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折磊的头像

折磊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4/07
分享

黄河岸边是故乡

——五代、北宋时期府州折家将传奇

滚滚黄河从遥远的巴颜喀拉山奔腾而来,一路挟雷裹电,九曲回荡,在府谷拐了一个弯折向西南而去,在这一方土地上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府谷县地处晋陕蒙接壤处,举世瞩目的神府煤田腹地,地下埋藏着世界称冠的优质煤炭资源。一千多年前,曾经在这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家族,即我的远祖辈府州折氏。折家儿女曾经世受国恩,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抗击外敌入侵,镇守府州(今陕西府谷一带)近三百年,在滚滚黄河边,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边疆保卫战,可谓独步青史!

折氏系云中大族,为鲜卑后裔。唐武德年间,府州折氏始祖折华,由云中迁来府谷,折华被朝廷任命为府谷镇遏使。在府谷孤山川定居后,折华着手制定族规,整顿族群,实行一夫多妻制,开垦土地,发展农牧,修筑城堡石塘关,建立守关军,严勤克俭,励精图治,使得府州折氏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拥有一定实力的地方豪强。到了唐代末年,首领折宗本在始祖折华开创的基础上,进占河西,为折氏在府州事业的开拓奠定了基础。从唐咸通十一年(870)折宗本任唐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一直到南宋绍兴九年(1139)折可求守城战死,近三百年时间,折氏子孙世袭知府州事,筑八城二寨,前后十代为将,历奉唐、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朝六朝,“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出自《宋史》卷二百五十三传第十二之折德扆传),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堪称华夏第一将门世家。

世袭府州三百年不负皇恩义同天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从梁开平元年(907)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至周世宗显德七年(960)灭亡,历经五代共五十三年。政权更迭频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五代时期,辖地以今天的府谷县为主的府州西连西夏,北接辽国,东邻北汉,为中原王朝抵御西夏、北辽入侵的天然屏障。从战略角度看,保全府州,便可保全河东地区。同时麟府路(今府谷、神木)又是河东输饷延州的必经之路,与延州成犄角之势。可以说麟府州是中原地区与夏、辽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折氏世据府州,依靠部族和府州百姓的力量,在战乱中崛起。唐咸通十一年(870),折氏领袖折宗本被任命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缘河五镇包括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胜州(今伊旗东胜一带)、麟州(今陕西神木一带)、银州(今陕西榆林鱼河镇一带),府州(今陕西府谷一带),府州为振武军五镇治所。

折宗本去世后,折宗本之子折嗣伦受到晋王李克用的赏识,官职从其父折宗本的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一跃成为麟州刺史。封上柱国,号太山公,累赠太子太师。据《刺史折嗣祚碑》碑文说他“稼樯有通政之咏,庶民无聚敛之怨”。折嗣伦任职期间战功卓著,不仅具有抵御外族侵略的将才,而且能团结部族,抚恤流民,经营农牧,赢得了蕃汉人民的支持和拥戴。自此,折氏家族奠基府州,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后唐庄宗天祐七年(910),升府谷镇为府谷县。次年,下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以扼蕃界,授麟州刺史折嗣伦之子、河东牙将、领府州副使折从阮为府州刺史。折从阮不断加强边防地区的防御力量,使后唐明宗、闵帝、末帝各个时期边境平安无事。后唐长兴元年(930),府州刺史折从阮入朝,觐见后唐明宗,加折从阮检校工部尚书,复授府州刺史。到了广顺元年(951),后周与北汉同时建立政权,折氏归顺后周。

后唐清泰三年(936),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率兵反叛,建立后晋。契丹想乘势将府州纳人囊中。折从阮率领部众多次击退契丹的侵犯,使地处河西的府州,仍然保持在中原皇朝的控制范围内。

后晋天福八年(943)春,后晋和辽国爆发战争,折从阮奉命出兵,深入辽国境内,连拔十余寨,并占领胜州。折氏因对契丹作战有功,后晋天福九年(944),后晋又加封折从阮检校太保,迁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契丹西南面行营马步都虞侯。

后晋开运二年(945)二月,后晋派安审琦、梁汉璋领兵北征。府州防御使折从阮领兵进攻契丹胜州,契丹守将投降后,快速向朔州方向逃窜。折从阮严格执行了后晋石重贵的政策,不久又被授予了永安军节度使职衔。

后晋开运四年(947)四月,契丹灭晋,刘知远自立,建立后汉,定都太原,折从阮率众归附,受到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欢迎,将府州升为军镇,赐名永安军,将胜州并入缘河五镇统一管辖。

同时授折从阮光禄大夫、检校太尉、永安军节度使、府胜等州观察处置使,仍赐功臣名号,以折从阮之子折德扆为府州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至此,府州折氏获得了唐末五代时期地方军镇的最高职位,折从阮开始以藩镇节度使的身份,进人中原皇朝的政治舞台。

后汉乾祐元年(948)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加升折从阮官职为特进、检校太师。乾祐二年(949)十月,折从阮进封岐国公;乾祐三年(950)三月嘉庆节,折从阮举族人朝晋见汉隐帝,汉隐帝在永福殿设宴招待了他们,同时迁折从阮为武胜军节度使,驻镇河南邓州,命折从阮儿子折德扆担任府州团练使。折从阮生于五代乱世,从天祐八年(911)任府州刺史开始,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知府州,振武、永安、威胜、宣义、保义靖难等六镇节度使,这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建隆二年(961),折德扆入朝见到了宋太祖,得到优厚赏赐。并允诺子孙世袭知府州事,确认了府州折氏藩镇的地位。

在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折德扆四代苦心经营奠基府州的基础上,府州折氏后代将星云集,人才辈出。在五代时期有摄麟州司马、检校尚书祭酒兼御史中丞折从依;任显德中礼宾副使、权总州事的折德愿;在有宋一朝有参与对北汉发动的统一战争,历任云麾将军、汾州团练使、知府州、府州防御使、永安军节度观察留后、泰宁军节度使、去世后朝廷赐侍中的折御勋;子河汊大败辽军、收复宋所失州县十五处、历任府州兵马都使、闲厩副使、知府州、崇仪使、领成州刺史、府州观察使、永安军节度使、麟州兵马都总管、夏银府绥都巡监使、赠侍中、校检太师、尚书令、燕国公,朝廷赐庙额“显忠”的折御卿;任东头供奉官、可崇仪副使加阶勲制的折御冲;同巡检使折海超;辅佐丈夫带领儿孙抗西夏、战辽国的巾帼英雄折太君。

有历任知府州兼麟府浊轮寨都巡检使、富州刺史、兴州刺史的折惟昌;有历任西头供奉官、擢閤门祇侯、六宅使、知府州兼麟府路都巡检使、领普州刺史、左藏库使、嘉州刺史、简州团练使、云麾将军、赠耀州观察使、崇信军节度使的折惟忠;历任洛苑使、内苑使、嗣父知州事、延州管界沿边都巡检使、平恩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金紫光禄大夫的折惟正;楚州兵马都监折惟中 ;任供奉官、洛苑使的折惟信;保卫府州城,以少胜多,历任西京作坊使、知府州、宫苑使、普州刺史、果州团练使、麟府路兵马钤辖、赠太尉、司徒的折继闵;百胜寨主折继长;在啰兀城大战中任先锋的西染院使、皇城使、成州团练使、西作坊使、解州防御使、知府州、赠左屯卫金吾上将军的折继祖。

有参与啰兀城大战历任延州东路巡检使、忠州刺史、左骐骥使、果州团练使的折继世;历任供备库使、文思使、恩州刺史、知州事、左监门卫将军、楚州都监的折继宣;任内殿承制、閤门祇侯、左千牛卫上将军的折继长;为官清廉、善于让贤历任左、右班殿直、右侍禁、西头供奉官、供备西京左藏库、庄宅、皇城使、宫苑副使、崇仪、西作坊、左骐骥、摄河东路第五将、麟州兵马都监兼在城巡检、监中山府北岳庙,上柱国,赠康州团练使的折克禧;历任知府州兼麟府都巡检使、皇城使、忠州刺史、解州防御使、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银青光禄大夫、校检工部上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文思使,累赠左金吾卫大将军的折克柔;任文思副使、赠左领军卫大将军的折克隽。

有戍边三十年、征战一百七十余次、斩敌无数、劝降上万户,历任高平郡开国公、上柱国、知府州兼管内劝农使、兼麟府州界管都巡检使,兼河东十二将、秦州观察使、皇城使、象州防御使、太原府路兵马钤辖,食邑二千七百户、秦州刺史、累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被敌国西夏人尊呼为“折家父”,去世后封赠安武军节度使、谥武恭、太尉的折克行;历任右骐骥使、河东路第八将、护军、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右金吾卫大将军的折克俭;任殿直、文思副使的折克仪;历任知府州、耀州观察使、皇城副使兼閤门通事舍人转西上阁门副使制中亮大夫、吉州防御使、荣州团练使、皇城使的折可大;历任康州刺史、太原路兵马都监、兼河东第十二将、知府州、右武大夫、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观察使的折可求。

以荫补入仕,功迁秉义郎、閤门祇侯、升第四副将、閤门宣赞舍人,以第四将征讨方腊,迁武节大夫,平灭宋江,迁武功大夫的河东第二将折可存;戍边四十年,征战上百次、文武全才,历任荫补披带班殿侍、充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迁第一步将、第三将、第七将、进环庆路兵马都监、泾原第三将、知简州兼安抚、东上閤门使、洺州防御使、泾原路兵马钤辖、累迁明州观察使、镇戎军、泾原路副使都总管、武安军节度使兼官内劝农使、观察留后、步军都虞候、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淮康军节度使、马步军都总管、知宁州、知岷州、知渭州,号称“御敌长城”、“千年诸葛”的折可适。

有任武功大夫、左骐骥使、鄜延路第三副将的折可复;任进义校尉、三班借差、充河东路经略司听候差使的进士折可畏;任皇城使、河北第十一将、武德大夫、云中府路第一将的折可久;任皇城使、知岢岚军的折可通;任武翼郎、鄜延路准备将领的折可宝;任皇城使、环庆路准备将领的折可致;任东头供奉官、武德大夫、云中府路第一将的折可与;任武功大夫、河东第十一副将的折可权;任西头供奉官、供备库副将、麟州通津堡兵马都监武略郎、河东第九将的折可褒。

