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28
分享

憩息“尘外”亭

马祖岩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贡水东岸,因唐代高僧道一(俗姓马,后人尊称马祖)曾驻锡于此而得名。后从宋代开始,马祖岩就为赣州著名游览胜地,今开辟为马祖岩文化生态公园。

马祖岩为赣州盆地内的丘岗,方圆不过三里,高不过263米,却是观景的好地方。登最高峰佛日峰,可以俯瞰赣州城区美景:高楼耸立,道路如织,贡水长流,三江并流。放眼远望,远可窥郁孤台、八境台,近可见幸福高架、水东镇。

马祖岩是一处有故事的地方。马祖洞、马祖道场及心源古井是道一禅师修行的遗迹,有“马祖买木建寺”的传说,是昔日“马岩禅影”的核心景点。宝兴禅寺为近年修建,位于马祖岩南部山腰处,五进院落依山势而建,金碧辉煌,佛音缭绕,宗教气氛浓郁。悄悄问在此学生们,吃斋饭可为习佛?学生说,不习佛。常来马祖岩登高望远,走环形步道锻炼身体,吃素斋感受艰苦环境,有助于凝神静思、开阔胸怀,对学习有益。

环行步道为近年修建的现代建筑物。长约3公里,宽约2米,木质地板,钢桁架空,绕佛日峰蜿蜒成环,顺山势起伏成道。视线极佳,能悦看山下村舍人家、田野阡陌,可笑望身边绿树红花、清澈流泉。步行其上,跨绿树、红崖,穿云朵、细雨,迎阳光、山风,飘逸的感觉油然而生,与嘈杂城区比较,这里就是幽静、美丽的乐园,难怪马祖择此地建伽蓝修行、马祖岩早就为赣州有名景区。

围绕步道的内侧山脊高处,散布着“吸江亭”“云端亭”“驹岩亭”“一憩亭”“尘外亭”等五座凉亭,供游人休息观景。据传,五座山亭为宋代始建,有近千年历史。北宋嘉佑年间,时任虔州(赣州旧称)知州、号称铁面御吏的北宋名臣赵抃与时任虔州通判、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同州为官(二人于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先后到任虔州。于治平元年,即公元1064年先后离职,赵抃赴任成都知府,周敦颐则转任永州通判),声气相同,诗歌唱和,甚是投缘。二人同游马祖岩后,赵抃首写“和周敦颐八首”第一首《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晓出东江向近郊,舍车乘棹复登高。虎头城里人烟阔,马祖岩前气象豪。下指正声调玉轸,放怀雄辩起云涛。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说马祖岩美景、相投情义及心中豪气。随后,赵抃在马祖岩修建五座观光亭并起名沿用至今。

后来,赵抃、周敦颐分别因疏浚险滩和兴建书院而被尊称为赣州宋朝先贤(与刘彝福、文天祥合称宋朝“赣州四贤”)。赵抃修建的五座山亭,几毁几建,如今所见,均为现代复建品。其中,“尘外亭”位于马祖岩西部,是一座高约4米、3米见方、四壁通透的四角攒顶式凉亭。红色廊柱支撑,蓝色琉璃瓦盖顶,宋式风格。粗看其与外貌与一般凉亭无异,可往日却为赣州名景之一,与郁孤台等统称为赣州八景。

已经无从考证五座山亭各自命名的来由,只能揣测赵抃将观虔州景色最佳位置的凉亭命名为“尘外亭”,是想用“马祖岩”与虔州城之间“僧与俗”“静与闹”的反差,衬托“马祖禅影”神秘、脱俗的景致。

然而,“尘外亭”从五亭中脱颖而出,成为旧日赣州名景则因为其藏在名画里,镶嵌在名家的诗词中。北宋虔州知军(州)孔宗瀚(任职年限待考)修筑城墙,“改甃以石,并建(石)台(八境台)城上”。登台游玩,可尽阅城内外景色。孔宗瀚请丹青妙手将美景绘制成图,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峰山均被选入图中,后概括命名为“虔州八境图”(“八境”寓“八景”而高于“八景”)。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九月十五日,孔宗翰接任苏轼到密州任职,并在密州“超然台”欢饮达旦叙交接之情。孔宗翰仰慕苏轼文采,恳情他为“虔州八境图”题诗。不知何故,苏轼仅写下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而没有满足其请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二月,苏轼于徐州(彭城)遇赴陕州任职的孔宗翰,赋《送孔郎中赴陕郊》为其送行,并满足孔宗翰二年前请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

