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会文的头像

石会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10/31
分享

通山恋

通山恋

叙事散文)

文/石会文

 

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但我至今不能忘怀。因为往事中熠熠闪烁的光芒,正是如今官场上所需要的瑰意琦引。我想用这些故事唤回官场上早已远去的灵魂。

故事的主人翁是我的挚友、二十年前通山县县委书记马世永。

 

 

 

1997年那是丹桂飘香的日子,低垂的稻穗,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阡陌原野溢满秋的瀛实。此时,马世永从仙桃市副市长调往通山任县委书记。

送他上任的是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他们同车正在前往通山的路上,碧岭重重,竹海泱泱,溪水浅流,五彩斑驳的秋色,从他们车边疾驰而过。

在车上,这位副部长对他说由省委组织部的领导送一位县委书记上任,在湖北历史上是第一人

听了心里为之一震,深知通山一任责任重大。

部长这样评价,他没有表现出那种高调而空洞的激情,只是点了点头,而他的心里却在不停地翻滚,前面的路不会平坦。

来通山之前,他虽然做过一些功课,但对通山还是遥远而模糊,唯一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全县每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及发达地区的一个村

来到通山,没有看到热情洋溢迎接的光环,也没有让他品会到同僚们真诚与热切,人们更多的则是一种观望,或许其中也带着一线期许。

因为,通山解放五十年,人们迎来了一届又一届的县委书记,三、五年后,书记们升迁了,然而通山依旧贫困落后真是物是人非,通山依旧。

看着这位从直管市调来的马副市长,人们私下议论着:城里来的官吃不了苦,一座座大山都会爬垮他。也有的说,解放五十年了,换了十五届县委书记,通山依旧如故,新来的马书记也救不了通山,除非他是神。

听着这些议论,并无责怪之意,反而感觉这是通山人民在无奈中深藏的期待,通山人民渴望富裕的心并没有泯灭。

看着窗外山峦葱碧云雾朦胧,穹空苍茫,他没有一点初来的兴奋与冲动,也无心揽赏眼前的秀水青山。虽然是满腔热忱而来,却不敢轻言结局如何。

正如伟大的哲学家泰戈尔所言:“这是最遥远的路程,来到最接近我的地方。……世界虽然以痛吻我,我却要报之以歌。”

 

 

跟所有新官上任一样,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然而每位官员调研的认知深度却是不一样的。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走访了通山几个最穷的村子和农户,所见情景如一记记重锤,沉沉地落在他的心头。

在慈口乡老屋村,一位中年人向他告状,说当地政府还欠他几件棉衣,几件棉被。

中年人:“你靠什么生活?”

“我靠政府救济生活呀。”中年人答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你年纪不大,为什么不自己谋生呢?”

“我什么也不会干。”

摇了摇头,似有无奈难道这就是通山人的活法?

在下泉乡,走进了一家矮小的土坯房,里面破乱不堪,竟然一张桌子都没有,阴暗得连人脸都看不清。刚进门,一位老大娘就抱住了他的腿,向他要钱。一阵酸楚,扶起老人,从手提包里掏出100元钱给了老大娘,老人千恩万谢。

有天,一个中年人突然跑进的办公室,当着他的面喝进了一瓶药水,说太穷了不想活了。马世永连忙叫人送他去医院,结果经医生检查,此人喝的是水,一场虚惊让哭笑不得,给了一点钱让他走了。

过了不久,那个中年人又跑到他的办公室喝了药水,知道此人是故伎重演,让医生给他洗肠,中年人见事已败露,保证今后不再胡闹了。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冒着风雪,翻山越岭来到慈口乡消水村,走进一家农户,看到一个青年坐在火炉旁烘火,年青人:“冷吧,吃饭了吗?”

“没有,家里没米了。”

“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不外出打工?”

“不敢出门,怕外地人欺负。”

年青的话心都凉了,宁可饿肚子,也不出去打工赚钱,真是哀莫大于心死啊!