还有北、南宋坚持抗金历任湖广安抚使、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枢密都承旨、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谋军事、赐进士出身,充端明殿学士,晋升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知福州、知广州、知洪州的折彦质;任西梁院使、秦凤路第一副将的折彦野;任成忠郎、閤门祇侯的折彦庄、折彦璹、折彦瑜 、折彦武;理财能手、关注民生、恪尽职守,任黎州路提点刑狱、大理正、浙东提举常平司、官至正三品擅长诗文的折知常;任泉州通判的折知刚:知建安县、终仕知信阳军的折允兹;浮熙中为武冈军佥、理学家的折允升等。

在金朝,有知晋宁军、知代州、成忠郎、知青州的折彦文;任吴堡寨主兼将军、成忠郎、閤门祇侯的折彦若;任成忠郎、陕州防御使、知商州的折可直;任元帅、知开封府的折彦颜;任许州同知、以兴学为已任、兴建许州州学的折彦襄;明昌五年(1194)两科擢第,折氏家族的第三位进士,任山东冠氏县主薄、延安治中的诗人折元礼;崇文尚儒、重视教育、迁建孔庙与州学、任新乡主薄的折元老等等。

在近三百年的征战中,府州折家军先后参与平灭北汉,抗击契丹,抵御西夏,浴血抗金,镇压方腊,擒拿宋江,剿灭杨幺。先后为六个皇朝效力,卫国戍边,战功无数,付出了巨大牺牲,忠心贯日,大义同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宋史》曾对府州折氏给予高度评价:“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于宋者矣。”

矢志不渝效中原 奋勇杀敌平北汉

五代时期,不管华夏政权如何更迭,折氏总是依附于中原皇朝,对朝廷世代忠诚,矢志不渝地担负着防御河东、西北边境的

重要使命。

后周广顺元年(951)郭威平灭后汉,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史刘崇不服,在太原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北汉。由于北汉投靠契丹,与后周为敌,而折氏又素来与契丹为仇,故折氏立刻归附于后周。同年正月,折从阮加同平章事;四月,移镇滑州(今河南滑县),为宣义军节度使;八月,移镇陕州(今陕南陕县)为保义军节度使。十一月,朝廷迁折从阮为靖难军节度使。

广顺二年(952)正月,北汉刘崇统兵三千,大举进攻府州,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巡检使李处稠组织力量奋起抵抗,大败刘崇,杀敌两千,缴获衣甲鞍马万余。二月,折德扆渡河反攻,夺取北

汉岢岚军,杀军使张德仁、十寨都指挥使苏审等将。为此,刘崇不得不在岢岚军界设立宁化军、雄勇镇以防备折德扆。

广顺三年(953)正月,折从阮奉朝廷诏命招安反叛各部,征讨酋长李万全。宁州刺史张建武侵吞已归顺部族的财物,引发混乱,官军多有死伤,受到周太祖责罚。正月二十七日,折从阮降伏野鸡二十一族,二月凯旋而归,朝廷诏命折从阮屯驻延州。在镇压野鸡族起义中,折从阮没有像宁州刺史张建武那样贪财,而是采取怀柔政策,做到秋毫无犯,最终降伏了野鸡族,平息了事件,显示出其成熟的政治才能。十二月,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击

退北汉大将乔赟的入侵。不久,周太祖驾崩,周世宗柴荣继位。

显德元年(954)加封折从阮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封郑国公。同年正月,周世宗兵伐太原,北汉代州投降归顺,石州刺史被斩。五月,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带兵至太原城外朝见周世宗。周

世宗大喜,嘉其忠勤,于是升府州为节镇,重建永安军,迁折德扆为节度使。此时,折德扆的父亲正在靖难军节度使的任上,父子同领节镇“时人荣之”,府州折氏一时声名鹊起。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折从阮病世,朝廷赠其太尉,尚书令。

显德三年(956)冬十二月,北汉大将乔赟再次进犯府州,被折德扆打败。折德扆乘胜追击,跨过黄河,攻下北汉河市镇。 显德四年(957),折德扆以弟折徳愿权总州事,亲自入朝面见周世宗,请迁中原内地,没有获准,但得到优厚赏赐,遵命返回府州。期间,河东兵再犯府州,被折德愿打败,在黄河对岸的沙谷寨,斩其将郝章、张钊,杀敌五百人。显德六年(959)六月,周世宗柴荣驾崩,幼子恭帝继位。折德扆与孙行友、冯继业一起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进阶爵,封郑国公。

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推翻后周,建立北宋,改元建隆。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为收拢

地方豪强,于建隆元年正月加折德扆检校太师。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初期采取北守南攻策略,战略重点放在消灭南方诸国,这时候,北汉经常联合契丹侵犯北宋边境,遭到府州折氏的顽强抵抗,为朝廷南进牵制住了北汉、契丹的力量。

同年五月,北汉诱引代北诸部侵掠河西府州一带,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攻破北汉沙谷寨,斩敌五百人。乾德元年(963)冬,折德扆大败北汉军数千人于府州城下,俘虏其卫州刺史杨璘。折德扆于乾德二年(964)九月去世,享年四十八岁,朝廷追赠“侍中”。折德扆一生战功卓著,《宋史》为其立传。

折德扆去世后,其长子、衙内都指挥使折御勋擢任府州团练使,知府州。开宝元年(969)以折御勋为永安留后。开宝九年(976),朝廷迁折御勋为泰宁军留后,拜其弟折御卿为闲厩副使、知府州。太平兴国四年(979)二月,南方平定后,宋太宗御驾亲征,拉开了消灭北汉的战争序幕,府州折氏举兵参战。三月,府州闲厩使折御卿、监军供奉官晋阳尹宪分兵进攻岚州。四月,折御卿在进攻岚州的战役中斩杀北汉千余众。四月初七,折御卿攻破岢岚军,杀敌甚众,擒军使折令图以献朝廷。四月十八,折御卿又破岚州,杀宪州刺史霍翊,俘虏夔州节度使马延忠等七人。折御卿又沿汾河而下,攻陷隆州(今山西祁县),与宋军会合。五月五日,北汉主刘继元向宋投降。府州折氏在平灭北汉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击契丹平贼寇威震四方捷报传

与宋朝同时存在的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东北、外蒙古全境,及内蒙古中东部、朝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西至新疆,北至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以及河北,首都汴京,即今天的开封。从公元907年建立,到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从公元979年宋朝北伐以来,直到公元1004年双方订立檀渊之盟止,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宋辽战争持续了二十五年,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府州麟州处在交战的前沿,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平兴国七年(982)正月,辽国三万铁骑从高阳、雁门、府州三路进犯。进攻府州的这路人马,在新泽寨被折德扆次子,北宋朝府州节度使折御卿打败,斩杀敌军七百人,生擒酋长百余人,缴获兵器羊马万余计。淳化二年(991)二月,朝廷迁折御卿为府州观察使。至道元年(995)正月五日,契丹大将韩德威,纠结党项勒浪、嵬族十六部落首领马斡等,从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进犯府州。折御卿在子河汊(又名紫河镇,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紫河入黄河口一带)重创契丹,斩杀敌人五千余,缴获战马千匹,契丹突厥太尉、司徒、舍利二十余人战死,生擒其吐浑首领号太保者一人,大将韩德威只身逃脱。史称“子河汊大捷”。战后,折御卿令手下将领德钧押解号太保赴京城向宋太宗奏报,宋太宗在便殿接见了德钧,“因称赏御卿之忠孝、将士之勇敢者数四焉。赐德钧锦袄子、涂金银束带,绢五十匹,补随行安庆军译语一人充本营副兵使马,释擒到者吐浑,皆赐锦袄子、银带、绢一十匹。”次日,宰相吕蒙正率文武百官贺于崇德殿,制授府州观察使折御卿节度使。从此,契丹对折家军感到十分畏惧。

同年十二月,韩德威再次来犯,折御卿抱病统军出战,韩德威听说折御卿挂帅后,吓得不敢前进。折御卿重病在身却坚持不下火线,在军营去逝,年仅三十八岁。咸平二年(999)秋,黄女族首领蒙异保、府州熟户啜讹,勾引西夏首领李继迁之众,偷掠麟州万户谷(今神木万镇),进犯松花寨(今神木花石崖镇),知府州事折惟昌与从叔、同巡检使折海超、其弟供奉官折惟信率兵迎击,因敌我兵力悬殊,寡不敌众,折惟昌受伤突围,折海超、折惟信战死。战况上报朝廷,宋真宗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同年九月,李继迁部万保移埋没入侵府州埋井峰,折惟昌与驻洛苑使宋思恭、西京左藏库副使刘文质合兵,在今神木黄羊河,生擒敌方四百余人,夺得牛马、铠甲万余,宋真宗下诏嘉奖。

同年十月,契丹萧太后亲率大军二十万攻宋。十一月,折惟昌与宋思恭、刘文质等合兵东渡黄河,进入五合川,攻破辽界兀泥族拔黄太尉寨,焚烧敌人阵营器甲、车帐数万余,斩敌千余人,俘获牲口三百余。朝廷下诏给予嘉奖,折惟昌因功领富州刺史。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契丹重兵来犯,围攻岢岚军。十月四日,折惟昌率部攻入契丹朔州界,破大狼水寨,俘虏敌人四百余,缴获牛马羊、铠甲数万计,契丹撤兵,岢岚解围。朝廷诏赐锦袍、金带,敕书奖论。同年十二月,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大中祥符二年(1009)六月,折惟昌率所部兀泥族大首领明崖等四十七人入朝,进贡明马,以表忠顺,宋真宗特别高兴,赐旗三十杆,以壮军容。折惟昌战功卓著,在其去世后,朝廷特派供奉官张文质,前往府州主持折惟昌葬礼,所需费用由朝廷统一支付。

当时发生的“高梁河之战”与“雍熙北伐”,宋军大败,号称“杨无敌”的杨业也被耶律斜轸擒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折御卿带领的折家军,在“新泽寨”和“子河汊”战役中大获全胜,而契丹功勋卓著的韩德威却成了折御卿手下败将,这也彰显了折御卿的军事才华和折家军的实力。折家军的威名震动了整个契丹,灭了契丹的威风,长了宋军的志气。

抵御西夏迎恶战将星闪耀长城寒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北宋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管辖范围包括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北地区,首都银川。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报给北宋朝廷,希望能够承认西夏建国的事实。可是北宋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后来宋夏战争断断续续,分别在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时期,又爆发了四次宋夏战争。战争加重了全国老百姓的负担,尤其是麟州府州的百姓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灾难。

