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黟县西递村小桥流水,古宅石板路,典型江南恬静安逸的小山村。随处可见的儒家文化痕迹,赋予优美田园风光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递村奠基于北宋年代,发展于明景泰年间,鼎盛于清乾嘉时期,迄今已经有900余年历史,为明经胡氏宗族所居。明经胡氏源于唐昭宗李晔,原姓李,为躲避战祸才改姓换宗。据说,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昭宗之何妃生下一男婴后,担心梁王弑君篡位,将幼子交由婺源县籍胡三抚养,取名昌翼。
成人后,胡昌翼得知身世,遂“义而不仕”, 潜心于学,人称胡经公。子孙四代居住江西省婺源县考水村,至五祖胡士良迁居黟县程家李绛上(今村东坡地),即西递村的肇端。十四公胡廷俊生有九子,十六公胡天赐生有四子,即所谓的“九房四家”,人口激增,村落规模扩大。明中叶,徽商兴起,胡氏后人经商成功,为西递村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村庄规模扩大,开始出现精美奢侈的民居及祠堂建筑。同时,经商成功助力胡氏弟子的“儒业”发展,至清中叶,众多子弟相继在仕途上取得成就,西递村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人烟众多,号称“三千烟灶六千丁”,建成许多祠堂、民居、私家花园。清末社会动荡及徽商式微,西递村衰落,民宅荒废,祠堂倾斜。土改中,民宅被分割到农户,祠堂改作学校公署,昔日辉煌不再。今天所见,仅为原村落中心部位,有祠堂五座,民居一百二十余栋,牌坊一座。
进西递,首见高大的胡文光刺史牌坊。胡文光,安徽黟县西递村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担任江西万载县令时,筑城墙,修学校,做了不少好事。后担任胶州刺史兼理海运。官升至荆州王府长史、奉直大夫、超列大夫。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皇帝批准建“功德牌坊”,以表彰胡文光为官二十三年的政绩。牌楼高12.3米,宽9.95米,“三间四柱五楼”,通体采用“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牌坊布满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来,每处图案都有寓意,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是明代徽派石坊代表作。
牌坊是所谓的“旌门”之制。牌坊的旌表作用,包含着伦理道德威权,体现了儒家“三纲五常”这一封建社会家国天下的秩序之本源。除胡文光刺史牌坊外,西递曾有15座牌坊,多为旌表贞女节妇、孝子贤孙的节孝坊,与歙县棠樾村牌坊排列方式类似,密集列于村口,是西递村的荣耀和“旗帜”。
行走村中,粗看村落建筑随意,高矮规模不尽相同。可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建筑是循着定规建设而成的,是血缘宗族文化具体体现。“追源溯本,莫重于祠”。历史上,西递村曾有祠堂20余座,以宗祠“明经堂”和“敬爱堂”为核心,又分为总祠、总支祠、支祠、家祠,祭祀不同辈分的祖先,细化族权等级。沿溪流地段建设祠堂,村落又以祠堂为中心发展,依照血缘亲疏远近关系,固定居住地域。至于非胡姓村民,则只能住村庄外围,依附胡姓生存。
敬爱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重建,面积1800平方米。原为明经胡氏十四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的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举首环顾,对联楹柱,梁檩上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 四世承恩”及“ 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向后人展示胡氏宗族荣耀;上庭对面的横梁上悬挂着3米见方的大牌匾,为理学大家朱熹手书 “孝”字。后人根据朱熹的笔迹图形,对孝字给出解释:“孝则为人,不孝则为猿”;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百代蒸尝”匾额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是族长之位,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威仪非常;厅前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尊卑有序;敬爱堂取“敬老爱幼”之意,教育族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祠堂是教化之地,内中一切都在指引、规范族人人生方向。
敬爱堂的特殊身份,自然成为西递村位置中心。整个村落均以该堂为中心布置设计,依儒家秩序规范,按“高不过祠,大不过官,深不过富”的规矩,逐步建成村庄。西递村现存的明清建筑中,敬爱堂和追慕堂规模宏大,形制巍峨。膺福堂,大夫第,惇仁堂,迪吉堂,西园等大宅堪称精美;枕石小筑,临溪别墅,青云轩,旷古斋,尚德堂等建筑规模较小。村口的走马楼,相传是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到来而突击营造的,是富与贵的结合后“儒家秩序”给予的“例外”。
居民生活起居的“小目”随儒家伦理的“大纲”而张。三条平直的纵向主要街道,沿金溪,前边溪和后边溪布置,打通人们祭祀祖先及宗族间交流的通道。沿主要街道两侧布置横向次要街道,则是宗族内部不同家庭之间交流管道。西递村道路较窄,一般1-5米,道路高宽比可以达到10:1左右。人多地少固然是主因,但用心营造高深肃穆的气氛也是建设者的初衷。至今,走在西递狭窄的道路上,看两侧建筑外墙高大封闭,让人感到高峻威严。主道两则昏暗的巷道,具有强烈的透视感,让人感到深邃久远。黟县青质地的路面,苍朴的灰瓦白墙,曲折蜿蜒的街巷,显示西递村古朴、悠远及绵长。
街道两旁民房及商铺,为典型的徽派建筑。人多地少,建筑制式多为三合院式楼房,少见占地多的四合院。天井、厅堂是单栋民居核心,依次分布卧室、偏房、厨房等,全村几乎雷同的样式,显示“长幼有序,主仆分明”的家庭秩序。一门二窗式封闭的正立面及马头墙式高大的封火墙,显示徽州人财不外露的特殊心态。经常看到建筑门向内凹,目的在于避免财气外露,减少与它门(人)“正对”冲突。少数建筑为了避开视线而将门稍稍转向,显示徽州人“让人一寸又何妨”的处世之道。