看着这一幕幕情景,已初感通山“病”得很重,这“病”在思想上。

有一天,马世永去楠林镇,镇里的书记、镇长陪他在镇里镇外转了一圈,回到镇里镇干部讲了一个故事。抗战时期,一个日本兵在这个镇上的一户农家住过,五十年后,这个日本兵来中国旅游,想要看看他曾经住过的地方,他来到楠林镇,不经打听便直接进了他曾经住过的房子。

听完这个故事,在坐的镇干部一脸惘然,不知书记何意,只好接着说:“你们这里真可谓物是人非呀,几十年了,这个镇一点也没变。我们为官一任在干什么?那个日本人怎么看通山?又怎么看中国?想想吧,你们该换换脑子了。”

这些情景,让如同面对着一个天体的黑洞,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贫穷,救济,更贫穷,再救济,多年的无穷反复,形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的可怕在于,它助长了通山农民的依赖与惰性,磨灭了通山农民自立、自强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滋生了通山各级干部为官不为,不思进取的作风,这就是通山久久不能脱贫的根源。

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提出 “通山要富,必须脱胎换骨”。全县农民要从“等靠要”中跳出来,挺起脊梁,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自古都是穷则思变,通山不是在贫困中涅槃重生,就是永远深陷贫困的泥潭。只会发救济的干部,没有资格占着领导的位置,有本领的站出来,下深海,舞龙蛇,建设一个全新的通山彻底脱掉压在通山人民头上的那顶全国特贫户的穷帽子。

一向拘泥于发救济的干部们听了的讲话,如梦初醒,这才感到这位新来的书记果真是一个高人。

 

 

来通山不久,就发现了一个让他揪心的问题。通山衙门小而摊不小,粥少而僧不少,吃“皇粮”的人如蝗虫之多,压得赤字财政喘不过气来,老百姓也在骂娘。

一个小小的科局,科局长多在八、九人,最多的达十一之多,群众戏言“一桌坐不下”。

全县虽只有四十万人口,却设有二十六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管辖人口不足两万,每个乡镇的干部都是几十号人。

这么多人在干什么?恐怕大多数都困在报纸和茶杯中,不紧不慢地等待着下班的那一刻。

 心里很清楚,通山每年的财政收入恐怕还不够这些“蝗虫”们吃的,这就是通山人民背着巨石爬坡的现状,人民已不堪重负

 通山必须减员,到了非减不可的时候了,决定在通山城乡上下来一场伤筋动骨的机构改革,大刀阔斧地“拆庙”、“收帽”,能者上,庸者下。

把这个想法向有关省、市领导汇报,领导们十分担心改革可能造成的社会安定问题。何尝没有想到,可是他心里很清楚,作为一县之首,他牵挂着全县四十万人民的生存,自己的荣辱安危已不足为挂。

他向领导们陈述,通山的困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改是等死,改也许还存生机,与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决定把自己置于绝境而义无反顾,主动向省、市领导立下了改革军令状。他的壮举让省、市领导动容,正是那种“曾批给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的豪情壮怀。

声势浩大的机构改革似摧枯拉朽,冲击着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必然遭到一些人的竭力阻挠,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他很快被谩骂、恐吓所笼罩。

晚上,天天有人上门又哭又闹,深夜恐吓电话不断,甚至扬言要取人头,家里的窗户玻璃被飞来的石子砸破。

然而这些没有阻止立意改革的前进步伐,他对妻儿已作了最坏的准备,通山一任,哪怕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也不负使命,为通山人民走完最后的生命里程。

咬定青山,何惧于死。铮铮之语,如山呼海啸,震撼在通山大地上。

 在全县改革动员大会上,他公开向阻止改革的人宣战:谁要我马世永的人头尽管来取,就是人头落地我也要改革!为通山劳苦大众的利益死不足惜!

壮士断腕似乎显得悲壮,然而就是这份悲壮驱散了所有烟障尘霾。

事物的发展往往都是这样,你硬他就软了,改革真正开始实施时,进行的十分顺利,没有一个人闹了。很快县直各科局一律实行了一正三副,精简科局干部八十九人。全县二十六个乡镇合并为十三个乡镇,精简干部二百六十余人,通山百姓背负的“皇粮”大大减轻

通山经验在全省推广。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清醒的知道,虽然改革获得成功,但后面的路依然艰难,唯有拼尽全力,继续前


感到欣慰的是大自然给了通山一个青山绿水,这是通山的宝贵财富是打开通山致富之门的钥匙。

通山有座九宫山,是李闯王的墓葬地,虽然名气不小,但游人甚少,原因何在?半年之内九上九宫山,去了闯王陵、石龙峡、金鸡谷、十六潭、老崖尖、云飞洞天,几乎把九宫山看了一个遍。特别是石龙峡,全长十公里,集山水之大全,一步一景,让人流连。深感九宫山明静秀美,如诗如画,极具开发价值。