早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正月,擢文副使折惟昌为兴州刺史,仍知府州。大中祥符二年(1009)正月,折惟昌奉令护送粮草往麟州,鉴于兔毛川(今神木城西)为西夏人出没的要道,他派兵严守防其劫夺,顺利完成护送任务。

折惟昌去世后,朝廷应其母亲梁太夫人所请,由其弟折惟忠接任知府州,明道二年(1033)折惟忠长子折继宣继任知府州,宝元二年(1039)折惟忠次子折继闵接任知府州。康定元年(1040),西夏李元昊来犯,攻下保安军,直逼延州城下,宋军连连败退,情急之下,朝廷诏令府州折家军牵制敌人后方,折继闵临危受命,率部于正月、六月、九月三次出塞,攻入西夏境内,斩杀敌人两千余,破敌寨二十余处,减轻了前方的军事压力。北宋庆历元年(1041),折继闵带兵巡边,与西夏军队发生遭遇战,在神木黄羊河,杀敌二百人,俘虏酋帅十余人,夺其辎重若干。

二月,李元昊再次南侵,在好水川打败宋军后,又挥戈东进,进犯麟府。七月二十三日,李元昊以万余兵力将府州城重重包围,昼夜连续攻击,府州形势危急。折继闵率六干官兵奋力防守,并射杀敌酋,李元昊受伤,夏军死伤千余,积尸蔽野,损失惨重,激战七日,西夏军队落荒而逃。折继闵因功而迁宫苑使、普州刺史。七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九日,西夏军队围困麟州四十余日,知州苗继宣募选勇士赴府州请援,当地人王吉自告奋勇,伪装成西夏兵穿过包围圈直奔府州通报军情,府州派兵救援,王吉从小道返回入城,于是军心大振,城内储粮充足,都督王凯率士卒死守,李元昊久攻不克,于是解围而去。西夏军队攻麟府不能得手,分兵攻陷丰州和宁远寨。麟府的战役,给不可一世的李元昊当头一棒,宋军士气大振。十月,折继闵率兵两千前往麟州护送冬季军服,行至中堠寨,突然遭到西夏军队一万余人的截击,军服全部被掠走,折继闵由小路只身逃脱,朝廷给予其降级处分。

庆历二年(1042),折继闵与钤辖张亢领兵三千护送军需物资赴麟州,行至青眉浪,被西夏军队包围。折继闵在险隘处埋伏精兵数百骑,当敌人将要追上来时,他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两面合击,杀敌七百余,夺得战马五百匹,器仗千余。三月,折继闵奉命护筑建宁寨,以加强麟府之间的连系。西夏军队不时来侵扰破坏,折继闵智胜强兵,歼敌二千余,宋军声威大振。九月,李元昊南犯镇戎军(今甘肃镇原),与宋军激战定川寨,击杀宋将葛怀敏,宋军失利。折继闵奉命出征,攻其不备,捣敌空虚,斩杀敌酋贱遇,破伪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贵堡障,在骂泊大败夏军。

庆历三年(1043)冬,西夏军队以数万众分数路并进侵掠府州附近的清寨、金城诸堡寨,折继闵率兵追至杜胡川(今神木秃尾河),杀敌四百,夺其甲马而归 。折继闵捍边有功,有效地缓解了延州范仲淹的压力。朝廷赐诏褒美,并赐锦袍、金带、银采以旌其功。

庆历四年(1044)十月,宋夏议和。此后,折继闵及其继任者尽力招抚流民,恢复农牧生产,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庆历五年(1045),折继闵奉命筑宁府、安丰、西安、靖化、永宁五寨,又筑河滨堡,扼制西夏的出入道路。庆历六年(1046),折继闵任果州团练使、麟府路兵马钤辖,仍知府州事。折继闵于皇祐二年(1050)病故,享年三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正一品。

熙宁三年(1070),西夏军队入侵庆州,折继闵之子、知府州事折克行率兵三千在葭芦川,斩敌四百人,招降千余户,俘获牲畜万余匹。元丰四年(1081)六月至十月,折克行率兵大败西夏军队,杀其首领咩保吴良,攻克宥州,杀敌九百余,缴获西夏糜谷若干。元丰五年(1082),为策应永乐城之战,折克行两次率部出击,深入西夏国境内,在青冈岭和厮罗川,连败西夏军队,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元丰六年(1083)三月,在三角川亲手斩杀夏将吴埋保。元祐二年(1087),折克行在怒摩川、折水川大败西夏军队。绍圣三年(1096)六月,西夏国纠集五十万大军伐宋,对宋鄘延路发起攻击,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宋夏拉锯战,期间,折克行统兵出塞,连连获胜,斩杀敌人三千余级。又出师援助修筑葭芦寨,照应泾原进筑,挺进长沙川,主动杀敌,又斩敌两千人,缴获孳畜、铠仗,焚荡族帐不计其数。元符二年(1099),协助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孙览筑宁边等十个堡寨,使河东、麟府、鄜延路连成一线。

大观元年(1107),折克行病故,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其为安武军节度使。他守边三十年,征战一百七十余次,战功显赫,羌人无不为他折服,尊呼其为“折家父”。

与折克行齐名的另一位战将折可适,一生戍边四十年,征战百余次,文武双全,骑射超群,号称千年诸葛。史称其“龙章凤姿,燕颌虎颈。巍巍堂堂,弗严而整。山纳海容,霜根雪节。可畏而亲,力莫能干。吾私淑诸,一代之英。多取益给,欲掩滋明。长庚未艾,白气何来?精爽如在,佳城不开。出卯则角,堕地而班。岂无所遗,騄骥方闲。高牙赤舄,惟叔惟虎,有之似之,干载一武。纠纠桓桓,彼徒见诮。他日凌烟,实先前诏。天下之奇才也!”《宋史》专门为其立传。在抗击西夏的持久战中,折可适少年从军,直到六十一岁病逝,其足迹遍布陕北米脂、子长、志丹,甘肃南部环县、镇原、平凉,甘肃北部宁夏一带,即泾源、固原、西吉、海原、同心、灵武等县,威名远扬。

元丰四年(1081),宋军讨伐西夏,折可适为鄜延副军,杀敌甚多,以超人的军事才华组织了惊心动魄的攻坚战,最终收复了米脂城。折可适又乘胜追击,攻入西夏境内。有一天,一千多士兵因为断粮又冻又饿,聚集在卢堤门闹事,密谋逃跑。有人建议折可适将这些人斩杀,遭到他的拒绝。折可适爱兵如子,亲自做这些士兵的思想工作,最终避免了哗变,化解了一场危机。元丰五年(1082),宋军夺取了控扼千里的军事要地葭芦寨,朝廷命折可适带兵屯守。

元祐六年(1091),西夏梁太后亲率十万大军来犯,折可适率军六千潜入西夏境内,智杀西夏烽火台守将,切断敌人的信息传递,大破尾丁硙。他率兵在去往洪德寨的路上设下埋伏,待敌军进入口袋阵后,拦腰向敌人冲杀,西夏军队死伤惨重。梁太后咽不下这口气,组织了最精锐的铁鹞骑兵展开反攻,折可适布下铁蒺藜阻挡,用神臂弓和虎蹲轮番攻击,大败敌军。梁太后见势不妙,丢下帷帐、首饰,换上布衣,狼狈地化妆逃跑。战后,朝廷迁折可适知宁州、岷州、镇戎军。

元符元年(1098)十二月,西夏国统军嵬名阿埋和监军昧勒都逋以放牧为名,潜入宋境内,被折可适率兵包围,折可适俘虏西夏军队部属三千,坚持一个不杀,于是有十万西夏国军民前来归顺。宋哲宗特御前授奖,百官称贺,赐折可适袍带、兵器,并以内库白银衣币奖赏将士,拜折可适为西上閤门使、洛州防御使、泾原路兵马钤辖、东上閤门使,经略天都山。后来又官至南安州知州兼安抚使。在南安州七年,他着力减轻百姓负担,深得百姓爱戴。朝廷又迁折可适引进客省使、正为和州防御使、进明州观察使、泾原路副使、都总管。

崇宁三年(1104),宋朝廷迁折可适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就在这一年,折可适救援被西夏围困的泾源钟傅万余人,打的敌人落荒而逃。折可适一生文韬武略,是战将也是良臣,他曾经多次给宋徽宗献上治国安邦的良策。崇宁年间,有人建议攻取灵武(今属宁夏),宋徽宗就此征询他的意见,他说:“得之易,守之艰,当先夺其地,待吾藩篱完固,然后可图。”宋徽宗认为说得对,于是拜折可适为武安军节度使,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在泾原,折可适坚持步步为营的对夏政策,修筑磨侈隘、朱龙、乌鸡、三岔、减井子五寨以巩固边界。又展拓西安州,增置定戎寨,扩大平夏城。在经济上坚持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开发怀德、安兴、定戎盐池,年产盐七十万石,以盐业之利支持军事之用,军事设施按时完工,没有劳役当地百姓。大观四年(1110)十月二十九日,折可适病逝于泾原任上,享年六十一岁,仅仅十多年后的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

北宋词人、枢密院编修官李之仪在《折渭州墓志铭》里对折可适高度评价:“至四十余年,无一日不在兵间,每战必克,屡立奇功,恩威并行,诸将无复居其右。兵民怀之如父母,朝廷倚之如长城,信一时之豪也。”“昔为将而驻扎,又尝摄州事,闻公之来,扶携出迎,可达数十里,至巷无居人,夜则望公所居,焚香膜拜,其所履历之地,皆家画公象而生祠之,有每食必祷者。”从古至今,为将做官者能够像折可适这样被老百姓爱戴到这个程度,实在是罕见。同时代的吏部侍郎张舜民在其七绝诗中写道:“尽歼洪德几擒妪,自拓天都便偃民。”朱琳在《挽折可适经略》赞颂他攻取天都、经略泾原的丰功伟绩时写道:“笑取天都催右臂,坐安陇渭肃西边。”折可适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

政和六年(1116)初至宣和七年(1125)十月,一代名将折克行的次子折可求担任右武大夫、康州刺史、充太原府路兵马都监、知府州、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兼河东第十二将,充太原府路兵都监,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观察使、麟府路安抚使等。因对西夏作战累立战功,宋徽宗曾以“忠勇”旗赐之。宣和元年(1119),北宋权臣童贯也为折可求上奏请功。