“大夫第”建于1691年,为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煦故居,是村中民宅代表。四合院二楼结构,正厅高大轩敞,厅前设天井。天井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客观上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此外,徽州人认为天井可“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从而“肥水不外流”。绣楼是主人利用正屋旁侧空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绣楼外挂匾额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及清代书法家汪恩道木刻“桃花源里人家”。其中,“人”字,像一位跃起伸臂、迎接彩球的后生。“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源”头上,益显整体美,道出了宅邸自然风光及主人崇尚儒家“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自得心情。楼下小门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以期做到“进也风流,退也潇洒”,反映了主人人生哲学和世界观。类似情况在西递常见,如东园扇形窗寓意“抬头见善(扇)”,本来普通扇的形象,因包涵内心期待而被欣赏。
“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作品遍布于村中每栋建筑之上,是徽州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微观注解。其中,旷古斋的“三雕”数量最多、最精美。它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门楼、门罩都是雕刻品,客观作用是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主观上则显示出主人身份地位,是徽州人“千金门楼四两屋”的习惯做法。木雕窗棂,石雕地漏,砖雕墙角等等,既展现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徽商在当时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当然,三雕作品展示艺术魅力的同时,无不体现徽州人的价值观。例如,门罩呈元宝形,两头翘角的下方各有“富”、“贵”二字,“富”表达主人希望经商赚钱,招财进宝的追求,“贵”则是反映了主人亦商亦读、以商促仕的愿望。
四处可见的楹联,则如同一本本无言的教科书,具体化地解释儒家文化经典,达到教化目的。履福堂中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来,徽州人尝到读书的甜头,无论经商、做官都需要知识,行好积善是徽州人处世之道,精辟地概括了主人的人生哲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徽商及儒生追求。“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道出主人的经世之道。在徽州人眼中,“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方略是经世不败之道,光读书不经商太穷,光经商不读书入仕又没有权势。“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里存一点,子种孙耕”说出了主人的人生见解:凡事都要谦让,生活天地才会宽阔,做事要留有余地,子孙才不会吃苦头。
横路街的“瑞玉庭”一副错字对联:“便宜多自吃亏来,快乐每从辛苦得”,为很多人提供自勉的依据。楹联中,刻意将“辛”字下方多加一横,寓意多一份辛劳,多一份收获;将“吃亏”二字繁体中的“亏”字右上部多加了一点,意为多吃点小亏,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旷古斋厅堂也有一副错字联,“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中,将“孝悌”改为“孝弟”,将“章”字下半部“早”字,一竖笔画出头,以表期待兄弟和睦、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这些说法及理念,即使在今日,也是有可取之处。
出西递村,环绕西递村,发现西递村整体形态为船形。两头尖,中间宽,目前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约60公顷。位于两纵列山峦间的小盆地上,地势狭长,与地势平坦的横岗隔山而立,也称“里六都”。村北的山峦主要有奢公山,虎形山等,村南有长演岭,金鸡山等。三条溪流穿村而过,它们均发源于北侧的山中(金溪发源于冬生坞,前边溪发源于九都岭,后边溪发源于松树山),自东而向西汇入西溪中。据传,胡家五祖胡士良科考路过西递,发现“西递众星皆拱北,诸水尽朝东,今东水西流,其地主富”及“枕山,环水,面屏”,是家族今后繁衍发展之福地,故搬迁至此地。为此《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道:“壬派五世祖道经西递铺,见其山多拱秀,水势西流,爱携堪舆家入西川境,便观形势,有虎埠前蹲,罗峰拱秀,天马涌泉之秀,犀牛望月之奇”“风燥水聚,土厚泉甘,遂自婺源迁来其间”。 环顾村貌,“枕山、环水、面屏”“环抱村庄,负阴抱阳,金带环抱”,与理学大师朱熹称赞的“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徽州呈坎村有异曲同工之处,是旧日人们心中的“桃花源”。
站在高处,眺望西递村,由衷地叹服传统文化魅力。本是山间小村,自然的山水,经儒家理念后修饰后,内涵深邃。西递村,不仅仅是一处人居的村庄,还是一艘搭载厚重传统文化的古船。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是间间船舱,盛载传统文明的硕果。昔日村头高大的树木和牌楼,就是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往日村民就是水手,在儒家思想号令下,乘风破浪,在封建社会航行数百年。
如今,“系泊”在皖南崇山峻岭之中的西递村,不大可能再现往日农耕文明的辉煌。可蜿蜒的溪流,斑驳的花白墙,裂纹横生、色泽暗红的木质肌理,暗淡的青石路,袅袅的炊烟和淡淡的远山,诠释了简朴而隽永的生活本质,为人们留下一片远离喧嚣和名利的天地。到这里来,可以回溯祖先辉煌的历史,聆听先人的教诲,吸取传统文化精华,为民族复兴大业获得更多的营养,为民族崛起再积蓄力量!
改定于二〇一九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