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23
分享

大林桃花岁岁开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本与长江之滨的江州(今九江,史上又称柴桑、浔阳等)无瓜葛,但因性格使然,被贬江州,从此记入江州人文史册。

白居易被贬前,科举及仕途都较顺。二十九岁,以第四名入进士第。三十一岁,在吏部侍郎郑珣瑜主试中及第。同及第者有元稹、李复礼、吕频、哥舒恒、崔玄亮及王起、吕炅等八人。三十三岁始任两年校书郎,三十六岁(公元807年)由周至县尉调充京兆府考官,试毕,任帖集贤院校理。三十七岁(公元808年)任左拾遗。三十九岁(公元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四十岁(公元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四十三岁(公元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到江州之前,白居易写有大量诗歌,著名的有《卖炭翁》《长恨歌》等等,在文坛享有一席之地。其诗文风格以揭露现实、鞭挞权贵见长,代表作有《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村居苦寒》等,都是让权贵们读之后切齿、扼腕、变色的诗作,因而得罪了大批人。同时,白居易自认受到皇帝赏识重用,应以“尽言官之职责”来报答知遇之恩,频繁上书言事,拟用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补察时政”,且多言而无忌,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失误。然而,虽上书言事多获皇帝及朝廷接纳,可言语过于直接,也令唐宪宗不快,多亏有宰相李绛相劝而无恙。得罪人终究要付出代价。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重伤。本与此事无关的白居易,不满当权者处事缓慢,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正法纪。然而,当权者认为白居易身为东宫之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僭越行为。加之,不少当朝者深受白居易平日多事多嘴之烦,贬谪为江州刺史似乎是“共识”。而其继任者王涯更是背后补刀,揭发白居易之母为看花落井而殁,可他却写《赏花》《新井》等诗,有伤孝道,如此之人不配治理一郡,于是加贬为江州司马。

被贬当时,白居易非常痛苦和委屈。先是不舍、怨恨。赴任江州途中,写《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通过“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浪打船声”四种意象,描述了黑夜中凄清环境及贬谪中凄凉的人生境况。类似的还有《初贬官过望秦岭》《登郢州白雪楼》《襄阳舟夜》等,精神痛苦可想而知。可苦难向谁诉,幽怨向谁发?惟有自然及挚友!于是,写有《蓝桥驿见元九诗》《赠友五首》等,寄托心情。

再就是发牢骚。此事此情,发牢骚也自然,可其做法巧妙。到江州第二年,作《琵琶行》。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句都说凄凉,“说尽心中无限事”“商人重利轻别离”“江州司马青衫湿”,声声都言哀伤。仔细品来,歌女可能现实存在,“弃妇”实为江州司马虚像,不然哪里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绝句。据说,该诗作成之后,立即广为传唱,很快传到京城,让人心生同情。尔后,读懂其“忧伤”的人,在江州湓浦口(湓水入长江处)建“琵琶亭”以资纪念。琵琶亭成了“沦落人”的心灵寄托。千年以来,人们或来琵琶亭怀古,或遥想琵琶亭的悲凉,或心中默默向琵琶亭倾诉伤感。《琵琶行》带给琵琶亭悲愤、凄凉和忧伤的符号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凉与忧伤的泪点之一,就连伟人在庐山重见离别多年的战友伴侣时,也止不住抄写《琵琶行》,以排解心中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怀。

连贬之事,对白居易无疑是重大打击和教训,“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佛道思想滋长,近乎于脱胎换骨,改变了白居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被贬之后,回京城长安,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过上常人梦寐以求的京官生活。可唐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权贵争权夺利,朝臣明争暗斗;面对此景,白居易极力请求外放,逃离是非之地。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主要精力放在写诗及为民解困之上,再也没有被贬前那种“诤谏”皇帝的热情和胆识,行事做法与被贬前判若两人。例如,在杭州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筑白堤,解决人民的饮水和蓄水灌田问题,并以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教导人们蓄水泄水。

当然这是后话。白居易落魄至江州,心中哀伤、委屈也是自然的。然而,不能靠哀伤生活。白居易在《谪居》中说:“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一切看空,对自己处境开始释然。诗人写“讽谕诗”的出发点是借讽谕劝皇帝改革弊政,一旦认识到皇帝不可能因“讽谕诤谏”而改革,心中希望落空,重功利的诗歌及内心主张失去了依附,精神上失去了追求,还能写什么?还写干什么?还敢写什么?在江州期间,白居易写诗近三百首,其中讽喻诗仅仅16首,不到一成。且其内容多为社会普见的贫困与灾难,较之前狭窄很多。诗中鞭挞、讨伐者多为小吏或宵小,王公贵族几乎绝迹。而且,“讽谕”的口气、用词也要和缓、隐晦得多。