回顾宋与西夏一百五十多年的战争,折家军发挥了对西夏力量的牵制作用,尤其是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可求等一如将星闪耀,护佑着长城内外的一方百姓,让敌人闻之色变,听之胆寒,演绎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壮歌。

浴血抗金英雄泪 国恨家仇天同悲

北宋政和五年(1115)正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大金国,先后定都会宁府、中都和汴京,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宣和七年(1125)大金消灭了辽国,同年十一月,大金国兵分两路南下,揭开了长达两年的灭宋战争序幕。忠于北宋王朝的府州折氏,也被裹挟了进来。

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金军西路军在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的带领下,从大同出兵,连克朔州、武州、代州、忻州、石岭关等多个晋北军事重镇,十二月十七日,崞县城被攻破,防守折可与和代州西路都巡检使李翼宁死不屈,壮烈殉国。三十一岁的守将折可存被俘后,借机逃了出来。

十一月十八日,完颜宗翰率领的主力军包围了太原城,宋朝太原府知府张孝纯和守将王禀顽强抵杭,金军攻城不克,拉开了持久战。朝廷命折可求出兵驰援太原,折可求统麟府之师两万众,自府州出发过黄河,经岢岚州出天门关,增援太原,劳师远征,首战失利,再战金军,河东路晋宁军知军罗称和河东路军马使韩权两员大将阵亡,鄜延路蕃官刘光世逃跑,只有折可求坚守阵地坚持抵抗,所率麟府军来自建宁寨的精锐三千余人全部阵亡。北宋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东、西两路围困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折可求、折彦质等将领受命南下勤王。就在这时,折家军大本营府州城防务空虚,一度落入趁火打劫的西夏人手里,后来被知晋宁军徐徽言夺回。

同年七月,折可求再度领兵三万七千人增援太原,宋钦宗遥控战局,以文官节制武官,动辄追责且临阵换将,折可求慑于朝廷的淫威,把政治考量放在第一位,不能放手使用最适合的战法,最终兵败文水郭栅寨。后来太原沦陷,府州一隅孤悬于北部边陲。靖康二年(1127)三月,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军挟持北上,北宋灭亡。

北宋亡国后,折氏仍然在坚守府州。折可求对风雨飘摇的宋朝廷,依然忠心不二,三次上书朝廷献计以图扭转败局。一次是靖康元年(1126)十月间,折可求向朝廷建议,与辽朝旧贵族耶律大石建立合作,以图反攻,这个建议得到朝廷响应,朝廷遣人持书由河东往麟府商议,结果书信中途落人完颜宗翰之手。完颜宗翰派人质问宋钦宗,并以此为要挟,强令宋朝割让河东三镇,宋钦宗矢口否认,折可求有幸躲过了一劫。第二次,是折可求为崞县战死的堂弟折可与及其子孙求封。第三次,是在建炎元年(1127),这一年六月十二日康王赵构自立,建立南宋。七月七日,折可求奏改靖康军为保成军,改府州军额本岢岚为永安军,可见其对宋朝廷仍然忠心不二。

北宋灭亡后,府州折氏又坚守了两年之久。但从建炎元年(1127)至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间,金军先后攻降军、宁化军,攻破岚州,招降火山军、永兴路延安府、绥德军等。于是,麟州、府州、晋宁军陷人金和西夏的四面围攻之中。世代忠勇的府州折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抉择。祸不单行,折可求之子折彦文由京城返回河东路途中被金军俘获。南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鉴于折家军不断的出师增援,损兵折将,实力大减,加之北宋已经灭亡,为府州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折可求携麟、府、丰三州、九堡寨投降大金。

南宋绍兴九年(1139),西夏人趁宋金交接金人退走之机,攻陷府州,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铲平折家祖坟,掘开墓室,剖棺戮尸。折可求之子折彦文携家眷依金左副元帅鲁王昌于大同府,后知代州(今山西代县)。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改任晋宁军(今陕西佳县)守将,此地北接府州,折彦文一心想收复故土,率部反攻府州,引发夏军旧部攻击晋宁,金廷派太原尹张奕前往调停。金贞元三年(1155),金廷接受张奕建议,为了平息边境冲突,于是移折氏守青州(今山东益都)。折氏家族在府州近三百年的基业,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随宋室南迁的折彦质、折知常、折知刚等坚持忠于宋朝廷,为抗金事业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曾经的辉煌,化作了残垣断壁,西北风吹落了长城烽火台的旗杆,咆哮的黄河传来阵阵哀鸣,天平山折氏祖坟里的荒草在静静地摇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折家儿女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融合为一体,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苍生,可歌可泣,让人肃然起敬。

继闵弯弓射元昊 军民同心保府州

府州是折氏戍边的大本营,辖地府谷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境内北部就设立富昌县,唐昭宗天佑七年(910)建置府谷县,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代王朝都在这里重兵扎守,以扼关内。境内土地广阔,物产富饶,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曾写下赞美陕北风光的诗句:千里万里春秋色,黄河东流流不息;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

唐昭宗天祐八年(911),府谷县建州。今府州旧城,大约筑于后周时期折从阮、折德扆父子任职时期。环城一点五公里,城高八米,置东、西、南、北、小西、小南六门。四大门均筑城楼,南门、北门、小西门外筑瓮城。东门、南门、小南门外原筑有控远门。北宋庆历年间(1041至1048),在北门外狮子梁上筑府州外城约三公里余。南门半坡建逍遥楼。城内有主街两条,横贯东西。另有万年、仁义、亨利、名教、儒林、宣化等六条辅街和百福、千祥等十二条坊巷。钟楼位于全城中心。东有文庙、城隍庙、明伦堂、崇圣祠、文昌祠、魁星楼、鼓楼,西有关帝庙、祖师坛、观音殿、二郎庙等,北有玉帝庙,南有南寺、大觉寺。其间,有木构飞檐斗拱牌楼六座缀饰。南门外半山坡上,有娘娘庙、千佛洞、荣河书院、文星阁。出东门有龙王庙、马王庙、河神庙,还有“方台献瑞”、“玉柱凌云”和依壁临河凿石为殿的悬空寺等名胜。城内商号鳞次栉比,宅舍星罗棋布,殿宇金碧辉煌,府州自古就有河山览胜、洞天福地的美誉。一九九三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六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北宋时期,府州先后受到北汉、契丹、西夏、大金国等的长期侵扰,保卫府州成为折家军首要的战略任务之一。在无数次的保卫战中,尤以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折继闵领导的抵御西夏入侵的战争最为激烈。

这一年七月,西夏国纠集大军,扬言进攻麟州和府州,府州老百姓听到后都惊恐不安。府州刺史折继闵和部属仔细分析后,认为敌人既然是大部队来犯,目标应该不是普通关寨,一定是州城。于是组织兵力加紧打造城防器械,加强府州城的防御,一场惊心动魄的府州保卫战拉开了序幕。不久,西夏王李元昊亲自率领数万大军围攻麟州城。多次进攻,损失惨重,久攻不下。七月二十三日,李元昊亲率大军转而进攻府州。

折继闵早有防备,他决定放弃沿途大小关寨,实行坚壁清野。凡能吃的、用的全部埋藏。民众全部躲入深山老林,不给敌人留任何掠夺的机会。各大关寨留一部分精兵进入山林,每到晚上主动侵扰敌人,让敌人不得安宁。其余兵将全部集结保卫府州城。折继闵说:“敌人举全国之兵,超过我们几十倍,其锋锐不可挡,我们只有坚守,不可主动出战,让敌人进不能攻克,退无任何东西抢掠。西夏大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他们注定不会坚持很久的。”

府州城被敌军重重包围,城外一里之内全是兵。城中军民人人恐慌,折继闵说:“我们府州和西夏世代为敌,城如果破了,我们的军民都不能存活,我们于心何忍?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誓死保卫城池,以保万民、以报国恩。如果我们粮草耗尽,城不能保,我就举族自焚,以死谢罪,决不当俘虏,不能死在敌人手中。”他动员城内民众与六千子弟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他说:“敌人逆天而行,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一定能够赢得胜利。”他还将存放在州库里的买马杂彩数千段赐给守城士兵。在他的鼓励下,军民不分男女老少,个个精神百倍,斗志昂扬。老年人在家烧水做饭,青壮年在城防一线轮流守护,无不以一当千。

府州城城墙都是整面大墩石砌成。城东是深沟峡谷;城南临山崖,崖高百米,下面是黄河;城北是断头山梁,无立锥之处;城西是一道近七十度的大斜坡,坡深七八十米,这样一座石城,相对来说易守难攻。

府州城建在山顶,城内没有水源,饮用水都要到黄河汲取。敌人想切断下河取水的道路,于是派兵进攻东南城,折继闵带领精锐兵将严防死守,每当敌人靠近,便会遭到如雨般乱石的攻击,敌人死伤过半,所乘船只被打翻沉入涛涛的黄河中,城中民众用水没有受到影响。

东南城久攻不下,敌军转而进攻北城。这时,内部有人提意放弃北城,一心一意守南城,折继闵说:“不可以,我们的先人筑城时,考虑得非常周到,敌人进攻北城真是愚蠢,他们兵将虽多,但北城是断头梁,容不下多少人,不适合大部队进攻。”于是连夜加高并固守北城墙。果然敌人进攻时,大部队到不了城下,小部队被乱石和弓弩打得头破血流,死伤惨重,敌人的进攻没有丝毫进展。

李元昊气急败坏,转而进攻西城门。西城门下边是一道乱石坡,敌军一波接一波轮番往上冲,经过三天三夜的反击,府州城用来杀敌的石头和弓箭几乎耗尽,民众只好拆毁房屋,改用砖石御敌,只见城下敌军死尸层叠,血流成河。但敌人的进攻依然表现得非常猛烈。正在这危急关头,折继闵亲手射杀了一名西夏高级军官。

正当战争陷入焦灼状态之际,突然发现城下敌人阵营里有一名骑着白马、身穿朱红色外衣的将军,出入阵前,迂回督促兵将往前冲。折继闵知其来头不小,于是弯弓搭箭,默默对天祈祷:“敌人来犯是逆天命而行,我府州军民殊死抵抗,乃是替天行道,祈愿老天保佑我府州顺利度过劫难!助我能够一发命中将敌帅击毙。”当那名敌军大将进入射程时,折继闵张弓射击,敌将应声落马。此时府州城头兵将欢声雷动,城下敌人阵营乱作一团,原来被射于马下的正是西夏王李元昊。由于射程远,折继闵虽有力敌万夫之功,也只射中李元昊左肩,未能伤其性命。

李元昊正在疼痛难忍之时,忽闻屯在折水川的粮草被石塘关散兵焚毁。李元昊见大势已去,恨得咬牙切齿地说:“此仇不报,誓不罢休。将来哪天打下府州城后,一定要刨了折家祖坟。”一语成谶,等到折可求降金后,西夏人对府州折氏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无奈之下,李元昊带着残兵败将向北而去,沿途血洗了丰州城,知州王余庆、兵马监押孙吉壮烈殉国。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在折继闵的率领下,府州城保卫战坚持了七天七夜直到胜利。府州军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宁死不屈的气概,临危不惧,奋勇杀敌,一举粉碎了有着雄才伟略的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入侵,守护府州黎民百姓躲过了一场生死劫难,折家将士救世之功堪与日月同辉!

