管理者治下,才知道其中的奥妙。当时之所以学理科,并不是自己文科类课程成绩不好,而是受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潮影响,想学一门谋生手艺。

高考第二个标志就是全校动员,上上下下,逢人遇事必说高考,不过也仅仅是思想重视,办法并不多。老师大多是高中毕业,只有少数师范学校毕业,乡土气息浓厚。例如,没有正规的语音教学,学生英语读音不标准。至今,我还保持着从中学延续下来的习惯,英语口音带明显的乡味,每每与外国同事在一起,就会被奚落为带“加利福尼亚乡村牛仔”的口音。学习材料为老师的刻印本,而且也不多,高考经验就更是空白。至于说如何预测学校高考的成绩,底气不是来源于老师教学及学生成绩,而是来源于当时的现状。那时候的教育还不像现在这样按高考配置资源,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县中、市中将成绩好的学生全部选走的荒唐做法,公社中学与县中学教学质量相差无几。正因为如此,老师就经常安慰学生说,高考是矮子里拔长子,我们又不会比其它中学差,一定会有的,不会剃光头。可见,尽管学校信心满满,但目标还是低低的,只要不吃“零鸡蛋”就行。

老师说的是真心话。当时学校教学、生活条件差。学校建筑大致成“冂”形。一栋大致坐北朝南的二层红砖小楼为老师办公室及宿舍,楼前为一大操场,操场东西两侧两排约十来间平房就是教室、图书室等。每间教室不足50平方米,挤挤地坐着50个左右的学生。至于实验、教学设施,都是梦想和传说了。学生生活很艰苦,红砖小楼后的一栋平房是学生宿舍,大通铺。学生必须从家里带米,饭盒蒸饭,菜是从家里带成品。吃饭或围坐在教室里,或蹲坐在树荫下。就是这样的艰苦学习生活,还有许多同学得不到保证。家庭困难的同学,四处借钱交学费、购买复习资料,十分尴尬;家里劳动力少的同学,还得抽空干农活,哪有时间专心学习?当年家住湖边的几个同学,晚间或起早捕鱼赚钱,白天带着鱼腥味赶到学校上学,几乎没有时间复习。

不过,生活艰苦并没有阻止学生们求知欲望,大家学习非常努力,学习态度端正。可是,学习上的难处,让大家很茫然。知道要高考、要用功,但不知道如何复习才有效,如何才能达到目标。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都不高,不可能辅导子弟学习,更没有什么辅导班可以吃小灶。书就那么几本,习题就那么几道,老师找来的练习题也有限,偶然有同学从市里书店购来的复习资料,内容也不是很全。至于思路、方法、技巧,就只有靠悟性了。大家无奈之下,只有多背多看,用精力换能力,数学老师的俏皮话形象地说出当时大家的心情:“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杀不血,可以割(念gei)出印子来!”

当年的高考时间是7月20日-23日,考场在县一中。其实只考三天,第四天外语口试,因无人参加而未开考。每天两门,依照政治、物理(历史)、数学、化学(地理)、语文、外语的顺序安排考试。考试过程倒是平常,短短的三天,之于人生来说,只是短短一瞬间,但赋予亲情的这一瞬间,足以让人终生难忘。学校经费紧张,但倾其全力,考前一天,将学生们安排到县城集中吃住候考;老师废寝忘食,见缝插针,临考还组织同学复习答疑,尽最后一点努力和心意。很多同学被县城的亲友接走,我也一样,汽运公司工作的叔婶,邀我到家中吃住,为了给我好的考试环境,竟然把同龄、同时也参加高考的堂姐赶到邻居家借住,至今想起来还让人感激不已。

回想起来,当年参加高考心态好,年少不知愁滋味。一定要参考,中不中无所谓,至于考不中后,是复读还是干其它的,就没有考虑,随大流呗。唯一愿望就是高考如学校考试模样就好。所以,考试卷发到手后,发现考题类似于期中、期末或平日考试,就是难了点,心中不免放下心来。语文卷子对路,太自信了,做好以后懒得检查,在座位上或玩钢笔,或盯着窗外卖冰棒的摊子发呆。发放高考成绩时,才后悔不检查试卷,少了好多分,与目标有差距,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了。这也成为自己心中的痛,以至于而立之年,还跨学科考取国内知名大学学习,还自己未了的心愿。

其实,懵懂少年也说不清什么是愁滋味。考后,从县城走路回家,途中到县汽车修理厂歇息,告诉在此工作的苟叔说,高考如同期末考试,就那样。回家后,不知轻重地告诉家人说,与学校考试差不多。以至于苟叔同母亲说,看细伢子神情,估计有戏,作点准备吧。母亲不以为然,只是沉稳地打哈哈:“等等吧,前几天才考完,调皮佬的话你也信? ”

