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史桢玮的头像

史桢玮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9/08
分享

《不曾起舞的日子》连载

写作思路:

1.深度关注现实,直击社会矛盾。近年来,全球自然灾难愈加恶化频发,令每个地球人有目共睹,感同身受;国内应试教育和“中国式”家庭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新闻事件时有暴光,屡见不鲜,尤其以2019年轰动全国的北大学子弑母案最为典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畸形的教育?似乎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又是施害者。长期以来,一系列血淋淋的现实案例令作者痛心疾首,寝食难安,心有块垒,不得不发,故成此作。可谓,从宏观而言,环境领域和教育领域出现的尖锐矛盾和极端问题与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息息相关,命运与共。该长篇小说深度关注现实,直击社会矛盾,紧扣时代脉搏,彰显了严肃文学的担当与良知,从环保和教育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扭曲变异充满血泪的故事,勾勒出自然灾难与心灵灾难的缩影,与芸芸众生和普通读者的生存处境及心理情境共情性极高,极易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警示世人珍惜那些阳光灿烂自由起舞的日子。

2.勇于探索禁区,揭示丰富人性。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不曾起舞的日子》是一本“时代病历”,包含了精神疾病、家庭暴力、非典疫情、环境保护、应试体制、“中国式”家教、亲情相爱相杀、物欲时代的理想幻灭等敏锐而沉重的话题,构筑了一个固若金汤、阴郁恐怖、难以突破的话语城堡,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情感。然而,作者敢于正视当下“症候”,勇于探索叙写“禁区”,在善与恶、爱与恨、罪与罚、解构与重建、沉沦与救赎的冲突较量中不断突出重围,展现和揭示丰富的人性现象,挖掘出了人物的心理深度和情感深度,塑造了女主独孤锦鹤这一极其复杂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同时,小说文本对现实进行了客观的审视和批判,启示大众关照和反思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与当下的社会图景构成了复杂而激烈的对话。作者借助男女主人公阴郁而惨痛的心灵史,在撕裂流血的疼痛叙述中,对人性、生命、死亡、灵魂、世界等思想层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试图弘扬人性黑暗中残留的理想主义和美善之光,警示世人能够珍惜那些阳光灿烂自由起舞的日子。

3.胸怀文学理想,再塑美好形象。世界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长篇小说的主要思想是描绘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件事更难的了。”德国著名汉学家、文学批评家顾彬和国内著名文学批评家李建军也曾批评当下国内长篇小说创作存在的人物矮化、精神萎缩等一系列文学理想缺失的紧迫问题。作者在自觉吸取文艺批评的同时,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激情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白痴”形象——男主人公青年诗人赵南星,是一位基督徒式的美好人物,他天然有着善良与悲悯的道德性,试图把对世界和人类深刻的爱当作生命的基本信念,这一崇尚自然追求理想且勇于自我牺牲的完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当下的物欲主义和实利思想在文学层面得到了洗礼和救赎。在整个叙写中,作者具有观照整个人类命运的文化自觉,以充满人道情怀的态度发现并挖掘了人性中阴暗与残忍的一面,在直面人性的残缺、巨大的灾难,甚至人格的畸形和病态的同时,给予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理解和悲壮的救赎,赋予了男主人公人格的完整和神性的光辉。整个故事虽流露出悲观却不忘给人以希望的诗意,最终将他们引向宽恕,引向和解,引向爱,进而塑造出了美好的人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精神。

作品特色:

1.题材的独特性。这部现实感强、共情点多的心理伦理小说,是同时反思环保生态和教育生态的现实题材作品,也是同时向精神疾病、家庭暴力、非典疫情、环境保护、应试体制等敏锐而沉重的话题探索的现实题材作品,作者抓住的社会焦点话题具有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容易引起广大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和情感体验,将会有着深广的市场前景。

2.贴近社会现实呈现主题。小说故事建构真实,人物角色真实,是一部充满创造勇气的作品,小说中每个主要人物都在矛盾和现实中挣扎斗争,绝望却又怀着希望地无力活着。这部小说更是一部戳心催泪之作,它的催泪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关注和聚焦了庞杂的社会现实,将每一个人乃至每个家庭共有的痛点深深击中。

3. 深度的心理开掘推动人物成长。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作者注重深度开掘人物心理,客观完整地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情感,全面表现共存于人性中的善与恶。小说中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直指个人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冲突和挣扎,充满了善与恶、爱与恨、高尚与卑劣等各种层次的复杂心理,对人物成长作了很好的铺垫。

4. 不囿于传统的独特人物形象设定。小说中人物形象设定立体丰满,不落俗套,生动鲜明,各具特色,每个主要人物都是复杂的矛盾体。尤其是在男主赵南星和女主独孤锦鹤的形象设定方面,作者更是精心构思,用心着墨,塑造出了性格迥异且有别于文学画廊中经典人物的独特形象,读后令人为之惊愕,难以忘怀。

作品价值:

1.对社会现实作出批评性审视,或可为主旋律创新发展起到批判和引领作用。作品充满人道关怀和批判精神,在泛娱乐化时代,这部现象真实、本质真实、积极的现实题材小说回应了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环境生态和教育生态的内在诉求,满足了大众心理,实现了大众获得感;同时,回应了我党在十九大首次把重视家风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迫切要求,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评性审视,作出了严肃文学应有的预警姿态,进而对传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度反思和现实反应,对教育体制改革、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等主旋律创新发展起到了批判和引领作用。

2.与同类现实题材余华经典小说《活着》相比,升华了亲情和苦难的意义和价值。余华的小说《活着》无疑是当代经典之一,但余华在男主人公福贵的心理刻画方面存有遗憾,当面对一个个亲人死去的时候,余华刻意让男主福贵选择了冷漠被动接受命运的绝望安排,没有做出内心和行为上的痛苦挣扎和抗争,因此人物显得失血,不真实,不可信,缺乏社会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部分消解了亲情和苦难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小说《不曾起舞的日子》里,作者对苦难进行了诗意的叙写,让几个主要人物在活着的过程中,面对了许多生死抉择的至暗时刻,正视并还原了人物活着的真实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使人物清醒地面对死神和厄运,烘托出了命运的荒诞和生命的顽强,更加增强了故事中家庭伦理悲剧的震撼。

3.与大获成功的同类型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相比,具有同等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市场潜力。例如,近几年,获得票房和口碑双成功的国产影视作品《都挺好》《盲山》《我不是药神》《银河补习班》《少年的你》等,分别从一个侧面关注了原生家庭原罪、拐卖妇女、医药体制改革、应试教育弊病、校园霸凌等令世人痛心疾首而无法回避的现实焦点问题。这些影片不断贴近现实,贴近观众生活,特别是现实题材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导演敢为人先,勇闯医药改革领域的“无人区”“深水区”,影片公映后,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很快出台了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的改革方案,该影片成功发挥了批判现实引领现实促进我国医药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同样,近年来韩国现实题材电影《素媛》《熔炉》,均从真实的幼童性侵案角度成功推动韩国政府完善了相关法律。而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不曾起舞的日子》,则同时包含了环境生态、教育生态、精神疾病、家庭暴力、疫情传播等多个层面的现实焦点问题,对当下中国社会作了由内而外的立体式解剖和呈现,到位而不越线,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度极高,激起大众的获得感更强,与大获成功的同类型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相比,具有同等重要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市场潜力。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