中华女侠折太君 百岁挂帅万古名

风云感遇千龄会,龙韬豹略系安危。折家将的男儿个个英武,以折太君为代表的女辈更是名震华夏。历史虽已久远,可她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可见,让人动容。折太君名赛花,折德扆女儿,杨家将杨业之妻。《晋乘蒐略》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通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授旗鼓。”受家风熏陶,从小就喜欢骑射,舞剑抡刀,研习兵法,精通武略。相传杨业和折太君在闻名遐迩的府谷孤山七星庙,比武招亲,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绝代侠女与英武天骄的爱情传奇。

有一年秋天,辽国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当时其父亲折德扆正在病中,于是她主动承担起守卫府州的重任。面对敌强我弱,她一面借辽军使者下战书之机采取拖延战术,一面派人向杨弘信求援,最终与援兵合击,大败敌军,将耶律敌烈斩杀,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宋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伐辽,折太君的丈夫杨业蒙冤战死,主帅潘美、监军刺使王侁、刘文裕试图掩盖杨业殉国的真相,在朝延大肆污蔑,折太君不惧强权,勇敢地向朝廷伸冤,朝廷查明真相,将潘美连降三级,监军王侁、刘文裕被除名,发派金州、登州,追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布帛千匹、粟千石。作为一名妇女,她敢于在政治环境十分险恶的大宋朝廷,替夫伸张正义,和权臣针锋相对,着实令人敬佩。

在与谢金吾和王钦若的斗争中,她敢于上朝直言,毫不顾忌皇帝的尊严。面对不分忠奸的昏君和气焰嚣张的佞臣,她虽然明显处于劣势,却并不服输,而是信心十足、沉着应对,既要投鼠忌器,又要有理有节。她以凛然正气斥责谢金吾,“满朝官宰,容得我杨家。谢金吾等人,特来欺凌?”然后上朝掲发谢金吾“轻慢陛下,欺侮老妾”的罪行。体现了血性和侠义的气概!可她不蛮干,而是善于运用策略。由于自身力量薄弱,于是她多次找爱护忠臣的八大王商议对策。此外她还采取缓兵之计,用金银珠宝行贿于谢金吾,以求宽容数日。后来由于圣意难回,谢金吾将天波楼毁得只剩下低层未拆。在最后关头,她才无奈派九妹到三关给杨六郎送信。保护天波府,折太君功不可没。

与杨业成婚后,丈夫镇守边关,她则在府内组织女仆习武训练。《宋史》提到,杨业在陈家谷受伤被俘,“其子延玉亦没,杨业则绝食三日而死,以身殉国”。丈夫死后,她成为杨氏家族的主心骨和掌舵人。她阅历丰富,政治敏锐,意志坚定,头脑清醒,在杨家每逢关键的时刻往往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

虽然她对昏君、奸臣无比痛恨,但仍能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利益,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杨六郎奉命镇守三关时,她激励儿子不能辜负圣上恩典,更要牢记守边护国的职责和使命。对于皇帝昏庸无能、不分忠奸的现实以及杨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杨六郎公开表示愤慨。折太君则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开导:“汝今如此,非独负八王,乃祖乃宗,令闻家声,被汝堕尽矣。”当辽军下书约定晋阳比武,折太君得知贾能领兵护驾时,立即对因罪服刑刚刚回来的杨六郎说道:“贾能何人,能退辽兵?吾儿当速往以救国难。”以社稷为重、舍我其谁的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折太君是一位军事统帅,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是一位勇士,她从小就练就了一身武艺,可谓智勇双全。当其替北汉作战时,宋军将领注意到北汉军中有一女将打着白字令旗接战,勇不可当。宋将王守贞还险被那女将斩杀。这位力战二将全无半毫惧怯的女子正是折太君。此外,她还曾射伤潘仁美,用绳索套住党氏兄弟,令宋军将土不禁对这位连败敌人数员大将的女子刮目相看。

她不顾自己年迈体弱,身挂帅印率领杨门女将: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平、三郎之妻朱玉梅、四郎之妻林素梅、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王兰英、七郎之妻杜金娥、八郎之妻周淑英、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杨宗勉之妻焦月娘,演绎了十二寡妇征西大获全胜的传奇。折太君挂帅征西的故事,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大是大非面前,折太君总是能够表现出不凡的见识。当宋军攻下太原,北汉主已率先投降后,杨业坚持“战不胜,宁死社稷,见先君于地下”,以无谓的牺牲表示对旧主的忠诚。折太君则认为宋太宗赵光义雄才伟略,是真命天子,所以她劝杨业投奔宋朝以建功立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协助丈夫为杨家做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

杨家将成员复杂,辈分严格,年龄各异。杨家男儿多半为国尽忠,战死沙场,留下了孤儿寡母。如何在苦难中调动众多的儿妇孙媳团结拼搏、保家卫国,是折太君面临的重大问题。她没有采取简单机械的命令或强制的方式,而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杨家的每一位成员。

在战场上,她总是不顾自身年迈,带头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大破天门阵时,她与八娘、九妹、穆桂英等女将领兵攻打仙姑阵。当杨宗保命令折太君、八娘、九妹攻打玉皇殿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此为王事,安敢辞却?”折太君作为长辈,带头遵守军令,给家族成员树立了榜样。

她看问题比较长远。当穆桂英带着降龙木和粮草前来投奔宋营时,遭到了杨六郎的拒绝。折太君则主张招降穆桂英,“一则完成佳偶,二则代朝廷立功”。宋军因此顺利获得了降龙木,不但解决了攻打天门阵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得到了穆桂英这样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在宋辽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刻,杨六郎对于是否接纳黄琼女犹豫不决。折太君则看到了破阵的机遇,劝杨六郎“不如从之”从而扭转了战局,瓦解和削弱了辽军,壮大了宋军的实力,改変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并最终取得了攻打天门阵的胜利。

她知人善任、广纳贤才。在用人时,她不看辈分,不讲门第出身,打破了长幼尊卑的界限,表现出了宽广的胸襟和气度。穆桂英、黄琼女都曾与杨家将为敌,但她们是难得的将才。穆桂英“性有勇力,箭艺极精,百发百中”,黄琼女“运双刀军中独胜”,折太君慧眼识珠,劝杨六郎将她们收于麾下。当杨宗保私自离家,来到军中自称颇识阵图时,杨六郎完全不相信,且责令他赶快回去,免得受鞭笞。而折太君却是另一种态度,首先把他叫到身边仔细询问他是否曾见过此阵,然后让岳胜、孟良等人带他登将台观望。杨宗保如此年幼,就能认识阵图,作为杨府的掌门人,她十分高兴,当即被任命为元帅。正是由于折太君用人得当,举贤不避亲,举贤不避仇,才使得杨家后继有人不断壮大,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屡立新功。

折太君在战场上对敌人冷酷无情,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她对儿孙及众多的儿媳、孙媳充满了宽厚与慈爱。

杨家将在幽州之战后损失惨重,有的牺牲沙场,有的下落不明,有的出家为僧。在七个儿子中只有杨六郎还能够在保家卫国一线坚守,孙子辈只有杨宗保。折太君对杨宗保格外重视。当杨六郎以违反军令之名要将杨宗保斩首时,折太君急忙前来相救:“我孙儿虽犯令,目下正图大计,还当便宜放之。”有了杨宗保,就有了传宗接代、继承祖业、保卫家国的希望,杨家将的事业就可以延续下去。

杨家的七个儿子中,有四人为国家战死疆场。她对于幸免的三个儿子,有着更为浓厚的感情。幽州之战后,杨延朗兵败被俘,化名木易,与琼娥公主成婚,做了萧太后的女婿。直到宋军攻破辽国后,才重新回到天波府。杨四郎改名易姓,与仇敌之女成婚,折太君面对这种有损于民族荣誉和家族声望的行为,她没有求全责备,而是打破封建伦理,给予了儿子理解和宽容。她认为杨延朗为了宋朝已经尽心尽力,兵败被俘后与公主成婚,也是无奈之举,而且杨四郎在关键时刻也立过不少功劳,如暗送粮草、做内应等。

折太君为破天门阵,到边境运送粮草。见到离别十多年的儿子情不能自已,“点点珠泪洒下来”,并说“自你失落蕃邦外,为娘终日挂胸怀”,表达了她多年来对自己亲骨肉的思念,关切地问儿子:“你夫妻配合可恩爱,那公主贤才不贤才”,得知“铁镜公主真可爱,黄金难买女裙钗”后,她由衷地为贤良的媳妇感到高兴,甚至“远望蕃邦深深拜,拜拜公主女贤才”。

作为婆婆,折太君和儿孙媳妇相处的十分融洽。在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对公婆必须俯首听命,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一般老年人常有思想僵化、保守的特点,往往恪守封建教条,反对后代追求婚姻自主。而相反,折太君却表现得十分开明。如周夫人领兵为帅时,她高兴地说:“我观汝等并力同心,实堪此行。”临行前细细叮嘱提醒“番蛮性顽,各宜用心,注意防备”。她对儿孙的婚姻并未采取家长包办的方式,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对穆桂英、黄琼女的接纳,则反映了她对婚姻的开明态度及对后辈自主追求爱情婚姻的支持。