当他登上铜鼓顶时,眼前豁然开朗,那风云变化的云彩,把群山演绎得神奇而秀丽。叠叠起伏的远山,时而阳光明媚,青翠峥嵘,时而又挂起一帘轻纱,让青山绰影绰现,朦朦胧胧,秀美的山峰藏进了飘渺的云烟之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神话的世界。

如果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九宫山有山有水,不正是人们乐游之处吗?倘若将仁智融入那秀色苍茫的大自然,以仁者的定力笃信去挚守,以智者的灵动升华去创造,何愁九宫不兴盛。

他九上九宫,深感上山之艰险,这就是九宫山虽有美景却少游人的根本原因。

于是修一条好路上九宫山,提上了的议事日程。

问题来了,钱从何来?几乎愁得不思饮寝。

无奈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八进省城,到交通厅、省政府、省委,不厌其烦的汇报,争取上级支持。可是由于那个年代旅游业还没有摆上重要位置,的一次次跑路都是无果而终。

他没有气馁,再次找到他熟悉的那位副省长,向副省长讲述了一件动人的事情。九宫山上一个姓梅的老人为了修路,把自己死后用的棺材卖了,号召山上的人筹资修路,这位铁心修路的老人哪里知道,他的那点钱只是杯水车薪,但是他的精神却影响着山上所有的人。

这位副省长也为老人的行为所感动,答应出面说服省长、省委书记上九宫山考察。

省委书记、省长要上九宫山考察,消息一出让兴奋不已,这可是通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

不久,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以及市领导一行终于沿着崎岖的小道上了九宫山,九宫山沸腾了。

陪同领导看了几个重要景点,特别是石龙峡让领导们大为赞赏。省长插着腰兴奋地说:“九寨沟也不过如此。”听后惊喜至极,他知道,此话一出,九宫山开发有戏了。

果然,8500万修路款拨下来了。

为尽快修好上山的路,把县委办公室都临时搬到了公路上,日夜督战,从全县组织十万民工、干部奋战四十五天,分片包段,开展竞赛,一时间,四处开山凿岭,炮声隆隆,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好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看着这些拼命干活的民工,感慨万千,为什么他们的惰性没有了,为什么他们的依赖性也没有了,为什么他们有那么高涨的战天斗地的激情。答案自然在的心中,也在通山人民的心中。

四十五天的日夜奋战,十万大军劈了八座山头,平了数不清的山峰山崖,所到之处都流淌着通山人民的汗水和鲜血。终于拓宽了路基,取直了弯道,为后面的专业施铺平了道路。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艰辛的血雨。”

两年的酷暑寒冬,两年的艰苦卓绝,在这条开凿的道路上踏破了三双解放鞋,和民工一道,尝尽了这条道上的艰辛和苦楚,终于迎来了“成功之花”,修成了通往九宫山的道路,这是通山人世世代代的渴望之路,更是通山人民致富之路。一个沉寂千年的世界级景点从此开启了兴盛之门。

为加快通山旅游业的发展,他在九宫山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全国百对青年在九宫山结婚植树、中外明星在九宫山开演唱会,组织滑雪、攀岩等,让九宫山一年四季、年年岁岁都是游客的天堂。

通路的第二年,九宫山的旅游人数由修路前的5万人次猛增到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也成倍增长九宫山真火了


 

县里有位局长在通山不作为,乱作为,为所欲为,霸气十足,群众怒不敢言,怨声载道,在单位,一手遮天,甚至一些县领导也要让他三分,因为他倚仗   市委的某 领导。

一生最痛恨的就是那些以势压人,欺负老百姓的干部,决定要免去这位局长的职务。

     县委常委会上,讨论这位局长免职一事时,大家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说:“我知道大家有顾虑,我也有,但是民意难违呀

会场仍然死一般寂静,的决定完全出乎常委们的预想。

接着说:“名声之善恶在乎于民,民意大于天,大不了这个县委书记不当了。”

县委常委们从心里敬佩过人的胆识,为有这位公正不阿的好书记而深感欣慰。一致同意了他的意见。

不久,这个民怨极大的局长被免职了。一时间通山上下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风波,人们纷纷为的壮举拍手叫好,大街上有市民自发放鞭。连他都敢动,在通山马书记就没有管不了的干部了。但也有不少人为他捏着一把汗。