可以理解知识分子“自卫”心态,更能理解从“兼济天下”转而“独善其身”的做法,为避祸远嫌,只能“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将文学与政治分开,将文学置于“陶冶情操”“交友怡情”,而不是“建言献策”“补察时政”。有闲之人,开始整理之前诗作,探讨文学理论。完成于江州的《与元九书》是诗歌研究名篇。该文首为开场白,交代写作目的和背景(当然不忘交代自己被贬的身份)。其次,从诗歌的起源说起,探讨了诗歌的本质。第三,列举唐及之前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和作品,用简洁的语句,简述历代诗歌风格及发展变化概况,阐明《诗经》以来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最后,用较大篇幅写下创作传记,并从自己经历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文字生动流畅,有较强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再豁达,心中痛是难以消弭的。到江州后,诗人的创作心境变了,“孤苦思乡”“平和旷达”成为主题,与先前“心忧苍生”“凛然慷慨”的心境有明显区别。以“天涯沦落人”自居,以作诗为事,用诗歌“自慰”,羡慕陶渊明,希望做隐逸诗人。同时,与道佛交往,向道事佛,求心中的安慰。创作了大量诗人自称“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及“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的“杂律诗”,数量达二百余首,占其江州时期诗作绝大部分,其中感伤、失落是多数诗词的主题。如《夜雪》中“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酷冷,《赠别崔五》中“明旦又分手,今夕且欢忻”的离别,《宿东林寺》中“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的落寞,《南湖晚秋》中“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的伤感,《早蝉》中“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的思念,《初到江州》中“遥见朱轮来出郭,相迎劳动使君公”的感激,《题山石榴花》“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的无奈,等等。多以身边琐事、生活情趣为描写对象,境界内敛,范围较窄,题材以衣食饱暖、纳凉沐浴、日间坐卧、诗酒琴书、山水宴乐、坐禅修道、知遇之欢居多,很少重大主题。

在江州,白居易的“闲逸安命”“知足保和”想法,上司及朝廷宽容理解,贬谪生活也不失优越从容。加之江州有景可看,有景可赏,优美的自然及生活环境为才思敏捷的白居易提供了创作源泉。因此,他常常以审美眼光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于寻常之景中发现独特的美;心有不甘,借秀丽景色疏解身心,摆落尘杂,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内心苦闷,借山水花木逃避现实苦难,寻找灵魂的避难所,获取精神的当下安顿。在江州,白居易写有不少闲逸诗,达63首之多,如《湓浦早冬》“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祇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将“江州湓浦河”与“长安曲江池”等比,达到宽心静神的目的;《江州雪》:“新雪满前山,初晴好天气。日西骑马出,忽有京都意。城柳方缀花,檐冰才结穗。须臾风日暖,处处皆飘坠。行吟赏未足,坐叹销何易。犹胜岭南看,雰雰不到地”,庆幸自己到江州而不是岭南,获得内心安慰。《题浔阳楼》之“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赞叹美丽江州,融入江州山水,以求忘我。

此外,白居易的江州诗中,草木入诗多。直接入诗的有松、柏、杉、桂、竹、柳、莲、木槿、桃花、樱桃、蔷薇、紫薇、石榴、石楠、枇杷、紫藤等十余种,诗文有20余篇。白居易妙笔之下,江州普通植物,鲜活动人,栩栩如生,衬托正面积极的背景。其中,又以花为题的诗词最为著名,如《大林寺桃花》《东林寺白莲》等。

《大林寺桃花》是白居易在江州所作的山水诗代表作。据传,当年白居易游历庐山,见香炉峰景色绝妙,决意终老到此。花“三匹绢锦”买下郑姓寡妇荒地,建草堂居住,过起隐居生活。某日,郑姓妇人告知,山中大林寺及迟开的桃花景色很美。次日,邀东林寺惠恩和尚等人到大林寺游玩。到大林寺后,方知山中别有洞天:清风习习,翠柳依依,寺前寺后,桃红梨白。白居易品大林寺泉水,赏山中香茗,恍惚之间,梦见行走在桃林小径的桃花公主。醒来后,题“花径”,并赋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初看,短短四句,平淡无奇,只不过描述“山高地深,时节变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罢了。细品,回味无穷。写景,“芳菲尽”“始盛开”将抽象春光具体化,形象美丽;将春光拟人化,“春光”有足,可以转来躲去。表意,“长恨”“转入”写出心中祈盼,贬谪江州数载,心中苦闷落寞,梦中见到桃花公主,臆想人生会有意外、命运还有转机?

也许朝廷看到白居易思想变化,也许皇帝念其才华横溢,元和三十年 (公元818年)升任忠州刺史,次年三月到任。临行前,写下《别草堂三绝句》,“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为感君恩须暂起,炉峰不拟住多年。久眠褐被为居士,忽挂绯袍作使君。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兴奋、意外、留恋、不舍、期待之情溢于言表。可惜,三年官满却未归。直到五年后,才途径江州。而且,仅在之前修建的庐山草堂里住了一宿,就匆匆到杭州赴任去了,之后,再也没有回过江州。可以理解,白居易从江州“梦幻仙境”中回到“嘈杂凡间”,已经没有时间、心境在江州和庐山徜徉游览,而要为世俗之事而“禅精竭力”了。

白居易人走了,可诗文留下了。贬谪江州,改变了白居易人生;白居易到来,为江州人文添上花絮。历朝以来,江州城市发生巨变,琵琶亭屡毁屡建,可文学史上的“泪点”常在,普天皆知“天涯沦落人”的脸谱出自江州;千载过去,庐山景观变化万千,大林寺毁了,可“花径”仍在,草堂犹存,人人都知“大林桃花”岁岁盛开在匡庐山中。

                              二0一九年七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