穆桂英是山大王之女,甚至此前对公公大为不敬,将杨六郎打败活捉。但是折太君并没有嫌弃她出身低微、不守礼节,更没有考虑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称赞“此女真乃吾孙之偶也”,显示了她对穆桂英主动追求杨宗保的认可。黄琼女在天门阵上“披露形体,不识羞耻”。折太君不计前嫌,高兴地接纳了这位儿媳。琼娥公主虽然是宋国仇敌萧太后之女,但她与杨四郎归宋后,折太君见到她时不胜欢喜:“姻缘不偶,观此女子,真是吾儿之配也。”

折太君作为一名妇女,她巾帼不让须眉,以超人的胆识和才华,谱写了其传奇的一生,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她深深的印迹,供后人缅怀。其中有:黄羊城,又名王娘城,在陕西神木县东约三十公里的连谷镇,相传杨继业妻折赛花在此据守;七星庙,又称昊天宫、无梁殿,在陕西府谷县孤山镇约一公里处,相传杨继业与折赛花在此喜结良缘(山西柳林县和临县也各有一座七星庙);佘塘关:即十塘,在陕西府谷县孤山镇,相传为折家军驻守之地;折赛花宅址,在府谷县孤山镇有窑洞,相传折赛花在此居住,孤山立有折赛花汉白玉雕像;折氏圃,在府谷县治所内,折家为府州刺史,修百花坞于郡圃,为一方胜景;折太君坟,在陕西绥德县城西二十公里杨家小寨,当地人相传为折太君坟;折太君墓,在山西保德县南二十公里折窝村,相传折太君葬于此;折家祠,在山西岢岚县城北一点五公里,是折太君娘家折氏祠堂;石望山公园,在北京海淀区石望山下东北旺、西北旺,相传折太君在山上瞭望儿子杨六郎,有折太君塑像;望儿庄,在天津静海县境内王二庄,相传折太君在此瞭望儿子杨六郎与辽兵作战;老(太)君堂,在河北永清县城北,相传折太君在此屯兵;折太君庙,在河南开封城区内,为祀折太君而建,今不存;山西代县杨忠武祠和河南开封天波杨府孝严寺内正堂都有杨业和折太君的塑像。

折太君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在杨家将魂断天涯的大漠边关,她勇敢地举起杨家的旗帜,血战强敌,守护着连年战争践踏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让断了的炊烟又起,庄稼又绿,牧童欢笑,牛羊成群,人间太平!她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女侠,穿越千年的时光,温暖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

空怀济时难报国 折氏文臣第一人

折彦质(约公元1080年-公元1160年),字仲古,别号介之,

又名葆真居士,他是一代名将折可适的次子,折家军第十代将领,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副宰相。折彦质一生文韬武略,史称其“遵公所令,笃于艺学,妙蕴而英发,落笔即在人上。天子得其所为文,而欲遂易文阶,又使从天禄、石渠之游,殆若王良、造父秣骥子而问途,其志气已在万里外矣。公薨,介之缉公之遗稿,得诗若干,《阴符经颂》一,边议若干,奏议若干,掇为若干卷,藏于家,而以序见属。公一时伟人也,功在朝廷,名在四夷,德泽被于所至之地,而军民如赤子之慕父,复其言皆足以声动后世,不止苟为文词之士而已,岂待予言而后传邪?然予辱公知为深,窃幸托其名传,故不得而辞也”。

大观四年(1110)夏天,折彦质以朝请郎为直秘阁参军事。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将宗望兵围开封,宋钦宗急任兵部侍郎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防务。二十日,宋朝廷遣西北原来防守西夏的边防军入京勤王,其中有熙河路经略使姚古,秦凤路经略使种师中,以及河东路的折彦质、折可求、刘光国、杨可胜、范琼、李宝各路勤王兵马,号称二十万,而金军只有六万,稳定了京城的人心。二十五日,折彦质除直龙图阁,充宣抚司参谋官。二十七日,宋钦宗于福宁殿召开军事会议,折彦质与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等人共同参加。二月初十日,金军与宋达成和议后退走,折彦质受诏与姚古、种师道领兵十万护送金军出境。

三月初五日,折彦质除徽猷阁待制,充枢密都承旨。此时,折可求等人挥军河东解太原之围,援军多被金军击溃。折彦质奉诏与孙昭远召集流散兵勇,防御金军。六月初六日,折彦质为河东勾当公事,与制置副使解潜治兵隆德府宣抚司。折彦质等人以兵一万二千人,隶属宣抚使李纲麾下,李纲以折彦质为宣抚司参谋官,留隆德府。期间,折彦质奏请朝廷,各路军马入京勤王之后,金兵又围攻太原,西北边防空虚,需要注意防守,以免形势恶化。金兵围攻太原多日,宋钦宗诏令诸将解围。河东各路兵在隆德府召开军事会议,折彦质与解潜负责威胜军路,诸将约定以七月二十七日出兵。到了约定的当日,折彦质率兵与金军战于南、北关,转战四日后,金军援军赶到,宋军溃败。主将解潜不知去向,在李纲的保护下,折彦质被诏赴阙议事。到京之时,适逢政

局变幻,主和的唐恪出任宰相。八月末,折彦质除宣抚判官。折可求等人兵溃子夏山,威胜军、隆德府等地军民渡河南奔,折彦质等人退兵隆德府。九月初三日,太原城在坚守七个月后被金军攻破,李纲被罢职,折彦质作为河北河东宣抚判官,召集溃散兵丁,继续防御。折彦质曾与当月十五日、十月初三日两次致信太原城金军守将,督促金军遵守和议条件。

十月初五日,折彦质迁龙图阁直学士,充河北河东路宣抚副使,同时出使金军。初十日,折彦质再次遺使金军,要求遵守和约。金军的势力正如日中天,折彦质的建议被金军嗤之以鼻。在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河东各地守将纷纷弃城而逃,折彦质防守的平阳府、汾州、威胜军、隆德府、泽州相继失守。当月二十九日,河北河东路宣抚使种师道去世,折彦质撰写了《种师道行状》。

十一月十二日,金军长驱直抵黄河北岸,折彦质率军二十万在南岸布防,金军攻势凶猛,宋军随即溃散。金兵大兵入境,攻占河阳、郑州等地。折彦质一路后撤,从陕西退入蜀中,朝廷追究其防守失败的责任,降折彦质为海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金军渡河后,再次兵围开封,逼宋交割太原、河间、中山(今河北定县)三镇,宋钦宗只好令折彦质与中书侍郎陈过庭出使金朝,负责交割地界。随即,宋朝徽宗、钦宗被金军俘虏,北宋灭亡,折彦质随军南迁。

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于南京称帝,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作为南迁的北方重臣,折彦质自建炎元年六月昌化军安置,到绍兴二年(1132)六月复任龙图阁直学士,赋闲时间长达五年。建炎元年六月,折彦质在到达昌化军之后,他按照惯例给朝廷上谢表,说:“不知沧海之深,但见恩波之阔。”他说自己虽然不能领悟宦海风波,但是对皇恩还是铭记在心的。胸怀报国之志的折彦质被贬海南,时常通过作诗抒发失落的情怀。

折彦质被贬赴海南的路上,经过雷州,有感于寇准和苏轼、苏辙兄弟曾经在这里留下的遗迹,他写下《雷州苏公楼》:“二苏翰墨仙,谪坠百蛮里。弟兄对床眠,此意孤一世。”和《寇莱公庙》:“莱公英特姿,谭笑安社稷。流离死穷荒,志士气益塞。死谪怜忠愍,生还喜子由。荒祠连旧宅,几见海云秋。”一方面表达了对这些名人的景仰,另一方面体现出对自己前程未卜的忧虑。在儋州写有《超然亭》:“超然亭上鬓毛斑,浩荡秋风小立闲。岂为诗情堪过海,只缘脚力要寻山。峭峰断续天容缺,高垒萦纡地势悭。回首不堪东北望,桂林万里是秦关。”登高远眺,只见大海苍茫,重山阻隔,想想自己已两鬓斑白,北上报国又遥遥无期,绝望的心情顿时涌上了心头。

他在《渡海》中写到:“朝宗于海固愿也,一苇航之如勇何。著浅惊呼过又喜,此生是等事尚多。”意思是今后像这样的打击可能会有很多,自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等到秦桧死后,他被朝廷平反时,又写下《北归渡海》:“去日惊涛远拍天,飞廉几覆逐臣船。归舟陡顿能安稳,便觉君恩更焕然。”

南宋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卷125中有如下记载,“至郡,与儋士许廷惠辈效温公真率会,为乡约,每五日一集,太守李行中与焉。”在放松自己身心的同时,折彦质多与当地名士交游,留下了一员武将的儒雅传奇。

许廷惠本名许康民,其父许珏为驸马,字君瑶,潮州韩山人,为流寓檐州名士,其“精于《易》《书》,论灾祥有验”,与苏轼交游甚多。当苏轼移廉州时,以茶盂惠许珏,曰;“无以为清风明月之赠,此孟聊见意耳!”后来茶盂为折彦质所得。折彦质写诗赠许珏,诗曰:“东玻遗物来归我,两手摩挲思不穷。举措吾家阿堵物,愧无青玉案酬公。”

宋朝宰相司马光罢政居住于洛阳时,常与故老游集,相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号“真率会”,“真率会”实际上是文人间的雅集。折彦质到达海南儋州之后,心情郁闷,就与寓儋名士许康民、知军李行中、道士许巩、以及当地占卜大师王六公等四人结为好友。

他们像当年司马光处于人生低谷时期一样,约定每五天聚会一次,游山玩水,写诗作赋,饮酒作乐,好不快活。折彦质非常感恩这些朋友在他人生低谷时期的相伴,在离开儋州北归时,分别写有《留别许廷惠》:“架空作屋才容膝,中有道人能湛然。门外红尘虽扰扰,枕边清梦自翩翩。君如海燕时须到,我似江鸥日又迁。回首石桥桥上月,与谁同赏第三年。”《留别王六公》:“六公八十尚占星,授法东坡今大成。此岁得归言不食,几时当雨信如盟。误人功业忍更问,老我林泉如可营。他日疑谋谁为决,无由重到访君平。”