顺乎民意,匡正压邪,本是为官之道,何错之有?可是不久却遭到了一场秘密的莫名其妙的“组织审查”,半年后因查不出问题才不了了之,这当然是他事后才知道的这次“组织审查”显然是市里的那位主要领导对他处理局长的回报。

上级领导对下级干部进行审查,组织行为,言正名顺,无可非议,多么堂而皇之的理由让人无语。

却对此淡然一笑。诗人刘禹锡有一句名言:火不侵玉。他经历了火的考验,显得更加光洁。

这位铮铮铁骨的县委书记,受到了全县人民的尊崇。这一敲山震虎之作,也让全县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那些为官无为,为官乱为的现象大大减少。

 

马世永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是农民的儿子,在他的心里永远留存着那份强烈的农民情结。

全县八十多个贫困村,一百多户特困家庭,他都去过一次,二次甚至三次。

村里人只要知道他来了,都是奔走相告,拥簇而谈。他仔细询问村民的生活,从油米盐柴,棉衣棉被,到孩子上学、结婚,深怕有了遗漏,村民们对他又敬又爱。

只要穷苦人要钱,他多少都会一点他每月只有450元的工资,几乎全给了穷苦人家,自己的生活靠爱人的工资维持,有时连爱人的工资也搭进去,每年还要向儿女要一万多元去资助。他说每每看到这些贫困的老人,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在通山工作的五年间,一共支助了困难家庭孩子二十一人。

土桥茶场有个叫严君兰的孩子,他支助了整整十年,他离开了通山也没有放弃支助,直到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孩子离开通山时,深深地跪在了的面前,泪不成声。此情此景让永难释怀,他已融入他的子民之中。《湖北日报》曾登过一篇《县委书记换零钱》的文章,报道他的感人事迹。

 

那是一年春天去路口乡,乡里的干部陪他在小镇上走着,突然看到一个卖肉的的农民背起肉拼命地跑,农民卖肉并不犯法,跑什么?要秘书追上拉住了卖肉人。

问:“你为什么跑?”

卖肉人的双眼望着同行的乡干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没关系,你说,有什么难处?”

最后,卖肉人鼓起勇气说:“他们买肉不给钱,我怕了他们。”

一听勃然大怒,指着身后的乡干部:“你们是南霸天还是彭霸天!吃了人家的肉全部给我吐出来,一分不少的还给人家!谁欺负农民,就是欺负我马世永绝不轻饶!

卖肉的农民连连向鞠躬,激动地抹着脸上的泪水。

农民生活多不容易,本来就穷,一头猪也许是他一年的全部希望呀,还要受地方干部的蚕食,的心一阵阵隐痛。真是“嫉恶如仇,见善若饥渴。”这就是我认识的马世永,他深爱着他的人民。

在通山五年,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六,星期日,这两天正是他访贫问苦的时候,五年来,他走遍了通山所有的贫困家庭。通山的男女老少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通山人民还记住他。

前年秋天,我和他又上了次九宫山,他在一家店铺买干菜,随意问了一句店主是否认识他,那位店主定神一看便说:“啊,我认识你,你是马书记!”说着向买的干菜里又加了一包。笑了,二十年了,他还是人们心中的那座丰碑。

通山地广人稀,下乡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有天他去库区山口村,饿到晚上才吃饭,一顿吃了三大碗米饭,做饭的农民哭了。农民为什么哭?农民说马书记太辛苦了,心里疼。

听完农户的话,眼眶都红了,多么朴实善良的农民,短短一句话,道出了与农民的心紧紧相连。真是心如莲花,芳香自来啊!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努力终有结果,他执政通山五年,让通山发生了深刻变化。

2002年通山财政收入比5年前翻了一倍;农民平均收入比5年前增长26%;五年新建改造公路174条,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可以欣慰地向通山人民报告,他未负初心,未负苍生,他是通山人民忠诚的儿子。

 

五年过去了,要离开通山了,临别时,他深情地说:“我的身心、我的灵魂会永远留在通山,通山是我人生里程中最为难忘的一段,通山人民是我心中最牵挂的亲人。”

我所讲述的关于马世永的故事仅仅是他通山五年的点滴,我无法讲述他的全部,还有很多很多,都在通山人民的记忆里,还有很多很多都藏在马世永的心中,只能让他们慢慢品味。

望着层层山峦上的一金色阳光,马世永无限依恋。他可谓鞠躬诚履,拼尽全力,他清清而来,清清而去,他带来了通山的繁荣,带走了通山的情结。

啊,除却巫山不是云,心中只恋通山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