当然,高考前后的许多时点,内心也很受煎熬,只是无法诉说,也无处倾诉罢了。临近高考,内心十分忐忑和不安。为什么有的同学那么自信,而自己越学心里越没有底?为什么自己出错越来越多,其它同学越来越好?为什么越学越觉得知识空白点越多?为什么考试大纲初看简单,越看越糊涂?到了最后,人都有点木讷发呆,变得寡言少语了。考后到发录取通知书的这段时间,也是难熬的日子,自己被传言弄得无所适从,经常听说某某同学分数下来了,某某同学考得不错,某某同学都准备办升学宴了,可就是没有自己的消息。直到有一天,从班主任老师知道自己高考分数及大学录取分数线后,压在心里的石头才落地,自己还真是考上了。而且这届同学里,包括我在内,有三人考上大学,开了母校在校生的先河。到大学报到,本是高兴的事,可正式上课的头三天,就参加全省高校新生摸底考试(或者叫复试),事先言明,完全高考模式,考试结果严重偏离高考成绩者,将被劝退。半个月后公榜成绩,大多数同学都有与高考类似的成绩,但少数同学却被劝退了。为此,大家虚惊一场,因为考试场上,从来没有常胜将军,谁敢说第二枪的子弹能直中第一枪的枪眼呢?

就是在这种懵懂、不知愁滋味的情绪与不时惶恐、忐忑心情交织下,度过高考时光。以至于听他人讲高考故事和总结成功经验时,觉得很新奇,心里想,哪里会有如此生动和惊心呢?当然,凡事均有因,舅表哥解释是:“都说“细老表”经常偷偷用功,躲着读书,能考上!”看似有道理,其实不尽然,应该是性格使然。自幼丧父,对外界很敏感,而且观察事物的角度与人不同,爱憎分明,易情绪化。自尊心强,很在乎作业批语及课堂回答对错,为了保持较好的成绩,往往就要准备,一来二去,无形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好静懒动的风格、懵懂单纯的为人,因此读书时间富裕,并不紧张。再加之青春期叛逆的性格、没事瞎琢磨的习惯,无事生非,瞎捣鼓。例如,乱设条件,乱加工况,把牛顿第二定律翻来覆去地瞅瞅,久而久之,事先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情况,做过别人未经历过的事情,自然也就在那缺书少教的年代里,能有一个较好的成绩。当然,自己瞎琢磨会经常出错。例如,高考数学试卷有一问题自己遇到过,但是用自己瞎琢磨的方法解题,结果错了,痛失大分。回想起来,应该说高考成绩是自己经历与性格的结果。然而,正是高考,让自己性格更加突出,直到如今,几乎没有变化,还经常为获得知识而快乐,为错失知识而痛苦。这种性格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藐视无术者、遇事喜琢磨、好静懒动、率性天真等,如果用流行的“九型性格学”作分析,自己活脱就是“若没有知识,就没有人会爱我”之标题下的鲜活案例。

后来,参加过无数这样或那样的考试,它们都会给自己带来一时欢乐和痛苦,但都没有如高考那般深刻的记忆,当年的情形还不时在脑海里回放。事实上,那段岁月也是值得留恋和纪念的,许多人都会用不同方式纪念那个火热的年代,纪念当年的那一瞬间。提笔写本文的前几天,有位学生突然联系说,所在大学开展了一项“重走父辈高考路”的活动。视频里,他用混杂着兴奋、意外、尊敬的口气说:“老师,当年的高考试卷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参加活动的同事,都是四十岁以下的后生,高学历,其中有海归,也有××学者。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闭卷考试,只有少数人成绩理想,好多人平均分数不及格,凭此次考试分数,以当时标准,竟然许多人还上不了大学!”

很欣慰,曾经的学生能在人生盛年高位上做一些思考生活、检讨人生的有益活动,表达对父辈的敬意,后生可畏。然而,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历者,还是止不住为当年朝夕相处的同学惋惜。当年,学习条件如此之差,大家没有发挥潜能,而且与大批学长同挤独木桥,加之当年“个位数”的升学率,许多有才华、有思想的同学与大学失之交臂,抱憾终身。不过,回头再望,内心也释然,当年无论是因故没有参加高考的同学,还是有机会勇于走向考场的学生,虽出身贫寒、身处底层,但仍顽强地抬头看柳梢的月、檐角的星,心中有梦。如今,梦想成真,或学有建树、工有专长,或成家立业、回报家乡,是国家的栋梁、乡之骄傲、家之靠山。

很幸运,经历了那个火热年代,并从那个蹉跎岁月中一路走来。忘不了青葱岁月里为助跑的同学、亲人及老师,忘不了曾经的花样年华和那铭心的一瞬间!

二0一九年五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