绍兴二年(1132)六月,折彦质复任龙图阁直学士,并被命令即刻返回京城,结束了五年南贬岁月。这时正值洞庭湖的杨幺作乱,“湖湘谋帅”,尚在广西的折彦质被委以重任,担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在王燮、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人的配合下,于绍兴四年(1134)二月剿灭杨幺。因与王燮不和,在宰相赵鼎的推荐下,改知静江(今广西桂林)。九月,金联合伪齐自淮阳分道南犯,举朝震惊。左中大夫、知枢密院事赵鼎举荐折彦质为川、陕、荆、襄都督府参谋官,随后不久又为枢密院都承旨,星夜兼程赴任,及时缓解了军事危机。

绍兴五年(1135),折彦质返回临安,担任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后又任兵部尚书。绍兴六年(1136)十月,折彦质获得赐进士出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兼权参知政事,与赵鼎、张浚等同掌朝政。同年十二月,赵鼎罢相,折彦质受到牵连被免职,黜知洪州(今江西南昌)。绍兴七年(1137),赵鼎复职宰相,折彦质被起用,于绍兴八年(1138)三月以端明殿学士左朝议大夫知福州。但一年多之后,赵鼎再次罢相,秦桧独揽朝政。作为赵鼎旧交以及抗战派代表的折彦质因此受到秦桧的打击。折彦质被免职后居住于信州,过着赋闲生活,但是政敌依然不放过他。绍兴十五年(1145)十月,侍御史汪勃投秦桧所好,进谗言陷害折彦质,折彦质被贬郴州,一住便是十年,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秦桧病死才得以离开。

据明代《(万历)郴州志》记载,折彦质在郴州燕泉旁建“春和堂”居住,并作引春亭于泉上,为流觞曲水,每日邀朋游宴,一心修道,与世无争。“炼丹垂老心犹健,怀橘当年事已非。石桥步月公居后,橘井烹茶我在先。”字里行间透露出了自信,同时也是在讥讽那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张浚。原来,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奸相秦桧在临死前,把举荐他的恩人前丞相张浚贬往郴州,张浚作为抗金名将与岳飞齐名,但他气量狭小,曾经陷害岳飞,举荐秦桧,挤走赵鼎和折彦质。后来,折彦质离开郴州时留下诗作《湘山留别》:“寓久浑忘客,临行似别家。途穷身更怯,秋老鬓先华。生计黄茅合,归期碧海赊。湘山今夜雨,留我意无涯。”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二月,折彦质被允许自由居住,随即又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左朝请大夫,这个时候他已经是垂垂老矣的七十五岁老人了。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春折颜质知广州,八月移知洪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二月,折彦质自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一月,折彦质以左中奉大夫告老致仕。绍兴三十年(1160)八月初八,折彦质逝世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折彦质以文官入职,在宣和末年的变局中,成为朝廷重臣。

他文武兼备,有《葆真居士集》藏于家,今只发现《葆真居士集

》一卷存于《两宋名贤小集》。现搜集到其诗文、奏议、行状近三十篇。作为一代爱国将领,他秉承将门家风,虽然屡遭贬斥却不改初衷,一心报国的理想信念从末泯灭。一旦接到北上抗金的命令,他的雄心壮志如烈火般爆发。折彦质生不逢时,终其一生,难遂报国之志。南宋理学大儒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续集》卷《答折宪》中称赞折彦质“精忠壮烈”。西夏史学大家韩荫晟先生将折彦质视为知音,感叹地说:“空怀济时之术业,枉蕴忧国之丹诚。”

满门忠烈几人还妇女撑起半边天

曾经的府州折氏,是有着几百口人的大家族,女性撑起了家族的半边天。她们教子有方,为折氏家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能战善战的英雄儿女,为家族伟业代代传承提供了保障。折家军将领有多人战死疆场,英年早逝,留下了孤儿寡母,但是折氏家族的女人受尚武思想的影响,能够在苦难中坚强不倒,和折家男儿一样,不仅对国家忠心不二,而且武艺娴熟、骁勇善战,在卫国戍边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自古以来,折太君(折赛花)挂帅的故事就家喻户晓。同样名叫折太君的丰州刺史王承美的妻子,辅助丈夫屡立战功。太平兴国七年(982),王承美与妻子折太君率军与契丹军队交战,斩敌五千人,生禽契丹天德军节度使韦太。第二年,契丹大军一万余人再次来犯,王承美与妻折太君再次迎战,大获全胜,向北追敌百余里所向披靡,敌人闻风丧胆,再不敢进犯,他们成功守卫丰州城达三十五年之久。宋真宗下诏接见了王承美,并赏赐了折太君,给予她享受边疆官员的待遇,每月赐钱五万。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王承美病世,因接班人选的问题,年过花甲的折太君受宋真宗征召入朝,儿子王文玉顺利承袭丰州刺史。天圣二年(1024),王文玉去世,为边境防务事宜,折太君再次入朝面圣,受到宋仁宗的表彰,这时她已经七十五岁高龄。

在封建礼教的束博下,折家妇女能与男人一样名满天下,实在是难能可贵。她们是整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折氏姻亲大多出自知州一级家庭,不与贫民和商人成婚。她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因而素质高,有礼貌,有教养,有作为。如折御卿妻梁氏,“性简严,少许可,治内有法,举族畏之”,梁氏封梁国太夫人。折御卿妻苏氏、杨氏、王氏均封郡国太夫人。折惟忠妾李夫人,“斯人纯厚谨格”,“于嗟夫人,绰有淑德,少从折工,阴相内职”,“秀外慧中,不妄笑语,心无妒忌,宜其家人”,“孝尽送终,异其兆域”,李氏赠福清县太君。折惟正妻王氏“妇顺母训,中外皆知”,受封冯翊县君。折克俭妻陈夫人,“出自令族,来配勋阀,仁爱淑慎,率循法度,奉祭享以严,遇娣姒以礼,教子有义,睦族有恩。克成家道,人言无间。《诗》所谓‘宜其家人’。”陈氏受封永寿县太君。折彦文妻曹氏,“事父母孝,事舅姑恭。”曹氏受封谯国夫人;其妻王氏封永宁县君。

她们的言行均符合封建论理的规范,始终坚守儒家“忠孝”、“仁义”的伦理,使家族和睦,进而维护了家族的紧密团结。宋仁宗景祐年间,时年不满二十岁的折继闵随母亲刘氏入朝面见圣上,于二十岁袭职知府州,亲自引弓射杀敌军主将,击退了李元昊的进攻。刘氏作为折惟忠的嫡夫人,她“晨昏定省,不敢辄诣,必先遣夫人入,伺颜色乃前”,“秉和庆族,作俪勋门”,刘氏封信都县君。折继闵妻郭氏在丈夫去世后,拉扯六个儿子成人,其中次子折克柔、三子折克行官至知州,郭氏受封鲁郡太夫人;折继闵妻刘氏、慕容氏均以“贤淑见称”,分别赠吴郡太夫人、魏郡太夫人。

折继祖的姐姐丈夫去逝后,含辛茹苦,培养三个孩成才,其中儿子张构,官至宁州刺史。大将李中言之妻折氏国夫人,悉心栽培孙子李显忠,使其成长为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南宋名将,朝廷特赠折氏魏国夫人。折继祖妻慕容氏,“恭执妇道,鸡鸣而起,以幽闲之德,和娣姒以柔顺之道”,受到宋仁宗召见,并表扬她生在深闺却知道世事的艰辛,身居富贵但不骄傲,有辅佐丈夫的才能,有恤孤慈幼的仁德,受封普宁郡太夫人。

当时折家多位夫人受到了朝廷的册封。五代时,折从阮妻杨氏受封荥阳郡太夫人。宋真宗咸平六年八月,“帝闻路氏常训子孙以忠孝之事,故劳赐之”,赐封折德扆之妻路氏京兆郡太夫人。折克柔妻武氏、王氏、王氏分别封永昌县君、永福县君、永宁县君。折克行妻王氏、冯氏、张氏分别封秦国夫人、安康君太夫人、安人。宣和元年七月五日,陕西、河北、河东路宣抚使童贯上奏朝廷:“知府折可求前后出入,累立战功,乞求所得功赏回,授与兄可大妻恭张氏一夫人名号。”

府州折氏家族的女人和她们的男人一起并肩战斗,用非凡的智慧和胆识,在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创造了中国第一将门世家的神话。

忠勇孝义折家将出生入死守边疆

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而府州折氏家族能够历六朝近三百年不衰,靠得就是忠勇孝义。府州折氏是发源自马背

上的鲜卑民族,骁勇善战,民风彪悍,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农牧,

在中原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滋养,形成了忠孝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折氏儿女时刻牢记折氏家族“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的将门祖训,坚持国家至上社稷为重,面对强大的契丹和西夏以及大金国的夹击,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前赴后继,血染疆场,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保卫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六代王朝边疆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五代后晋时期,幽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领。契丹为了进一步控制府州,密谋将府州子民迁往辽东,府州刺史折从阮坚守忠于中原王朝的信念,率领军民殊死抵抗,使得契丹的阴谋未能得逞,府州最终回归后晋。

一代名将折御卿,在取得了子河汉大捷后面见宋太宗时,宋太宗夸赞说:“折御卿果于克敌,能以少敌众,此亦天赞其勇,使败其丑类耳。”折御卿却说:“陛下料敌制胜,天之所授,固非臣下所测度也。将帅倘能上遵成算,则何往而不克矣。皆圣灵所及,非臣之功。”他没有居功自傲,而是表现得十分谦让,把功劳推给了朝廷。就在这个时候,不甘心战败的契丹人在边境蠢蠢欲动。于是折御卿加紧练兵,家母见他过度操劳劝其休养,他却对母亲说:“咱家世受国恩,贼寇还没有消灭,我有罪呀!如今大敌当前,我怎么可以敢怠慢呢?死在军务中也是为将的本分,望母亲大人不要挂念,忠孝怎么能够两全呢?”说罢,母子抱头痛哭,声泪俱下,第二天,他便在军营中去世,时年三十八岁。宋太宗闻知“痛悼久之”,成为宋代军将“忠勇”的典范。为了表彰其“公忠体国”,宋朝廷以其功业建庙,在宜芳县立祠奉祀;后又于宋徽宗崇宁二年五月赐庙额:“显忠”。《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说他:“御卿世将,习知边情,忠勇感慨,常欲立功以报朝廷,朝廷亦以麟、府逼近胡羯,倚为一面。”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电视剧《毛岸英》中有一段关于毛主席给毛岸英讲述折御卿忠勇爱国事迹的对话,毛主席以此来激励毛岸英要满腔热血报效祖国。