《虔州八境图八首》中,有两首分别为《马祖岩》:“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和《尘外亭》:“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濛。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前者以谢灵运及马祖为例,表达羡慕修佛之意;后者描述“尘外亭”观赣州城“烟雨朦胧、水映城廓”之妙境。题诗时,苏轼并未到过虔州,但他据画图放飞思绪,用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描绘虔州美景,恰到好处。自此之后,“八景”成为全国各地描绘美景的方法和手段,涌现无数“八景”。尘外亭,也以一亭之景和“却从尘外望尘中”的妙意而记入史册。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贬官岭南途经赣州,遍游赣州旖旎风光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也许是被贬后心境不好,也许是尊重孔宗翰画作,仅补作后记一篇,并未就“八景”再题诗。又七年,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自儋州北归途经赣州,时年六十六岁。苏轼在赣州逗留40余天,期间访友游玩,留下许多诗赋。

马祖岩距城区不远,交通方便,自然在苏轼游玩之列。老迈之人,十步一歇地登马祖岩,静坐尘外亭,回首往事,无限感慨,欣然再写《尘外亭:“楚山澹无尘,赣水清可厉。散策尘外游,麾手谢此世。山高惜人力,十步辄一憩。却立浮云端,俯视万井丽。幽人宴坐处,龙虎为斩薙。马驹独何疑,岂堕山鬼计。夜垣非助我,谬敬欲其逝。戏留一转语,千载起攘袂。”仔细想来,该诗延续二十多年前“却从尘外望尘中”的意境,描绘赣州之美,说诗人自己老迈之境和观美景心绪,含蓄地诉说心中的愿景。

苏轼两次为“尘外亭”赋诗,心中必有寄托。“尘外”一词在唐宋诗词中使用频率高,且宋更高。“尘外”,犹言“世外”,既有文人的向往追求,也有智者的避世心酸。例如,(宋)张孝祥的“独立红尘外”,(元)姬翼的“向往红尘外”,(宋)张继先的“顾怜红尘外”,(唐)拾得的“如何尘外人”,(宋)吴芾的“更从尘外学虚无”,(唐)崔峒的“身心尘外远”,(唐)牟融的“一醉便同尘外客”,(宋)李昉的“不闻尘外事”,(宋)陈天麟的“功名尘外累”等等,而苏轼则展示的则是“却从尘外望尘中”的独特视角,令人遐思。写《虔州八境图八首》时,为乌台诗案前一年,苏轼任徐州知州。仕途虽无大变故,但也是历经坎坷。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新党谢景蕴等诬告苏轼回川葬父贩私盐,第二年被(惩戒)下放任杭州通判。任期满后,朝廷送顺水人情,升苏轼为密州知州。密州届满,又到徐州,回京无望,远大抱负无法实现,内心郁闷。《送孔郎中赴陕郊》一诗中“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崤函脱尘垢”“讼庭生草数开樽,过客如云牢闭口”的诗句,足见其当时心情。虔州巧合的“尘外亭”景点,难免荡起苏轼心中的酸楚,从而在《虔州八境图八首》中留下心迹。从尘外望尘中,苏轼看到的不仅仅是赣州美景,应该另外有指,但要看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只有先生心里明白。第二次赋诗《尘外亭》时,先生已是暮年,历尽沧桑和坎坷,身在“界外”,但仍壮心不已,“尘外看尘中”,关注五彩缤纷的社会,留恋风景如画的人间,忧国忧民之心长存。

仁人志士皆如此。文天祥,南宋三杰之一(也被尊称为赣州宋朝先贤),民族英雄,曾任赣州知州(咸淳十年至德祐元年,公元1274—1275年)。他数次登临马祖岩、访“尘外亭”,追思先贤,遥寄情怀。在《禅关》中写道:“秋风吹日上禅关,路入松花第一弯。只愿四时烟露少,满城楼阁见青山。”借景抒情,愿拨云见日,国家安好。《尘外》中说:“半山风雨载江城,未脱人间总是尘。中夜起看衣上月,清天如水露华新。”在黑云压来、国家安危之机,不逃避,并表达期待“清澈如水的清天”到来的意愿。唉!也只有如此英雄,才会有后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豪情。

憩息尘外亭中,品读四柱楹联,放眼亭外美景,心有感慨。如今,赣州自然美的格局与千年前的宋朝并没有多大变化,但赣州市容市貌和人文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天,登亭人虽然看到的仍然是“楚山澹无尘,赣水清可厉”的美景,可心中充满“人立浮云端,悦看赣州丽”的情怀,“马祖岩”“尘外亭”不再在“尘外”,而是人们休闲、娱乐、怡情的田园。

二〇一九年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