东头供奉官折御冲:“具官折御冲,早列通班,素彰勤绩,祗命屡膺于任使,莅官备悉于器能。是用旌酬以勤劳,效帖以省秩。兼之宪衔,仍观适用之才,俾列副车之职。勉于忠恪,以答

恩荣。”

宋真宗时期,折御卿次子、知府州事兼麟州浊轮寨都巡检使折惟昌,数次护送粮草前往麟州,积劳成疾。大中祥符七年(1014)五月,折惟昌不顾重病缠身,屯兵宁远寨,冒着风沙运粮。众部下劝他以身体为重,他却说,“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官事,吾无憾也。”意思是说古人以能为朝廷效力为荣,个人的一切要服从于江山社稷,我为国家大事而死没什么可遗憾的!对前来探望他的母亲说,运粮事关国家边境安危,我很担心误了朝廷大事。折惟昌最终在半路上去世,时年三十七岁。

折克俭临终遗言:“吾家素荷国恩,每思捐躯以报,岂谓半途遽谢明时,尔辈宜勉忠节,勿替家声。”折可适“以忠得君,以仁得众”。宣和二年(1120),为镇压方腊起义,宋廷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秦晋蕃汉兵前往镇压。河东第四将折可存率兵力擒方腊,被朝廷晋升为武节大夫。又奉宋徽宗之命捕获横行京东一带的梁山泊首领宋江,折可存又被晋升为武功大夫。

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崞县城陷,将官折可与被金人俘虏,面对敌人的诱降,折可与骂到:“我八十年世守之家,宁肯负国败坏家声?无知畜类,不若亟杀我。”敌人便对其严刑拷打,折可与宁死不屈,以身殉国。

西染院使、秦凤路第一副将折彦野“屡立战功,崭然出头角,号名将”,战死疆场后,宋高宗特赠五资敕:“师出熙河,师不反命,将吏随难, 伏节原野。朕甚震悼,不忘于心,深诏有司,追荣将吏。厚抚其孤,以称朕意。庶几尔等英气不忘,顾怀无憾。可。”

府州折氏世代将领不仅对国家忠心不二,对部将也是爱惜有加,对百姓恤孤慈幼。后晋时期的麟州刺史折嗣伦,深受晋王李克用赏识,在其任上,推行仁政,他每到一处,遍访民间疾苦。依法行政,“阐六条以弥政”;以德治州,“敷五教以在宽”;廉洁从政,对部属非常关心,“褰帷抚问,爱如已育”;鼓励发展农牧生产,“遂乃布駈鸡之善,牧马之政,聆风响化”;在全社会则倡导人人行善,个个积德,“累降名绶,加以阴功”;深受民众拥戴,“因其所居,人争附之”。

后周时期历任振武军、永安军、威胜军、宣义军、保义军、靖难军六镇节度使的折从阮,为人温良恭让,以孝闻名,对待治内的黎民百姓,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根据《旧五代史·折从阮》载:“从阮性温厚,弱冠居父丧,以孝闻。”折从阮之子折德扆在军费吃紧的情况下,在黄河上建桥,方便两岸百姓贸易往来,一时传为佳话。

宝元二年(1039),知府州事折继宣,因安抚部署不当,依据家规上报朝廷被削职降为楚州都监,同年,其弟折继闵袭职知府州。因连年战乱,河西百姓流离失所,折继闵心生怜悯,在城北建三堡,安置百姓三千户一万余人,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他去世后,府州的父老乡亲挥泪送别,“部曲、姻戚、门生、故吏哭于辕门者以千记”。

折克柔“临政有方,部落归附,边境安宁,蕃汉户耕牧乐业”。熙宁七年(1074),府州发生饥荒,折克柔“遣弟克行劝谕出粜,仍奏贷米五万斛。神宗嘉纳之,悉如其请,全活一方,民益爱戴”。折克柔及时上报朝廷,同时借粮赈灾,挽救了灾民的生命。熙宁十年(1077),府州大早,折克柔因抗早保民有功,因韩绛奏请,受到朝廷嘉奖。元丰元年(1078),折克柔因治内行仁政有功领忠州刺史。

元祐六年(1091)起,官至正七品的武将折可适,率军征讨西夏期间,他得知山西岢岚老家(折可适是折从阮六世孙,后从府州迁至河东岢岚定居)民众生活十分艰苦,于是他将自己的田产分给贫苦百姓耕种。折可适与士卒同甘苦,“至是四十余年,无一日不在兵间”,“每行军,与士卒同甘苦”;他“轻财好施,所得赐予,必先族人,随亲疏缓急,以次而均,其尤不能自存者,分俸以给”。

崇宁元年(1102),西夏进犯没烟峡,折可适和雄州防御使、泾原路兵马钤辖、第十一将郭成共同领兵御敌,不幸被敌军围困,郭成打算将自己所乘战马让给折可适突围,被折可适婉拒,他对郭成说:“你的父母尚在,还等着你养老送终,你赶快走吧,我打算以死报国。”这时部将王告将自己的马让给了折可适,最终分兵突击,取得了大捷。战后,郭成与折可适相互推让功劳给对方,身边的部将都十分感动。

府州折氏的忠勇孝义还体现在了为官清廉上。早在唐初曾任府谷镇遏使的府州折氏始祖折华就“不改善政。……能不施劳于民,不伐善于已”,做人谦虚谨慎。其后裔折宗本“不以私诬义,罔以虚眩真”,为人实实在在。折惟正“君济民为己任,有识者深知之”。百胜寨主折继长为政清廉爱民,有勇好战,屡立战功。宋仁宗时期,折继祖知府州时,用自己的俸禄犒赏部属百姓,竟然导致没有钱来改葬其父折惟忠,不得不向朝廷预支月俸,“朝廷推恩,赐钱五十万”。他还额外借牛租地来耕种,用其中的收益弥补公务开支的不足。在他病危时期,本着一颗公心,让贤举能,没有举荐自己的儿子折克喜,而是上表请求朝廷,让自己的侄儿折克柔世袭知州,对于父亲的安排,折克喜予以理解和支持。

由于折克喜让贤的好名声,加之他武艺超群,曾单骑出城令西夏兵将大为折服,后折克喜经人举荐,担任了麟州兵马都监兼在城巡检。折克喜的清廉是出了名的,在任上几十年没有得到犒赏,面对同僚替他抱不平,他却说:“朝廷待我已不薄,凡国家的钱财,我不能多拿一分,这是我们折家的家风。”当时的边官腐败成风,有多人被弹劾,只有折克喜平安无事,人们对他敬佩不已。一代名将折克行“公以策綏,柔者衔德,强者畏威,衣食劳苦与士卒均”。

知府州事、皇城副使兼閤门通事舍人折可大忠勇可嘉,皇帝为他赠敕说:“朕以文德武威,抚宁疆场。尔等出入行阵,克茂忠勤,论次厥功,第加赏拔。益思奋励,以副恩章。可。”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折彦质“生事素薄”,朝廷曾“赐荆湖田十顷”。折彦若于刘豫阜昌八年(1137)任吴堡寨主兼将军,“虑水寨毁陋,恨惩力以坚新”,“率寨民共劝修整,工與土木于,不日而成功”体现了他勤政爱民的作风。折可适之子折嗣益终生尽忠报国,不留钱财,而遗精神财富于子孙,教育后人卧薪尝胆,北宋文学家苏过写诗赞颂他“平生忠义身许国,不以金玉遗子孙,承平弓剑空在韣,惟有简编遗后昆”。

府州折氏这样一个大家族能够兴旺发达三百年之久,其根源在于将汉文化的孝道,渗透在整个家族成员的血液里。李夫人(公元999—1072),北宋开封人,十三岁时,嫁给知府州事折惟忠为妾。二十二岁时,生子折继祖。后来折惟忠年老有病,将众妾遣散。李夫人随其父回到了开封,并改嫁苏州富豪田氏。折继祖知府州事后,思母心切,安排专人到开封府寻访其下落,最终找到了母亲。在折继祖方面的恳切请求下,田氏有感于折继祖的一片孝心,同意解除和李夫人的婚约关系。时隔三十八年,李夫人再次踏上府州的土地,母子相见,泪如雨下。折继祖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向朝廷上奏,用自己的官爵为母亲请封,朝廷特旨,封李夫人为福清县太君。折继祖对母亲悉心照顾,直到熙宁五年(1072)李夫人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正是这样上慈下孝的家风,培育了一代代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折家将,为这个家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滋养。

回想一千多年前,我的祖辈们在黄河两岸,在长城内外,跃马弯弓,刀光剑影,与入侵的外敌展开了无数次的厮杀,那史诗般的悲壮,让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自秦汉以来,能够像府州折氏这样十世为将者,绝没有第二例。

诗人郁达夫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尊敬、爱戴、拥护,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往今来,民族英雄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我想,祖辈们身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其一是尚武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血性。其二是忧患意识,当年的府州折氏处在西、北、东三面受敌的险境中,为了求生存,他们时刻居安思危,不敢懈怠。其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折家军始终心向中原王朝,舍小家为大家,流血牺牲,保家卫国。其四是忠孝仁义,面对封建朝廷对自己既拉拢又打压,各地藩镇割据群雄四起的复杂局面,府州折氏初心不改,从没有拥兵自重寻求自立,此为忠;府州折氏崇尚祖先崇拜,把家族荣誉、个人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此为孝;对部属百姓慈爱抚恤,此为仁;面对强敌,折家将视死如归,舍身杀敌,此为义。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治国方略,府州折氏顺势而为,由单纯的尚武转变为文武并重,从家族继字辈开始读书学习,培养出了折可畏、折彦质、折元礼三位进士,涌现出折彦质、折知常、折元礼三位诗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府州折氏原为鲜卑族,他们虚心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府州居民除汉族外,还有三十多个藩族,折氏作为首领,能够团结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曾写到:“折氏家族,世代边将。民族融合,堪称典范。维护一统,忠垂青史。”疾风知劲草,国难思良将。在近三百年卫国戍边那金戈铁马的斗争岁月里,府州折氏先后涌现出的大小军将一百余位,名留青史的大将名臣达三十余人之多,将卒战死疆场者不计其数。前后走出了五个节度使,十二个知州事,刺史八人。府州折氏家族为官者五品及从五品二十名;六品及从六品八名;七品及从七品二十二名;八品及从八品十七名;九品及从九品六十八名;职位最高的为折彦质,正二品,副宰相级。我的祖辈们在府州大地上,那近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理应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